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献丑系列文章:源远流长的古代中日关系 -- AleaJactaEst

共:💬1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献丑系列文章:源远流长的古代中日关系

    在下自幼也习得些拳棒,在一般的小圈子里也“ 打得三五十人”,有时候群英聚会时,一旦出手(出嘴) ,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别人也往往只有听得份。

    机缘巧合,能瞻仰西西河各位大侠风采,有高山仰至之叹,觉得自己这两下子,恐怕难得能与哪位拆上二三十招。本着献丑不如藏拙的古训,按照孔子“ 述而不作”的教导,我准备在西西河当个勤劳的搬运工人,把其它各处所见的,自以为精华的文章在这里到处张贴,希望可以博同好者一笑。

    为什么在下现在又手痒了呢?----有个缘故: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先天上注定要和中国“ 一衣带水”。不管过去怎样,将来我们免不了要继续和日本打交道,因此我们仍有了解日本这个国家和日本这个民族的必要。

    近世中国人对於日本的看法,多是媚日或仇日,真正知日的不多。在下何德何能,敢自称知日,但自己觉得写写中日关系古代史,无非是参考几部中日巨著,来个文章摘要----说道底,还是个搬运工作,还有胜任的可能。至於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在中国朝鲜的出手招数,只能用诡异来形容-----虽局东海,却有西毒之风。我只能静待行家的大作了。

    至於我自己,平生佩服的三个半高人是金庸,高阳,大仲马加半个古龙,欣赏水平谈不上阳春白雪,写作水平更低,望各位见谅。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唐篇:不类他国,诚礼仪之邦也(计划)
    • 家园 隋篇:日出处天子(计划)
    • 家园 五胡乱华篇:封国偏远,作藩于外

      世界上公认日本民族是善於模仿的民族。从打火机到照相机,都能模仿得真,学得象。多数时候还能青出于蓝。日本人不但对物品模仿,连风俗习惯也奉行拿来主义。别人吃西餐,他们也吃;别人穿西装,他们也穿;别人打麻将,他们也打;别人花季少女袒胸露背,他们的花季少女春光外泄;别人裸奔,他们更彻底一点,裸体上教堂结婚;别人不道德,他们的道德更是到了可怕的地步;别人出卖盟友,他们就出卖的更彻底,有时候连恩人也出卖一下。

      而中国社会,自古就有一种职业,在外国一般只有人业余从事

      ----当隐士。从孔子以降,对隐士的评价都很高。金庸小说中,除郭大侠等寥寥数人外,各位英雄美人大多在结尾时都象韦爵爷一样“老子不干了”。其中<<碧血剑>>里的袁承志一夥选择了出国。另外,中国几千年来乱世多,治世少,武功不及袁大哥的一般人民群众在兵荒马乱之际,到处寻找着“ 以避暴秦”的所在,陶渊明还专门为此编了个桃花源出来。但智商稍高点的人,把眼界放远点,翻翻<<三国志>>或<<魏略>>,不就能在海外发现一个真正的,现实的桃花源---日本吗?如此美好的目标在眼前,波涛险阻,不也就和那条“落英缤纷”的小溪差不多吗?

      中日这两个特点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两国关系史的主旋律:日本向中国模仿,引进人才与技术;中国人去日本“ 避秦”或当隐士。

      徐福到底是因为不满始皇帝的暴政,而毅然出洋?还是把他当冤大头,敲他一把,自己去花差花差?史学界尚无一致意见。我也就暂时不把他当作中日引进与避秦史的先驱了。但五胡乱华时,天朝不成个样子,逃难的人无处藏身,铤而走险,很多漂流到了大和,则是不争的事实。日本当时的一位英主(相对而言) 仁德王,便利用了这批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解决了困扰倭人多年的温饱问题。

      在中国的史书上,他叫倭王瓒。他的名字慢慢的清楚一点来发音,应该是萨散义,是一种鸟的名字。这位倭王,开沟渠,辟良田,建宫室。他的王后磐姬又首创养蚕织布。如果把他挪到中国史书里,应该也能在鸟生鱼汤里有一席之地。所谓“ 豹死留皮”,他的陵墓在日本诸王中是最高大的,占地面积甚至超过了埃及胡夫金字塔。

      到了这个时期,关于日本的种种记载,已经有了考古学的支持。从宫室的旧址到出土的器物,都说明日本已进入了文明时代。现在的英法等国之人的祖先在那会儿还没完全摆脱茹毛饮血,从这个角度来看,日本是个当之无愧的文明古国。

      仁德王之后,子孙相残。由于“中国人,向来这样”,说不定这其中有韦爵爷这样的“日本诸葛亮”在捣鬼。最后的胜利者是仁德之孙,日本史上的大暴君雄略王,中国史书称他为倭王武。他在南北朝的宋顺帝升明二年,遣使上表(这个宋的创始人是金戈铁马的刘裕,不是那个送京娘的赵匡胤) 。

      沈约的<<宋书>>列传五十七“夷蛮”里,记载了这篇上佳的外交文件:

      “封国偏远,作幌于外,

      自昔祖祢,躬擐甲胄,

      跋涉山川,不遑宁处。

      东征毛人五十五国,西服众夷六十六国,

      渡平海北九十五国,

      王道融泰,廓土遐畿,

      累叶朝宗,不愆于岁。

      臣虽下愚,忝胤先绪,

      驱率所统,归崇天极,

      道遥百济,装治船舫,

      而句骊无道,图欲见吞,

      掠抄边隶,虔刘不已,

      每致稽滞,以失良风。

      虽曰进路,或通或不。

      臣亡考济实忿寇仇,壅塞天路,

      控弦百万,义声感激,

      方欲大举,奄丧父兄,

      使垂成之功,不获一篑。

      居在谅暗,不动兵甲,是以偃息未捷。

      至今欲练甲治兵,申父兄之志,

      义士虎贲,文武效功,

      白刃交前,亦所不顾。

      若以帝德覆载,摧此强敌,

      克靖方难,无替前功。

      窃自假开府仪同三司,其余咸各假授,以劝忠节。”

      神龙教的陆高轩尽管文武双全,一篇蝌蚪文翻译得四平八稳,要是看了这篇奏章,也会觉得“胜笔”很多吧?各位留洋多年,不知道有几人能用外语写得出这样辞藻优美的文章?

      倭王武尽管是自称臣下,但也不卑不亢,委婉而充分地表现了自己的强大国力。目的在争取中国的同情,希望不受干扰,而能名正言顺的去讨伐句骊(侵略朝鲜)。当然,更有可能的是,这篇大作出於一位“ 避秦”而来的华人的大手笔。

      日本朝廷用对方的文字,来打动对方的心坎,结果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宋国

      “诏除武使持节、都督倭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

      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王。”

      倭王武奉命后,立即出师,不过朝鲜也不是好惹的,几仗下来,战果平平。

      但这位倭王不愧“ 雄略”二字,知道两手都要硬的道理。他羡慕中国的繁荣,派人渡海到今天的苏州一带,请了一大批纺织工人,送到日本;又把散居在日本各地的中国人,一起请到首都附近安置下来。分行业聚居,来酿酒,制陶,打铁等等。在他祖父农业化的基础上,实行有规模的工业化。

      几年后,成效显著,雄略王龙颜大悦,对这些中国人赐以嘉名“禹都万佐”。禹都象征中国,万佐是什么都会的意思。79年后,中国开放国门,日本人来的既快又多,轮到我们称他们为“ 和都万佐”了。不过这也没什么。韦爵爷教导大家:弓箭步可以不练,被别人推倒了,爬起来就行。现在的问题是,二十年过去了,日本人还是九九九九佐,他们的本事,中国人好像还是没学会,不知道有没有能看到日本人降到十佐八佐的那一天。

      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增强,他们开始追求对天朝的政治平等。

      • 家园 刘宋并无能力干涉三国的战争

        其时刘宋退缩南方,对于海外各方前来的使节自然如获至宝,不管地在何处一律加官进爵。

        这不但对倭国如此,对高丽、百济也是一样。例如,刘宋就在东晋册封的“使持节、散骑常侍、督平营二州诸军事、征东大将军、高句骊王、乐浪公”的头衔上加封高丽国王“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百济国王则在原来的“使持节、都督百济诸军事、镇东将军、百济王”的头衔上加封“镇东大将军”。

        如果把这几个头衔对照倭国的“使持节、都督倭、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六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王”就可以发现,倭人的表章写的虽好,刘宋可也没有答应他们的要求,而是委婉的拒绝了。所册封的头衔基本就是当时三国的实际势力范围。

        这里顺便说一句关于日本人的源流问题。从《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的记载来看,所谓的“大国主让国事件”到“神武东征”是明显的外来征服。这个征服来自哪里呢?除了“徐福即神武”的说法,更加流行的说法是从朝鲜半岛进入的“骑马民族”。而倭国在朝鲜的领地“任那”则一直有其为日本统治阶层的发源地和日本的殖民地两种说法。前一种说法随着日本在二战中战败而逐渐消声匿迹。呵呵,就象现在朝鲜硬要把不相干的高句丽定位为自己的祖宗一样。

        • 家园 老任是否能写一篇讲讲高句丽
          • 家园 呵呵,都快为这个打起来了

            实际很明显的事情嘛,可是非要把莫须有的事情当作真的来宣传,不知道脑子怎么想的,就像那个什么朝鲜大帝国,意淫也得有个谱啊。原来朝鲜人的家谱都是搠自中土,现在反倒要说自己民族来自阿富汗一代,笑话不是这么讲的吧。还说什么朝鲜文是最科学的文字,我不知道认识多少朝鲜人(就是韩国人拉,本来都一样)f跟p分不清楚了都。不知道这么科学的文字,为啥还用汉字写史书跟文献。

          • 家园 呵呵,关于朝鲜本坛就已经有不少文章了

            珠玉在前,我就不用班门弄斧了吧。

    • 家园 远古篇:自高天原飞降者

      日本设立史官,坚持记载历史,开始于天武天皇。于他同时期&pound;&not;掌握中国政权的,是我国历年来历史剧中以女主角身份出场次数仅次于慈禧太后的武则天。(对比一下:我国自东周共和元年以来就有不间断的,精确到年的历史记载。)

      这位天皇认为,当时所流传的“ 帝纪”,“ 旧辞”等等,谬误太多,真实的情况超过一段时间,往往就会走形,甚至失传(可参考<<新概念英语>>第四册第一课)。 於是他创立了一所历史编撰馆,任命了一大批文人,让他们仿效中国的<<史记>><<汉书>>,来完成一部可传之万代的巨著。说白了,就是硬替他那些上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列祖列宗装上去一部家谱(这项艰巨任务让我想起韦爵爷叫小老婆给祖宗三代取名字)。这部用汉文写成,篇幅三十卷,耗时四十载,于公元720年隆重推出的大作就是日本史学界流传至今的<<日本书记>>。

      该书的第一,二卷是连篇的鬼话(当然<<史记>>的头两篇本纪也是鬼话的连篇,难兄难弟,彼此彼此。自称是神的子孙,是人类常有的夸耀) 。第三卷是<<神武纪>>,描写的是天照大神的嫡裔神武天皇东征,扫清六合的赫赫武功。传统上被认为是日本历史的发端,从神武开始,各位天皇都有个响亮的名头,传到天武是整整四十代。

      尽管日本要迟至圣德太子时期(约与隋炀帝同时) 才推行历法,在这之前是“ 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但该国的史学家们还是一口咬定:神武天皇在辛酉年(公元前660年,我国春秋初期) 位登大宝,一匡天下。称帝之时比秦始皇要早多了!!!

      何故?按照中国的传统说法,辛酉年是革故鼎新之年,把神武安排在该年即位,也能图个开张大吉。(我查了一下,最近的一个辛酉年是1981年,当时改革开放正红红火火;再前面的一个辛酉年1921更了不起,中国共产党诞生;再往前推60年,刘晓庆---不,慈禧砍了肃顺的脑袋,开始垂帘听政。看来有的中国传统还不能全看成迷信?)

      根据<<日本书记>>,神武之后有八位天皇有名号而无事迹。比起这几个不肖子孙,神武天皇的攻略是忽东忽西,忽行忽至,尤其是在各地“留幸”的时间是忽长忽短。这让人觉得<<神武记>>不象全是后人的虚构,应该够得上西方特洛伊战争一类的LEGEND,多少是有点史实作基础的。

      那么,神武是何许人也?

      根据<<神武记>>的记载,神武天皇不是日本土鳖,而是“ 乘天磐自高天原飞降者”。如果我们把天磐当成海船而不是UFO,那么不妨假设该天皇是从海外某地“ 高天原”而来。

      “高天原”会不会是中国?大有可能。考古发现,日本文化从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不是循序渐进,而是存在着一个突飞猛进的变化(有点象明治维新后的巨变)。日本的铜矿产区,多在伊豫安艺以东,而神武记中记载天皇的“兵工厂”,则集中在九州的西北。显然是因为当时日本铜矿尚未被大规模开采,而需要从海外大量运入铜矿石。哪个海外?以文明进化程度来看,只能是中国,而不会是朝鲜,东南亚。而且出土的这个时期的刀枪的样式,与中原先秦时的完全一样。

      相应,中国史书上有记载的,最早的大规模“留洋”活动,是秦始皇派方士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去找长生不老之药,而一去不回。有学者认为,神武天皇就是徐福。诚然,徐方士既然有把千古一帝耍的晕头转向的本事,那么以三千童子军,扫平当时的日本,决非难事。问题是,在年代上,对不上头(神武要比徐生早了约四百年)。

      如果说,神武是徐福或另一位中国同胞,那么中日源远流长的关系史就有了最美的第一页。可惜,这还要等未来的历史和考古学家们再去小心求证。而现在,只能长叹一声“ 烟涛茫茫信难求”了。

      到了公元三世纪,在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对日本才有了有系统的记载。

      • 家园 日本历史实在太不清楚了

        那些神仙比蚂蚁还多,不过一直以来日本都想证明自己是哪里人,尤其是近代,开始想证明自己是欧洲移民的都有

        哈哈,这模糊的历史也很有用啊

      • 家园 只说《日本书纪》不提《古事记》么?

        老兄看来是只认正史啊.(开个玩笑:)

        《古事记》虽然是太安万侣所作。但是最早是天武天皇(673―686年在位)鉴于“诸家之所赍,帝纪和本辞,既违正实,多加虚伪,”欲“削伪定实”,于是下令让稗田阿礼开始修订文献。至元明天皇(707――715年在位)执政时,命令太安万侣最后编定的。也算是官修史书呢。

        这两本书里的官修天皇世系基本不可信。至于卑弥乎对应何人有几种说法。一说即为神功皇后,另一说为大物主神之妻,倭叟叟日百袭姬。

      • 家园 非常好

        金庸、高阳、古龙、大仲马的书是挺好看的呀,他们的书,能找到的我全找来看了一遍,当时对大仲马的《玛尔戈王后》迷得不得了。

      • 家园 有趣,老兄转的贴也不错。

        就是这随便打倒三五十人的功夫已经跟吕布差不多了,向此君拍砖的小心点,不大的砖咱不拍。

    • 家园 三国篇: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中

      金庸大侠说,他在创作武侠小说的过程中,从一个大汉族主义者,转变成了民族平等的鼓吹者。他这个说法,我只同意一大半。诚然,在金老笔下,必入英雄排行榜前三强的萧峰,以及必入美人排行榜前三名的香香公主,都是非我族类。北方诸族如蒙古,契丹,女真大汉们的慷慨豪迈,让人荡气回肠;南方诸族的女子如蓝凤凰,何铁手,刀白凤等,虽然有些爱下毒之类的不良嗜好,却各有各的动人之处(连何红药,可爱是谈不上,但也是一代情痴)。唯有藏族,在金老大作中无一正面形象,而且往往是集天下恶劣品质与一体(金轮法王,血刀门,桑结等等) ,在干尽坏事蠢事后,被韦爵爷等人大快人心的干掉。我看,金老对藏胞还多少有点保留意见。联想到李敖在自传中也称达赖喇嘛为“ 妖僧”,看来党中央要坚决反对“ 藏独”,在港台同胞中是“ 吾道不孤”(相对而言,<<书剑恩仇录>>有为疆独鼓与呼之嫌) 。

      无独有偶,中国中央政权(指控制大部分中原的“正统”王朝,不限于汉族) 与四周的邻居们处的好的时候少,关系坏的时候多。因此,在正史上,对北狄,西戎和南蛮难得有什么好话,有时候简直是恶意诬蔑。唯有东夷的风俗之美,即使在兵戎相见之余,也是史不绝书。孔子在中原吃不开,也发牢骚说,要出海找“ 九夷”。看来东方异族的确有让黄皮肤的戈培尔们倾倒的魅力。

      不过正如“ 乾坤大挪移”也有等级一样,各位大“夷”受恭维的程度也大不相同。

      在晋代陈寿所著的<<三国志>>里的魏志第三十<<乌丸鲜卑东夷传>>的最后一节中,提到了倭人,而且用其它几族作陪衬,说尽了日本人的好话。

      让我们先来看看陈公对另外几族“ 东夷之人”是何等的不感冒。

      第一个撞枪口的是高句丽:

      "在辽东之东千里。。。。

      其人性凶急,喜寇抄。

      .....其俗作婚姻,言语已定。女家作小屋于大屋后名婿屋,婿暮至

      女家户外,自名跪拜,乞得就女宿,如是者再三,女父母乃听使就小屋中宿,傍顿钱帛,

      至生子已长大,乃将妇归家。其俗淫。”

      第二个挨批的是挹娄:

      "在夫余东北千余里,滨大海,....其

      俗好养猪,食其肉,衣其皮。冬以猪膏涂身,厚数分,以御风寒。夏则裸袒,以尺布隐

      其前后,以蔽形体。其人不洁,作溷在中央,人围其表居。”

      光脏也就算了,而且还是:“古之肃慎氏之国也。善射,.....其国便乘船寇盗,邻国患之。东夷饮食类皆用俎

      豆,唯挹娄不,法俗最无纲纪也。”蛮族形象跃然纸上。

      还剩个韩国也好不到哪里去:“ 居处作草屋

      土室,形如冢,其户在上,举家共在中,无长幼男女之别。”

      这种坟墓式的土屋,门开在顶上,人在里面杂居,扒进扒出。这样的古迹,据说现在韩国还有。

      有比较才有鉴别,下面大家可以看到陈老是如何拍倭人的马屁的,由於该马屁是我国正史中对日本的最早记载,值得大段抄录,我不自量力,在每段后稍加评论。

      “倭人在带方东南大海之中,依山岛为国邑。旧百余国,汉时有朝见者,今使译所通

      三十国”。

      倭字,并没有诬蔑之意。当时日本自称ITOH,或INU,让发贯了单音的中国人来念,成了倭,也很正常。现发掘出来的古日本人的骨骼,平均身高不超过1米45,就算是倭矮同义,那也。。。至於日本何时该名为日本,请听我下回分解。

      汉武帝占领朝鲜半岛,设立了四个郡,带方是最南端的一个,也是陈老写书的时候唯一一个还由中国人统治的郡,

      其余几个,已经被上述的几个“ 东夷”族收复(或者叫侵略) 了。

      “从郡至倭,循海岸水行,历韩国,乍南乍东,到其北岸狗邪韩国,七千余里,

      始度一海,千余里至对马国。其大官曰卑狗,副曰卑奴母离。”

      如果按陈老指点来航海,估计一辈子也到不了日本。不过,不考虑他所提供的方向和里程数,对马这个地名倒是沿用至今。

      卑奴母离这一怪名字,发音恰如HINAMORI(古时日本边疆节度使)。

      “南至邪马壹国,女王之所都,水行十

      日,陆行一月。”

      这段上面还有一大段陈式导游,东南西北,让人如坠雾中;里程数更是颠三倒四。但这个邪马壹(YAMATO)

      是大和地区,是日本的传统政治中心。

      “男子无大小皆黥面文身。自古以来,其使诣中国,皆自称大夫。夏后少康之子封于

      会稽,断发文身以避蛟龙之害,今倭水人好沉没捕鱼蛤,文身亦以厌大鱼水禽,后稍以

      为饰。诸国文身各异,或左或右,或大或小,尊卑有差。计其道里,当在会稽、东冶之

      东。其风俗不淫,男子皆露??,以木绵招头。倭地温暖,冬夏食生莱,皆徒跣。”

      这段很象是忠实的报告文学,今天的日本人还是本性难移,好沉没捕鱼蛤,至於露??这种发型(头中央留一根象辫子的发结) ,大家在多种艺术作品(包括电子游戏的配图) 中早已喜闻乐见。吃生菜的习惯,早已发扬光大,由生鱼而生肉生鸡,并已经走向世界。脱鞋赤脚,也是多数日本人回家干的第一件事。

      至於倭人是不是大禹后裔,我难赞一辞。

      “有屋室,父母兄弟卧息异处。

      其人寿

      考,或百年,或八九十年。其俗,国大人皆四五妇,下户或二三妇。妇人不淫,不妒忌。

      不盗窃,少诤讼。其犯法,轻者没其妻子,重者灭其门户。及宗族尊卑,备有差序,足

      相臣服。收租赋。有邸阁。国国有市,交易有无,使大倭监之。自女王自女王国以北,特置一

      大率,检察诸国,诸国畏惮之。常治伊都国,于国中合如刺史。王遣有诣京都、带方郡、

      诸韩国,及郡使倭国,皆临津搜露,传送文书赐遣之物诣女王,不得差错。下户与大人

      相逢道路,逡巡入草。传辞说事,或蹲或跪,两手据地,为之恭敬。对应声曰噫,比如

      然诺。”

      这一段对倭人极其恭维,这个社会等级森严,一夫多妻,但“ 妇人不淫,不妒忌。

      不盗窃,少诤讼。”象<<镜花缘>>里的君子国。佩服啊,佩服!

      “其国本亦以男子为王,住七八十年,倭国乱,相攻伐历年,乃共立一女子为王。名

      曰卑弥呼,事鬼道能惑众,年已长大,无夫婿,有男弟佐治国。自为王以来,少有见者。”

      记载得象一切政治斗争一样真实可信,可惜的是,在日本的史书里,找不出这么一位相应的女王来。

      “景初二年六月。倭女王遣大夫难升米等诣郡,求诣天于朝献,太守刘夏遣吏将送诣

      京都。其年十二月,诏沼书报倭女王曰:“制诏亲魏倭王卑弥呼:带方守刘夏遣使送汝

      大夫难升米、次使都市牛利奉汝所献男生口四人,女生口六人,班布二匹二丈,以到。

      汝所在逾远,乃遣使贡献,是汝之忠孝,我甚哀汝。今以汝为亲魏倭王,假金印紫绶,

      装封付带方太守假授汝。其绥抚种人,勉为孝顺。汝来使难升米,牛利涉远,道路勒劳,

      今以难升米为率善中郎将,牛利为率善校尉,假银印青绶,引见劳赐遣还。今以绛地交

      龙锦五匹、绛地约粟临十张、舌绛五十匹、绀青五十匹,答汝所献贡直。又特赐汝绀地

      句文绵三匹、细班华临五张、白绢五十匹、金八两、五尺刀二口、铜镜百枚、真珠、铅

      丹各五十厅。皆将封付难升米、牛利还到录受。悉可以示汝国中人,使知国家哀汝,故

      郑重赐汝好物也。”

      这是日本对中国,正式称臣的最早记载。可惜,如上所述,在<<日本书记>>里没有这么一个倭王卑弥呼。

      这段文字也就成了陈老的一面之辞。这段以下还有几段中日的官方来往记载,当然也只有参考价值。

      陈寿的这篇<<东夷>>传,大部分抄自鱼豢的<<魏略>>,<<魏略>>的生花妙笔,把两千年前的若干风俗,再现在人们眼前。我们应该确信,<<倭人传>>更接近于游记,而非<<山海经>>那样的小说。但至此,中国对倭人还只不过是雾里看花,日本慢慢的有迹可寻,要等到陈老之后的两百年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