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李锅(25)>:铁案(一) -- 本嘉明

共:💬184 🌺912 🌵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不妨写本穿越小说。
            • 家园 架空?请去演义书场
            • 家园 你的意思是要中国像日韩那样当美国的看门狗?

              我怎么想起鲁迅先生的一句话,中国人以“做奴才而不得”。

            • 家园 很难,或者说几乎做不到

              首先在日本战后迅速复兴的工业基础中国不具备,无论是人均与总量都是远远不及。

              其次是人力资源工业化素质,中国当时根本没有做好工业化准备。无论是识字率,工程师人数与工厂经理人数都远不足以应对工业化需要。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土地改革之余工业化的作用。为什么我要举例印度。印度总理为什么会在1985年哀叹印度失去了工业化就可以明白。仅仅有关土地的任何法律修改,在那时难以计数的土地权力法案,已经被渗透并控制印度土地的大地主与垄断资本阻挡在国会之外。刚才有人问印度是否可以利用他们人力资源的优势启动公共基础工程,我可以在这里很明确的告诉你不可以,因为到2005年印度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所能控制的土地不到印度领土地2%。在1947年控制印度64%土地的大地主与垄断资本今天依旧控制着印度67%的土地。

              另外,可以补充的是。即使架空1945年后没有内战,充分享受政治的正确。(在你看来也就是朝美国一边倒)即使抛弃,工业基础、国民工业化素质和土改问题,中国能不能提早进入工业化完成国际分工,替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化强国,我看也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因此一个强大的官僚买办集团会签署一边道所谓自由贸易协定。我们可以参照<中美通商友好条约>,在这个条约里早早写下了中国和美国两国工业资本家可以自由进入对方国家进行产业并购。当然,我们很宽容的在允许美国企业在中国并购除军工以外几乎所有领域的工业之外,我们在美国的并购也需要在两国条约生效后我们国家的资本进入美国还需要他们的州政府批准而对此美国联邦政府不予干涉。而崛起的日本对这样的条款从来都是装聋作哑的。而为什么,这样的条约能在中国顺利通过。很简单,因为有以宋子文先生为代表的官僚买办集团。他们对中国的控制,甚至早于民国政府的出现。

              那么,如果说抛开上述条件中国还能不能提早进入现代化起码在1980年前提早进入现代化呢?

              答案是可能,但是这样的可能几乎是建立在难以避免的内战基础之上的。为什么,这里我扔个包袱在这里。而历史,早就给了我们一个又一个范例。

              • 家园 黄金十年

                1 1931-1936年,公立中学人数和校数基本没有变化,少量增长为私立中学

                2 江苏1931年,儿童入学率26%。1936年,全国儿童入学率24%,全国用于小学教育的经费为1.1亿。需要指出的是这里面多数小学是1年制或2年制的短期小学。

                3 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指出,超过三分之一是军费,超过三分之一还外债,军费和外债占到四分之三,还有15-20%上下是人头费,行政费,之后建设费(国防工程算到这里面)之后才是教育经费(就是这个也有不少是用于军校的),1934年教育经费3100万,军事教育部分占了1400万

                4 1932年统计,全国高等学校有教师6700人,其中教授占到了31.5%,工科教师人数占8.4%,文哲法政45%

                5 1931年全国大学生人人数4.2万(文科占3万人),其中包含独立学院1万,专科0.7万

                其中工科人数4400人(正宗本科3100人),其中一半为私立大学在校生。

                以上数据据来自国民政府官方数据

                6 1952年如果当年全国高中毕业生全部升入高等院校,招生计划缺口仍有1.6万(全国当年高中毕业生3.7万,计划招生5万余人)

              • 家园 关于土改的问题受教了,但关于工业基础的论述存疑

                按照葡萄兄的论述,从土地制度的上讲,中国当时确实需要一次革命,不论它是流血的还是不流血的(很难)。

                可是我现在很怀疑所谓劳动者素质导致无法快速工业化的说法。这和中国50年代的实践是相违背的。一五计划之后,1957年中国的钢产量就达到了535万吨,而日本战前的钢产量也不过700万吨(备战状态下),基础工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真的有那么高么?王进喜这样的英雄人物们,不也一穷二白地把大庆建起来了?何况中国如果战后参与了对日军事占领,自然可以像819之后争抢苏联专家一样,动员大量日本专业技术人员来中国参与工业建设。美苏的航空航天工业不也从德国战败者身上受益良多么?

                另外,发现葡萄兄很喜欢拿印度做比对,仅仅因为印度和中国一样都是人口大国吗?但实际上,由于平时接触印度人比较多,我感觉印度的国情其实很多地方和中国是没有可比性的。比方说,由于历史文化的关系,印度在全球化的产业分工中有能力也有理由选择和中国不一样的道路。而7亿“下印度”贱民的事情则不是简单几句话能说明白的,印度的工业化水平,在建设完善的工业体系方面,确实比不上中国,但为什么一定要跟中国比全面工业化?一个国家或曰民族的终极目的是什么?现在人在不列颠岛,这里已经充分地“去工业化”了,难道说去工业化就是失败的吗?

                • 家园 你以为放下锄头、拿起锤子就能马上成为合格工人吗?

                  可是我现在很怀疑所谓劳动者素质导致无法快速工业化的说法。
                  你可以看看现在那些成为普通技术工人的农民工们,与过去的国企技工相比,他们中的绝大多数技能水平低下、不知标准规章为何物;在生产协作上,套用老话就是“组织性纪律性”太差。个人操作技能可以通过几年的努力(有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下)就得到提高;可标准意识、组织性和纪律性的养成,从单独劳动者到群体劳动者的蜕变,那可就是漫漫征程了。之所以他们还可以活跃于那些岗位,不过是中国制造整体上还是处于粗制滥造的阶段,不重视质量罢了。

                • 家园 中国

                  在2005年的人均电力消耗和人均钢铁消耗以及人均煤炭与石油的消耗与1962年的日本相当

                • 家园 小国可以去工业化,大国不可以

                  中国的快速工业化正是得益于你所抨击的“一边倒”策略,没有这个策略,中国发展只会更慢。

                  而去工业化的发展,对于小国是可能的。搞搞金融、搞搞投机、搞搞服务,也能将就维持一下。但大国不可能。在工业领域之外没有那么大的市场,容纳不了大国庞大的劳动力。而且一个大国有必要保有对其他国家的优势,这个优势,除了工业是不可能得到的。

                  而且,你觉得英国是自愿去工业化的么?还不是被打得没脾气了,只好另谋出路。

                  所以对于大国来说,去工业化就代表着失败。

                • 家园 托了社会主义的福

                  中国的重工业之所以在建国初期获得了飞速的发展,首要的原因是苏联对中国的全面的、系统的的援助,虽然中国缺乏工业建设的人才,但大量的苏联专家弥补了这个缺陷,苏联工业化的成功经验对中国帮助良多。

                  其次,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经济体制强调的是全国一盘棋,一个中央集权的强有力的政府,保证了政令的畅通,可以方便地调集全国资源和人才来进行重点项目的建设。

                  以上两点,如果选择走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的道路,是不可能取得的。

                  至于人才,共产党多年的农村改革和军队建设,把大批文盲的农民变成了具有初等文化水平的有信仰有组织有纪律的人,为工业化准备了大批的骨干人才。

            • 家园 说日本的腾飞是因为它原来的工业基础

              那四小龙呢?南韩的工业基础无非是日本殖民时代留下的吧,而它在日本殖民地图上的位置应该还不如东北。可是今天,在我从事以及了解的行业中,三星电子、现代汽车也是国内企业短期内无法达到的高度。我知道我的帖子在这里要被葡萄兄拍。可是我想我们都应该反思一下,战后我们所失落的机会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失落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嘛。

              • 家园 南韩的工业基础在起飞的时候几乎是0

                文盲率也超过当时的中国,对于他的崛起,美国对日本的遏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不明白这个就不要谈,日本和韩国超过了我们什么。

                • 家园 由于工作关系,南韩我经常去

                  中国几乎所有的缺点和不利因素,都可以在这个国家找到,无论是资源匮乏、耕地/人口数量少、国民的封建残余、缺乏现代社会组织结构等。除了政治站队和体制优势导致其提前获得的全球化红利之外,找不到任何理由可以解释这个国家为何能够在人民收入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上远超中国(仅指东部沿海地区)。当然可以泛泛地讲有些道路小国走得通大国就走不通。但南韩的优势产业其实早就直接触碰到西方的核心利益了,就以美国非常看重的IT上游技术产业半导体而言,三星半导体已经是全球第二仅次于Intel,Hynix也在前十。几年前第一次在洛杉矶机场租车,就是以前福特的子公司Hertz-rent-a-car,满眼是现代汽车的Logo。

                  所以我的问题仍然在,为什么是日本、韩国... 而不是我们?

                  • 家园 看看东莞

                    可以部分回答这个问题。

                    一个小地方,发展起来是很容易的。但是全面发展是很困难的。东莞本地人全中国人的缺点都有,但是资产,金钱很多吧?

                    但是放眼一个广东呢?粤北山区还有的地方极度贫困呢。

                    所以有治大国如烹小鲜。

                    个人的例子,公司10个人以下的时候,效力最高。为什么?老板可以管理到每个人。当公司到了20人以上,分成不同部门的时候,效率立刻降低了。其中奥妙就不用说了吧。

                    国家发展也是这样。

                  • 家园 小国可以依附

                    大国没有这个可能。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