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漫谈大枪 之四 防守技术初探 -- 胡亦庄

共:💬26 🌺6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漫谈大枪 之四 防守技术初探

    在田连元老先生的《隋唐演义》里面有个单枪破双枪的密诀,叫“双枪发,单枪扎,双枪不发,单枪拉。一字定枪法,回身盘肘扎”。和金庸的《九阴真经》相似的是,这句双枪密诀也有一个现实中的版本,不过是大枪破大枪的。

    明朝有本《武编》,作者唐顺之,讲解六合枪时记载了这么一段:“尔枪动,我枪拿,尔枪不动,我枪发。中间一点难招架。”

    是不是很像?

    不过,这里唐顺之所说的“拿”,是泛指所有防守技术。在其他枪术著作之中,“拿”一般特指一种防御对方用枪扎我头部的动作。再后来,“拿”这个词,又成了介于上面两个定义之间的一个术语,指防守“圈内”高扎枪和平扎枪的一个防御动作。——这个“圈内”,咱们留到大约第六或者第七篇的时候再介绍。

    险些跑题,撤回来说唐顺之的口诀。这句话把大枪使用分为了两类:进攻和防守反击。

    有人说,这不废话么,除了进攻就防守呗。但是对于大枪来说首发进攻和防守反击是不对称的。进攻手段其实非常单一,就是一个字——扎。手段之单调,超过了其余的兵器。比如说,刀的攻击,至少可以分为刀刃的切和砍,刀尖的扎和点,刀盘刀把还可以用来磕砸,花样很多。

    而上次我们说了,扎枪和射击或者发射努箭很相近,就是扎准扎狠而已。(怪不得有人说,箭就是缩小的枪。)

    当然,扎枪也可以略为细分。为上中下三路扎法,即扎头肩,手臂腰身,腿脚。

    相比之下,防守反击招数就多了,吴殳总结了差不多四十多种防守方法。马家枪法里画了图谱二十四式,其中大部分是防守反击的招数。

    枪的威力在于进攻方法简洁,难防。直接的结果就是枪的防守技术要求也更高。从时间上比,扎枪只要高强度地练习百日,就差不多了,而大枪防守要得功夫要成年累月,对于挑剔的门派,练上两年算是刚入了门。

    看到这“两年入门”,大约很多人的脑海里已经冒出“江湖骗子”之类的词了吧。俺不是夸大,这就是经典兵器的经典之处。比如说摔跤吧,你学上一手“外别子”,反复练,那么大多数外行应该可以摔摔了。但你要想赢会不同技法的行家,想不败于特擅长某个奇招的高手,恐怕不是“一招鲜”能解决问题的。不然,现代各式的竞技体育也用不着长年养专业运动员了。

    上面其实说到了一个如何从技到艺,从艺悟道的过程。不过从经济学的角度说,悟道的成本的确太高。古人有没有“一招鲜”的办法呢?

    答案是:有。

    现实点,假设你穿越到古代(其实一点也不现实),触发了武官剧情,得知不日就有流寇袭击本城,身为一个将官应该如何把一群乡下棒小伙训练成长枪兵呢?

    程宗猷记述的解决办法是:使用一种叫“大封大劈”的技术解决大枪的防守问题。就是说,当对方一枪扎来,中平持枪的我方将枪杆用力上挑再用力下劈,以期用这种方法磕开对方的枪。这种方法和大多数枪术经典中以“圈”防守的方式背道而驰,更像是在用棍,或者耙,或者锄头...但程老先生也有他的道理,他说不这样不行,因为“斗杀之际,人心慌乱,唯以其枪击地而已”。

    新兵蛋子上战场,害怕到尿裤,也是很本能的事情——太紧张了嘛。别说面对生死的大战,就连一般性的搏击运动也是如此。新手上场没不紧张的,挨上几下就进入闭眼乱打的状态,啥技术动作也看不出来了。

    俺前面多次计算过,这大枪份量沉重。端着行军也跟地球重力对抗半天了,临阵心理又紧张,扎出去的枪自然就向下偏。然后新兵蛋子看到自己枪一下偏,心里更加紧张...扯回来又一扎,又偏了...

    在这当口,二十四势之类的复杂技术体系的确不容易实践。

    大封大劈则不然,因为人在紧张之际做小动作容易动作变形,而大动作相对要容易许多,对肾上腺素的利用效率也高。在大封大劈的一举一落之间,本来就是庄稼汉的新兵们,很自然地回忆起自己在田间锄地的劳动姿势,想起了刨坑扬场的生产动作,如同身处美丽田园,忘记了紧张,忘记了恐惧。

    上面这段是俺瞎编的。其实大封大劈的结果是枪砸到地上就弹起来,正好对准敌人,能够让你平着扎出去。

    不过,俺觉得这招对武器本身有两点额外要求。第一是枪杆要能承受较大的弹性形变不损坏,一些本来硬挺但是较脆的枪材就不适合这种战法,比如红棱木。这时候白蜡杆倒是不错的选择。第二是枪头摔到地上肯定会磨损,不知道对杀伤力有多大的影响。

    鉴于程宗猷是重要的武术名家,俺就在上面介绍他的理论。估计对于训练时间较短的部队,比如古时候农民起义,或者临时组织乡勇抵御流寇,这个方法是可行的。

    但是程宗猷最精的是棍法,所以要说他写的枪法里面没有夹杂棍法,谁也不会相信。实际上大多数枪家就特别瞧不上这种“封劈最上”的理论,他们推崇的是以稳定的心态,娴熟的技巧取得必胜。在明朝末期世道动荡时,不少武术家主动磨练自己的技艺,相互比试学习,也就是所谓的“访高友”。其中练枪的人们会在特定的场地上较量,也许因为上场之人并不是不顾死活的拼杀,而是希望验证武艺开扩眼界,他们的竞技活动就被称作“游枪”(相对于“战枪”或者“实用枪”而言)。

    下面俺正经要进行“初探”了,用几幅图介绍游枪体系里的一种防守方法。

    点看全图

    图一

    先解释一下看图的方法:在“图一”中,有两个抽象化了的大枪...你要说是一双筷子也可以...假设敌方用红枪扎我,我用蓝枪防守。

    a)左图就是从我防守方的角度沿着两人连线的视角。

    b)中图是有第三方站在我防守方的左侧,平视的视角,或者说是裁判视角。

    c)右图是从天花板或者天空的角度俯视的视角。

    abc三幅图,是同一个瞬间的三个不同视角,便于理解用枪而设定的。在图三里的每一行,就是一个瞬间的三个视角。

    点看全图

    图二:如果你爱好看台球等体育比赛,下面几个视角就很好理解

    并不是为了故弄玄虚才搞多视角,实在是因为语言的描述能力有限。如果“枪圈”的概念就像大封大劈一样简单,俺也乐意只用文字描述,又简单又省事。实际上俺是恨不得上个视频或者动画什么的。

    点看全图

    图三

    图三这个动作,可以先叫它“封枪”,当然是简化版本的。

    瞬间1:双方都中平式持枪,我蓝枪略偏左,露出防守上的漏洞,红枪发现后迅速扎枪,枪头威胁我身体所在位置。

    瞬间2:我方向右用力,蓝枪向右略偏动,以拦挡红枪。此时蓝枪中部偏前的部分和红枪中间偏后的部分开始接触。

    瞬间3:我蓝枪向右封枪的结果是红枪被推向我的右方,此时我蓝枪用力方向逐渐变为向下。同时蓝枪与红枪的接触区域滑到蓝枪前段-红枪后段的位置上。

    瞬间4:我蓝枪进一步把红枪推开,远离我身体所在位置。同时蓝枪与红枪的接触区域进一步向前滑,并且蓝枪的枪头指向威胁敌方身体所在位置。

    上面的过程中,蓝枪动作并不大,从a视角看,只画了60度的一个圆弧,只有六分之一个圈,就由防守转为进攻。可见“圈”的防御比大封大劈要快一些。俺的图画得比较夸张,这个“圈”的半径其实还可以再小一些。

    对于防御的后发制人,还有一条非常有利的因素,就是随着进攻方扎枪的过程,枪对其手臂的压力是越来越大的(参见《漫谈大枪 之三 扎枪》),此时未出枪的防守一方,中四平式相对轻松,拨挡防御可事半功倍。

    脑子快的人应该已经能想了:到图三的瞬间4,红枪的位置正好是瞬间1的蓝枪的样子,双方的攻防对称地转换了。这正是大枪对练的一组动作:防守方练习防御动作,而进攻方被称为“递枪人”,也就是作为“喂招”的。双方轮流给对方递枪,也轮流练习防守。

    太极拳推手练习里面有几个单推手练习,其实大枪对扎练习跟单推手道理是一样的。

    俺知道这年头虽然刀具火器有管制,但是大杆还挺普及。估计有人看了俺这些东西想要亲自尝试一番,所以要多说点安全方面的细节,免得无辜伤人:在大枪对扎练习之前,双方拉开距离站好,然后双方各自慢慢把自己枪头落在地上,伸向对方。干啥?测量距离。要是其中一方的枪还能够到对方,就把两人距离再拉远点。这样可以保证全力扎出枪时,刚好互相伤不到。还有一条,一般初学的时候递枪人要手下慢些。这样可以使对扎练习更加安全。

    当然,也只是“相对”更安全些。你要是扎枪时候滑脱了手,大枪改标枪...俺可就没招了...买护具吧。

    大枪的防守技术俺今天就探到这里,下一篇会针对防守技术进一步展开。请感兴趣的朋友多提宝贵意见,有好的讲解方式俺一定采用。

    =============================

    胡亦庄:【原创】漫谈大枪 之序

    新浪的图床:http://photo.blog.sina.com.cn/category/u/1599230325/s/139904

    关键词(Tags): #大枪#武术#历史#白蜡元宝推荐:铁手,MacArthur,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花,专业!

      那几幅图配得相当好啊,一目了然。

    • 家园 楼主考据细致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一句话:好
    • 家园 看到不错的刺刀对扎图片,补充于此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来自:

      我是红老虎:【原创】求教河内老大

      关键词(Tags): #白蜡#历史#武术#大枪
    • 家园 我手里有一本武林秘籍

      叫中世纪搏击,主要叫击剑的。有几页讲怎么在马上对付lance,奇怪的长矛是单手夹在腋下的,另一只手把缰绳。不过老早的罗马骑兵是双手持枪的。

    • 家园 楼主是练家子呀.

      任谁拿根棍子都敢开打,但加个枪头就不一样了.

      提醒一下,楼下的慕容无言是写武侠的MM哦.也研究过大枪的,恩,葱白霍殿阁.

    • 家园 赞一个,加提问!

      说的太好了,赞一个。

      但是问个问题。

      这样的话,大枪具有杀伤力的部分就单纯集中在枪尖了。枪杆的劈扫功能如何发挥?如何在敌人围攻之下对付多面不同方向敌人?

      记得看电视里,练枪的都是手握中间,连刺带抡,评书里貌似枪攥也是特别加工具有杀伤力的。

      • 家园 大枪最有杀伤力的就是它的枪尖。

        曾经有个练过武术的网友说过,他的师傅练习大枪的时候,反复强调后把离枪尾不超过一尺(或者是20公分,我记得不是很清楚了),在这个距离上,用枪才有回旋余地,而且这是前清那会的实战经验传下来的。这个应该有道理吧。而且在战阵中,讲究的是列阵而进,训练有素的几十上百人组成的排面,一枪刺去,对方应对的稍不得当,就只有回退了,这个时候也用不着枪杆的其他功能了。当然这是军阵之中的用法。

      • 家园 我覺得以古時作戰, 長槍兵要保持密集隊形。

        樓主考慮的是個人的技擊,和戰場上的密集對列還是有區別又有聯繫的。

        所以不需要槍桿的劈掃,或者說也沒法發揮槍桿的功能。

        古羅馬劍盾士兵對列稍微鬆散點,不過似乎最常用的也就一招,盾擋,然後由下而上刺。

        如果被圍攻, 參見瑞士長槍兵方陣。。。

        • 家园 战场不同,战法自然不同

          楼主的战争背景是明朝的剿倭战斗和近代的散兵线(刺刀),前者战场是东南沿海,后者要面对连发火器,这些情况下密集方阵是不能用的。

          而且,对付密集步兵方阵,要保持不战败很简单——只要在开战之前逃跑或避开就可以了,步兵方阵是无法追击的。倭寇之所以一路如入无人之境,除了明军的确战斗力低下之外,原因就在于此——打不过的时候只要不打即可,战场由他挑选。而北方战争是攻城略地的战斗,无论城战野战皆无法回避,那种战阵里的长枪兵跟楼主所说的大枪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 家园 您的问题很具发散性

        1“枪杆的劈扫功能”似乎只用于防御。

        2 围攻之下请呼叫救援。

        3 拍电视要是够专业,俺也不在这里挖坑了。

        4 枪加横刺变成了戟,器不同术不同。

        • 家园 不西不西

          不西不西 ,我记得看评书,枪攥有说法,就是枪尾巴有个金属物套着,还是很硬的,也可以拿来戳人用 “——)

          • 家园 哪段书?

            我没听说过...

            不过骑马用枪的武将有的会腰挎短铁锏一条,比用枪跟要顺手多啦

            • 家园 连环画了

              老实说马上怎么使枪没见什么严肃的资料讲过。连环画里大将使的枪都是带枪攥的,把枪都露着枪把。我倒没见过谁拿枪攥(这个字怎么念来着?)打人,我上次回您的帖猜是把枪插在地上拴马用的。

              另外我对枪兵作战时是否遵循武术中枪不漏根的操作执怀疑态度。西方的不论,古代的没见过,拼刺刀肯定不是这个做法。

              • 家园 恩,我也考虑这骑兵可以露把。

                不过拚刺刀都露把是因为木制枪托太大...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