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茶壶里的风暴——刘邦那次不成功的废太子(一)上 -- 江南水

共:💬96 🌺36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茶壶里的风暴——刘邦那次不成功的废太子(一)上

    刘邦的晚年一直在做两件事,对外消灭异姓王,对内换太子。对外的工作做的不错,只是留了长沙王这么个尾巴,如果老天再给他几年时间就不会有这个尾巴了;对内的工作却以失败而告终,即使老天再给他几年时间结局依旧是失败,除非老天给他五百年。

    刘邦什么时候动了换太子的念头,已经不可考证。但是在公元前198年后,为了换太子刘邦使出浑身解数,差一点就成功了。

    刘邦的一生颇有几分传奇,从逃犯一路奋斗终于成为了大汉皇帝,多少英雄豪杰最终拜倒在他的脚下,最强横的对手也被迫自杀身亡。经历过无数的失败,但最后他还是成功了。

    然而这次更换太子,他经历了很多失败,最后还是失败了。

    在刘邦奋斗的过程中,经历了许多的困境,就是在最困难的时候,手下人对他基本上做到了不离不弃,周苛等人被俘后宁肯被杀也不投降他的对手。

    然而这次更换太子,重量级的大臣都旗帜鲜明的站在了他的对立面。

    水是有源的,树是有根的,刘邦的失败是有原因的,在分析刘邦失败的原因前,先谈点无关紧要的话题。

    按荣府中一宅人合算起来,人口虽不多,从上至下也有三四百丁;虽事不多,一天也有一二十件,竟如乱麻一般,并无个头绪可作纲领。正寻思从那一件事自那一个人写起方妙,恰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此一家说来,倒还是头绪。

    ——曹雪芹 《红楼梦》

    皇皇一部巨著竟然从一个“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的老太太着手,不愧是名家风范。小子不才,不敢望名家项背,但是模仿一下名家的手法,邯郸学步而已。

    历史上同样有芥豆之微的小小一个人家,为了这个芥豆之微的家族差点就酿成汉初的一场大祸,然而这个芥豆之微的家族最终还是在另一场大祸中凄惨谢幕。就先从这个芥豆之微的家族入手吧。

    一、吕氏家族

    吕氏家族是从单父迁徙到沛县的,这件事在今天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国内今天虽然还有户口之类的限制造成种种不便,但是只要下定决心,不怕麻烦,搬个家实在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壮举,诸位有条件的河友都可以搬到国外去。

    但是在秦朝这是一件很麻烦的事,因为搬家违法。据《商君书垦令》:“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秦法的主体框架是商鞅建立起来的,其中体现着商鞅的思想,禁止民间私自迁徙应该是秦法的内容之一。据说关中一些地区的人始终坚持饿死不逃荒,就是拜这条律条所赐。

    吕氏并没有因为搬家而惹来麻烦,这其中有两个因素。

    彼时,秦刚统一天下,原来在小范围实施的秦法一下子推广到那么大的范围,在实施过程中难免会走样。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吕氏家族的家长吕公跟沛县的县令是故交,有这么一个保护伞,这擅自迁徙的罪名自然可以消于无形。

    能够跟县令称兄道弟的人应该不是一般人,虽然在网上可以涛涛、宝宝的乱叫一气,看上去很熟,但是那两位见了你肯定不知道你贵姓,YY而已。但是这位县令大人是要为吕公背黑锅的,不是四大铁的关系还真的很难拿出这种精神。即使吕公结识沛县县令是在他做县令之前,那吕公也不是一般人。那年头能够当县令的应该不是穷书生出身,穷书生出身做官是在有了科举考试以后的事。只有不一般的人才能和不一般的人交朋友,富豪和乞丐的关系只是施舍和被施舍。吕家冒险犯难前来,县令大人还热情接待,可见,此时吕家的身份依旧不同一般。甘心为叫花子背黑锅的,那只能是圣人,可惜在秦朝崇尚法家,儒家的圣人连吃饭都有问题,何谈当县令。

    吕氏家族为什么背井离乡举家迁徙到沛县的呢?

    那是一个农业社会,离开了故土,放弃自己的土地,而到另一个地方去抢别人的土地来种是一件成本很高的风险投资。不到迫不得已,例如战乱时为了活命,不会这么做。即使是商人也只是个人在外奔波,而不是拖家带口的出门做生意。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一直是个安土重迁的国家,显得比较保守。如果同时代的欧洲,他们的土地能够保证养活他的绝大多数人口,还会有那么多人冒着喂鲨鱼的危险去征服海洋吗?所谓的进取精神、开拓精神,只是迫不得已而已,没有那么神圣。

    扯远了,吕家举家迁徙也不是为了探求一下秦法严苛的真实性。

    吕氏搬家的原因是避仇。

    人在江湖漂,谁能不挨刀,得罪几个人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打不过就跑也不是什么丢人的,项氏家族是名将之后,又有项羽这样剽悍的子弟,但是得罪了仇人一样是跑路。

    但是从吕家能够安全搬家来看,还是能看出点东西来的。

    比如,吕家还是颇有点家底的,从单县到沛县虽然不远,但是要没有一定的家底也很难举家搬迁过去;

    再比如,吕公跟沛县县令关系的确不一般,否则不会在生死关头把身家性命交到他手上。

    种种迹象表明,吕家是个殷实富足的家庭,放在今天就是小康以上、有房有车、有存款的几有家庭。

    但是作为这个大家庭的家长,吕公却把女儿嫁的很蹊跷。

    据现有史料,吕公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什么人,已经搞不清楚了,二女儿吕娥姁和小女儿吕嬃嫁的人在汉初都大大有名,刘邦和樊哙。但是这两个人娶媳妇的时候,在沛县基本上数不上号。

    元宝推荐:张七公子,海天, 通宝推:SleepingBeauty,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有点意思

      行文略拖沓。有些扣子可以理一理。

      旁观置喙,还请楼主不要见怪。

    • 家园 【原创】茶壶里的风暴——刘邦那次不成功的废太子(六)完

      六、真正的原因

      制造这个假象的是谁?

      张良。

      张良在刘邦定都关中后就逐渐淡出了权力圈,这可能是真的,但是并不能说明他不关心政治。从他有条不紊的给吕氏兄妹支招来看,这个计划早就在他心中多时了,从而证明张良一直在关注着政坛的动向。

      刘邦发动第一波废太子攻势的时候,张良并没有出来说话,这就是吕后埋怨他的原因,张良之所以不说话,除了前面有周昌挡着这个原因之外,还有就是他说的,这不是件浪费口舌的事。

      于是他谋划了这么一个局。

      前面说过政治斗争的本质是实力的比较,实力大的胜出,实力小的吃瘪,这里的实力包括两个方面,力和势。

      力,很好理解,就是单纯的力量。

      势,就不好定义了,借用一下《孙子兵法》的说法: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玩梭哈的时候,一方是黑桃AKQJ10同花顺,一方是红心AKQJ10同花顺,双方都认为自己足够牛,于是拼命加注,最后一翻两瞪眼,红心输,这就是比“力”;一方最大的是一个A,一方最大的是三个K,从牌面上看三个K吃定了一个A,但是如果A方拿出自己是同花顺的做派,说不定能够不战而胜,这就是“势”。

      在张良这个局里,那四个老人有没有本事并不重要,甚至他们是不是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本人都不重要,他们只是张良借来的“势”。

      张良造出了一个太子身边人才济济,并且其中不乏忠勇之士的“势”,迫使刘邦低头认输。

      事实上,张良并不想用这一招,也许他内心深处并不希望刘邦的一生带着失败的遗憾结束,毕竟刘邦是第一个赏识他的人,并且在那段风云变幻的日子里,刘邦一直把他当做朋友,而不是下属。

      出于对朋友的负责,最后时刻张良亲自劝谏刘邦,然而,此时的刘邦已经沉迷于自己的想法中,罕见的没有接受张良的劝谏。

      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请四位老人登场了,这是图穷匕见的一招。

      这是一个很被动的局,必须有刘邦的配合才能完成完美大结局,对刘邦的了解稍出差错,这个局的结果就是“破局”。

      这不仅让我想到了徐阶借嘉靖皇帝的手杀严世藩。

      那张良为什么冒这么大的风险来趟这趟浑水呢,汉家是他们刘家的,哪个儿子当皇帝跟你有什么关系?

      有关系。

      在张良,或者说以张良为代表的广大功臣,看来,汉家江山是他们和刘邦共同缔造的,他们自觉不自觉的也把自己看作是汉家江山的主人。这一点很好理解,毕竟他们为这座江山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要是一点儿感情都没有才见鬼呢。

      从感情上,这些功臣并不情愿刘邦一手安排汉家的未来,也就是说刘邦擅自更换接班人伤害了这些功臣的感情。

      但是,刘邦并不是败给了感情(怎么像是言情剧了),不是败给了功臣对汉家江山的感情。

      重要的是利益。

      感情只是一时的,只有利益才是永恒的。

      这些功臣因为参与了汉家的缔造,对汉家有感情,下一代就未必还有,到了第三代估计就会问:啥是感情啊。

      但是利益却是永恒的,第一代,第二代……,都不会跟利益过不去。

      刘邦更换太子能够伤害到这些功臣的利益?

      很可能。

      可以肯定,废除太子后,刘邦的下一步就是着手剪除吕家势力。因为有这股庞大的势力存在,新换的太子登基后也不会安稳。

      吕家势力是一个庞大的集团,剪除吕家,并不会只是针对姓吕的,还会涉及其它的功臣,就是刘邦集团的人也不敢保证自己能够幸免,比如樊哙。樊哙不能幸免的话,跟樊哙有关的刘家军其他人也很难身全。

      即使刘邦的刀锋只是针对姓吕的,不涉及其它人,那么新太子登基后呢?

      汉初,通过分封同姓王和侯爵,已经把各种利益相对稳定,现在的太子登基,方方面面的利益不会有大的改动。换句话说,刘盈登基,现在大臣的利益能够得到有力保障,因为吕家的利益已经充分保障,不太可能再去侵夺别人的利益。事实上,就是在吕家最嚣张的时候,也只是侵夺了刘邦儿子们的利益,而没有侵犯其它功臣的利益。

      换个太子,新太子登基后,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必须寻找新的依靠,最可靠的就是外戚。这些新外戚,在汉初没有任何利益,新太子为了他们,很可能会侵夺功臣现有的利益。这是广大功臣不愿意看到的。

      这也是功臣们反对废太子的根本原因,但是这种话没法说出口,所以周昌只好“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

      新太子将来登基后就一定会侵夺功臣现有的利益吗?

      这个不好说,但是新太子侵夺的可能性远远大于现任太子刘盈是肯定的。功臣们不能拿自家的身家性命去打赌。

      这个很好理解,买股票有的人赔的倾家荡产,但是还有很多后来人前赴后继,但是在非典期间有多少人前赴后继的来北京?人们为了万分之一的利益可以不顾一切,但是从没人主动把自家性命冒万分之一的风险。

      当年这些功臣为了利益跟着刘邦出生入死,如今为了防止自家的利益处于危险的境地,也义无反顾的站在了刘邦的对立面。

      打天下的时候,刘邦和大臣们利益一致,所以他们能够同心协力的走向成功。

      在更换太子的时候,刘邦把更多的心思放在自己子孙的利益上,而没有考虑到,他的所作所为有可能伤害到功臣的利益,迫使大臣们几乎都走向了他的对立面。当他跟更大的利益作对的时候,他的失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如果张良看错了刘邦,刘邦毅然决然的废除太子,大臣和吕家又有什么办法呢?

      他们的确没有办法,但是,如果刘邦强行废除太子,那结局可能不会是他希望的那样江山永固,万年长青。

      如果刘邦强行废除刘盈,确保新太子登基,登基后的新皇帝将面临着一个主弱臣强危险局面,新皇帝所依靠的外戚在整个朝廷也没有根基,上下相疑,要想安定团结,几乎不可能。不是臣弑(标准用法)主,就是主诛(也是标准用法)臣,长安城的天空会是一片血色。那时候,江山姓什么就只有天知道了。

      这不是穿越,事实上刘邦去世后,以吕后之尊也曾动过杀掉所有大臣的念头,在郦商的劝说下才打消了这个可怕的念头。

      当然,不排除这是大臣们为了说明自己屠杀吕家的正当性,而给吕后的欲加之罪。但是我相信,只要人类能想象出来的事情,就一定会有人去做。

      刘邦过分看重江山的归属了,然而,他看的越重就对功臣的利益越忽视,他越忽视功臣的反弹就越大,功臣的反弹越大刘邦换的太子未来的位子就越不稳,从而使江山的归属陷入未知。

      这是一个绝妙的讽刺,然而这种讽刺在人间并不罕见。

      张良用四个老人造的势,避免了这一可怕局面的出现,为汉初的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才使得这场风波在今天看来,只是茶壶里的风暴,看似凶险无比,但仅限于小范围的宫廷内部。这也是为什么后世把这次风波归到宫闱秘事之类,而忽视了他的政治内涵。

      尾声

      虽然废太子的风波最终以刘邦的认输而告终,但是,刘邦始终没有放弃削弱吕家势力的决心。

      最强大的大舅哥吕泽已经死了,二舅哥吕释之水平有限,如今跟吕家关系最密切、最有影响力的就是刘邦的连襟樊哙了。

      前面说过樊哙娶得了吕家的小女儿吕嬃,并且始终跟刘邦在一起,是刘家军的铁杆儿。更重要的是,樊哙对刘邦还有救命之恩,当年在鸿门宴上斗酒彘肩的豪情,慷慨陈词的气魄,折服了项王。虽然我认为刘邦在鸿门宴只是有惊无险链接出处,但是樊哙为刘邦的安然脱险还是做出了巨大贡献。

      樊哙在汉初能够有如此的影响力并不是只靠裙带关系和救驾之功,主要还是依靠自己硬邦邦的功劳的,《史记樊郦滕灌列传》:从,斩首百七十六级,虏二百八十八人。别,破军七,下城五,定郡六,县五十二,得丞相一人,将军十二人,二千石已下至三百石十一人。

      其中所谓的“从”就是跟着刘邦,“别”就是独立领军。

      既然不能完全拔除吕家的势力,那就尽最大可能的削弱吧,樊哙这根出头的椽子是个合适的对象。

      刘邦什么时候有了杀樊哙的决心,已经没法知道了。但是,刘邦选择杀樊哙的时机很值得琢磨。

      刘邦从征讨樊哙回来,病情越来越重,就在这时候,他的把兄弟燕王卢绾又背叛了他,樊哙奉命出兵讨伐。

      此时大约是在汉十二年(前195年)四月,这是刘邦在人间的最后一个月份。

      估计刘邦也知道大限将至,也顾不上“临阵换将”的兵家忌讳了,他决定杀掉樊哙。

      刘邦是派陈平去执行这项任务的,同时安排了樊哙的替代者,周勃。

      刘邦给陈平的命令很决绝:见了樊哙就杀掉他!(平至军中即斩哙头!)

      也许刘邦不想面对樊哙那双无辜的眼睛吧。

      刘邦的想法没错,但是他选错了执行命令的这个人。陈平一生滑头,没有贬义,他的确很滑。刘邦想让陈平背黑锅,看来他真是病糊涂了。

      陈平只是把樊哙抓了起来,带回长安,在回长安的路上,刘邦病逝。

      刘邦一生充满了失败,但是他还是创立了汉朝。然而,在到达人生终点的时候,他却遭到了接连的失败,这是为什么呢?

      前面说过了,利益。

      换太子,触动了大多数功臣的利益,他失败了;杀樊哙,想让陈平背黑锅,他也只能失败。

      只有跟大多数人的利益一致才能成功,这就是刘邦的成败留下的教训。

    • 家园 【原创】茶壶里的风暴——刘邦那次不成功的废太子(五)

      五、原因

      从看到四位老人家的时候那一刻,刘邦就意识到,这一次他不会成功了,他的一生经历了无数失败,始终百折不挠,最终登上人间的顶峰。然而这次失败与以往的每一次失败都不一样,他不可能再挽回了,这是一次彻底的失败。这对他的打击是巨大的,只好悲凉的唱道: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刘邦认为此时他已经对太子刘盈无可奈何了,他跟戚夫人说太子之所以“难动矣”,是因为“彼(太子)四人辅之,羽翼已成”。

      直接翻译就是:太子有这个四个人辅佐,羽翼已经丰满,不可能动得了了。

      从字面上来看,这种说法没问题,但是有疑问。这四个老人再怎么了不起,也只是四个老人,刘邦找个借口收拾他们还是分分钟钟的事,收拾了四个老人,不就剪除了太子的羽翼了吗,剪除了太子的羽翼,太子还有什么不能动的。

      这里的“四人辅之”的“四人”是泛指,指的是以这“四人”为代表的一大类人。

      这一大类人就是“士”。

      在今天看来战国和秦汉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这是一个确定肯定以及一定的结论。但是历史并不会因为这个一个确定肯定以及一定的截然性结论,就真的截然跟过去一刀两断,毫无瓜葛。尤其是生活在历史中的人都会跟过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是历史的连续性。

      我们站在后来人的角度,可以说战国和秦汉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但是生活在那个时代交接时刻的人不会轻易的就说:我们走进了崭新的新时代。

      这一点本人深有体会,本人还在上学的时候就颇眼红别人腰里的BP机,暗下决心,毕业后一定要有自己的移动通信工具。毕业后,正赶上手机取代BP机的大潮,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基于自己的理想,花了不菲的银子,买了一个汉显的BP机,痛心的是半年后这个汉显的BP机就成了昂贵的鸡肋,因为新买的手机完全取代了他。

      汉初,距离战国结束不足三十年,跟刘邦一起打天下的人,他们的一生的相当部分是在战国时代,他们的思想基因里或多或少的有战国的因素就不难理解了。

      战国最时髦的风气,是什么?

      贵族养士。

      最有名的就是战国四君子,还有后期的秦相吕不韦。其实,何止高层贵族养士,有钱的地方豪强也养士,张耳就曾养过食客。链接出处

      刘邦是在战国时代生活过的人,当然知道养士,并且还崇拜养士的人,他的偶像就是信陵君。所以刘邦说曾找过那四个人,还是可信的。

      在秦汉之际,这种养士的风气依旧残存,就像我,在BP就要成为历史文物的时候,还努力的支持了一把。刘邦很倚重的陈豨就养了大量门客。陈豨去赵国的时候,带着一千多辆车供门客乘坐,把赵国都市邯郸的旅店全部填满,这引起了刘邦的猜忌。

      既然陈豨养士,那其它人也能养士,不过别人没有陈豨那么扎眼就是了。

      别人可以养士,太子刘盈当然更可以养士了,刘盈养了多少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是可以推测不会很多,并且水平可能不高,否则不至于在这场风波中只见吕家忙前忙后,而没有太子阵营的蛛丝马迹。当然更大的可能是太子刘盈压根儿就没养士。

      不管刘盈事实上养没养,至少刘邦是认为他养了,并且还招揽了他一直招揽不到的那四个老人。这四个老人的出现给刘邦的冲击是巨大的,并且由此断定太子已经羽翼丰满,即使他有弓箭也无所作为(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刘邦为什么这么想呢?

      本人小时候有个毛病,有点争强好胜,但是学习成绩又不能让自己扬眉吐气,郁闷的不行。后来就开始看闲书,偶尔冒出一两个生僻的词语,能震倒一片,有时还能博得老师的表扬。我也就知道那么几个生僻的玩意儿,幸亏那会儿都是小孩,光顾着崇拜,没有追问,否则立刻就露出马脚。

      很简单,刘邦就像我小时候的同学那样被唬住了:自己寻求了多年而没寻到的名人,竟然屈尊在这小子手下,看来这小子不简单,手下不知道还有什么牛黄狗宝呢。

      所以得出了“羽翼已成”的断定,从而觉得太子“难动矣”。

      刘邦原来以为,太子只是孤零零的一个人,大不了再加上他舅舅家的那几块料,舅舅家的那些料中最有料的大舅还鞠躬尽瘁了,剩下的都不够看。大臣们之所以反对,不过是对他无辜被废的同情。万万没想到,这小子不声不响的玩起了养士,还养了那么牛的人,这太出乎刘邦的意料了。

      此时再强行废除,围绕在刘盈身边的食客会有不少作鸟兽散,但是保不齐会有豫让,这些豫让围绕在废太子身边,在刘邦万岁后,趁机发难,那汉家朝堂上就是手足相残的惨剧,刘邦要想善终都不可得。想想齐桓公死后,尸体躺在床上两个多月无人问津,刘邦的后背不会不发凉。

      要想避免这种结果,那就必须彻底从肉体上消灭刘盈,彻底瓦解掉围绕在他身边的势力。然而,这又不是刘邦愿意做的。从前面刘邦对刘如意的安排来看,他是一个温情的父亲。很难想象,一个父亲对一个儿子溺爱无边,而对其它的儿子除之而后快。

      彭城大败后把孩子推下车,这只是在那种生死关头的非正常的情况下的举动,这种非常时期的举动并不能作为评判一个正常人的依据。

      虽然大多数人都拿这件事来说明刘邦心狠手辣,我不想翻案,只是说明一点,用一个人在非正常情况下的所作所为,来评判这个人的德行,对这个人不公平。

      忽然想到了《雪山飞狐》的结尾,胡斐那一刀,是应该劈还是不劈?小说可以留下悬念,可是人生不会有留下悬念的机会,翻开史书经常有触目惊心的三个字“人相食”,还会有悲哀的三个字“易子食”。

      像我这种坐在电脑前打字的人,去评论那些在生死关头做出抉择的人,我觉得自己很可耻。

      刘邦想更换太子,但他不想看到自己的儿子流血,无论是在生前还是身后。

      在这种情况下,他只好选择了后者,也就是承认失败。

      这是一个父亲的选择,很不情愿的选择。

      废立太子是政治斗争,政治斗争不是口舌之争,也不是名词之争,而是实力之争,没有实力,只凭口舌,说得天塌下来都没用。

      迫使刘邦失败的,不是道德,不是口舌,而是太子展现的实力,也许太子展现的实力让刘邦放了心。

      刘邦的晚年一直在做两件事,对外消灭异姓王,对内换太子。咦,这不是本文的第一句吗,对,我并不是想学鲁迅先生的“两棵树”,而是想说,这两件事,实质上是一件事:保证汉家江山不变色。

      韩信可以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刘盈的太子位置也可以说是,成也舅舅,险也舅舅。

      前文说过,刘盈之所以被立为太子,吕氏武装的作用不可低估。这个很好理解,万一当时刘邦出师未捷,一个强势的舅舅能够保证年幼的刘盈坐稳新老板的位子。

      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在争天下的时候,一个强势的舅舅是有效的帮手,但是在坐天下的时候,一个强势的舅舅就未必全是正面作用了,相反,负面作用可能会更大。至少,刘邦是这么想的。

      刘邦之所以要废太子,表面上的理由是:刘盈为人仁弱,不像刘邦本人,也就是所谓的“不肖”。这么看来,刘邦还是个性情中人,但是,考察刘邦的政治作为,无论是约法三章,还是咬牙封韩信为齐王,还是在垓下大战前被迫划分天下,都显示刘邦是个成熟老练的政治家,而不是什么性情中人。

      一个政治人物说是向东的时候,他面向的可能是东南;当他说因为你不民主而打你的时候,眼睛看的可能是你家的油田。

      事实上,刘邦在说刘盈“不肖”的时候,眼睛看的就是吕家。

      前文说过,在汉初,吕家的势力是汉家朝堂上一股庞大的势力,就是没有异姓王之名的异姓王,并且吕家在沛县生活多年,跟刘邦自己班底的人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广大功臣反对废太子,不仅仅是对刘盈的感情,多少还有对吕家的感情在内。估计刘邦只看到了后者,所以功臣越是反对,刘邦越是担心,反而加快了废太子的步伐。

      刘邦担心死后吕家势力迅速把持汉家朝堂,而自己班底的人听任吕家,从而江山易主。

      后来证明,刘邦的担心是有道理的,虽然不至于江山易主,但是把持朝堂是确定无疑的,同时,刘邦自己班底的人也确实放任吕家的作为,反而只有非班底的王陵起来反对了一下。

      考证刘邦在晚年的所为,人们只注意到了,刘邦剪除异姓王是为了保证江山不变色,而把废立太子只是当作一件宫闱事件。

      有人根据“孝惠为人仁弱,高祖以为不类我,常欲废太子,立戚姬子如意,如意类我。”,说刘邦要“立贤”;有人根据“终不使不肖子居爱子之上”,认为刘邦要“立爱”。

      而忽视了,废除太子,铲除吕家势力同样也是为了保证江山不变色。

      也许刘邦看到刘盈展现的实力,想当然的就认为太子还是能够保证江山不变色的。

      但是后来的历史告诉我们,太子的实力并没有多强,事实上那四个老人最后也不知所终,只是组团来客串演出了一把,过了一下戏瘾。

      这么说来,英雄一世的刘邦最后败在了一个假象面前,这失败也太窝囊了。

      其实刘邦败得并不窝囊,让他失败的不是这个假象,而是这个假象背后的东西,一个让古往今来无数英雄饮恨的东西。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