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钱钟书照相式记忆之谜 -- 萧愚

共:💬11 🌺3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钱钟书照相式记忆之谜

    钱钟书的天才首先表现在他具有过目不忘的记忆力。说起他的记忆力之惊人,在现代中国学者中,除了已去世多年的史学大师陈寅恪外,恐伯还没有第二人能和他相比。国外的学者说钱钟书具有“照相机式”的记亿力,一点也不夸张。

    钱钟书读书过目不忘,任人从书中随便抽出一段来考他,他都能不假思索、流畅无碍地背出来,连书中好汉所使兵器的斤两都背得出来。

    吴忠匡在《记钱钟书先生》一文中说,钱钟书在蓝田的国立师院任教时,图书馆的大部头丛书,他都浏览过,但见他看过的文集,仅明清别集就有千种之多,这些别集,不管是大家、名家,还是二、三流的小家,别人随便拿一部来考问他,十之八九他都能准确无误地复述其内容,有的甚至一字不差。别人不敢相信,屡次考他,他也竟屡试不爽。

    而且,他的记忆力似乎也并不随年龄的增长而衰减,几十年前读过的书,仍然如昨日刚看过一样记忆犹新。1979年,将近七旬的钱钟书在美国访问,再次证实他的记忆奇才。费景汉说钱钟书把“耶鲁大学在场的老外都吓坏了”。(节选自《风华绝代钱钟书》一书)

    有些宣扬右脑记忆法的人,一看到“照相记忆”这几个字,就像发现了什么宝贝一样,忙不迭地把钱钟书也拉进了右脑记忆者的阵营,说他是右脑记忆的奇才等等。

    这纯属无稽之谈。

    在《右脑照相记忆:一种表演性的记忆法》中简单提到,右脑记忆可能利用了人脑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未退化的能力——如遗觉象。但这种神奇的能力只有表演价值,并没有办法转化为实际的学习能力。这跟计算机的原理有点相像。

    计算机有内存和硬盘。一个文件,只有存入硬盘之中才能长久保存。但是,光保存还不够,还得给文件建立目录,索引,这样,用到这个文件的时候一搜索就能提取出来。记忆的原理也是如此,我们通过给记忆对象编码,然后存在大脑中,要用的时候就能提取出来。

    右脑记忆的一个问题,就是大部分记忆存放在内存中,没法存进硬盘,或者即便存进了硬盘,却没有编码的手段,要用的时候没法提取出来。没法提取,也就形不成学习能力。

    那么,这种想用就能提取的实用记忆能力是怎么来的呢?

    一个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重复记忆。此外,联想记忆等利用编码辅助记忆的方法也能提高效率。

    而做笔记,手脑并用,也是一种很常用也很有效的方法。

    回过头来,我们看看钱钟书先生的照相记忆是怎么来的。钱钟书夫人杨绛的这篇文章。可以为我们解开这个谜。

    钱钟书是怎样做读书笔记的(节选)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他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图书馆读书时养成的。因为饱蠹楼的图书向例不外借。到那里去读书,只准携带笔记本和铅笔,书上不准留下任何痕迹,只能边读边记。

    做笔记很费时间。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

    钟书读书做笔记成了习惯。但养成这习惯,也因为我们多年来没个安顿的居处,没地方藏书。他爱买书,新书的来源也很多,不过多数的书是从各图书馆借的。他读完并做完笔记,就把借来的书还掉,自己的书往往随手送人了。钟书深谙“书非借不能读也”的道理,有书就赶紧读,读完总做笔记。无数的书在我家流进流出,存留的只是笔记,所以我家没有大量藏书。

    钟书的笔记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几经折磨,有部分笔记本已字迹模糊,纸张破损。钟书每天总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常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我听。我曾想为他补裰破旧笔记,他却阻止了我。他说:“有些都没用了。”哪些没用了呢?对谁都没用了吗?我当时没问,以后也没想到问。

    钟书去世后,我找出大量笔记,经反复整理,分出三类。

    第一类是外文笔记(外文包括英、法、德、意、西班牙、拉丁文)。除了极小部分是钟书用两个指头在打字机上打的,其余全是手抄。笔记上还记有书目和重要的版本以及原文的页数。他读书也不忽略学术刊物。凡是著名作家有关文学、哲学、政治的重要论文,他读后都做笔记,并记下刊物出版的年、月、日。钟书自从摆脱了读学位的羁束,就肆意读书。英国文学,在他已有些基础。他又循序攻读法国文学,从十五世纪到十九世纪而二十世纪;也同样攻读德国文学、意大利文学的历代重要作品,一部一部细读,并勤勤谨谨地做笔记。这样,他又为自己打下了法、德、意大利的文学基础。以后,他就随遇而读。他的笔记,常前后互相引证参考,所以这些笔记本很难编排。而且我又不懂德文、意大利文和拉丁文。恰逢翻译《围城》的德国汉学家莫宜佳博士(ProfessorDr.MonikaMotsch)来北京。我就请她帮我编排。她看到目录和片断内容,“馋”得下一年暑假借机会又到北京来,帮我编排了全部外文笔记。笔记本共一百七十八册,还有打字稿若干页,全部外文笔记共三万四千多页。

    第二是中文笔记。他这些笔记,都附带自己的议论,亦常常前后参考、互相引证。以后的笔记他都亲自记下书目,也偶有少许批语。中文笔记和外文笔记的数量,大致不相上下。

    第三类是“日札”———钟书的读书心得。

    日札共二十三册、二千多页,分八百零二则。每一则只有数目,没有篇目。日札基本上是用中文写的,杂有大量外文,有时连着几则都是外文。不论古今中外,从博雅精深的历代经典名著,到通俗的小说院本,以至村谣俚语,他都互相参考引证,融会贯通,而心有所得,但这点“心得”还待写成文章,才能成为他的著作。(完)

    看完这篇文章。我想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并不是靠什么神奇的天赋和神功,而是靠超凡的毅力和学习精神。

    过目不忘,照相记忆等等,只是一种瞬时记忆能力的反映,并不能转化为长期记忆能力。这种能力用来表演可以,但很难转化为学习能力。此外,这种表演能力也不是永远存在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脑主要机能的发展,对于普通人来说,这种能力会渐渐消失。

    最终,尘归尘,土归土,神奇一时的神童泯然众人矣。

    • 家园 我初一开始学英语的时候

      没有单词的概念,会把whatisyourname, howareyou, nicetomeetyou等整个句子的字母顺序背下来。后来开始背单词总觉得单词太短,不值一背,很奇怪为什么很多同学都背不出,还要被老师罚。我记得初一刚入学的那某一个周日下午的功夫,几乎奠定了我初中三年英语满分的基础。不惭,和大师比这个。

    • 家园 华而不实的都是烟云,奇迹常来自朴实地坚持。

      笨招我也干过一点,当年背单词时一遍遍滚动式抄写,三四个月功夫攒了七八个小薄本子,虽然坚持的时间太短,效果不值一提,但是确实体会到一些寻常生活得不到的感受。钱老是不世出的人物,机缘天资毅力兼备,他的高度太难企及,但我们从此文总会有所裨益。朴实胜华丽,想投机取巧偷懒蒙人,没门。不管聪明人怎么顾左右而言他,用笨方法耕耘积累会得到可观收获这个理,我信。花,收藏。

    • 家园 有专门的paper说这个的

      还有专门的program训练这个的。从孩子3个月开始,到6岁,分数学,语文,百科。

      每天给孩子练,不中断,照相记忆就大功告成。不过,我每坚持下来。

    • 家园 个人感觉还有个兴趣问题

      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记得就特别清楚。以前我看军事杂志,真是过目不忘,为这没少受老妈批判,可惜学习的时候这个能力就丧失了。

    • 家园 我怀疑他锁门这样的事情记不住.
    • 家园 天才+勤奋

      大师们还有一种超凡的能力:长时间的注意力集中,保持脑力强劲;这与他们的‘体力’(不是说筋骨)能够持久也有关。

      • 家园 这点以后会写到,天才的大脑有点像永动机
      • 家园 不错

        到他那种层次,先天优势和后天勤奋缺一不可。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都是不妥的。

        • 不错
          家园 很赞同

          我脑子持续紧张两三小时,人就颓了,书死活看不下去。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