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女孩们,请好好珍爱自己的身体! -- 彬彬

共:💬240 🌺62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 家园 这里我只有一个忠告——关于口服避孕药

        事前避孕药的副作用可以在网上查询,不罗嗦了。

        个人认为通过激素类药物人为的增加或抑制性激素水平肯定是不好的。

        • 家园 最好的办法

          是男的结扎---看了看吴阶平的泌尿外科学,这手术不难做。

          建议推广之。

          • 家园 16、7岁的男孩能结扎吗。。。
            • 家园 为什么不行?

              医生应该一视同仁。这年纪其实也不那么着急用吧,所以做了也可以。等需要用了,再recover.就不用总是担惊受怕了不是?怎么说也比阑尾手术好做。

              • 家园 男性结扎不能100%恢复啊

                要恢复最好是在术后十年以内

                事实上仅在四五年前男性结扎还被普遍认为是不可逆的手术呢

        • 家园 第三代口服避孕药的副作用并不显著

          俺也不罗嗦了,看看维基或者雅虎就好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社会整体,一般而言避孕药推广成功的国家(印象中欧洲普遍较高,法国达到六成)人流的比例小很多;当然性病艾滋病传播控制方面是日本这样八成以上使用避孕套的国家做的更好。

          主流避孕方式的选择跟文化环境关系很大,比如我国和日本对人流的态度较宽容,过程也简便,但社会对单身妈妈的接受程度非常低;在欧美国家做单身母亲的压力和成本则小很多,但是合法人流的难度就非常大了。楼下说西方teenager妈妈比中国多,但要考虑到西方尤其是美国人对人流的抵制情绪——连副总统候选人的未成年女儿怀孕都得老老实实买单做妈妈。我虽然没有数据支持,但相信计划外怀孕的比例,西方应该是比我国低得多的

          • 家园 关于这个

            在欧美国家做单身母亲的压力和成本则小很多,但是合法人流的难度就非常大了

            首先德国做合法人流不是很难,俺在萍聚上看人咨询过,有正当理由,12周内都可以做的,医生也不会说什么,只是12周以上管制非常严格。印象里法国也是这样。其实中国也是有类似规定的,具体执行的时候贯彻情况如何,我不大清楚。

            欧美国家单身母亲比中国容易做,除了文化背景,跟欧美国家需要鼓励生育有很大的关系,中国不适合这么搞,当然也就不能照搬人家的处理思路。说句笑话儿,日本也是要鼓励生育,结果弄出一部电视剧叫《14岁的妈妈》,画面和对白都蛮温情的,不过情节说得损一点就是鼓励计划外怀孕的妇女们有条件要生,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生……

            我本人非常鄙视天涯上有些人一提到人流就哭天抹泪,要么没话找话大骂计划生育,要么堆砌点血腥的词藻煽情,反正就是社会和政府对不起流掉的孩子——尤其那些已经是成年人的,又不是无知少男少女,做之前明明知道有风险,还非要玩火,玩完了生又没魄力生,流又舍不得流,栽赃嫁祸到社会头上,这脑子是怎么长的。总之他们是最好想试随便试,试完了社会替他们养,自己只要快乐不要责任,什么东西!

            • 家园 德国关于人流的法律

              过去十年内大吵了n次,现在的规定,从怀孕者的角度看是这样的:第一次怀孕的,12周以内的,有正当理由的确实是可以做——不合法但是医生和孕妇都不会受处罚。但是,孕妇上手术台前必须先接受一段时间的强制咨询,再过上至少三天的冷静期才行。其中咨询这一关很难过!心理医生动人以情的水平自不待言,更要紧的是这个咨询中“晓之以利”的这一部分确实说动了很多起初想打掉孩子的德国孕妇(这一句是我gf妈妈讲的,数据暂时没有,找到了再来补上)

              对于人在德国的中国姑娘,由于语言和价值观方面的不同,倒确实没听说有谁在咨询这一关打了退堂鼓——这就是为什么如果在萍聚上看人讨论流产,会觉得是很容易的一件事

              您讲的低生育率在欧洲确实是一个关键问题,不过美国目前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依然是一个比较健康的数字,按照Mark Steyn著The America Alone一书的说法是每个美国家庭平均有2.3个小孩(维持社会人口需要2.1个,欧洲普遍低于这个数字,德国一度1.3)。而依照楼下某位美国名校出身的仁兄所言,美国大学对单身母亲的扶持并未因此受影响。由此看来,欧美社会对流产的接受度低大概还是与文化宗教因素关系较大,而与本国人口需求的关系相对小

              • 家园 你说的和我说的并不矛盾

                对流产的接受程度,欧美低于中国是肯定的,这一点我并没有否认,我只是认为,在“社会帮单身妈妈养孩子”这个问题上,西方国家(尤其欧洲)更加乐意买单,和鼓励生育是分不开的,他们并不是(至少不是主要)为了降低流产率而买单。同样,中国也没有必要一味为了降低流产率而为单身母亲们买单,这对社会不公平。

                其实你也提到了,德国的咨询也是要靠晓之以利来打动很多孕妇的,这一点换中国这样连计划内的孩子养着都吃力的国家,断无可能。而德国之所以能有这样用来打动孕妇的“利”,恰恰是因为需要鼓励生育。设想现在德国的人口已经饱和,同时平均生育率飙到土人的水平(当然这个不可能),您觉得德国还拿得出这样的利来打动孕妇吗?这和美国不一样,美国人的生活方式不是用来谈判的,这是人家的牛气,即使德国也没法比。

                要跟中国比较,无论用美国还是用欧洲来比,其实都是不公道的。事实上,靠社会代替不负责任的父母抚养几个孩子来降低堕胎比例,安抚善良群众的心灵,这个事对富裕的国家来说,做起来很划算,但并不意味着这是真正负责任的做法。父母是对孩子直接负责的人,如果政府不能教育父母们学会对孩子负责,那么一切无偿养育孩子的作为,无非是给自己前阶段的失职擦屁股——当然,在已经失职的情况下,擦屁股肯定比不擦的好,但这不是最重要的。

                换句话说,为了广大妇女们的身体和精神不要受流产的折磨,更值得关注的不是流产率,而是意外怀孕率。这一点上中国确实需要借鉴欧美国家的一些做法,比如去除性教育的神秘感,及时教会少男少女自我保护的方法(是教会而不是放纵),只是不代表中国要走“老师说了做的时候要保护,没说不可以做”的路(事实上欧洲人民也没这么开放,只是教育方式被某些因素扭曲了),然后靠养育孩子的福利一路跟着收拾烂摊子。

          • 家园 头一次见到宁可听维基和雅虎也不听医嘱的

            你知道那上面的资料有多少是来自于药厂的么?

            这些所谓的资料的可信程度跟大街上的“无痛流产”广告差不太多。

            当年几大烟草巨头还曾经组织顶级科学家搞了个研究报告证明吸烟有益健康呢

            • 家园 这个,短效长期的口服避孕药目前确实是医学界最推荐的

              起码西医界是相当认可的。

              一个是成功率比物理方法高,还有一个是第三代的药物确实是比较先进的了。倒是网络上盛行的关于口服避孕药的副作用,一部分是基于早几代避孕药的经验之谈,另外一部分到目前为止仍然停留在推断上,拿不出科学依据来。

              对口服避孕药的抵触也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中国人,口服避孕药的思路不符合传统养生观念。何况口服避孕药也确实最好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但中国有多少人是会为了这个去挂号看医生的。

              不过国内的妇科医生对口服避孕药的建议的确比较谨慎,不像西方妇科医生大力推行,当然这个牵涉就广了,跟社会环境福利制度等等都有关系,可以说口服避孕药对个人来说是个不错的办法,但要中国依靠这个办法来解决问题,的确有点“何不食肉糜”的意思。

              通宝推:豆扑,
              • 家园 妇科的医生相对其他科室确实更保守一些

                但是我想保守自有保守的道理,毕竟在这方面一旦用药不当造成的负面影响跟感冒了以后乱开抗生素是不可比的。

                另外就是过分夸大药物效果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是彬彬医生所不愿意看到的。

                而关于药品对人体可能造成的长期副作用,很多医生是持怀疑态度的,他们不认为仅凭药厂的那些临床试验就可以发现所有问题。在临床上,一些药物的副作用是由于几十年的临床观察,才最终发现的,这方面得案例太多了。具体到中国的医生,就像你说的,还受到传统中医养生观念的影响。

                此外,还涉及到这个行业的阴暗面。药厂财大气粗,新药的研发动辄涉及数亿甚至数十亿美金的投入,因此药物一旦投入使用药厂就必然全力推广这种药物,甚至不惜掩盖可能的副作用。在新药的临床试验方面,数据造假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中外皆如此,只是曝光的极少。好莱坞老帅哥哈里森福特曾经拍过这类题材的片子,片子里他作为一名主任医生由于拒绝了某种新药的通过而成了被“清除”的对象。

                在体制内的中国医生,为了保证医院的经济效益,药还是要开的,广告还是要做的,但是他们对于药物的真实态度,最好还是看他们私下里的表示,比如彬彬医生在这里说的话。

                关键词(Tags): #抬杠抬到底
                • 家园 各个科室面对的都是健康和生命

                  没有哪个科室有资格说,我们比谁谁谁更有理由保守。

                  此外不管是夸大药物作用,还是夸大药物副作用,造成的不良影响是一样的,都是对选择者的误导。

                  我欣赏彬彬医生的地方在于,她自己不喜欢使用口服避孕药,但也不因为这种不喜欢而信口贬低,甚至不避讳谈及口服避孕药的优点。这样的医生我觉得我是可以真正信任她的。

                  也正是这个原因,我很反感网上某些为了反对而反对的人,通过有意无意的张冠李戴,或者编造从来没有被验证过的副作用,塑造出“打死不吃避孕药”的观念。甚至给别人灌输“说口服避孕药好的多半是药商”的想法。

                  (另外激素和激素之间也有区别,把口服避孕药和某些激素类药物混为一谈的恐怕不能是科班医生吧?)

                  临床实验的确不能穷尽药物的一切副作用可能,但这要看你怎么看待这回事了。事实上,你如果要我说“口服避孕药肯定没有副作用”,我绝对说不出口,但我同样要说的是,今天你假如感冒了,喝一口板蓝根,都不能排除在未来的某天板蓝根被证实为慢性毒药的可能,但谁会因此把板蓝根视为毒药?现在德国医院一般拒绝给病人用抗生素,连青霉素也不给用,但谁能因此否认青霉素救活的无数人命?药物本来就是作用和副作用相互纠缠的,任何药物都逃不了,没有必要把某种药物单独拎出来打高光,毕竟这种药物还没有被验证出有普遍的副作用。

                  作用和副作用之间如何取舍,究竟要作用多大副作用多小才可以使用,各个国家,各种流派,甚至每个医生的掌握方式都有区别,我前面回复您的话也并不是要证明口服避孕药一定是最好的,只是告诉您,这种观点是相当一部分学者的学术观点,有科学依据,不是几个药商跑到维基或者雅虎上编出来哄人玩的。

                  如果从个人选择的角度探讨口服避孕药,我个人的态度是:没有需要的就别吃,有需要的也别过度忧虑(除非医生告诉你你的体质不适合),不喜欢这种方式的选物理方法也没啥大不了(反正1%和2%的失败率也就是个统计值,摊上了都是100%),但至少不应该用违背科学和事实的言论去误导别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