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知识分子真是百无一用 -- 瓦斯

共:💬114 🌺27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知识分子真是百无一用

    三国中有不少很有才华的知识分子,学问做的很好,智商也够高,可是活得多很不爽快。

    从早一点的蔡邕说起吧,傻不唧唧抱住奸臣董卓的尸体痛哭,算是知恩必报了,可是严重的政治不正确,自己死了,女儿也流落边疆。

    那个祢衡,那学问那水平,曹操的众谋臣没有人在他眼里。那个舌战群儒,骂死王郎的诸葛亮,也不是祢衡的对手吧?可是哪有拿脖子去试验黄祖的宝剑是否锋利的呢?一身才学,没有创建任何功业,最为可惜。

    那个很有学问的陈琳,我怎么看到他就想起陈布雷呢?学问很深,不知道如何使用,皮上的毛,纯为附着关系。

    那个许攸,学问应该不错,帮助曹操打败了袁绍,智商却不能算是高的,祢衡拿脖子试黄祖的宝剑是否锋利,许攸也拿脖子去试夏侯惇的宝剑是否锋利(多谢萧萧易水指正:许攸死于许褚之手)。

    那个庞统,虽有点才华,但看起来事业心太强。人家诸葛亮怎么着,先晾晾你刘备,三顾茅庐,挣足了面子,后面该死心塌地奉献一生心血也就罢了。你庞统想当官,又要摆清高的架子。先去孙权那里找官做,没成,才又去投奔刘备,这刘备心里必然有想法,没有经过考核就给你个县令真不错了。贪功心切,败亡都没有悬念了。

    三国中的知识分子,在计谋上能够小有成绩的,先有郭嘉贾诩等人,后又周瑜孔明等,可是他们活得都不甚快乐,要么英年早逝,要么累死累活,还不见得能够完成平生所愿。

    那荀彧和荀攸叔侄俩,都很有学问很有能力,可是临死也不知道自己的学问都在为谁服务了。他们如果是在为汉朝服务,如不能像王子服马腾刘备等人写血书,那也该早离开许都,投奔刘备。如果是为了曹家服务,那么后来的死就莫名其妙了。

    杨修学问很大,能够破解一盒酥、门活等难题,还能点破曹操的卫兵死于梦中杀人,可是自己还是死于梦中。

    张松有学问,在一千多年前就造出了地理信息系统GIS。可是他是整一个叛徒,拿着国家机密,想到曹操那买个好价钱,可是曹操不识货,被懂行情的刘备和孔明买去了。张松这个叛徒,还等着荣华富贵的美梦,早已身首异处。

    如果说刘璋是昏庸,那么就可以出卖国家机密。那么刘禅比刘璋还要昏庸吧?人家刘璋多多少少是自己主事,也有不愿成都生灵涂炭的美德。如果张松活到刘备死后,看到刘禅比刘璋还昏庸,会不会再次献出GIS?

    那个华歆,恐怕是最糟糕的知识分子了。

    贾诩计谋最成功,这一辈子也不知道是在为谁服务,都只是为了吃饱了饭,养家糊口,苟且偷生。

    我还是喜欢像崔州平这样的逍遥派:

    先主来隆中见亮,忽见州平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杖藜从山僻小路而来。先主与语大悦,即请同归,州平以己无意功名,长揖而去。后先主二次往隆中,州平已与亮相约,出外闲游去矣。

    关键词(Tags): #三国#谋士通宝推:雪君,
    • 家园 群体上看,其实是识字分子。

      古代和现代,知识分子的含义应该是不同的。假如以三国为例,这些人多半是识字分子,是读了圣贤书、厚黑书、阴阳术数或者麻衣神相之类书籍的。而在那个时代,假如玩的是技术类,比如水利设施或者盖个宝塔,多半要归类于匠人。例外的当然也有,诸葛亮就被说得无所不能,上借天风,下造连弩,几乎就是一个通天贯地的神仙。但是从长期的历史来看,中国传统上讲的知识分子和识字分子其实就差不多,这些人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他们的依附性几乎是必然的。这个不需要他们主观上有多少意愿,而是外部环境决定的。

      匠人还可能通过技术特长赚个外快,识字阶层怎么弄呢,那只能等待“货与帝王家”,要么就开私塾教学生挣点钱,而且这钱肯定极少,否则不会有吴用这种把上梁山看得如同喝凉水一样无所谓的村塾教师。那么多识字分子,读的圣贤书都差不多,可是能去依附的帝王将相就那么一些,那只能挤,挤破头也得往上爬,这个不是他们的素质问题,是银子问题。在这种环境下,这个群体不脱离底层简直就是不可能啊。工匠们就不同了。由于那个时代生产力不高,必须和挑土打铁的民夫同吃同穿同劳动。因为那个时代,工匠基本靠师傅带徒弟,读书这个培训环节并不明显,甚至有些门类都不需要这个环节。所以这种知识分子和底层的隔膜感,往往落实到最后都是指向那些“读书人”,也就是读圣贤书的那一路人,人说“仗义每是屠狗辈,负心总是读书人”,一般也不会指向匠人们。

      这样一来,知识分子没有用这句话,在古代也就有现实土壤了。多数那个时代的读书人,梦想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要么就“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怎么看都是不打算和农民混了。时间一长,隔膜感有增无减,唯有大的社会变革甚至是流血革命大洗牌以后,才可能有本质变化。

    • 家园 “逍遥”的成本可是很高的

      没有坚强经济后盾的话,别想玩得起。像我们这种整天朝九晚五按揭买房的“知识分子”,YY一下“逍遥”就行了,真孤家寡人穿越回去的话,除了卖身给军阀、倒插门这两条路,想“逍遥”,门都没有。

      以前“知识分子”必须完全脱产才有可能成为“知识分子”,自己种地自己吃的话两头不见太阳都不见得能吃饱,还“知”个啥“识”。所谓“耕读”,基本都是自己给自己带个帽子,用现代的话说叫装逼。诸葛亮整天号称自己“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好么,刘备去找他好几趟,今天出去找人泡吧了,明天还在家里睡,就没见他“耕”过(当然小说可能在具体情节上有点儿夸张)。不“耕”,吃的是啥,查查他家社会关系,兄弟都是干什么的,老丈人是干什么的,也就知道了。再过些年又出一个装得更厉害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阿弥陀佛,据说这叫田园生活,我老家直到上世纪末还没人有条件能这么“田园”地生活。

      我们对于“逍遥文人”的向往,跟“金庸新”、“古龙新”这些人写的不入流武侠差不多的。主角永远都是一袭白袍,无论怎么飞来飞去,无论怎么摸爬滚打,都不用洗;不用工作,就每天跑来跑去风花雪月,饿了往酒馆一坐,口袋里永远都有散碎银子可以买饼吃,也不知道是怎么挣来的,堪比机器猫。

    • 家园 天下很重要,但也没那么重要~~

      万民生死很重要,但真死了也没什么了不起~~关键是:自己死了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逍遥派看起来真是让人景仰,但真能学得来?没吃没喝、强敌环伺、利刃加身、至亲至爱至交生离死别、重金美色在眼前的时候,真能潇洒的起来么?真能做到,比当个皇帝也不差~~~~~~~

    • 家园 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分子

      按老毛的观点看,一直就是背弃了人民的,新中国之后开始有了为人民利益的知识分子,但是脱离群众的知识分子,从来没有缺乏过

      • 家园 不同意背弃人民一说
        • 家园 知识分子的使命

          本来是为老百姓道出声音的,中国古代科举制选拔出来的,都是骑在人民头上的官老爷,呵呵

          • 家园 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

            这话是谁说的?

            • 家园 你拿这个看看楼主贴里的知识分子

              看哪一个哀民生之多艰了,不都忙着哀自己不得宠信吗?

              屈原那时候是先秦时代,士大夫还没有被权利扭曲得太厉害。

              官本位,科举制之后,哀多艰的属于凤毛麟角了

              • 家园 我讨论的不是书生是否有用,而是他们是否背弃了人民

                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分子 [ 飞天鸭 ] 于:2010-06-11 22:32:30 复:2366532

                按老毛的观点看,一直就是背弃了人民的

                中国的文人一向受的儒家教育,亚圣孟子说“民为重 社稷次之 君为轻”,就算是作秀,这也是官方教材。何况历史也证明了,一个兴盛的朝代,它的官员们是不可能完全背弃人民的。

                你说

                官本位,科举制之后,哀多艰的属于凤毛麟角了

                科举起于隋末,备于唐,兴于宋,这些朝代里难道还缺了会为人民着想的文人吗?我们的诗圣杜甫且不说了,就好比姚祟,好比宋璟,好比范仲淹,好比苏东坡。

                你这样说话,实在是太偏颇。

                • 家园 当上层阶级利益和底层民众利益发生激烈对立时

                  古代知识分子必然站在统治阶级一方,这是人的生理功能决定的。

                  在古代的教育水平和知识传播水平下,知识分子要想成为知识分子,和保持知识分子身份,必须完全脱产。不脱产基本连识字都很难做到。我们现在上了一天班,下班回家上网看看文,睡前看看书,只要用点儿心,在自己感兴趣的方面成为个业余高手是完全可能的。在古代,种一天地,或者打一天铁,杀一天猪,回家还得赶在天黑前吃完晚饭呢不然晚上要费灯油,这种不脱产的生活想弄成知识分子,完全不可能。

                  所以古代的知识分子在必须脱产的前提下要吃饭,就必须倚靠更加脱产的人来养,说不好听的,“豢养”。所以古代知识分子是永远不可能把自己屁股坐到老农民一边去的,不然要饿死。

                  “哀民生之多艰”的知识分子,说实话就相当于现在脑满肠肥的县干部,在干部例会上语重心长地说“人民的生活困难还很大,我们的任务还很艰巨”,属于有关部门对有关部门说的空对空。这也是知识分子在闲暇时的一种显摆道德优越感的行为,跟现在精英动不动就说人民生活水深火热是一样的。

                  对于这种“多艰文”,在欣赏它文学性的同时,大多不必真去想象作者是不是真的在“哀民生之多艰”(有一个大例外,就是你说的杜甫,他写的三吏三别那是真的在哀民生多艰,当时他都不知道自己以后还能不能吃上下一顿饭了),而要看作者到底是做了什么。

                  通宝推:迷途笨狼,
                • 家园 古代知识分子的毛病在于

                  在以天下为己任的同时,总爱站在高处俯视人间,在个人的不能实现归咎于时代或他人。“不遇”怕是从文学诞生以来永恒的主题吧?

                  抄书一段:

                  中国长期以来具有的极端思维的知识分子情怀,这种情怀往往遮蔽了时代局限带来的个体与全体的矛盾,往往把个体的不能实现的全部原因归于他者,造成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集体自恋,往往超过了个体情怀坚守的意义。或者说,传统知识分子太喜欢占据道德制高点睥睨时代,而忘记他只是这个时代的个体而已。

                  古代知识分子是被当做管理者训练的,从这个角度看,完成管理本职工作是他们的最大的道德。天行有常,将王朝的兴衰归咎于某一个人是不明智的,归咎于某一群人同样是不明智的,归咎于人的天性和由此产生的行为则是愚蠢的。

                  古代官员从来将自己看做民之父母,且从不站在百姓的角度考虑问题。so what? 时代局限性啊

                  技术进步和力量的博弈共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每一个群体的利益都来源于自己的智慧与力量,而非祈求强者 的施舍。抨击对方的不合作不够仁慈不站在人民一边,呵呵,新鲜吗

                  借地发言,请恕冒昧

                  • 家园 这种思想算个特有文化现象吧

                    这也算个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这个文化流毒不浅,一直到现在的知识分子,如何新之流,仍然保持着这种态度。

                    后世的这种思想是萌生于孔子思想的推行的。既然承认王权的合理性,则要想为民谋福利,必然要货于帝王。则帝王师、帝王友必不可少。孟子作为亚圣,于梁惠王之间的那些段子,更加深了传统知识分子这方面的感触。官方推行孔子思想,也是看中了这点。要不唐太宗怎么说:“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

                    屈原在这里也起了一定的推波助澜,借美人香草以自喻,成为这种怀才不遇的范本。但是认真的考证,屈原应当不算是很严格的这类人,人家一直是楚国的大贵族,身居高位,把他赶走有点怨言是理所当然的。孔子才算是这种思想的始作俑者,培养出来一批知识分子,都是拿自己的才能卖给帝王的。当然,战国策什么的里面那些门客卿家,也都有这方面的流毒。

                    当然也不能说古代官员都将自己只看成衣食父母,还有陶渊明等人呢。也不能说他们都不从老百姓角度考虑问题。两千多年,那时间可长了,不好一刀切的。

                    个人觉得,做帝王师这个梦想是历代的知识分子的杯具。可惜的是,帝王师和做帝王这两种思想,往往是非此即彼。总之都是凭借王权来左右天下。

                    当然这种思想也有积极的一面,这种思想的产生,起码说明在古代的中国,社会阶层还没有完全固化,即使读书只是最好的改变阶层的办法之一,它也是个成本最小而且可行性最高的办法。比永远的世袭贵族强。

                  • 家园 这种思想算个特有文化现象吧

                    这也算个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这个文化流毒不浅,一直到现在的知识分子,如何新之流,仍然保持着这种态度。

                    后世的这种思想是萌生于孔子思想的推行的。既然承认王权的合理性,则要想为民谋福利,必然要货于帝王。则帝王师、帝王友必不可少。孟子作为亚圣,于梁惠王之间的那些段子,更加深了传统知识分子这方面的感触。官方推行孔子思想,也是看中了这点。要不唐太宗怎么说:“天下英雄尽入我彀中”。

                    屈原在这里也起了一定的推波助澜,借美人香草以自喻,成为这种怀才不遇的范本。但是认真的考证,屈原应当不算是很严格的这类人,人家一直是楚国的大贵族,身居高位,把他赶走有点怨言是理所当然的。孔子才算是这种思想的始作俑者,培养出来一批知识分子,都是拿自己的才能卖给帝王的。当然,战国策什么的里面那些门客卿家,也都有这方面的流毒。

                    当然也不能说古代官员都将自己只看成衣食父母,还有陶渊明等人呢。也不能说他们都不从老百姓角度考虑问题。两千多年,那时间可长了,不好一刀切的。

                    个人觉得,做帝王师这个梦想是历代的知识分子的杯具。可惜的是,帝王师和做帝王这两种思想,往往是非此即彼。总之都是凭借王权来左右天下。

                    当然这种思想也有积极的一面,这种思想的产生,起码说明在古代的中国,社会阶层还没有完全固化,即使读书只是最好的改变阶层的办法之一,它也是个成本最小而且可行性最高的办法。比永远的世袭贵族强。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