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四面楚歌之东亚篇 东亚模式之大结局 -- 井底望天

共:💬172 🌺1428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四面楚歌之东亚篇 东亚模式之大结局之三

      小泉在2001年4月上台之后,本来号称是要改革来解决日本的经济低迷问题。

      他的改革主要是三个方面,一个就是继续90年代后的日本金融系统的修复工作,解决银行的坏帐问题。第二个就是减少政府财政支出,希望整合自民党内部,将自民党的主要票源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而减低政府对农村为基地的大型建筑集团进行财政补贴。

      第三个,也是主要争议的经济政策,就是日本邮政公社私有化。日本的邮政公社本来是政府企业,向人民提供邮件包裹服务,尤其是对农村人口,提供保险和银行服务。作为日本政府最大的企业,大概三分之一的日本公务员(超过40万人)在这里工作。这个邮政公社也可以说是全球最大的私人存款银行,大概是2万1千亿美元的在储蓄账户里,1万2千亿美元在保险账户里,占了全日本的四分之一的存款。而且日本邮政还拥有140万亿日元,就是说五分之一的日本国债。

      虽然小泉打的旗号,是通过私有化改善国有企业的经营问题,提供效率,不过反对者怀疑,小泉的真正目的在于打破这个全日本最大的储蓄基金的保守投资管理方式,希望将里面的钱赶一部分进日本股市,来创造业绩。而美国各大金融机构,也对这块比日本所有私营金融机构的总存款额加起来还要多的大肥肉,自然垂涎欲滴,引起了美国整个政界对小泉政府的支持。

      在这些方面,小泉政府确实取得了一些成功,但因为他在外交和政治上的改变,包括修改日本和平宪法,强调日本自卫队出海外参加军事行动,还有参拜靖国神社,导致日本和其他东亚国家的关系恶化。这些行为恰恰和日本在经济上,希望依赖亚洲周边国家,来带动日本经济走出困境的目标,背道而驰。因此小泉呆了5年就下台了,而今天日本民主党就开始要声讨小泉和布什对日本社会的损害。

      在日本社会里,出现了两个现象。一个就是飞特族(Freeter,自由身人士)的出现。飞特族在日本指的是年龄在35岁以下,但只有半工或者失业人士。这个族群不包括家务人士和学生,其特点主要是高中或者大学毕业后,不是去找份全职工作做,而是赖在父母家里,随便做些低技能和低收入工作,反正吃老爸老妈的,随随便便赚点零花钱。

      这一族人在日本增加的很快,2002年数据是2百万,占日本总就业人数的3%,而预计到2014,这个人群会增加到1千万,占大概六分之一。这个人群的增长,引起了日本社会的担忧,会对日本的未来产生不利的影响。

      那么这些人做的都是些什么工作呢?大概就是服务业中的便利店、超级市场、餐馆和快餐店之类。这些工作要求的技术低,人工低,很多工作没有医疗保险和退休基金。当这些飞特族到了30多岁时候,基本上不可能再找到一份全职的专业工作,当然更没有财力组织家庭。

      这里面有些人是比较反感日本文化里面那种阶级等级森严,年轻人工作环境充满压抑,希望能够年轻时候自由享乐,而不愿过早加入职业丛林搏杀。但更多的人却是因为日本就业环境在1990年后,非常不理想,没有其他选择。

      日本人居住条件恶劣,使一个住房单位里,很难出现两个独立家庭,所以和父母同住的年龄大了,是没办法结婚组织家庭。当这一代人成长到中年的时候,对日本社会将会带来一个较大的冲击。

      日本出现的另一个现象,就是日本人,尤其是家庭主妇,把日本中央银行零利率宽松货币政策下,出现的低价信用贷款,用套利交易的方式,转换成外币收取利息。其实在日本的宽松货币政策下,银行本身坏帐太多,而且还要继续扔钱去挺住那些“大到不能垮”的僵尸大企业。而中小企业本来就依赖于消费者的需求,这一块低迷,使他们本来就很难拿到贷款的情况,就更恶化。

      这个导致了日本对海外投资的金额变得非常庞大,是这几年世界资金到处泛滥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这些本来应该用于刺激日本内需增长的钱,就完全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点看全图

      图一 日元对外投资猛涨

      今天如果有人在日本谈“内需”二字,大家都会用很怪的眼神看着你。可是出口已经明显不是一个方向,日本的打破困境之路到底在哪里?

      这里就要谈到一个新的概念—“准内需”。什么叫做准内需?就是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内需,但就是新条件下的内需。其实说穿了,就是在日本身边那个庞大的中国市场,不能当作传统意义的外国出口市场,而需要把中国和日本整合成一个相当于内部市场的“准”内需市场。

      在欧洲,这个市场就加做欧洲共同体或者是欧盟,那么在日本人的想法里,就是要有一个东亚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往小里说,就是东北亚,包括中国、南北韩、俄罗斯远东和日本。往中里说,就是在包括东南亚的东盟十国,甚至在南边的澳洲和新西兰。

      当然如果往大里说,就是把东亚共同体扩展到亚洲共同体,就包括印度等一系列南亚国家,再加上中亚和西亚。

      但这个东亚共同体的出现,其中的主要关键,在于中日关系。就算是不用提到在历史上,日本在亚洲尤其是中国的侵略战争造成的破坏,和后来的日本精英阶层缺乏深刻反省和忏悔,导致中日关系一直坎坷不平。即使没有这些历史问题的障碍,日本仍然在如何决定中日关系在东亚共同体中的作用,一直定位不清。

      而这个思维标志了日本人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长期想脱亚入欧,做荣誉白人的行为划上了句号。以后日本的流行漫画中的日本人形象的金头发和蓝眼睛,也得乖乖回到黑色了。

    • 家园 【原创】四面楚歌之东亚篇 东亚模式之大结局之二

      估计大家看到日本在1985年的情形,就有点如坐针毡,觉得比较类似中国现在的情况了。

      那么为啥日本自己的内需市场无法解决这个困境?

      其实要扩大内需,首先是要你的人民,尤其是中下层人民有钱花才行。而要让人民有钱花,你就必须把他们的工资提高。

      日本这个国家,有个很奇怪的经济现象,就是它的大型企业,特别是制造业效率非常高,但是它的中小型企业,尤其是非制造行业的服务业等等,大多是劳动密集型,效率特别低。因为生产效率没法提高,这些行业的工资水平就一直高不上去。而这些企业,确实缺乏像美国那样的经营灵活性,以及缺乏在金融资源上的合理配置和调节,导致了这些服务行业是一潭死水,没有多少生机。

      由这些服务业雇用的人士占日本总就业的80%,就变成了影响内需市场增长的一大因素。

      另一个因素,就是当日本人通过出口顺差获得的大量资金,和银行低息利率带来的贷款宽松,导致了1980年代,日本城市土地和房地产价格飞速上涨,使许多日本人都加入到了这个房地产大游戏里面去了。

      大家也知道,房屋供款负担重,还有就是日本的人口密布带来的居住面积拥挤(于香港及其相似),和美国人的大房子不一样,许多的耐用消费品等等,需要量本来就小很多。比如说俺在美国的房子里,每个房间的椅子加在一起,在日本或者香港,大概整个房子都摆不下。这样就变成其他的消费,被房价给压抑了。

      而在1989年,金融市场一崩溃,很多人就成了负资产。还有更多人的终身积蓄就打了水泡。这种情形下,大家如何花得出去钱呢。

      大家经常听到日本的高储蓄率,其实日本的储蓄率在1960年代末期达到高峰25%,然后在1970-1990年代,在10-15%中间徘徊,然后下降到5%左右。

      最后就是在1980年代,日本的人口增长开始放缓,人口开始老化,由于生育率不高,日本人口已经无法增长,在2004年到了1亿2千8百万的顶,并随后出现了负增长。据估计,日本在2055年,人口将下降到9千万。而日本就业年龄人口和老年人比例,从1975年的8比1,到2005年的3比1(估计2055年是1.3比1),都是对内需增长的不利因素。

      点看全图

      图一 日本人口开始下降

      那么日本社会是不是有美国这样的收入极度不平均,导致的内需不足呢?这个倒不是。

      在1886-1938年日本第一次经济奇迹时候,社会财富极度不公平很严重,1%的最顶层占据了20%的全国财富(0.1%占有9%全国财富)。而因为社会不公导致的国内矛盾,再加上对海外,尤其是中国市场的渴望,希望通过军事力量,赶走西方强权,让日本工业独霸亚洲市场,导致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兴起,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

      日本在战争中,由于战争总动员导致的经济和税收变化,以及战争期间的高通胀和大破坏,客观地将贫富两极分化问题解决,导致了1%的最高层人群,在全国财富的占有量下降到了7%(0.1%人群下降到2%)。

      有趣的是,这个情况不光是日本,在其他工业化国家,如美国、英国和法国,都发生了类似情况。就是当资本家占主导地位的高速资本积累和工业化年代,财富分配都是极度不平均。但这种不平均就导致了要么经济大衰退,要么就是战争,这两种社会动荡,而将财富分配重新调整。

      以欧美为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0.1%富人在美国、英国和法国,大概占有全国财富的10%左右,就在一次大战中,把比例给打下来了。然后战后的1920年代,又慢慢的涨了上去。然后在1929年大萧条和随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就又给打了下来,大概都是2%全国财富左右。

      日本的财阀,就没有受到发生在欧洲和经济影响波及到北美的一次大战的影响,也没有受到大萧条的冲击,但就在二次世界大战中,使国内的收入公平问题得到解决。

      点看全图

      图二 世界几大工业国财富集中历史资料 (资料来源:日本收入不平均的历史和横向比较,森口千晶,美国西北大学)

      更值得注意的是,战后的大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最富有人群在国家财富的比重,都是大致在这个水平。只是在开始盎格鲁-萨克森自由资本主义模式的美国和英国,在1980年代后,收入不公平开始增大,美国0.1%财阀的比重,在2005年开始回到了1929年大萧条前的水平。英国就稍微好一点,回到5%水平。而没有走这条路的法国和日本,就仍然处于2%水平。

      而同样的盎格鲁-萨克森国家,比如说加拿大,和英国水平相仿,而澳洲就稍微低一点,在3%水平。与日本相比,北欧的一些国家,如荷兰、瑞典等等,就比日本还要公平一些。

      这个似乎对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是一个警讯。就是说当中国在高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果不能有效调整政府政策,让收入分配更加公平,那么就不得不面对,由于低中阶层人民,收入不高,导致有效需求不足,要么发生经济大衰退,或者引发内部战争这样的社会动荡局面。

      虽然俺没有中国历代王朝兴衰更替历史的具体经济数据,不过大家都知道因为土地被地方豪强大肆兼并,而导致无地农民大量增加从而引发的社会问题,从一次又一次末代王朝的农民起义里,可以看出端倪。美国这一次的经济危机,也同样和现在穷人越穷,导致消费乏力的局面大有关联。中国要搞和谐社会,在收入上不和谐,那就是基本不可能达到。

      日本在1990年后,就是经济大泡沫慢慢开爆,日本政府大规模举债,拯救经济和金融体系,整个经济基本上陷于停顿。后来想学习美国,进行改革,开始了2000年代以小泉纯一郎代表的日本新保守派的改革政策。其中一条改革,就是打破企业大锅饭,导致了合同用工和外包工的大量出现,让这些没有太多福利的临时工,占了总就业人口的三分之一。这个政策没有增加日本企业的活力,就反而降低了人们的工资收入,当然最后就没有达到效果。

      通宝推:饽饽饽饽,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