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再聊《大盛魁》(上) -- 老拙

共:💬68 🌺32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再聊《大盛魁》(上)

    电视剧《大盛魁》终于快要开机了。

    这部电视剧,王新民导演先后抓了十多名编剧参与,大纲写了上十稿,历时四、五年,终于完成了第一部的剧本。

    我是在2007年年底参与的。当时最直接的想法,就是如何“出新”。

    以往的历史商业题材,特别是晋商题材已经很多,重点在于“诚信”,《乔家大院》把晋商、把“诚信”二字推到了极致。《大盛魁》再写什么?

    我自己总结,中国的电视剧,很讲究故事的核心思想,就是我们常说的“魂”。一个没有“魂”的故事,难以给人启发,也就难以引人关注。更重要的是,这个“魂”还要有新意,“吃别人嚼过的馍”,一定是没有味道的。一部有新意的电视剧,首先它的“魂”应该是有新意的。作为一部历史剧,这个新意还不能是编造出来的,而应该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同时又必须是贴近当代社会热点思维的,对今天有所启示的。

    那么,电视剧《大盛魁》的“魂”应该是什么?

    当然,解决这个问题不能靠拍脑袋冥思苦想,而必须钻到故纸堆里去。于是看了很多资料,并把看资料中的一些感觉写了下来:

    聊聊“大盛魁”

    当时的感觉,大盛魁成功的重要因素,在于它的制度,那是一种早期的股份制,很有“中国特色”的股份制,于是就像在制度上着手。后来发现不对。第一,这种股份制实际上在晋商中非常普及,不是、也就写不出大盛魁本身的特征;第二,制度这个东西,文艺作品很难描述,老百姓看着没兴趣。

    后来,奥运会上一个“和”字启发了灵感。“和”说的是中华民族文化。文化这个东西,比制度更是“魂”。讲文化的故事,老百姓听得懂,有共鸣,感兴趣。

    接着金融危机爆发,更触动了灵感。西方引发全球金融危机,说到底,是因为西方商业文化骨子里存在某些致命的弊端。我们很多企业,盲目跟随西方商业文化,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以为要做百年老店,唯一的途径就是“做大做强”,结果就难免出现伊利、蒙牛“掺假奶”的情况。

    那么,大盛魁延续了二百六十多年,它是如何做到的?除了经营、制度、管理,最根本的必定有一种商业文化在起作用!想到这儿就觉得眼前一亮,于是赶紧去详阅历史资料。

    后来人整理、研究了很多大盛魁的资料,王新民导演和内蒙有关机构甚至整理出版了厚厚两大本足有十多斤重的资料书。但是,大盛魁并未留下任何文字史实资料,现存最重要、也是最接近历史的,是内蒙政协在文革前根据访谈口录整理的《旅蒙商大盛魁》(文革后整理成内蒙古文史资料第十二辑)。

    详细研读之下,电视剧《大盛魁》的“魂”呼之欲出:

    中华民族是否具有自己独特的商业文化?如果有,它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它与西方商业文化的本质区别又是什么?显然,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问题。长篇电视连续剧《大盛魁》,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二百六十多年的最大旅蒙商号大盛魁创业并成长的真实故事,回答了这个问题。

    十七世纪末,新疆蒙古部族首领葛尔丹进攻并占领外蒙古地区后,继而进军内蒙古地区,威逼北京。在外蒙古喀尔喀土谢图汗部请求下,为保边疆安定,康熙皇帝决定御驾亲征,平定葛尔丹叛乱。然而,在此之前康熙已进行了“平定三藩”、统一台湾、抵抗沙俄等战争,国力受到很大消耗。而远征葛尔丹需要向几千里外的漠北地区运送大批粮草,为了在国库空虚的情况下支持这场平乱战争,康熙皇帝决定征召大量民夫运送军粮,允许他们在随军运粮的同时,携带少量商品出关进行交易,以减少需支付给民夫的运费。此举,打破了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汉民不许出关交易的禁令,不蒂是当时最大的改革开放政策。基本平定葛尔丹之后,康熙皇帝又批准了“春去秋回”的雁行政策,允许汉民出关种地和经商。此后,执行数千年的“禁关”制度被彻底改革,蒙汉民族的民间交流前所未有地开放了。

    在这样的社会改革开放大背景下,产生一代巨商,就成为历史的必然了。

    当年,在康熙征讨葛尔丹的大军中,有三个从山西农村走出来的民工,他们是——王相卿、史大学和张杰。正是这三个民工,发现并开发了蒙古草原上的最大商机。

    蒙古游牧民族只能生产牲畜和皮毛,他们需要大量的粮食、布匹、茶、糖、烟、酒和日用百货。为了满足他们的需要,康熙开关之前的明清两代,实行定期的边关互市贸易制度。每年一到两次,蒙古各部落组成边关互市贸易团,赶着羊马,长途跋涉数千里到长城各边关换取所需商品。这种方式,显然极为不便,而且不能满足蒙古民族随时的需要。

    王相卿他们从中发现了商机,就是为蒙古牧民送货上门。实际上,这就是内地肩挑手扛的货郎担,蒙古牧民称之为“丹门沁”。但是,货郎担好干,“丹门沁”难做。蒙古地区与内地有很大的差别,在王相卿他们面前横着两个巨大的障碍。

    第一个差别与障碍是蒙古地区地大人稀。在恶劣的气候和环境条件下,运送货物要走几千里,送货上门从这家到那家要走几十、上百里。可以想见,“丹门沁”比货郎担不知道要辛苦多少倍。以致于这个商机即便被许多大商号看在眼里,却也无能为力。因为没有人愿意受这样的苦,去挣那点工钱。王相卿他们从体制上解决了这个问题。大盛魁采取“人力合股”的方式,入股的都是曾经参加送军粮的民工,他们既是财东,又当伙计,既拿工钱,又得分红。财东都是伙计,伙计都是财东。这样,自然就提高了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吃再大的苦,也是为自己打工出力,从而解决了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差别和障碍是蒙古牧民没有货币。也就是没有银子,自古以来都是以物易物。更为重要的是,蒙古牧民拿来易物的主要是牲畜。牛马羊这些牲畜每年只能在夏、秋赶往归化,而归化的货物只能在冬季运往漠北草原。这样就出来一个时间差,在没有货币结算的情况下,就只能实行赊账交易。即大盛魁在冬季将货物运到提供给牧民,牧民在夏季再将相应的牲畜交给大盛魁。对游牧在广大草原的牧民实行赊账,显然具有非常巨大的风险,更何况草原上天灾人祸不断。大盛魁的初期,天灾人祸击垮了他们的赊账生意,财东伙计散摊,甚至史大学和张杰都离开了王相卿。王相卿独自一人,不屈不饶地艰难探索,终于找到了由蒙古盟旗政府为牧民赊账提供担保的办法。当然,这是王相卿努力探索的结果,更是蒙古牧民欢迎和需要“丹门沁”的反映。

    任何一种商业创新,初期都要经过艰难的探索,才能形成可行的商业模式。而可行的商业模式一旦形成,难免不被其他商号发现和仿效。这就意味着,可行的创新商业模式一旦形成,激烈的竞争必将就此展开。然而,此时的王相卿却沉浸在成功的自得之中,以为可以凭借他的“一招鲜,吃遍天”,想要包揽草原送货赊账生意,对于其他商号要求合作,开出苛刻的让利要求。

    对此,王相卿的师傅老采头看在眼里,急在心头。老采头的祖上是晋商大户,到了他这一辈家道中落。康熙开关前,老采头独自浪迹草原,做着违法的“丹门沁”。他对于商海的沉浮,有着刻骨铭心的体会。为了提醒王相卿,他给了王一条上联“贪心惹祸十分仍不满足乃人生大病”,要求王相卿对出下联。却被得意忘形的王相卿扔在脑后。

    这时,与王相卿有着刻骨爱恨情仇的皇商孙文举,对大盛魁的草原赊账生意进行了一番改良谋划,利用朝廷举行草原楚古拉大会,商议整理赊账生意的机会,对王相卿发起了进攻,把王相卿打了个措手不及。情急之中,王相卿提出“一本一利”的办法,与皇商孙文举抗衡。

    所谓“一本一利”,是指在赊账生意中,无论牧民欠债多久,当收取的利息相当于本金时,停收利息,只还本金。也就是说,无论欠债多久,利息也会不超过本金,所以称为“一本一利”。

    这个办法,实际上是将财东的利益让给牧民。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一旦停息,欠债一方的压力自然解除,多久才能还上本金,就会成为一个悬案。这样的办法,自然受到财东们的抵制。在楚古拉大会上,财东们(同时也是伙计)与王相卿吵成一锅粥,结果被朝廷大员取消资格赶出会场。

    大盛魁由此失去了草原赊账生意,已经运到漠北的货物只好低价处理,亏损严重,元气大伤。为了挽回损失,同时被巨额利润诱惑,王相卿决定铤而走险,与俄罗斯商人进行走私生意,结果被皇商孙文举告发,遭到朝廷边军突袭,烧毁了全部货物,大盛魁最终一败涂地。

    王相卿、史大学、张杰三个结拜兄弟身无分文,又被财东逼他们偿还本银,痛感财东见利不见义。当初,是财东舍不得让利,反对“一本一利”,故而丢失了草原生意。现在一败涂地,财东们又上门逼债。王相卿因此决定,一旦有了出路,大盛魁再也不要财东。

    走投无路之下,王相卿只好去再找他的师傅老采头,本想借些银两,重新来过。没想到老采头非但不借给他银两,反倒向他指出,大盛魁起家靠的就是大家入股,大家有份,既是财东,又是伙计,才能死心塌地吃苦卖命做“丹门沁”。如果商号是我的,或者是你的,以后谁愿意再去为大盛魁死心塌地吃苦卖命啊?同时,老采头又问王相卿是否对出了下联,王相卿这时候哪有这个心情?老采头闻声怒斥王相卿说,你就知道跟我借钱!难道我这个师傅,就是赔干净了再给你钱的傻财主吗?实话告诉你,对不出下联,就算借给你钱,早晚也是再赔光!哪怕你挣了万贯家财,迟早还是赔干净!

    很显然,王相卿这时候遇到的是个两难境地。要财东吧,那就舍不出利,做不了“一本一利”,拿不回草原赊账生意;不要财东吧,从哪儿得到本金和人力资源?

    穷途末路之下,王、史、张三人流落在归化郊外的破财神庙中,大年三十只能以香炉中供奉财神的小米熬粥充饥。王相卿灰心绝望,甚至想到了死,兄弟三人抱头痛哭。这时候,打外边来了个牵骆驼的蒙古老人,跟他们讨了粥喝,又在庙中借住一宿。第二天,蒙古老人说去找朋友,托他们代为看管两个箱子。老人一去不回,三人无奈之下决定打开箱子,却惊讶地发现,两个箱子中装的都是银子。三人遍寻蒙古老人不见,疑似财神爷给他们送来的银子。此时王相卿想起师傅老采头对他说过的话,于是三人在财神像前跪下,立誓大盛魁今后就是财神爷的,只立财神爷一个财东,兄弟三人都是为财神爷打工,重振大盛魁。

    这样,大盛魁就成为一个古往今来非常独特的、实际上没有股东的商号。王相卿决定,今后大盛魁除了财神爷,不得再有其他财东,也不准借用商号外的资金。同时,为了保证员工的积极性,他又决定,今后大盛魁的掌柜伙计都可以顶一份身股,也就是为员工设立内部职工股份。这样,财神爷成为一个虚设的“财东”,“财神股”的分红占全部红利的四分之一,永远留在商号中,实际上就是企业发展的公积金。而每个员工都可享有身股,则保证了“大盛魁是大家的”的企业实质,保持了大盛魁的员工“既是伙计,又当财东,既拿工钱,又得分红”的传统。

    此后,王相卿回乡招徒,挑担赶脚,广结善缘,为夺回草原赊账生意展开行动,但却在与皇商孙文举的争斗中屡屡败下阵来。痛定思痛,王相卿意识到,与皇商争斗终究不是办法,做生意讲的是和气生财、和为贵,由此他对了一条下联“和气生财草地上挑银子(做生意的意思)没有冤家”,他要跟孙文举“和”。皇商孙文举对王相卿态度的转变十分惊讶,但看在山西老乡的份上,决定让王相卿的驼队运送孙家承办的军供货物。这时,漠北草原的蒙古牧民来找王相卿,说是由于遭灾还不上赊欠,孙家停止了对他们部落的赊账货物供应,请求大盛魁帮忙。由于大盛魁没有做草原生意的执照,为了躲避关卡的检查,王相卿决定“借鸡生蛋”,利用为皇商运送军供货物的机会,夹带自己给牧民的日用货物,送去漠北草原。没想到,他的这招被孙文举发觉,孙文举将计就计,把王相卿几千里运来的所有货物全部进了自己的仓库。而王相卿由于是“走私夹带”声张不得,吃了一个哑巴亏,闹了个鸡飞蛋打,气得大哥史大学拿烟袋锅追着打他,还一个劲地追问:他不跟你和,你咋办?你咋办!

    这使王相卿意识到,“和”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他的下联对的不对。王相卿冥思苦想之中,被他招来的徒弟秦越看见。秦越是个爱读书的书香子弟,因为家道中落,不得已做了学徒。秦越看了上联,马上根据它的立意和对仗,对出了下联“舍利招财一味就学吃亏是处世良方”。于是,一副含义深刻又简明易懂的对联从此诞生:

    贪心惹祸十分仍不满足乃人生大病

    舍利招财一味就学吃亏是处世良方

    王相卿由此大受启发,从此把“舍利招财”作为经商法宝。

    草原上的羊毛随风飘落,谁捡就是谁的,牧民从不要钱。王相卿却用砖茶向牧民“买”羊毛,结果把无人要的羊毛变成草原上的一项大宗商品。

    孙文举发现王相卿做成冻羊肉生意,于是抬高羊子的收购价,压低羊肉的销售价,与王相卿争夺京羊市场。王相卿却主动让出冻羊肉生意,转做冻饺子生意。大年三十,大盛魁从数千里之外,为漠北草原戍边的清军官兵送去冻饺子,此举让乌里雅苏台大将军深为感动,不但给了大盛魁高额军供价格,而且把王相卿被皇商孙文举夺去的货物发还大盛魁。王相卿又把这些货物送给了遭灾的蒙古部落牧民。

    三年后,朝廷重开楚古拉会议,王相卿再次提出实行“一本一利”的让利办法,加上这些年来的舍利义举,大盛魁受到盟旗政府、部落王爷和牧民们的欢迎,夺回了失去的草原赊账生意。后来,王相卿又定出一个号规,大盛魁的掌柜伙计每年夏天去草原上收取赊账生意的牲畜时,不得向牧民催帐,牧民能给多少羊马,就收多少羊马。

    从此,“舍利招财”、“学吃亏”的商业文化,在大盛魁扎下了根。在大盛魁的厅堂里,供奉着关老爷(蒙古地区认为关老爷是财神)像,两边是那幅对联,上联是“贪心惹祸十分仍不满足乃人生大病”,下联是“舍利招财一味就学吃亏是处世良方”。关老爷像下,供着三样传家宝。一是一条扁担,代表着大盛魁是挑着货物上门送货的草原“丹门沁”。二是两个木箱,那是财神爷送来银子用过的箱子。三是一块石头,据说是称重量用的衡器,代表买卖公平。

    关键词(Tags): #大盛魁元宝推荐:爱莲,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提些无知傻问题,

      打破了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汉民不许出关交易的禁令

      这句该怎么理解呢?那之前比如秦汉唐明时,平民汉人也不许出关交易吗?官商可以吗?郑和出去算是官商出去吗?

      您就当给俺普及点历史知识吧。

    • 家园 “官商勾结,制造垄断”,再加上“高利盘剥”

      还有“操纵物价”。这些都是文革前对旅蒙晋商定的调子。我在前面提到的《旅蒙商大盛魁》,是内蒙政协于1960年开始搜集资料,采访了137位有关人员,1966年写出初稿,1978、1981、1984年三次修改后内部出版。

      在这本书里,你就可以看到上面这些对大盛魁的评价。这样的评价,一直延续到后来,只要一提“印票庄大盛魁”,就是官商勾结,重利盘剥的代表。

      但是,同样是研究了《旅蒙商大盛魁》这本书中列举的资料,我却得不出这些结论。

      首先,大盛魁不是晋商中的“皇商”,他们是一伙随军民工组成的商号。这样的商号在归化和乌里雅苏台很多。

      第二,我们都知道,在清代,各民族的地位,是满、蒙之后,才轮到汉。蒙古王爷的地位,比汉商高了很多很多。满清政府不可能与汉商勾结,去重利盘剥蒙民。事实也是如此,旅蒙商在草原上行商,是没有定价权的。清廷规定,每三年举行一次草原“楚古拉”大会,由朝廷派员主持,蒙古各部落王爷和旗盟扎萨克参加,旅蒙商也参加。会议决定各种商品的价格、赊账的利息,一定三年不变。不论内地年景如何,商品价格怎样涨落,旅蒙商都必须执行会议决定的价格,不准擅自提价。由各部落王爷和旗盟扎萨克选择(而不是反过来)供货的商号,在这三年中,如果部落、旗盟遭灾或由于其他原因还不上赊账,商号也不准停供货物。也就是说,蒙民可以欠债,汉商不准欠货,否则就要被取消经商票照。

      最后是“制造垄断”。实际上,大盛魁前一百年,尽管朝廷严管晋商旅蒙,但是市场的需要还是使旅蒙晋商得到极大发展。根据资料,当时仅乌里雅苏台有上千家旅蒙商驻扎。到了17世纪初(嘉庆八年),由于乌里雅苏台发生旅蒙商伙计与蒙民的纠纷斗殴,清廷诏令派驻外蒙的将军、参赞、办事大臣和帮办大员,会同外蒙各王公,严格检查旅蒙商的经商票照,并严令每年彻底检查一次,结果很多没有票照或者票照过期的旅蒙商被驱逐出境,大批旅蒙商倒闭。由此也可以看到,当时的政府,更多的是站在蒙民一边的。大盛魁是最早进入草原的旅蒙商,舍得让利,在牧民中口碑不错,也一直有经商票照,因此和早期的旅蒙商“天意德”、“全盛德”一同留了下来,开始形成这三家旅蒙商“三分天下”的局面。这算不算“官商勾结,制造垄断”,大家可以自己判断,得出结论。

      • 家园 老拙你需要补经济学的基本常识课

        草原“楚古拉”大会,由朝廷派员主持,蒙古各部落王爷和旗盟扎萨克参加,旅蒙商也参加。会议决定各种商品的价格、赊账的利息

        这不就是典型的官商勾结么?还说什么没有定价权?

        不论内地年景如何,商品价格怎样涨落,旅蒙商都必须执行会议决定的价格,不准擅自提价。

        这不是典型的价格托拉斯么?还说什么没有垄断?价格托拉斯是再典型不过的垄断了.不参加这个价格托拉斯,就不给你牌照,这不是垄断是什么?

        成功的要诀应该有统计意义.大部分具有A特质的商行都成功了,且大部分成功的商行都具有A特质,那么A特质就是一个充分必要条件.

        推行"仁","诚信","让利"的商行很多,而只有一家大盛魁成功了,且其它成功的商行并不具备这些特质,那么,这些特质就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或者必要条件.

        我第一次看到老拙关于大盛魁的描述时,心里想到的是牛根生.几年前对于牛根生的炒作包装,也是把他描述成一个"让利"的人.但是这种特质不具有普遍意义,就是说,你拿过来用,不好用,多半还会死得很难看.

        事实上企业文化,是比质量管理,研发,客户服务,更加不靠谱的东西.而中国企业却偏偏最喜欢这个,因为无法量化,所以可以无限上纲地吹嘘,就象哈佛出来的学生总喜欢在嘴边挂着一个strategy一样.

        这种东西,拿来忽悠人不错,自己要是被忽悠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 家园 大盛魁的研究价值

          现在是经济学家最没有自信心的时代了,经济学已经没剩下多少没有窟窿的常识了。

          话说楚古拉大会,不就是公开竞价嘛?跟现在相比,不就是象国债公开拍卖嘛?形式完全一样,就是金融机构可以参与竞标,普通老百姓不能,官方主持。金融机构自身没有定价权。这跟“官商勾结”有什么关系?官方提成吗?官方有提价意愿吗?

          研究大盛魁的意义,当然不是仅限于大盛魁自身成功的秘诀,更大的意义在于对经济形式的研究。

          比照现在的经济模式,大盛魁内部类似于麦当劳的经济形式,外部类似于个人住宅房贷市场。

          从大盛魁的结局来看,大盛魁的内部经济完好无损,大盛魁歇业时还能剩下钱来是个证明,老拙对此耿耿于怀,是有道理的。即使放在现在,如麦当劳的分店扩张方法,不仅是有效的,实际上还在推广的过程之中。现在中国的银行也会很快地走这条路。这将是一个极其巨大的商机,值得大家关注。

          大盛魁的真正问题,是其外部经营环境问题。跟次贷问题一样,在经济情况恶化的时候,贷款方大规模破产(不一定指完全破产,蒙民赊账无力偿还,美国人交钥匙,都是相对于其交易形式的破产),在这种情况下,经营环境能不能恢复,就成为最关键的因素。

          美国次贷,现在是由联邦政府完全承担风险,政府能不能最终摆脱,还需要拭目以待。从现在的形势来看,非常不看好。

          大盛魁当时,蒙古王爷、政府完全无能力承担这种交易风险,最后的结果是大盛魁提前撤出。这等价于美国两房公司在次贷问题爆发以前宣布破产。

          从这点来看,大盛魁一帮人可比华尔街一帮人聪明得多。当然这里有个不同,华尔街有个too big to fail的保护,当时的中国各种政府都接近破产了,无法提供保护。

          大盛魁还有一个极其特别的经济形式,就是政府参与对破产蒙民的管理。这种管理是大盛魁这种单独的商家做不了的。仔细观察这种破产管理,其实非常现代,跟美国的个人破产形式完全相通。

          非常可惜的是,不光现在的中国社会没有做到,就连当时的大盛魁老家山西也没有做到。

          原因说穿了也简单,就是个人的经济地位问题。当时蒙民的经济地位高,破产以后恢复能力强,汉民做不到,现时的中国也做不到。

          温家宝提出的增加个人财富性收入,就是指的这个问题。

          大盛魁经营模式,对中国农业银行或农村信用合作社,应该有极大的参考价值。相信对此感兴趣的人会越来越多,主要是因为当代银行经营形式无法解决农民的借贷问题。

          大盛魁的“让利”,就是个人破产方式的出借方管理内容,不必要神秘化。在当时的中国就能做到,研究一下还是很值得的。

          所谓"仁","诚信",都是很简单的经营形式,感兴趣的话可以再讨论。

          关键词(Tags): #大盛魁
          • 家园 对于官商勾结的理解不同

            1."形式完全一样,就是金融机构可以参与竞标,普通老百姓不能,官方主持。"

            金融业是不是一个垄断性行业?牌照准入和价格托拉斯是否存在?

            2.楚古拉大会,是不是公开公平公正?

            这个官方主持,包不包括对双方的调解?包不包括背后的地盘划分?价格协调?

            3."金融机构自身没有定价权。"

            价格本来就是买卖双方角力定出的,又不是计划经济的划拔价,说什么没有定价权?

            只要你的价格还和成本相关,只要你还拥有增加和减少投入/产能的权力,你就是有定价权的.

            4.官商勾结就一定要有官方提成?

            利益输送的花样多得很,官员拿回扣是一种,政府取得拍地收入又是一种.

            只要官府干预了这个经济行为,对市场进行扭曲,特别是以牌照方式限制准入,就是官商勾结.

            今天的出租车牌限制发放,从NY到上海,和蒙古贸易的准入有什么差别?

            5.大盛魁歇业,不过是资本公积金项目还有盈余,这个是存量,不能证明它的流量正常.

            6.大盛魁的外部环境变化,是因为蒙古易手,它没能抱上俄国政府的大腿,旧的官商勾结体系被打破而新的官商勾结体系无法建立.

            • 家园 晕,你真是斩钉截铁

              感兴趣你的第6个说法。

              你是不是认为,如果没有蒙古易手之类的政治事件的发生,大盛魁模式就一定会持续下去?

              一个交易模式,除非有技术壁垒,要么成本恶性膨胀,要么竞争力恶性减弱,要么控制能力恶化,总是很容易崩溃的。现代更是难以找到30年一贯制的产业了。

              可能该看看书了。

              • 家园 官怕洋人

                旧社会的变动非常地缓慢,三十年一代人的变动,不及今天一年的变动.

                为什么朱子家训,颜氏家训,可以传承千年,而到了近代却突然不适用了?

                近代是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变化之一就是买办取代了官商的地位.因为官怕洋人,所以依附于洋人的买办,就凌驾于依附于官的官商之上.

                买办在实质上是另一种形式的官商勾结.

          • 家园 用两房类比大盛魁不妥当。

            del

            • 家园 从经济结构上说两者相通之处太多了

              就连你说这些发展过程都是相通的。

              “为退伍军人住房提供专门服务”,其中的退伍军人借贷,具有一定的政府担保含义。

              大盛魁从政府采购开始,也是结合了政府担保。

              然后两者都从业务扩大到普通民众以后开始急剧扩张。

              至于说两房是半官半民形式,问题不大,至多说大盛魁就类似于私有化了的两房就是了。两房私有化曾经也是可能的,反过来说,说大盛魁有半官方性质也很难反驳。

              联邦政府当然有义务保留两房,蒙古王爷也有义务保留大盛魁一类的服务机构,只是最后破产了就是了。

              以上是操作程序。

              可复制是另一个问题,这也正是探讨大盛魁模式的唯一意义。

              大盛魁和两房都是当时商业模式的特例存在,虽然不符合理论,但都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发展,同时又都存在了原超过预想的时间段。因此,这种特例复制应该是有可能的。

              商业模式,也只有特例值得研究。惯常模式,实践当中,增减、取舍也就是了。

              话说其实华尔街繁荣到现在也已经超过了预定时间段了。现在中国政府也在犯愁。华尔街已经明显不能原样复制。看起来,现时中国的资本输出还是要走对方政府担保的路子。

              • 家园 从自己的历史中发掘整理可以借鉴的部分,永远是捷径

                这并不意味着古胜于今,而是用这个方式最容易理解和把握其精髓,并在此基础上与时俱进的进行创新。

                即便中国古代的文化遗产和今天的西方某些经营模式有类似之处,但是对外国成功模式的理解和把握总是有些偏差,不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法有效。西方人也是一样,他们的文艺复兴,也是发扬光大古希腊的民主和科学的精神。其实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在创立之初就已经远远超出了古希腊的范畴。

        • 家园 你需要补社会学的基本常识

          一个行业强调质量管理,研发,客户服务等的前提是要有行业的规矩.当时和蒙古经商刚开始,是没有规矩可循的,谁能定规矩就是谁拿大头,是生意人绝对不会错过,你满口仁义道德一看就不是生意场上的.

          定规矩就是利益分摊,按你的伦理道德就是分zang."让利"就是能够摆平各方的利益,近视眼心太黑是摆不平的,需要不少IQ和EQ.国内不少行业都是刚开始起步,谁能定规矩就是抢了先机,等分zang完毕,然后各家开始修内功,强调质量管理,研发,客户服务什么的就是为了抢人地盘,等过几年各家实力发生变化利益均势不保的时候,又一次“让利”开始。公司亦然,国家亦然。黑帮片里比较血腥暴力,商场上虽然衣冠楚楚,满口客户质量,原理一样。

          • 家园 你说的这个可不是行业规矩

            价格托拉斯才是行业规矩.规矩是让人必须去遵守的.你说的是可做可不做的.象苹果起家时,财务极乱,但是仍然大成功,说明严格的财务制度不是必要条件.另外,最近三十年的中国市场处于急剧变化之中,从密集广告投放,到CI,到营销渠道的建设,几乎是三年一变.和大盛魁来作对比可能不太合适.

            比较合适的对比应该是这样:

            和大盛魁同时代的商行,采用了"仁","诚信","让利"的有几家?占总体商行的比例有多大?最后成功,或者说至少是活了五十年的,有几家?说明采用这些原则/企业文化后的成活率有多高?

            没采用这些原则/企业文化的商行,成活率又有多高?

            然后再看这些特性给企业的存活率带来了多少百分比的存活率提高.

            事实上我的感觉,采用这些原则的商行应该不在少数,但是采用了这些原则并不代表着你的成功概率就会因此而提高.<白银谷>/<白银帝国>里面,钱庄自己出钱去补清帝国的信用,虽然小说里最后钱庄重新站了起来,但是历史上仍然不免倒闭.我所见的晋商,从早年的八大皇商,到民初的钱庄,最后的倒下,无不与失去"官商勾结"这一条件相关,说明其成功的关键,或者说核心竞争力,仍然在于官商勾结,而不是靠着"仁"与"让利".

            • 家园 你说的东西和大盛魁当时的处境不是一个层面的

              双边贸易恰当的比喻应该是一个人如果不能够用现金等价物买苹果电脑,那么用信用卡买苹果电脑,透支的账户结算规矩不是苹果定的吧?一个人如果用分期付款方式结算的规矩也不是苹果定的吧?

              大盛魁当时参与的就是制定双边贸易准则,官方主导是必需的,现在也是。特许经营古今中外都有,罗斯希尔德和被肢解以前的洛克菲勒也是。你可以说大盛魁是垄断,就像wintel制定了行业框架,在过去的20多年里就是出于近似垄断的地位,这个垄断地位是人家先下手为强,我们只好竖大拇指。

              • 家园 问题没有这么简单

                对外蒙的贸易,最初是很多家在做,包括小额的货担郎.局面其实和90年代以来的中俄贸易相似.

                在这许多商行里,有几家是象大盛魁一样采用了小额授信的?有几家是拒绝采用这种放帐的形式的?

                最后是三家商行取得了垄断性的地位.那么,采用了小额授信,和最后取得垄断性的市场地位之间,相关性有多高?

                如果我们从过去的案例中所观察到的经验,具有特殊性,只适用于这个案例.也就是说,特性A,与最终的成功,其相关性极低.那么这个特性A对于我们来说就毫无意义,因为它就象神迹一样,不是普适的.

                我们观察到了一些大盛魁的特质,但是我们不知道这个是不是它独有的?也不知道是不是很多商行都有这个特质A,而只有它活下来了.所以它声称特质A是它成功的要诀,事实上可能特质B才是它真正的成功原因.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