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读网笔记 -- frnkl

共:💬68 🌺7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读网笔记

    茅于轼:社会转型需要精英掌舵

    茅的这篇文章主旨是反对社会转型中的民粹主义。单纯作为结论我认同他的看法。不过,茅的行文包括最后所开药方中可议之处颇多,80年代那帮启蒙者很多已经落伍了,20多年了,还是唱的老调。下面简单笔评一二。

    革命时,是暴力在作决定,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种社会转型不是精英分子掌舵,而是大众掌舵,少数精英被大众同化或被劫持,不得不跟着大众走,就像法国大革命时的情况。
    这种简单化的看法,出自茅于轼之口,令人唏嘘。

    现在就有人为了讨好一般群众,否认精英的治理经验。举个例子:有人写了篇文章,说小额贷款必须是低利息,高利息对老百姓不利。其实他对小额贷款知之甚少。小额贷款必须高利息,因为低利息的优惠贷款被有权有势的人拿去了,转手就放了高利贷,真正的贫苦老百姓是拿不到的。要想把利息降下来,必须增加资金的供应,这是经济学的道理。这位先生并不懂这些道理,却高谈阔论要降利息率。
    这与“精英的治理经验”有何关系?小额贷款必须高利息,有道理;道理讲清楚即可,难道老百姓就那么傻?

    精英的意见和大众的意见往往不一样。如果两者意见一样,还要精英有什么用?让大家举手,少数服从多数就可以了。现代社会非常复杂,是与非并不容易判断。大众从表面现象出发,用常识作判断;而精英从事物的本质出发,用专业知识作判断。二者就会有区别。
    第一个问题非常无厘头。让“常识”和“专业知识”打擂台?哈哈。说“大众从表面现象出发”而“精英从事物的本质出发”,哈哈哈哈。

    从根本上说,精英之所以为精英,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的专业知识,更根本的是因为他们代表基层群众的利益。
    先看看我们社会是什么样的状况。首先,肯定是精英治理。从部长、市长到县长都是优选出来的精英分子。但他们是不是从大众利益出发?我觉得不完全是。
    自相矛盾得也太厉害了。我都替茅于轼脸红。

    通宝推:杀猪杀屁股,
    • 家园 汪晖接受外媒采访,自己说话了

      老福去看看汪晖自己怎么说,联合早报中国版头条,大约前天的长篇报道。

    • 家园 就在体制里,不是吗?

      人民日报记者姜泓冰

      今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朱学勤老师的专访,其表态(见下文黑体字)足以让任何人动容,相形之下,汪晖先生不知还有什么颜面在天地间立足。相信在复旦大学葛剑雄、俞吾金等学术委员会委员的独立调查评判下,真相不日能够水落石出。

      。。。。。。

        我这两天才发现,水木上世纪清华、Reader版混的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乌合之众,看来像陶婧同学这样胡言乱语没有逻辑上来就骂人的汪粉大有人在,她实在是其道不孤。有那么多搅浑水和在五毛的身份中自我陶醉的人存在,我深感中国社会要完全现代化,还是多么的遥遥无期。。。。。

      外链出处

      前些日子安替“教授”骂想研究西方媒体偏见的研究生“五毛”。。。。。。

      • 家园 看上去,右派们,对汪晖压根不鸟他们很愤怒啊。

        问题是,你们成天吃饱撑的没事干,别人忙的很呢,也陪着你们没事干?

    • 家园 蒋正华给杨继绳的一封信

      人口学专家蒋正华等研究认为当年非正常死亡人口1700万,清华汽车拖拉机专业毕业生新华社高级记者杨继绳质疑。不过,事实证明杨继绳根本就没有理解蒋正华在说什么。下文摘自《大饥荒期间中国的人口损失》(作者:杨继绳 来源:领导者 来源日期:2008-9-6)中的一小段。

        笔者不愿意停留在猜测上。2005年6月,笔者再一次将3年以前的信寄给蒋正华。2006年10月19日,终于收到了蒋的回信。为方便读者研究,现将此信全文公布如下--

        继绳同志:

        收到来函,以事烦未即复为歉。

        中国经济困难时期的人口数量变动情况是国内外都关心的的问题,也是我们应当在历史上讲清的一段往事。外国学者对这几年非正常死亡人口数的推算是以1957年或在此前死亡率与1964年前后死亡率或1964年死亡率为基准,估计其间正常死亡率水平,与实际死亡率之差即非正常死亡数。这样的估计有两个最大的误差--

        第一, 每个年龄(组)人口死亡率不同,采用总死亡率不能考虑到1957年到1964年中国不同年龄人口死亡率变化模式的影响。当时的死亡率水平下,婴儿和儿童死亡率下降较快,其他年龄段死亡率变化较少,或基本不变。

        第二, 非正常死亡人口中,老年人相对较多,因为这部分人受不利生活条件冲击较为严重,逃离最不利的环境的能力也差。

        因此,有的学者获得的计算结果高于实际。我们根据1982年人口普查获得了很好的数据,在第四、五两次人口普查后,我们都做过数据分析,发现这两次普查数据质量都不及三普,因此我认为可利用的详尽的死亡率分年龄资料仍以这次最可靠。我们利用1982年数据构建了年龄别的生命表,并利用优化拟合的回推技术,再现了历史上各年的生命表,据此计算1957年到1965年的死亡率与非正常死亡率之差,从方法学而言比外国学者更加严密,我们的优势是成瑞同志大力支持,提供了三普的微观个人数据。

        三组数字有所不同的原因是优化拟合回推时,需要采取历史上的时点的基准数,优化技术也可以有总体优化和年龄组优化的不同准则。历史上的基点可以用一年的死亡率,也可以用一年前后的平均值为准,也可以对每一年的死亡率都进行拟合,最早在《西安交大学报》上发表的就是采用总体优化和时点基准计算的结果,年鉴数据发表时,我们已经用总体拟合了历史上每一年的死亡率,生命表的结构就有了变化。《中国人口·总论》的数字计算中,我们在优化技术上又进行了改进,采取了分年龄组的优化方法,从方法学上看是最严密的。我个人认为这个结果是我可以推荐你作为参考的基准。因我手头没有详细资料,许多计算结果都压在手稿等资料堆中,要待我有机会再来整理。现在的印象3次计算相差不过200万左右,1700万是取其整大数,待我找到原始材料当可提供直到个位数的计算结果。

        以上情况供您参考,您在退休后仍关心国家大事,拳拳之心令人起敬。匆匆,顺祝

        秋安

        蒋正华 17/10,2005

        蒋正华的回信没有完全解释我的疑惑。蒋正华说用3组数据计算的结果相差不过200万人,我在上面用3组数据分别计算的结果,其差异显然超过了200万。蒋说3组数据其所以不同,是因为对数字不同的"优化"。蒋正华的"优化"技术问题,人口统计学者当会作出科学的评判。

      • 家园 人蒋是从学术角度讲,而且看得出来,还是科普的讲,知道杨是

        人蒋是从学术角度讲,而且看得出来,还是科普的讲,知道杨是外行。

        可杨居然就敢在自己的文章里用加减乘除赶上了。

        既然杨这么有心搞这个人口问题,何不花一两个月学点起码的统计呢。

    • 家园 郑也夫的愤怒

      郑也夫:为涉嫌剽窃担保 比抄袭更严重的学术丑闻

      老郑把题目就搞错了,其实应该是“为涉嫌剽窃担保”。难道不可以吗?

      老郑名句:

      聚焦在剽窃上面的言论有可能成为攻击吗?大家见过攻击一个人靠诬陷其剽窃进行和展开吗?

    • 家园 季风书讯:海外声援汪晖信有一部分是迫于种种压力而不得已

      【季风书讯】NO.195 编后小记

      就最近发生的“汪晖涉嫌抄袭案”来说,那封90多人签署的“海外声援信”中就有一部分是迫于种种压力而不得已的。据一位签了名的汪晖著作译者坦言,她在翻译的过程中就已经发现很多问题,后来,还发生过因为发现抄袭太多而取消了汪晖某篇论文的翻译计划。然而,她还是由于某些原因签名了。其他的签名者最近也有一些来大陆的,询问之下,受到压力无奈而不得已往往是他们的主要回答。

      证据有否?呵呵呵呵。。。

      反正正儿八经写了文字解释这件事的(见两封信),似乎都不是这个意思。

      是不是“被不得已”的啊?不知道,真得不知道。

    • 家园 方广锠:关于汪晖问题的通讯

      方广锠:关于汪晖问题的通讯

      ×××先生:

      您好!

      因新浪信箱的垃圾邮件太多,我早已弃用。今天偶尔进入该邮箱,发现有7月4日寄来的就汪晖事件征求签名的信件。

      汪晖的书,我没有看过。本来应该是一个纯学术问题,不知怎么总觉得有点变味。上次张弘就CSSCI采访,提了几个问题,我做了回答。后来《新京报》没有全部刊登,这倒无所谓,我在“学术批评网”及自己的博客上发了。但不知怎么在没有通知我的情况下,刊登在今年3月28日的《南方日报》,发表以后依然不通知我。这且不说了。《南方日报》的大标题赫然为《“中大学子”曝史上最牛论文抄袭,《读书》杂志前主编汪晖博士论文被指多处抄袭,多名学者呼吁―――“现行的论文与职称体系必须废止了!”》。按照这种标题,好像我的对CSSCI的答问完全是针对汪晖的。

      我觉得《南方日报》这种做法非常不好。我的答问针对的是CSSCI,丝毫没有涉及汪晖。因为汪晖的书出版在20多年前,当时根本就没有CSSCI的问题。《南方日报》把两件毫无关联的事情扯到一起,想达到什么目的呢?网上有人讨伐所谓南方报系,说他们攻批汪晖的动机不纯,我原来颇不以为然。因为经常有人用批评者的动机来推卸自己的错误,我对此非常反感。拙作《佛教志》说:“在探寻历史发展的轨迹时,追索当事人的动机是最危险的,往往会把探寻者引向歧途。所以除了有确凿证据外,本书更倾向于从客观效果上来考察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但《南方日报》这种做法,倒使我觉得他们对汪晖的批评的确有点不择手段。所以,我当下给张弘打电话,表示了我的不满。

      注:方广锠是佛学专家。1948年7月7日生于上海,江苏邗江人。1981年毕业於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南亚系,获哲学硕士学位。1988年毕业於同院世界宗教系,获哲学博士学位。 1982年~1988年,任助理研究员。 1988年~1997年任副研究员。1997年起任研究员。佛教研究室主任(2000~)。(来自互动百科)

    • 家园 历来不喜欢茅

      看过一些茅的文章,不喜欢,有时确实自相矛盾,有时太过武断。

    • 家园 两封信

      国际学者致清华校长的信公布以后,不断有人写信给签名人,下面是两封学者的回信

      南都记者李军与台湾何春蕤教授就海外支援汪晖联署信的问答这个南都记者李军小姐把人家的私人回信加上按语和附录,授权豆瓣网友公开了。无语。此信可能被删,特备份在外链出处

      另一封是沙培德(Peter Zarrow)的公开信Me, Wang Hui, and Liberal Wishy-washy-nes,登在china beat上。备份在外链出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感谢你孜孜不倦的追踪这个事件。看来真相越辩越明
    • 家园 这个指控似乎成立

      “道德理想国”的建成——《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任选一节的文本分析

      作者:邢玉思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