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20) -- 江南水

共:💬76 🌺505 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23)

      前两天电脑出了点故障,今天趁着周末把功课补上,不为别的,只为给自己一个交代,如果您要是有兴趣看,本人非常感激。

      分割线

      —————————————————————————————

      也许吴起知道自己没法调和魏国现在的新旧班底,只能承认田文比自己更加适合做丞相,颇有绅士风度的认输,继续安心当自己的一方大员,毕竟这也是一份很荣耀的工作。

      这份荣耀竟然也成了某些人的眼中钉。

      田文死后,前面所说的那一套应该不存在了,新的丞相还不是吴起,而是公叔。

      公叔压根儿就不知道吴起当不了丞相的根本原因,相反还害怕吴起以后会来跟他抢位子,决心把吴起赶出魏国,永绝后患。

      田文公开承认自己的能力不如吴起,但是他知道吴起根本成不了魏国的丞相,所以他能够容下吴起。

      公叔私下里也认为自己不如吴起,但是他不知道吴起根本成不了魏国的丞相,所以他要赶走吴起。

      同样都是丞相,认识问题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魏国的最高级官员,一蟹不如一蟹,露出了某种苗头。

      大人物说话办事很少直来直去,这样很没风度。

      比如不想用某人了,往往先把他往死里夸,仿佛这个人就是人间没有天上也少见的旷世奇才,然后再轻轻的说一句,俺这个小庙里供不起您这尊大菩萨,另谋高就去吧您哪。

      这是领导艺术。

      公叔丞相虽然是丞相,高级领导,但是他还是不能跟吴起玩儿这种领导艺术,毕竟吴起这种员工去留的决定权在老板魏武侯手里。

      当然,公叔丞相也不能去跟魏武侯说:让吴起走吧,他在魏国,我总觉得自己的位置不稳当。

      相信公叔还没有白痴到这个程度。

      只要有了目标,人们总能想到达到目标的途径,有人就给公叔丞相想到了一条看似曲折,却非常便捷的途径。

      某天,魏武侯跟公叔丞相聊天,聊着聊着,公叔就把话题扯到了吴起身上,作为丞相,公叔也适当的表示了一下对国事的担忧:吴起是个了不起的人,如今又在重要的工作岗位(水评:河西地区),但是我担心他无心留在魏国。

      这句话还真不是无源之水,丞相的高位两次与人品跟能力成反比的吴起擦肩而过,魏武侯也不得不考虑一下吴起的感受。

      这会儿吴起要是因为没有受重用而离开魏国,另谋高就,也合情合理,还不用交违约金。

      听了这番话,魏武侯也没有疑问的有所担心:那怎么办啊?

      公叔丞相出了个高招:通知吴起,您要把一位公主嫁给他。如果吴起有心留在魏国就会很痛快的答应,如果他无心留在魏国肯定就会拒绝。

      魏武侯也答应了,在魏武侯看来,如果吴起真心想留在魏国,不能给吴起更高的官位,可以给他更高的身份来弥补嘛;如果不想留下,自己也早做打算,免得事到临头抓瞎。

      这会儿,一切还都在正常轨道上,为老板考察高级员工的忠诚度也是丞相的职责嘛。接下来,事情转到了另一条轨道,一条由公叔设定好的,并且由公叔控制的轨道。

      某天,公叔丞相和吴起一起来到丞相府,丞相夫人对丞相大人来了一个河东狮吼。

      碰巧,丞相夫人就是魏国公主。

      一看魏国公主这彪悍的架势,吴起的心中打起了鼓,可不能娶这样的媳妇儿。

      过了几天,魏武侯向吴起提亲,要把一位公主许配给吴起。

      吴起想起丞相府的那一幕,脑袋摇的像拨浪鼓,坚决不高攀。

      普通人家的女儿,要休要杀全由他决定,娶了公主,却是休不得,更杀不得。

      如果娶的公主也像丞相夫人那样是只胭脂虎,还让不让人活了。

      魏武侯看到吴起拒绝,他得出了一个自以为正确的结论,吴起是无心留在魏国了。

      从此魏武侯处处对吴起设防,并且还把吴起从河西地区调回。

      接到调令的吴起,只好离开倾注了自己无数心血的河西地区,临行前不禁掩面而泣,他知道,他这一走,这块地方早晚要再次回到秦国的怀抱。

      大约就在此时,吴起知道,魏国已经不是自己的久留之地了,只好此处不留爷。

      很多人因为魏武侯没有让吴起当丞相,就认为他用人失当,浪费了人才,最后还错失了人才。

      前面说过,因为吴起有道德上的瑕疵,他并不适合丞相这个职位。抛开道德因素,单从吴起的为人处事来看,他也不适合丞相这个职位。

      丞相又称调鼎,更多的工作是调和各方面,而不是自己事事冲锋在前,如果丞相去帮着地主收地租,那……

      简单说,丞相的目标应该是不犯错,而不是去立功。

      从吴起前面的所作所为来看,他恰恰是一个急于事功的人,这种人做某一方面的大员绝对是个超优秀的人才,但是让他主持大局,不但发挥不了他的长处,反而可能会把大局搞成一团乱麻。

      那些有专项特长,却始终不能走上管理岗位的人,看看吴起传就会释然很多,毕竟这个世界上没有全无敌式的通吃型人才。

      老老实实的发挥自己的特长,就是最大限度的展现自己的价值。

      吴起离开魏国固然是公叔的阴谋起了决定性作用,但是以吴起急于事功的一贯表现,就算是没有那个阴谋,只要做不了魏国的丞相,恐怕他终究还是要离去。

      吴起是在什么时候离开魏国的呢?

      从《史记·魏世家》看,魏武侯九年,吴起还曾经帮助魏国攻打齐国。而《史记·六国表》则显示,这一年吴起早死了。

      只好借助其它材料来清除这个BUG,《史记·六国表》中的魏武侯九年是公元前378年,而《竹书纪年》中的魏武侯九年是公元前388年。

      《史记》中的每一个字都是太史公花了大量心血考证出来的,一定要尽最大努力来证明他记载的合理性,而不是一发现某种矛盾就去否定记载的真实性。

      我始终认为做人要厚道,今天我们轻视前辈,后人一样会轻视我们,人世间终究是有报应的。

      假定《史记魏世家》中的魏武侯九年,吴起帮助魏国攻打齐国,是真实的,那么这个魏武侯九年应该是《竹书纪年》中的魏武侯九年,即公元前388年。

      换句话说,直到公元前388年,吴起应该还在魏国。

      吴起离开魏国最早应该也在公元前388年,之所以做这个推测,就是要说明吴起最后下场的原因。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原创】历史色盲讲故事——故事,过去的事儿(22)

      天才的暗淡退场

      孙武先生杀吴王爱姬立威,帮着吴国差点灭掉南霸天楚国,留下的《孙子兵法》被奉为兵家经典,影响力穿越数千年,非但没有削弱的迹象,反而历久弥新。

      反观这个几乎跟孙武齐名的吴起,不但身后的历史地位不能跟兵圣相提并论,就连活着的时候也不能忘孙子的项背,一起步就踉踉跄跄,行进的路上也是沟沟坎坎。

      同样是军事家,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原因也许很多,在我看来有一点很重要,两人起步的舞台太不一样了。

      舞台决定了前途,一个央视春晚就能够让某人火爆大江南北,小剧场只能让他蜗居一隅。

      这就是大舞台的魅力。

      孙子起步的舞台是国力蒸蒸日上,领导人雄心勃勃的吴国,在这种大环境下,普通人也能有所作为。

      吴起起步的舞台是国力一直不振,领导人朝不保夕的鲁国,在这样的国家神仙也难以有所作为,何况是吴起呢。

      在那个年代,吴起学习兵法算是选对了专业,但是他没有选对老板,就像是名牌大学毕业的计算机专业高材生去一个乡镇企业做了微机管理员。

      失业后的吴起来到了魏国,寻求再就业的机会。

      魏文侯找到李悝,向他打听吴起的情况,算是从侧面对吴起做一个组织考察:吴起是个啥样儿的人啊?(吴起何如人哉?

      李悝很客观的向老板汇报了吴起的情况:吴起为人心贪(水评:贪不一定就是贪财,种种迹象表明,吴起也不是贪财的人,急于表现自己也是贪),并且好色(水评:难道吴起杀妻是因为妻子人老珠黄了?),但是说到用兵,司马穰苴也不一定能够超过他。(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司马穰苴很多人可能不熟悉,具体有多牛就不在这里展开了,只说一个情况,《史记》中,太史公单独给他做了传,后世大家熟悉的孙子、吴起、孙膑三个超级牛人却挤在一列传里。

      魏文侯需要的是国家的爪牙,不是道德楷模,只要能看家护院就行,吴起急于表现自己的心态太符合魏国的需要了;至于好色不好色的,也没什么,只要不勾引我的老婆就行。

      于是,魏文侯任命吴起为将军,让他经略河西地区,为魏国开拓战略后方。

      面对西方的秦国,吴起连战连胜,为魏国开辟了战略后方,也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声望。

      实事求是的说,吴起如此忙活、折腾,还真不是为了追求个人更高的生活享受,吴起在做将军的时候,衣食住行之类的生活待遇向最低级的士兵看齐,行军打仗的时候,也是亲自背着干粮,不劳烦警卫人员,不明底细的还真有可能就把他当成普通一兵。

      除了把自己当成普通一兵,吴起还十分关心士兵的疾苦,他对士兵的爱护远远超出了他应该做的。

      有个士兵生了毒疮,吴起亲自动嘴为他吸脓,说实话,这事儿,儿子对父亲也未必能做的出来,父亲对儿子倒是有可能做出来。

      所谓的爱兵如子,大概就是这样吧。

      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这件事后,放声痛哭,旁人很不理解:你儿子是个小小一兵,能够劳动将军大人亲自动口为他吸脓,说明他跟领导关系铁啊,你该高兴啊,为啥还要痛哭呢?

      这位母亲道出了其中的原由:当年他父亲也是生毒疮(有家族病史),也是吴大人亲自吸脓,在战场上,他父亲一往无前,最终战死沙场。如今吴大人又来这一手,我不知道这个儿子要死在哪里了(水评:战场上的可能性极大),所以才痛哭啊。

      这是一个辩证法,领导对你好,并不一定就是跟你关系铁,他往往还有其它目的。

      话又说回来了,有个对自己好的领导最起码不是坏事情,即便以后需要你偿还他的可能是你不能承受之重。

      因为吴起本人的优异表现,魏文侯干脆就把河西地区交给了他。

      魏文侯死后,吴起又为下一任老板魏武侯魏击服务,他的辉煌也就到此结束。

      吴起在镇守河西的时候,魏国也更换了丞相,丞相不是功劳卓著的吴起,而是没什么名气的田文(跟后来的孟尝君重名),吴起很上火,亲自去找田文当面比较两人的优势。

      吴起问(以下简称,问):统帅三军,让士兵乐于奉献,敌国不敢打我们的主意,你比得上我吗?(将三军,使士卒乐死,敌国不敢谋,子孰与起?

      田文答(以下简称,答):比不上。(不如子。

      问:治理百官,和谐百姓,增加国库收入,你比得上我吗?(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子孰与起?

      答:比不上。(不如子。

      问:镇守河西,使秦国不敢有东向的心思,韩赵两国只能有做小弟的份儿,你比得上我吗?(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子孰与起?

      答:比不上。(不如子。

      听到三个相同的答案,吴起的火气更大了:你样样不如我,为什么地位反而比我高呢?(子皆出吾下,而位加吾上,何也?

      田文道出了其中的玄机: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你说这时候的丞相是你来做呢,还是我来做呢?

      吴起沉默了一会儿,不得不说:是得你来做。

      年少的新君登基,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这个时候的确需要一个有威望、有人脉的长者来维持局面,平稳的渡过瓶颈期,这个人的能力高低倒是不怎么重要了。

      问题是,魏武侯登基的时候,是年少君主吗?

      公元前412年,当时还是太子的魏击就曾经率兵包围了繁、庞两个地方,把这里的人全部赶走,移入魏家的人(当时魏还不是诸侯)。

      能够单独执行这个任务,说明此时的魏击最少也该有二十岁(二十加冠,加冠后才有独立行事的资格)。

      公元前408年,魏攻打中山国,事后,镇守这片新占领土地的还是魏击。

      公元前397年,魏文侯去世的时候,魏击应该不小于三十岁。

      魏击还常年工作在一线,工作成绩应该还不错,否则也保不住太子的地位,相应的,应该也有些威望,并不像那些“生于深宫,长于妇人之手”的职业太子一样,不谙政事,在大臣中也没有班底。

      所谓的“主少国疑,大臣未附”大可值得商榷,至于百姓信不信,实在左右不了大局。

      也许魏武侯想借重田文来调和自己的班底和老爸的旧班底吧。

      在我看来,吴起当不上魏国的丞相,根本原因在魏武侯,是魏武侯不想让吴起当丞相。

      当然,也可以说,吴起当不上魏国的丞相的主要原因在吴起本人,吴起的底子太潮了。

      情急杀人、母死不葬、杀妻求将,都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该做的。

      丞相这个位置具有一定的表率功能,多少要考虑一下观瞻,如果把吴起放在这个位置上,未免有点太那个了。

      后来的事实证明,就是魏武侯不想让吴起做丞相。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这句话

        魏武魏击侯

        应该是魏武侯魏击吧....

      • 家园 吴起说话太直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

        这种煞风景的口吻让哪个老板听了都不会舒服,吴起又不是托孤老臣,特别是最后那句话,已经隐隐有谋反的意味了。

      • 家园 翻译翻译

        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

        这三条,对应到现在,可以翻译成:

        1、政治局不团结,各有各的主意

        2、省市领导不听话,各有各的政策

        3、老百姓不理解,形不成合力

        对治国的人来说,这三个问题是很严厉的。

        这三个问题摆到吴起面前,包含着三层含义:

        1、这三个问题你有没有责任?

        2、这三个问题你有没有能力解决?

        3、这三个问题是不是有人比你做得更好?

        很明显,结果是吴起彻底认输。在认输的过程中,他还想了很长时间,并且没有跃跃欲试的姿态,这表明,他能认识到他无能为力,同时不知道怎么改善。

        相应地,如果我们用这三条考察毛泽东时代的话,实际上也只有49-56,72-76,大致11年或略多几年的时间。所以说,这三条是非常严厉的。毛泽东要再上井冈山的说法,虽然有赌气成分,但更重要的是他自己真是无能为力。

        再一个可以参照的例子是,邓小平复出以后,虽然中央大部分人愿意推举他做党主席或总书记,他推辞的理由,也跑不出这三个问题,和三个层次的答案。

        想做大英雄不容易,很明显吴起做不了。

        通宝推:金各,
        • 家园 茅塞顿开,叹为观止,解释的好,服膺中......
        • 家园 呵呵,还是兄想的明白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我因为在国内,很多话不好说的太明白

          当然了,有一点我可以保证,中国的古代不像今天这么复杂,田文说这番话的时候,面对的局面应该没有今天这种状况。

          历史,只能在历史当时的环境下来说,如果明眼人能从中得到一点启发就够了,足以对得起祖先的努力和鲜血。

          很多人都批判春秋笔法,但是我认为,春秋笔法对史实的记载可能有误,但是,对政治来说是一笔财富

          正是因为春秋笔法的模糊,才能够给后来的人发挥的空间,你说呢?

          我始终认为,真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能够从历史的记载中得到有用(不是有益)的启示。

          人们能够得到启示的不是所谓的真相,而是历史(或者故事)所说的背后的东西。

          比如小红帽,没人会把他当成真的,但是,他提示小朋友,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应该是对的。

          这就是历史的生命力,也是故事的生命力。

          • 家园 这混淆了童话和历史

            童话本身就是制造出来的儿童寓言,不用讲求真实性,而是重在教育性,比如俺也可以编出小红帽智杀大灰狼,同样可以作为儿童读物。历史可不能这样,有一个起码的真实底线,总不能说秦桧是忠臣,岳飞是汉奸,那已经不是历史研究,而是借死人压活人,在借题发挥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