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分析:(六)资金之河与信贷扩张 -- 陈经

共:💬191 🌺756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十一)活水与烂泥滩

      在资金河流网络模型中,政府应该起到什么作用?如果是胡闹,会引起什么样反应?

      美国银行给穷人零首付放贷买房,这肯定是胡闹。美国房子最后成了没人要的鬼屋,穷人破产了事,几十万美元就不知损失到哪去了。相当于一个节点喷出一大滩水,最后破产了又说,不是我喷的。那个水就乱流,最后算美联储胡喷的,对应的实物也放那没用。

      中国这种网络,也可以找到类似的胡闹。银行给国有企业、开发公司无抵押放贷建厂,建出来没用的废物,就肯定是胡闹。国企与开发公司建出来的工厂、开发区,却没能从外面引入活水,死在那了。最后说不管了,要钱没有,要命又没人敢来拿。从开发区喷出去的水不知流哪去了,最后,这水就算是央行胡喷的,开发区的工厂只能当废品卖。这种坏账,是货真价实的胡闹。第四节的“坏账原理”中,基建公司吸不到水,但给一片地区带来了活水,这才能技朮处理好。

      从这个描述来看,关键是要“引来活水”。你怎么折腾也好,最后一片地区源源不断的有活水流进流出,这就不算胡闹。这也是我对政府的判断标准。在一块地搅啊搅,最后有出有入的河道形成,并入整个大网络,这就是正经建设,不是胡闹。搅啊搅,最后成了一滩死水烂泥,或者大片黑水黄水在流,人都绕着走怕脏了脚,那就是胡闹。

      中国政府其实就是一直在折腾这些事。总的来说有活水的地片越来越大,是有成就。局部有不少烂泥坑,清淤能手有时能治理好,治不好就先留在那。活水的地片够大了,就能从那里拉根水管接一些水去冲烂泥坑,说不定能冲出些动静。引水,先要建水管,就是基础设施。然后再把水顺着水管引过来,最后双向循环起来,经济就发展了。

      有几种特殊的引水法。一种是搞出口,中国一年出口1万多亿美元的东西,占GDP约三分之一。这是从外面把水引过来了,以前是很管用的,现在这种水多了,不宝贵了。还有批评说,三分之一的产值出口了,增发的货币却在内部,引发资产泡沫。这说得有些夸张,因为进口的东西也不少,有相当于产值三分之一的东西从外面买回来了。真正多余的是顺差,近年大约是GDP的5%左右,这些顺差累计起来,确实有重大影响。搞出口还是不错的引水法,不平衡只是小问题。出口干得好的,基本是全国最先进的地区。

      一种是挖资源。山西引资来挖煤,来的是黑水。水流越来越大,煤挖得越多,仍然是黑水。进来买煤的水流又跑到外面去转圈了,买北京的房子,不在本地循环。时间一长,山西就成了全国最大的一个垃圾堆。还有黄赌毒,这都是不正经的引水法。引来的黑黄毒水,水流越大,毛病越多。一些地方政府积重难返,黑黄毒水也要,觉得比没有水还是好。所以政府有时会保护这种水流,还发生黑水争夺战。

      制造、旅游、服务业,都是不错的引水方法。制造业,造出东西卖出去,循环起来,能学到本事。旅游业,挣到钱能加强环境。软件、医疗等服务业,都能正反馈循环起来。这些产业,即使不能和外部连通,在地区内部造小循环也是不错的。

      最后还有金融,是最猛的引水方法,炒房、包装上市、重组都算。地方官员引来外地资金炒房,大水就过来了。就算外水不来,自己内部人贷款买,也相当于出现大批小泉眼。各地方有上市指标,包装一下就有几十亿,来水不错。再融资、重组、大小非减持、创业板,都是很管用的。

      金融的作用本身是中性的,它是一个引水方法。引来的水,如果把制造业服务业加强了,就是好水。如果瞎折腾掉没有产出,就白引水了。另外金融还会自己造泡沫。造房子引来水,继续干炒房子,引更多水。包装上市引来资金,抵押到钱包装下一个,德隆系越搞越大。光引水,也是胡闹。如果金融引水太猛,把实业都淹了,可能好地也冲成烂泥滩了。好的方式是一边引水一边把实业做实,引水更多,良性循环。

      引活水治烂泥滩,就是这些路数。这里说的大部分是资本主义的招,也有些中国政府自己整的招。

      一个是广为人知的基础设施建设,这是铺引水管,本身不是水。在基建的同时,不少材料费、人工费就流入当地了,这些算是水,但有时也不是太多。往往是水多的地方,基建带来的水越多,拆迁给的补偿都高。真正需要基建的地方,收不到太多基建费。引水管建设不断成功,没有人有疑问了。但铺好了引水管,水流怎么过来,有没有持续性,政府如何解决问题,就不是很清楚了。

      民愤最大的炒房问题,这是政府的一个大招。现在来看,通过炒房引水是做到了。目前是历史情绪最高点,富人的“刚投”都出动了,北京楼盘一出,只有全款的才能排队买上。这些钱跑哪去了?政府捞了最大头应该是真的。开发商等利益集团捞掉一些,应该还剩不少。如果政府好好花,应该是可以接受的。所以,不能光看炒房,要看炒房引水的效果。如果房价炒得老高,产业、就业、收入、社保却没进步,那就白炒了。需要一些时间看效果,不能光观察房价本身是高还是低。象东南亚,炒楼炒得产业被抢了。香港炒楼炒得其它行业毫无进步,声称要发展的科技产业比深圳差远了,都可以判断是失败了。中国由于其它产业还在发展,也不好就论定房价必然失败崩盘。房价和货币增发一样,都要等待实体经济的匹配判决。只是可以这样说,现在房价已经高到这样的程度,透支了未来的发展,如果中国实体经济出大灾,房价就完蛋了。大水冲下来,北京上海也可能变成烂泥滩。比如北京环境崩溃,缺水还天天沙尘暴,大公司全搬走,政府也搬走,啥都完了。

      发展实体经济,就是造东西卖出去。造新房卖出去,也是实体经济的一部分,和炒二手房不一样。造车卖出去,造电器卖出去。都卖出去了,一年年规模越来越大,实体经济就匹配成功了。

      造出来不成问题,现在都说产能过剩,不说造不出来,特别是人民需要的东西。现在就是要卖出去。我们关于可持续性问题,推到最后还是大白话,就是把东西卖出去。

      需求是不成问题的,要房要车要消费的群众太多了。其实消费也在增长,第一节列了数据。但怕忽然群众就不消费了,一没钱,二怕没钱不敢消费,三太贵消费不起,于是就经济危机了。资本主义理论说,这是生产者消费不起自己生产的东西。

      其实如果现在是计划经济,消费问题啥也没有了。生产出来,分配下去,完事。人们住在分配来的小区花园房子里,坐城铁或者开车到单位上班,专心解决工作问题,生活很美好。但效率不行,这是幻想。搞了效率,公平就没兼顾到,贫富分化,一堆问题,没信心,产能过剩,坏账,不可持续,都是因为这点破事。

      想清楚了问题,其实也没啥了。要么就解决,要么就解决不了。解决不了,就只有个人自己混好些了,混不好也闹不太动,又饿不死。如果认为政治上已经就这样了,只会继续恶化,那就只能分析到这了,自求多福吧。

      如果认为要去解决,由于政府手头资产占全社会财富大头,对社会的控制也很强,首富都随时消灭,似乎还是有解决空间的。这就是“左转”的说法。重庆打黑,抑制房价,立刻民望高涨,其实也是顺应经济大势的。温家宝的民望也是如此,在底层还不错,因为底层生活是上来了一些。在城市白领阶层就被大骂,因为这几年贫富分化非常厉害。有会炒房炒股或者运气好的,也有炒的差或者入市时机差的,简直是两个阶层。

      顺应这个趋势,就是两种斗争,一个是社会资产如何分配,一个是政府管理的全民资产如何分配。现在吵这两个事的慢慢出来了。

      可以这么说,中国经济的河流网络发展,就是看活水往哪里流,流的效果如何。如何分配调节水流,让整个网络流出哗啦啦的效果,把烂泥滩治好,这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待续)

      通宝推:肥狐,
      • 家园 祝愿政委在西方和tg夹击下不断前进。

        西方的经济学是有意隐瞒了一部分,总是强调充分博弈的部分,其实西方早在100年前就进入了,寡头垄断的阶段了,可惜这是西方经济学的禁地。

        tg的忽悠就更恶劣了,是那种浑身都是破绽就认为没有破绽的无赖方法。

        祝政委不断前进。

    • 家园 (十)可持续性要看政府是不是胡搞

      经过前面几节的探讨,我慢慢得出了可能比较奇怪的结论。第九节的结论是,一是要把经济增长做实在,货币增发要有对应的物资基础,二是要把导致系统失控的的心理性因素稳定下来。这应该是大白话,并不奇怪。奇怪的是,中国政府是可以轻松做到的!按西方经济学的观察,这本来是做不到的。西方经济学发展的时候,并不知道会出现中国政府这样的怪东西。

      第一个问题实际是,经济增长要与货币匹配。中国政府可以直接安排贷款,发达国家政府是不行的,要靠它们的银行自己行动起来,银行不动就没有办法。中国政府可以安排经济增长,按步就班造东西,发达国家已经无力进行同等规模的建设,财力成问题。中国可以按搞工程的法子,从一个更高的视角统筹安排经济建设。而发达国家没有这个能力,只有“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间接调控,要通过市场来表现效果,货币到底与经济有没有匹配,其实没谱。中国可以更进一步,不用受市场的限制。

      第二个问题是“市场失效”。市场周期是心理现象,难于消除。市场群众情绪高涨,觉得挣钱容易,乐观情绪推动经济进入繁荣过剩,市场过高估计了实际需求,就埋下了危机的种子。在危机发生后,群众又会过度悲观,怕赔钱,紧缩过日子,让别人更不好过。这种心理现象实在不知有啥办法,所以经济周期是无法消除的。货币与财政政策反周期调控,只能减缓其危害,无法阻止市场崩溃。面对金钱,市场贪婪或者恐惧,总是会有过头的情况,这是人性。

      中国也有同样的问题,市场会过度乐观或者悲观,经济增长起起伏伏,也有周期现象。一些民营企业发现炒房比干实业挣钱,就关厂炒房去了,这都是钱闹的。但中国似乎不太怕市场失效。市场周期仿佛是抬高了8个百分点一样,低也就是保8,高就能13%。如果仅仅是这样的波动,那应该可以称得上可持续增长。我认为原因是,政府本身就是市场的一大部分,它的情绪不太受周期的影响,而是自己有一套逻辑。政府的这套发展逻辑,讲究的不是挣钱,有情绪也不是考虑钱好不好挣。

      如中国的央企,它发展就不是看挣不挣钱,政绩是“总营业额”。我了解的某央企,五六年时间,就从三四十亿做到七八百亿,不会被别的央企整合了。下面五年,计划做到一年二千多亿。别的企业日子不好过,就是它情绪亢奋大吃的时候。都这么大了,不吃怎么做大。吃了产能吃市场,再吃渠道。吃来吃去,某上市公司,都只是它的四级子公司。开董事会,二三十亿以下的不考虑,没时间。这种邪门公司,除了中国这种体制,哪里还有?

      央企要提高效率,和所有企业一样。但从体制上来说,挣钱真的没有啥意思。挣了人也捞不着,都是国家的。挣了也未必好,不是政绩还被人骂。中国铁建应该从铁道部挣多少利润,谁说得清?有意义的确实就是总营业额。完成多少项目,这是政绩,全社会都认的。

      央企,是中国政府的经济代表。政府也是不考虑挣钱,而是要发展经济,这和挣钱是两回事。虽然政府税收卖地收钱不少,央企利润也成千上万亿,但“哥挣的不是钱”。看看各地政府、各央企、各部委的发展规划,这是图啥呢?

      IBM、GE这种大公司,它是要挣钱的。但钱挣多了,它们就会提出“绿色”、“智能”之类的发展计划,不光挣钱,还要和谐地球。我认为是很不错的,这是美国实业大公司的本事,不是忽悠。其实中国政府搞的这类计划多了,也完成启动了不少。也不是忽悠,而是认真有计划,有执行。北京奥运会前后,中国政府和IBM、GE着实折腾了不少项目。图啥呢?就是奥运开幕式那种心态,要做了不起的大事。挣几个钱,真不是什么事。大事做好了,钱根本不愁,到处都是钱。

      真正伟大的公司,它发展壮大起来,不能靠挣钱发财这种动力。中国政府干了地产商的勾当,但不是一回事。都挣了钱,地产商继续搞地产,中国政府搞的事情就多了。香港政府,干了地产,还是地产,多少年都这样,没啥新招。中国政府学了点地产招,但不是一回事。

      一个老百姓,就是买房炒股这点破事。所以,眼界容易受限制。政府官员可能也就是混官场,眼界不高。中央领导也未必在下大棋,而是按照一些传统做事,没有啥深藏不露的隐密计划。一切都是明着的,奇怪的是中国政府这个系统。

      市场经济,众人都是图利。经济学家惊奇地发现,市场却莫明其妙地自发配合着做成了许多复杂的事情。中国政府这个组织,也是这样,众人都是在官场混。实在说不上谁特别伟大,特别英明,到处都是毛病一堆。但这个政府却越混越猛,做成了越来越多的大事。官场要的是政绩,各级政府就是图政绩。经济学家同样惊奇地发现,中国政府莫明其妙地做成了许多事情。

      研究发达国家经济可持续性问题,要看它的市场运行。美国债券大王比尔格罗斯派人去查,发现按揭买房是胡搞的,啥人都行,他就断定市场不可持续。研究中国的经济可持续性,要看中国政府的运行。政府如果是胡搞,中国经济就是不可持续的。群众胡搞还可以靠政府挽救系统,政府胡搞就没办法了。

      中国政府是不是在胡搞?是不是搞着搞着就必然成为胡搞?各级政府的微观运行,有什么不可持续的事情么?这需要我们仔细观察。

      (待续)

      • 家园 "货币增发要有对应的物资基础"实际肯定没有做到,不说别的

        实物与劳力换成的2万多亿美元所谓外汇储备就毫无物质基础对应,那些物质被外国人消耗掉了,政府不过是手拿白条(自己印白条,又换成没酶帝的白条),这样看默认地方政府炒高房价,效果上抑制了应该的通胀

      • 家园 陈经宣传能力和所用的数学工具成反比

        什么公式都不用的时候,看起来最有理;

        用上代数公式的时候,可读性变差,让人搞不清是否有利;

        用上微分方程的时候,唉。

      • 家园 我有点不同意见 !

        可能我思想'左',套用30年前的话,现在以经济(金钱)为中心,就是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

        从改革开始,社会与经济都在转行调整,

        那时是繁荣边缘,弱化中央.

        在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下,做资本运动的课.现在

        阶层利益在分化,金钱已将社会人格异化了.地方政府的已到了没有道德底线的异化.

        在利益分配上,已集团化,恶化边缘,繁荣中央.

        从历史角度看,是在补中国资本主义进程,那些欧美资本主义分析自己经济的那些宏观方法,对中国也是适用的.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的事.

        政府投入10万亿,回来2万亿的财政收入,看看投入产出比,再看看经济效益比较,可以得出所谓的'利润'再增加,但是,效益在下降.

        当继续财政投入,而没有效益的时候,欧美现在的经济灾难,同样会降临中国.

    • 家园 (九)贷款方程与工程控制论(重写,希望易懂一些)

      1. 修正新增贷款的方程

      先把第六节的方程修正为考虑通胀因素的,结果为:

      E = (C+D)+(m * V1/V2–1)* (A+D)

      下面解释推导过程。

      在初始时间,河流网络的资金总量为A。如果经济情况正常,过一段时间后,货币流通速率V1不变,没有通胀物价仍为P1。我们为了取得目标经济增长D,这段时间过后,体系资金应该变为A+D。这时,体系的总产出为水量乘流速除以物价:(A+D) * V1/ P1。这是正常规划,经济增长率为D/A。

      出了一些变化,过了一段时间后,流通速率变为V2,物价变为m * P1。而居民储蓄、央行购汇增发基础货币等因素,会让资金总量净减少C,这算正常情况。靠新增贷款E,系统的资金总量变为A - C + E。体系的总产出为:(A -C + E) * V2 / (P1*m)。我们配置E的目标是,让体系总产出和正常规划的总产出相等,这样就算“保8成功”:

      (A -C + E) * V2 / (P1*m) = (A+D) * V1/ P1

      消项以后,就得到:

      E = (C+D)+(m * V1/V2–1)* (A+D)

      这个方程说,新增贷款E由三部分组成,一个是网络资金因居民净储蓄等因素的净损失量C,一个是经济增长需要的增量D,一个是是经济失速带来的额外增量(m * V1/V2–1)* (A+D)。和原始形式相比,多了一项m通胀调整。这个等式对短期、中期、长期都是成立的,在一段时间内为了取得目标经济增长D,就得根据期内储蓄以及货币流通速率、通胀率的变化,安排相应的新增贷款。C的含义也需要调整,居民净储蓄会减少网络资金,增加C的数值,但央行增发基础货币购入外汇储备,会净增加网络资金,减小C的数值。

      注意我们虽然说通胀,但和统计局报告的CPI/PPI不是一回事。这里的m,大致相当于实体经济运行的成本,生产资料涨价、员工工资福利增加、税收上涨、店铺租金上涨,做生意成本就上去了。

      第七节的通胀方程说的是短期GDP不变的情况。在中长期,系统产出会有显著增长,需要修正。假设产出扩大为原来的d倍,从G 变到 d * G。系统资金扩大n倍,从A变为 n * A。资金流速从V1变为V2。物价从P变为m * P,m就是通胀率。

      G = A * V1 / P, d * G = n * A * V2 / (m * P)

      这样求得

      m = (n/d) * (V2/V1)

      这个d的修正,相当于说,货币体系变为n倍有通胀压力,但相应的实体经济也扩大了d倍,可供交易的物资与服务变多了,通胀压力就可以除以d。我们这里的m、n、d都是根据网络体系定义的,与实际报出的经济数据有些关系,但不一样。例如d的数值,并不是拿前后两个GDP数值除一下。我们要观察的是系统内新增的物资与服务,如钢铁粮食的产量,汽车房产的产量,街头小姐的数量,股票IPO、解禁流通的数量,都包括在内。

      经过调整以后,可以把通胀方程 m = (n/d) * (V2/V1)代入贷款方程中。我们很高兴地把V2/V1消去了,得到:

      E = (C+D)+(n/d–1)* (A+D)

      我们来看这个贷款方程的含义。C是网络资金净损失,D是为了经济增长需要的增量,增发一些贷款解决C与D的需求是合理的。网络内资金变大了n倍,物资与服务产出变为d倍。如果d大于或者接近n,说明搞生产厉害,新增贷款需求就可以减少或者增加不多。如果n显著大于d,说明可能是在搞金融忽悠,新增贷款E会比合理需要的(C+D)还多不少。

      考虑几种情形。美欧等发达国家,经济基本不增长了,d为1。人借钱消费、国家也大发国债,信贷扩张很厉害。时间一长,n就会比1大不少,E的数值很大。贷款增多,是要还的,真实经济却不增长,上哪找钱还?没钱还,用东西抵押也成。用于抵押的实物股权的真实价值也没有增长,但可以先炒上来,“报表”就仍然可以做出利润。还可以打白条找中国借实物商品,假装体系内物资增加。显然时间越长,越是不可持续,终于2008年爆掉了,E因为银行不放贷、群众不借贷不得不降下去了。但是,方程仍然要平衡。解决办法就是让C变成一个大大的负数,就是国家疯狂增发基础货币。可能还不够平衡的,就得让D也变成大大的负数,不得不接受经济负增长的现实。

      中国的情况和欧美不同,主要是长时段看来d远大于1,实在的东西多生产了很多。E = (C+D)+(n/d–1)* (A+D) 这一项上,d是中国的强项。我们可以模糊地感觉到,如果d弄得好,新增贷款E就可以控制住。

      2. 把工程控制论应用到经济控制中

      再考虑发达国家的通胀m = (n/d) * (V2/V1)。d没有增长,维持住就不错了,m = n*(V2/V1)。危机之初,V2急降,n变化不大,是一个急剧紧缩的效果,油价30多美元,股市大跌。之后V2回升,n也回升,股市与商品期货大涨。根本矛盾问题没有解决,市场情绪不稳,V2、E、m,会经常急剧变化。

      这种急剧变化的作用过程,我感觉类似于《工程控制论》(钱学森、宋健1983年版)第一章里说的控制系统。为此,我用一个方程来说明这个变化过程:

      dm/dt + k(t) = 0

      t是时间,m是系统通胀(也可以换成其它需要调控的东西),dm/dt是m的变动趋势。弹簧系数k(t)相当于人们的心理,随着时间t在变化。也就是说,一个时间点t,有一个“市场情绪”k(t),这个市场情绪决定了m的变化力度。如果k(t)为正,那么市场躁动,价格环比上升,通胀继续恶化。为负,就恢复正常一些,虽然同比仍然上升,但环比下降了。时间一长,m的变化累积下来,m的数值就有了显著的变化。可以理解为先把时间段内所有k(t)计算和,是一个积分的效果。这个和越大,说明群众越疯狂,价格越涨越高。这个和越小,说明群众越理性,价格就能回落到原点。和为0,并不是最好,说明没有恶化,但还没有回到正常情况。

      如果k一直为负表明“市场群众情绪稳定”,行为正常。通胀状态下,价格高市场群众持续表现为卖出行为。通缩状态下,价格低群众持续表现为买入行为。系统就趋于稳定,稳定走向“均衡价格”。但有时群众会出来疯狂折腾,追涨杀跌,弹簧系数k有那么一段较长时间内为正,持续高涨或者低沉,通胀或者通缩达到系统不可容忍的程度,大大偏离“均衡价格”,就导致系统崩溃,不可持续硬着陆。

      注意我这里说的是一个通胀过程(或者一个单独的通缩过程),m不是一个绝对价格,而是一个比例,并不是把通胀通缩过程混合一起考虑了。一般情况下,我们不是长期在通胀中,就是长期在通缩中。几乎没有这个月通胀、下个月通缩、再下个月又通胀的事,这反而说明是在均衡价格附近,没有这样的好事。

      《工程控制论》第一章中,可以类比的方程的原始形式为:

      dm/dt + k(m) * m = 0

      这个方程不合适,我为了应用到实际系统中来,作出了修改。k(m)的意思是,群众的心理是由m决定的,一样的m,就有一样的心理。这显然是不成立的,不同的时间,m一样,群众心理可能完全相反,必须修改。但k(m) *m 与k(t)都是m的变化趋势,所以两个方程代表的系统是有类似之处的。总结其要点,就是有一个弹簧系数k,常态持续为负是好的,系统能够稳定。如果k持续为正时间过长,则系统就有崩溃可能。

      在dm/dt + k(t) = 0这一项,中国对k(t)也有控制的办法。因为中国有政府直接控制的强大经济体系,也是市场的一部分。如果群众过分热情或者过分悲观,k(t)看上去为正了,如果不管,时间一长,系统就会崩溃。政府这时可以调动资源加以平衡,又把k(t)扭成负数,系统能走向稳定。《工程控制论》第一章中说,控制的时候,要“快速通过”k(t)为正的时间段。这就要求中央尽早发现市场情绪,反向调控。我确信这才是中国宏观调控的正确模型,而不是什么“数量型”调控。2008年,k(t)持续为正,群众情绪持续低迷,实体经济资本市场都不好过。中央却持续打压,k(t)长时间为正值。直到2008年四季度,才醒悟过来,实体经济资本市场一齐出手,一举把k(t)扭回负值,系统才稳定下来了。

      (重新写得细一些,加多了不少解释,希望更多人能明白。实在看不懂也没办法了。)

      (待续)

      • 家园 政委这一段方程的论述感觉没什么说服力

        主要有这么两点:

        (1)方程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感觉是先有结论,然后随便弄个方程上去.

        (2)方程的前提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要设定这些前提条件?这些前提条件发生变化,对结论有什么影响?

        不解决以上两点,数学公式就会成为摆设和累赘.

      • 家园 公式里忽视了产业结构带来的影响

        不同行业产生的GDP需要的贷款量有很大的差别。举两个例子就非常明显。

        一个是汽车整机制造的例子。假设一个国家或地区只做汽车整车,并只销售给本地区,且一年生产多少销售多少。假设车子的平均价格为1万美元。人们买车平均贷款5成,即每辆车平均贷款5000美元。假设一辆车的毛利是30%(实际上整车厂的毛利比这个小),即一辆车的毛利是3000美元。GDP与毛利基本上相等。则GDP与贷款的比值为3000:5000=0.6(即使假设车厂没有贷款).

        一个是做面包的例子。人们买面包都是现款。面包厂通常贷款也很少,假设是收入的20%,而面包的毛利也是30%,则面包厂GDP与贷款的比例是30%:20%=1.5。

        假设这个地区的人第一年只生产面包,第二年只生产汽车(其他东西都进口)。如果这两年GDP差不多,则这个地区的贷款将会急剧增加。

        以上是极端的例子。这说明生产固定投资性质产品的GDP需要大量的贷款,而生产消费品需要较少的贷款。

        现实的情况是,中国住房、汽车、铁路之类行业大发展,而轻工业等出口相关行业萎缩,所以,中国即使要产生相同的GDP,需要的贷款也要大幅增加。我认为这个因素远大于GDP增长带来的贷款增加。

        政委的公式如果不考虑产业结构问题,对目前中国货币政策的解释就有点隔靴搔痒了。

      • 家园 友善的纠正一下陈大

        根据你的公式,你把k(t)对通胀的影响说反了,应该是k(t)为正的时候通胀率下降,为负时通胀率上升。不过无伤大雅,大家都明白。至于那“公式”,就是个示意图,便于说事而已,大家甭纠缠了,没意思。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