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中国历史上的决定性会战之一 -- 俺老孫

共:💬81 🌺13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中国历史上的决定性会战之十、鄱阳湖之战

      此战为蒙元帝国末期,两支汉人政权间的决战,即朱元璋军与陈友谅军之间在鄱阳湖进行的一场决战。这场决战的胜利决定了朱元璋政权兴起,奠定了朱明王朝近三百年的的基础。

      蒙古人建立了元帝国后,移居大都为都城,以便于统治,另在北部设上都,以统治分封于草原的蒙古各部。蒙元王朝虽历时百年,但几乎没有过太平之世,即使是统一以后也仍然在不断的进行着各种战争,对外如两次失败的征日本的战争;对内则不断的进行着叛乱和平叛的战争。就在红巾起义之前不久还为皇位继承而发生上都诸王的叛乱,可以说就在这不断的战争中蒙古人强大的军事势力一点点的被消耗掉了。所以当韩山童、刘福通等人利用贾鲁修黄河引得民怨沸腾之机起事,曾经无比强大的蒙古骑兵已经不复当年,无力平乱了。

      蒙古人不到百年的统治应该说是把所有统治者能犯的错误全犯了,把老百姓得罪全了,所以民怨一旦爆发,便成星火燎原之势,这时蒙元政府纵然全力镇压尚且难以平定,而其内部却又不断的进行着内耗。

      而在众多起事的义军领袖中朱元璋并不突出,但却逐渐显示出与其他人不同的特质,也就是成大事者所必有的远见。他起家于淮北,却率部南下渡江占据金陵,并以此为基地开始问鼎天下的事业。当时由于元兵主力正在北方与称王的韩林儿、刘福通等激战,根本无力南顾,江南之地便成为各路义军争战的战场。朱元璋部的东面有盘踞苏南的张士诚,西面则有虎视眈眈的陈友谅,其他还有方国珍等等。这些对手中以陈友谅实力最大,野心也最大,是朱元璋的劲敌。应天府一战,朱元璋击碎了陈友谅消灭朱部的打算;洪州围城战又使陈友谅倍受打击。

      终于陈朱两军在鄱阳湖摆下战场,赌上各自的前途,进行了一场决定本部前途和未来历史的大决战。最终的结果是朱部战胜了陈部,陈友谅输掉了这一战,也输掉了自己的前途和性命,后来陈的部将保着陈的儿子向朱元璋投降,结束了朱陈争霸战。

      朱元璋却由此一步步走向成功,在消灭南方较大的割据势力后,定都金陵,始称明帝,并派大将徐达、常遇春等开始了北伐。对早已腐朽、衰落的蒙元军队的做战基本未遇到强有力的抵抗,宛如摧枯拉朽一般,所到之处,民心归附。蒙元最后一个皇帝妥欢帖木尔黯然退出元大都,逃往北方草原。征服中国近百年的蒙元王朝悄然落幕,一个华夏民族建立的新的王朝开始了它的历史。

    • 家园 中国历史上的决定性会战之九、襄阳之战

      这个襄阳之战是指蒙古人围攻襄阳的整个过程,包括蒙古兵对襄阳的整个围攻战。它虽时间跨越若干年头,但仍可视为一场会战。

      大宋王朝在澶渊之盟后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期间除了与党项人建立的西夏国进行了一些局部战争,基本没有影响国家大局的大的战争发生,而国家的重文轻武的政策则一直未因为军事的不利而有任何改变。

      直到徽宗时期,不务正业的艺术家皇帝徽宗赵佶引狼入室,与金人结盟灭辽,暴露大宋王朝的软弱无能,引来金人入侵,结果和儿子钦宗赵桓一起被掳去北方。徽宗另一个儿子赵构称帝,并南逃至杭州(定名临安,以示不忘故国),建立南宋。

      金人的入侵、抢掠和杀戮激起了一向被视为文弱的宋人的战斗意志,亡国灭种之危也使得掌权者放松了对军人的压制,几位出身行伍的战将充分表明中国人不是没有人才,更不是文弱成性。岳飞、韩世忠、刘锜、吴麟吴介兄弟等在与金人的做战中屡次获胜,说明泱泱大国人才从来都是不缺的,只看给不给人才以施展的空间。其中最杰出的无疑是岳飞,不但是岳飞,连他手下的将领也都勇武善战,因此才能屡败金兵,号称“岳家军”。朱仙镇之战大败金兵,本来会成为改写历史的决定性会战,但“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军人无权改变政府的即定政策。所以朱仙镇之战只能成为重大的而非决定历史的一战。而西子湖畔、风波亭上,英雄蒙冤、千古同悲,大宋王朝又回到重文轻武的即定国策上。其后金宋之间仍多次爆发战争,宋军北伐无不败绩;金人南侵也徒劳无功。其中最重要的的一次便是采石矶之战,金主完颜亮倾举国之兵南下意图灭宋,在长江边采石矶大战中金军的水军主力被全歼——这又是一场典型的文人领导的作战,金国国内发生政变,完颜亮被废,宋金再次议和,维持以淮河为界的局面。

      归根到底,金人始终不能灭宋的原因便是长江天堑,金人虽骠悍凶狠,但以骑兵为主,长于奔袭、突击;但不习舟船水战,也不善攻城,金将宗弼(兀术)虽曾越过长江追击高宗赵构直到临安,迫高宗赵构入海逃亡,但骑兵突击无后继之力,被韩世忠水军断其后路,险些不能全身而退。其后虽又数度南下,但因缺乏攻城之术,江淮间许多坚固防守的城堡、要塞都不能攻下,只能以骑兵做长距离突击和抢掠,然后北返,不能长期控制淮河以南地区。而宋军则可利用江淮间水道运兵、运粮接济江北。所以终金之世也只能与宋隔淮河相望,而不能灭宋。金人骑兵在河网密布的江淮难以施展,所以金宋的主要战场为荆襄之地,辅助战场则为川北汉中,在这些战场由于岳飞、刘锜、吴氏兄弟等所率宋军的力战,金人仍未能取得胜利,才保住了南宋的偏安局面。

      但百年的偏安给了北方胡人以足够的时间来胡化北方的汉人,因此当从北方草原杀过来的更加比女真野蛮百倍的蒙古人占领中原时,已经被胡人统治了一百多年的北方汉人便成为蒙古人的顺民和忠臣,蒙古人终能利用治下的胡化汉人建立起一支水军;特别是此时火炮开始使用,成为蒙古人攻城利器,游牧部落不善水战和攻城的弱点因而消失。蒙古人为灭宋采取了大迂回的战略,先灭西夏,进而经汉中取巴蜀,下云南,降大理,偏安的南宋王朝只剩下东南一隅。而这时的南宋朝庭却在偏安中变得更加腐败和无能,权臣当道,误国误民。

      襄阳之战便成为蒙元灭汉亡宋的决定性一战。襄阳,包括周边地区,古为荆州,为兵家必争之地,欲保东南半壁,必守荆襄。自从东吴江南建立政权开始,历代建基东南的政权莫不以上游的荆襄为军事重镇,常派心腹重臣,统率重兵驻此以防御北方,拱卫江南。而每次从此地建立水军,顺流东下都能成功的攻灭江南政权。所以自南宋王朝建立便在此设重镇,派重兵驻守,岳飞的岳家军便曾在此经营多年。当蒙元发动灭汉亡宋之战时,襄阳便成为必攻之地。此时的蒙元军队不但已取得上游地利,还建有水军,长江天堑已与宋军共有。襄阳军民奋力守城,苦战多年,直到无力再战,绝望中投降。

      襄阳丧于蒙元,便是南宋王朝灭亡的开始,虽然仍有无数的孤臣孽子、忠义之士前仆后继的战斗都不能挽回华夏民族亡国灭种的命运。

      一批最后的汉族人保着赵宋王朝最后的继承人为了躲避野蛮的蒙古人的追兵,一路逃亡,天下虽大,仍有尽头,他们一直逃到陆地的尽头,最后逃到海上,蒙古人的追兵也一直追到海上,在崖山外海发生了最后的一战,忠臣陆秀夫背着小太子跳海自杀,十万军民蹈海殉国(俺老孫曰:读史到此,气堵于胸、悲愤莫名)。华夏民族第一次遭受全面的亡国之苦……

      华夏民族在经过了千年的抵抗北方蛮族的入侵战争后,终于战败亡国。但国虽亡,民心未死;民心不死、复兴可期……

      通宝推:煮酒正熟,
    • 家园 中国历史上的决定性会战之八、涿州之战

      中国最强盛的王朝大唐帝国在玄宗皇帝手里达到顶峰,也在玄宗手里开始衰落,由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国势急转直下,并从此一蹶不振。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大唐帝国可以说是每况愈下,而且笨招连出,借回纥兵平叛,何异引狼入室;由马嵬之变产生的对掌兵大臣的不信任而太监典禁军又引发了唐后期的宦官之祸;急于平定叛乱不惜招降纳叛而造成了藩镇之乱。虽然有所谓的元和中兴,但唐宪宗一死也就成了昙花一现。而黄巢这个失意之人更是在大唐帝国本已摇摇欲坠的大厦上踢了最后的致命一脚,到黄巢叛将朱温手中终于废唐自立,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二个黑暗时期:五代十国。这期间战乱不止,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王建、杨行密、钱镠、王审知等在南方各自割地称王;在中原地区则梁、唐、晋、汉、周如走马灯一般轮番登场。这些事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恐怕就要算是石敬塘为了做契丹人的“儿皇帝”割让燕云十六州的事了,因为它影响了后来历史的发展和王朝的进程。并直接引发了本章所选定的决定历史进程的会战。

      因为自古以来中国抵御北方胡人的入侵,所有战争几乎都是在这片地方以北打的,这片地方由于地势险要,多崇山峻岭,中国人在此修筑长城、设立关隘,有效的阻止了以骑兵为主,机动力强的胡人的入侵,保有这片地方,才能确保身后整个华北平原的安全,失去了这片地方,则一片平阳之地,无险可守,只能任由胡人南下“牧马”,而后来的历史中便一次又一次的出现胡人南下烧杀抢掠,所过为墟,由牧马中原,进而饮马黄河,直到饮马长江,再到灭亡华夏民族的国家的悲剧。

      五代十国的结束来得即偶然又必然,“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已经成为中国人的共识和人心所向。而在这么多的割据势力中只有一个产生了英明君主,统一便成了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从周世宗柴荣,到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的宋太祖赵匡胤,再到继任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放在中华千年历史的帝王中比较或许不是最优秀的,但在当时却都是比周边其他势力的掌权者要远为优秀,所以三个人像传递接力棒一样把统一大业一棒传一棒,最终在宋太宗手中完成了。这期间的战争并无多少值得大书特书,也没有真正的会战。直到统一大军遇到真正的对手——北方强大的胡人政权,立国比宋还要早许多年的契丹人建立的辽国。

      早在太祖时候,宋军就曾因北征在辽羽翼下割据的北汉而与辽兵接触而首尝败绩。为了避开辽人的兵锋,太祖才定下了先南后北的统一策略,但仍然要到太宗时才借辽国天灾之机灭亡了北汉,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而能否借开国之余威一举夺回仍掌握在辽人手中的燕云十六州就成了考验开国将帅们的重要任务。可惜这批开国将帅都不是真正的开国将帅,而已经是杯酒释兵权后的一些二流角色,比起那些与赵匡胤一起行伍出身,身经百战的将帅显得儒雅或称文弱;率领他们的皇帝也不是真正的开国皇帝,而且在军功方面比起他的皇帝哥哥也要差些,更何况当时的宋兵宋将一听说契丹骑兵逼近便已经吓得魂飞魄散,只恨爹娘少生两只脚,跑得不够快。可是要承担起击败如虎似狼的契丹辽人,收复燕云十六州重任的就只有这二代皇帝和二流将帅以及怕死了辽兵的宋军兵卒了。

      宋太宗雍熙三年(西元986年)宋军开始北伐,发动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争。

      燕云十六州是包含今北京、河北、山西部分地区的一大片地方,又被从东北到西南走向的太行山分为东南(山前)和西北(山后)两个部分,山前地区即山的东南包括幽州、涿州、澶州等;山后地区即山的西北包括云州、朔州等。因此地形决定了这场战争被分为山前、山后两个战场,两个战场之间的以步兵为主的宋军联络不畅、机动不便,难以互相支援,而又必须确保两路并进,不能有失,因为任何一方有失都会把另一方的侧翼暴露给擅长奔袭,机动力强的以骑兵为主的辽军,一旦被辽人骑兵切断粮道,宋军将不战自败,为此宋军不得不同时加强两方面的兵力,而备周则力分,两方面都强,也就是两方面都不强。而辽国则无此忧虑,他们可以充分利用骑兵机动力强的优势集中全力给两支宋军中的一支以突然的打击。

      战争的进程初期宋军还是十分顺利的,西路军顺利攻下多处州城,东路军也顺利攻下涿州,但在遭到契丹骑兵的袭击后,便迅速败退,一路溃逃,损失数万士卒,于是宋军全线溃败,将前期所得尽数丢弃。

      此一战损兵折将的结果就是大宋王朝没能挟开国之余威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从此以后大宋王朝的武力一代不如一代,再也没能达到开国之时,就更谈不上对北方作战了。到太宗的儿子真宗继位后,辽兵南下攻宋,与宋在澶渊签订合约,宋辽间遂再未有大战发生。宋人安于享受这种有毒的和平果实,经济、文化繁荣的同时武力却始终软弱,更无再战之能。到东北的女真人兴起,建立金国,邀宋联合灭辽,商定燕云十六州由宋收复,可宋兵根本无能力从被金人打败的辽人手里收复燕云十六州,只能求金人让与,可收回来的只是已被金人劫掠一空的空城,反而暴露了大宋帝国在军事上的无能。在豺狼成性的女真人面前显露自己的软弱无能的大宋王朝无异是无力自保却又显露财富,必然会引来强盗的觊觎。于是就有金人南下,攻击宋的首都东京汴梁,掠去徽、钦两个皇帝,进而占去半壁江山。接踵而来的蒙古人则覆亡了偏安一隅的南宋王朝,把整个天下当成他们牧马的牧场。

      一场会战对历史造成的深远影响莫此为甚。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