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中国历史上的决定性会战之一 -- 俺老孫

共:💬81 🌺133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中国历史上的决定性会战之一

      本人喜欢历史,尤其喜欢军事史,所以看过很多中国的、外国的军事史、战争史方面的书籍。我最欣赏的是英国军事史家富勒写的《西洋世界军事史》(三卷本),不愧是大家手笔,资料详实,分析深刻。

      对于中国的战争史,特别一些有关中国历史上决定性战争的书籍,俺认为大多写得不够好,相对来说比较好的一部我认为是钮先种先生写的《中国历史中的决定性会战》,但对其中会战的选择也有不同看法,首先,他只选择了中国历史上的十场战争,显然有凑数之嫌;其次,对于他选择的几场战争的重要程度,本人也不敢苟同。譬如城濮之战、萨尔浒之战,俺认为就够不上决定性。所以俺根据自己对历史和历史上的战争对历史的影响选定了十几场俺认为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会战,在这里做引玉之砖。

      中国历史有数千年之久,幅员之辽阔足以当整个西欧全境,其间的朝代兴替、成王败寇、征战角逐,军事历史之丰富多彩丝毫不下于西洋,惜乎未有一人有富勒之才、有富勒之志、有富勒之能,穷一生之精力修此一《中华军事史》,使可不令西洋人专美。此即余之梦尔。

      如果能够激励爱好军事史的同好们有一天谁能写出一部可以和富勒的专著媲美的中国军事史,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闲话说罢,正传开始。

      中国历史上的决定性会战之一:

      “阪泉之战”和“逐鹿之战”

      这是两场战争,但却是经常连在一起述说和记叙的战争,所以也是可以说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最有决定意义的战争。

      战争发生在上古的还没有文字记载的时候,所以也是传说中的战争。

      上古之时,先民们的生存条件十分恶劣,要与天斗、与地斗、与野兽斗、与敌人斗,要用不断的斗争来获取生存空间,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戎就是战争。先民们就是通过战争为我们这些后代子孙打开了中国之“天下”。

      上古的先民从家庭发展到家族,从家族发展到村落,从村落发展到部落,在此过程中形成了黄河流域的两大部落炎、黄。随着势力的壮大,两大部落的势力范围相交,发生了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炎、黄两部落间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部落战胜了炎帝部落,但黄帝并没有消灭炎帝部落,反而达成了两部落的合并。阪泉之战的结果导致了炎、黄两大部落的融合,产生了强大的炎黄部族。这两大部落的融合构成了我们民族的祖先血脉,所以我们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随着炎黄部族的强大和扩张,与东方的蚩尤部发生了冲突,导致涿鹿之战的爆发,在涿鹿之战中,黄帝领导的炎黄部族打败蚩尤部,获得了胜利。逐鹿之战的结果奠定了炎黄部族在中国这片“天下”的主导地位,从此,代代传承的炎黄孙子、华夏民族在神州大地、中央之国开创了五千年的历史和文明,而这一切概源于此两场上古时的生存战争。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继续啊,清代的数次平叛,末期的对外战争,后来的抗日
    • 家园 军事科学出版社出的《中国军事史略》我觉得不错。

      钮先钟先生对中国军事史的了解远不如对西方军事史的熟稔。

    • 家园 中国历史上的决定性会战之十一、山海关会战,

      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从一开始就不太平,因为作为太子的长子朱标早亡,明太祖朱元璋立长孙朱允炆为太孙,朱元璋死后,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因此史称建文帝,谥号惠帝。

      因开国名将已所剩无已,明太祖朱元璋将自己的成年儿子封为藩王,分封到全国各地,各自统兵。其中尤以北方的燕王朱棣,为了防御逃到北方草原,但仍觊觎中原天下的蒙古人,所配属的实力最为强大。建文帝朱允炆为防诸王尾大不掉,行削藩之策,引起燕王朱棣的反抗,遂发生所谓“靖难之役”,结果小皇帝允炆被他的亲叔叔赶下了台,不知所踪,成为千古之谜。燕王在南京登基,年号永乐,称永乐皇帝,谥号成祖。由于肩负防御北方草原蒙古人的重任,明成祖朱棣力排众议,迁都北京。天子戍边、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在在都显示明成祖朱棣因其获得权力的非常方式而耿耿于心,想要向唐太宗李世民学习,做一个勤勉的皇帝,要用文治武功来盖过对他批评。

      明成祖朱棣在他最后一次北伐蒙古的路上去世,“天子戍边”成为绝响。他的后代,另一位也想统率大军与蒙古决战的皇帝,却把指挥权交给一位太监,于是发生了“土木堡之战”,数十万明军被蒙古骑兵击溃,大明朝的皇帝朱祁镇被蒙古人俘虏。蒙古人借势一直攻至北京城下,幸好北京城高墙坚,城中还有一位于谦,他指挥若定临危不乱,国家赖之以安。

      在以后的百多年里,蒙古人渐渐的放弃了对中原的觊觎和对大元帝国的幻想,“壬午议和”后,北方草原对大明王朝成为和平的睦邻,不再是军事威胁。严重的军事威胁来自东方,来自海上,来自倭寇。从史书上看到在明朝初年,东南沿海就已经有倭寇侵扰,只是数量尚少,到明中叶,由于日本进入战国时期,大量失去主家的武士成为浪人,与海盗结伙侵袭劫掠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为祸达百年之久。这时的明王朝早已经不再是那个派舟师宝船七下西洋的时候了,无法御敌于海上,只能在陆地上抵抗倭寇的侵袭。在对倭作战中表现最出色的无疑是一代名将戚继光,“一年三百六十日,皆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在打击倭寇的战斗中发展出一套战法和阵法,并训练出一支敢打能战的“戚家军”,从而屡建功勋。

      在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倭寇也逐渐从中国沿海消失了。并不是丰臣秀吉对中国友好,他的野心更大,他不满足于海盗的抢掠行径所获得的利润,他要征服整个中国。他为征服中国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入侵朝鲜。丰臣秀吉派十几万日本武士跨海入侵朝鲜,朝鲜李朝皇帝向中国求援,大明王朝倾全国之力援助朝鲜,兴灭国、继绝世,经数年浴血苦战,中朝军民才共同将日本侵略军打退。

      当日本的威胁除去后,新的威胁又出现,由于西班牙、葡萄牙的海洋霸权被芬兰、英国取代,向中国输入美洲白银的洲际贸易中断,大明王朝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又加上为支援朝鲜而消耗国力,增加赋税,引发国内矛盾加剧,大量人口失业,出现许多所谓“流寇”,随着更多的失业农民的加入,这些流寇势力日渐强大,开始攻城拔寨,取州破府,有的更僭号称王,问鼎天下。

      东北白山黑水间的女真人领袖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后,开始把目光转向充满财帛、女子的大明王朝,不断的侵蚀大明王朝所有的山海关以外的领土,并与蒙古结成同盟,绕过山海关从宣化、大同等地突破长城防线进入华北、山东等地烧杀抢掠,所过之处,十室九空、城郭为墟,每次抢掠所得都会激发起更强的抢劫欲望。

      在这种内忧外患之中,大明王朝却陷入党争之中,东林与阉党之间的斗争直到明朝末代皇帝崇祯皇帝朱由检继位,处死大太监魏忠贤才算暂告一段落。可是此时,在外部,女真人已经建立后金国,攻取了全部大明王朝的关外土地,松山一战,洪承畴率领的大明军队全面崩溃,后金军已直抵山海关城下。在内部,昔日的流寇李自成已经发展壮大,建立大顺王朝,自称大顺皇帝;再加张献忠等流窜、攻掠,糜烂了大半个中国,大明王朝已经是岌岌可危。大顺皇帝李自成从陕西出发,一路攻入北京,崇祯皇帝朱由检上吊自杀。这一年就是甲申年(西元1644年)。

      大顺皇帝李自成在招降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未果后,率领大军从北京出发,讨伐吴三桂。后金摄政王多尔衮把握时机,率女真精兵直扑山海关的同时,也派出使者招降吴三桂。遂爆发了“山海关大战”。

      这场会战以李自成率领的大顺王朝为一方,以大明遗臣吴三桂与后金联军为一方,会战在山海关内侧摆开战场,初期大顺军略占优势,吴三桂见情势不利,遂飞马至关外向早已守候的后金摄政王多尔衮请降,并请救兵,于是养蓄多日的后金精锐骑兵开始通过这个多年来一直阻挡在他们到中原抢劫之路上的大明雄关——山海关源源不断的进入,首先在一片石击败大明降将唐通的部队,接着绕至大顺军侧后,打击在大顺军的侧面,大顺军遂一败涂地,李自成这一败便一直败到湖北,并从这里退出历史舞台,而大顺军的余部一直退到南粤,多年后才被彻底消灭,但已对历史不能起任何作用了。这场会战的结果导致了中国历史进程的改变,中国从此走上了彻底被征服、被胡化的不归路,二百六十余年的异族统治,变服异俗,对华夏文明的摧残是以往历次蛮族入侵所没有达到的;其破坏程度不但是空前而且也是绝后的。

      没人能预测如果换一个战争结果,历史会如何发展,但这场战争的胜败导致的结果却是令人痛心的,它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对华夏民族的影响,对华夏文明的影响都是重大得无论用什么言词来形容都不过分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