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谈新儒家:从一个问题谈起 -- 烤面包的胖大叔

共:💬30 🌺67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 系统屏蔽 --。
    • 家园 续一:终极关怀

      有首小诗是这么写的: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这诗就是说,生存价值很可贵,但它可以被超越,比如说是爱情,(当然也可能是权力,金钱等等),如果有一种价值最可贵的话,比如说自由,那么这些都可以放弃。

      人生在世,有着很多种关怀,生存,金钱、地位、名声、权力、爱情等等等等。但所有日常关怀的对象都是有限的,具体的对象物,这些关怀都是可以超越和选择的,生存和爱情,你可以用爱情来超越生存,也可以选择生存而放弃爱情。生存或爱情都不是永恒和无限的,只有一种关怀你是永远无法超越的:就是对于关怀的关怀。海德格尔称之为“栖居”。就是在这个什么都能超越的世界中寻找一种无法被超越的,就是在一切的不确定中寻找确定的。

      一个人有什么是可以确定的呢?比如说我,网络后这个实实在在的我,河友们可能都不认识我,如果要让河友们说出关于我的一件事,一件确实的事,一件无论如何都会发生的事,那么只会有一个答案,那就是:我一定会死。对于一个人来说,唯一能确定的只有这么一件事,就是死亡。死亡是人的必然,是人的有限,是人的不自在。而所谓了悟生死智慧指的就是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越,从有限走向无限,从不自在到自在的过程。对关怀的关怀,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就是对死亡的关怀,这种关怀就成为人生存意义的最终决定者,这就是终极关怀。

      终极关怀,在一些思想中视为“第一因”,基督教中的上帝,伊斯兰教中的安拉,佛教中的真如,新儒家中的“天理或者说性(注:不要想歪)”

      回到前边的问题,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上帝?

      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是个伪问题,是个陷阱。

      在宗教语境中是不容许出现这些的问题。或者说是个不证自明的问题。

      举个例子,基督教神学语境中有关于上帝创世的说法,如果有好事之徒追问,上帝用什么东西创造了这世界呢?还可以接着问,这个什么东西又是用什么东西创造出来的呢?这么无穷无尽的追问下去,可真是没完没了。

      正统基督教神学对此有解释,这个不用细说,这里需要指出的一点是,上帝不是“有”或者“无”,“有”“无”是对存在之物而言,“上帝”本身不是个存在之物,也就谈不上“有”或者“无”。“上帝”是什么呢?“上帝”就是存在本身。当我们在追问“上帝”为何没有对世上的丑恶视而不见的时候,实际上是把“上帝”从“存在”降到“惩恶扬善的超人”的地位上。即使把上帝理解为一种“最高存在”,也是从“无限”变成了“有限”。

      从“价值的根源”变成了“价值”,即使是最高价值,也是有限的价值。

      说到这里,我停下来再确定一点,就是任何普世价值的学说,都有个“第一因”。而普世价值的“第一因”是先验的,确定的,是不容追问的。它不是某种最高的东西,而是所有的一切,一切的一切。这里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国内很多普世自由派学者都皈依基督教。

      终极关怀是超越主体和客体的,是不能作为客体被人认知的。终极关怀超越了一切存在物,但是又存在于每个存在物中,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生命体验,用某种象征的方式表达出来。

      人类社会进入现代社会,依赖的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人理性的张扬,在科学精神的关照下,人们有一种希望和追求,就是希望把所有的问题都说清楚,弄明白。当人们用理性的眼光打量“第一因”时,“终极关怀”的殿堂开始坍塌,这就是所谓的现代性危机,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信仰危机或者说价值危机。

      应对信仰危机有很多种方案,其中有一种思路就是重建“第一因”,新儒家就是试图从儒家学说中提出“终极关怀”的方案。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儒家是儒家学说的宗教转向。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关于“第一因”的问题

        “说到这里,我停下来再确定一点,就是任何普世价值的学说,都有个“第一因”。而普世价值的“第一因”是先验的,确定的,是不容追问的。它不是某种最高的东西,而是所有的一切,一切的一切。这里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国内很多普世自由派学者都皈依基督教。"

        佛教并不承认第一因的说法,但也不能说他没有普世价值。

        第一因的说法和佛教“缘起”的理论是矛盾的

        因为既承认"诸法因缘生",就不能承认有个独立的造作者。任何一个因都是因生的,任何一个缘都是缘起的,因又有因,缘又有缘。从竖的方面推,无始无终;从横的方面推,无边无际。由此而得出结论:没有绝待的一个因。缘起论者,不仅应当否认"从口生出婆罗门"的人格化的造物主,而且也应当否认作为宇宙本源的理性化的存在。这便是“无作者意”。从另一方面说,缘起论者固然不承认有一个绝待的第一个因,但同时又反对认为一切出自偶然的观点。他主张任何现象的生起,都不是无因的,而是受必然的因果律支配的,这便是"有因生义"。

        佛教并没有否定婆罗门教的神祇,只是看做是一种众生,后来有些神祇被吸收到佛教中来成为护法神,这是一方面情况。另一方面,也应当承认到后来佛陀被神化了的事实。但是根据佛教教义,佛不是造物主,他虽然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但不能主宰人的吉凶祸福,佛也是受因果律支配的。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是佛教对宇宙万有的总的解释,也可以说,是一切法的总法则。"无常"就是生灭相续,它不仅包括"刹那生灭"的意义,而且包括"因果相续"的意义。"无我"就是没有主宰,没有一身之内的主宰,也没有宇宙万有的主宰。所以无造物主的意义,实际包含在"无我"里面。"无常"和"无我"的教义被称为"法印"。

        • 家园 你说得不错

          这就是语言的局限性了。

          从宗教的视角中,人类语言终归是有局限性的。

          这里还是应该提一下,就是说,我们俩虽然说的一件事,但不是一个角度。

          这里借用下别的学科术语。我说的东西呢,近于本体论。你说的呢,近于宇宙论,就是世界是怎么生成的。

          从你的角度来说,“第一”这两个字就表示有个次序的问题。这和佛家的“诸法因缘生”及“三法印”就相抵触。

          当然从本体论上看呢,我的这篇贴子主要说的是“终极关怀”,之所以从基督教来谈呢,有2点,一是这个观念是基督教神学家提出的。二呢相对,只是相对,好谈一点。

          我在文中也提了,终极关怀在佛教中,可以理解为“真如”。

          当然即使是本体论,用“第一因”来表述,仍然不是很好,这在一定意义上,同样是把无限变成了有限,和把“终极存在”与“最高存在”混淆所犯的错误,其实差不多。

          可能这个词用得比较顺口。这样吧,把“第一因”改成“终极存在”。应该能说得过去了。

          这段话改成下文,你觉得如何?

          任何普世价值的学说,都有个“终极存在”。而普世价值的“终极存在”是先验的,确定的,是不容追问的。它不是某种最高的东西,而是所有的一切,一切的一切。这里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国内很多普世自由派学者都皈依基督教。

          谢谢你的细心阅读,以后还请多多指教。

          • 家园 我的一点理解

            您太客气了,指教可不敢,呵呵。

            我想这个问题涉及到了“分别说”与"非分别说“的问题。

            所谓圣人立教,都是分别说。因为不用这种方式就无法立教。 所以会有天堂地狱,生死轮回,逍遥齐物的种种说法。

            但是到了“圆教”的境界,本身就是“圆融无碍,圆满无尽”的。很难表述。

            佛在世间说法49年,最后却说他什么也没有说,这不是自相矛盾,而是从非分别说的意义上说的,在这种意义上,本就“无一语可说,无一法可得”

            这个“终极存在”,如果对中国人解释,勉强可以说是“道”,对西方人可以解释是“上帝”,“第一因”等等,但是缺乏一个 common pattern,能让所有人都明白。

            我感觉不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

            • 家园 嗯,确实如此

              如维特根斯坦所谓“凡不可说者,皆保持沉默。”

              终极存在其实就属于不可说者。心一动即为妄念,口一开即为妄言。

              无论怎么表述,开口就错。只要一开口,就有语言,语言就有能指和所指,也就分裂为主客观。那么无论语言如何周延,起始之处就是个漏洞。从逻辑上说也就陷入了“循环解释”的困境。

              这可能就是门内人和门外人的区别了,门内人重的是修,门外人重的是研究。如果用马克思的话来形容,就是改造世界(修)和解释世界(研究)的区别了。

      • 家园 “上帝”就是存在本身,这个解释比较雷。

        那是否可以推出只要是存在的就是上帝(或上帝意志)的体现?进而任何存在都是上帝的一部分。如此,每个人,每个生物,每个物体都是上帝的一部分。那就是说,我即上帝,人人都是上帝。我咋觉得,琢磨着这明显是唯物主义的味道呢。我即上帝,信上帝即信我。这不就是无神论嘛。

        • 家园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基督教神学语境中的上帝

          河里曾经有个贴子,就是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不知道你看过没有。

          这种证明方式称为“设计论”。这种证明方法是18世纪的英国神学家帕雷提出的。具体的内容我就不展开了。

          这种“设计论”实际上是源于基督教伟大的神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五种证明方式的最后一种。

          后来休谟给与“设计论”以毁灭性的批判。

          而康德进一步系统的对以阿奎那为代表的基督教传统主流证明,从根本上进行了批判。摧毁了传统证明的逻辑基础。具体的论述见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这里顺便说一下,但康德本人并不拒绝上帝的存在,他在建立自己的道德哲学时,把“上帝存在”作为公设。或者说是第一因,就是说如果对道德进行追根寻源的探讨是,必然要有个原点。当然,康德并没有证明上帝的存在,只是做了前提假设。

          康德之后,源于阿奎那的证明方式依然有活力,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直观啊,好理解啊。便于传教啊。

          但现代基督教神学家试图发掘出另一种说明(注意下,这里已经不能说是证明了)上帝的方案。

          这个方案最早源于伪迪奥尼修斯的“否定神学”主张,简单点说吧,就是说人类的语言有其局限性,当我们说“上帝是什么”时,就已经把无限的上帝变成有限。“关于他,既没有语言,也没有名字或知识。黑暗和光明,错误和真理—他一样都不是,他超出了肯定和否定。”如果说,对佛学知识有一些了解的话,这段话还是很容易通过类比来理解的。

          奥古斯丁把伪迪奥尼修斯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奥古斯丁的具体论述就不详细说明了,抄段具有代表性的话吧“上帝就是上帝。不在地点的间隔和广延之中;但是在神的永恒不变和卓越威力中:既内在于每种事物之中,因为万物都是在神之中,同时又外在于每种事物,因为神在万物之上。”

          尼古拉·库萨有更经典的表述:“上帝是一切事物的包容和展开,就他是包容来说,一切事物都在上帝之中就是上帝自身。就其展开来说,他在一切事物之中就是他所是的东西。”

          奥古斯丁一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代基督教神学家蒂利希,麦奎利等人.终极关怀就是蒂利希在其著作《信仰之动力》一书中体出的。利文斯顿在《现代基督教思想》中认为的那样:“终极关怀”是蒂利希对《马可福音》中一条最为著名的伟大诫命的抽象解释,这条诫命就是:“主,我们的上帝,是惟一的上帝,你当尽心、尽情、尽意、尽力爱主、你的上帝。”终极关怀关涉到人类生存的最初根基和最高境界,终极关怀就是存在的意义和动力,是人类存在的力量的赋予者和推动者,使人具有了追求抽象、超越、绝对的特征,具有了不断谛听生命本真的冲动,以人的全部生命创造,实现生命的无限意义。

          而终极关怀的提出也为构建宗教对话提供了平台。当然这是余话了。

          通宝推:回旋镖,
    • 家园 “命”算不算“神”的一种?

      不信神,觉得祈祷肯定是没用的。

      (可事到临头还是会念叨几句保佑,跟疼了会哼哼一样的自然反应)

      信命,觉得所谓自由意志其实也可以归到命里面去。

      觉得命不可知,算不出来,只能自己探索,做出来回头看。

      这是没用的废话,等于没说。

      (不过好象也不非常坚定,可能觉得算命也有点不可知)

    • 家园 无神论者兼无道德论者报到

      神、道德、普世价值都是意识形态形态的东西,每个阶级都有不同的标准,因此会赋予其不同的形象、诉求与内涵,比如观世音,穷人会赋予救苦救难,惩恶扬善的功能,而帝王将相会赋予护国安民的功能,西藏奴隶主更夸张,直接就当了其肉身转世。

      所以泛泛而谈的神、上帝、真主,以及人权、自由、民主等等本身都是空乏的,就是一个筐,你爱装啥就往里装。

      所以杀人放火修桥补路什么是善行,什么是恶行,还是有不同看法的。至少老毛就不会同老蒋达成一致,不然就不会有四一二了。

      有人故意模糊化,和泛化,只不过是企图将自己的以及本阶级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强加于人而已。

    • 家园 不是不报,

      时候未到。。

      P:我是无神论者。。

    • 家园 至少到现在还没有人能证明这个世界有上帝,当然,

      目前为止也没有人能证伪。

      宗教人士直接把这种问题做为公理,无需证明。无神论者对于这种从来没有现身/出现过的东西实在是难以相信。

      至于天地,也算了解的很多了。而精神,应是人人平等,都可以相往来的。

    • 家园 沙发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