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人均GDP一万美元的增长誖论:人民币应该大贬值 -- 陈经

共:💬154 🌺37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个人的一点理解

      我理解陈大的意思是说:

      1.即使中国这几年多快好省一路狂奔地发展到2020年,由于人口素质和产业结构的原因,也不会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像发达国家那样大多数人是中产阶级,从事较“高级”的劳动),多数人的生活水平仍会与发达国家人民有较大差距。数字上讲,即2012年中国人均GDP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

      2.合理的汇率水平应该大体反映人均GDP水平。

      3.中国政府应据此调整汇率,不要上当。

      陈大通过数据推算给出了2020年中国人民的消费水平仍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届时人民币汇率需贬值的结论.推理符合逻辑很有意思,结论也发人深思。花!

      理解有误之处还请陈大指出。

      个人的一点浅见:

      GDP和汇率虽然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字可以计算研究,但诚如楼下曾大所言,GDP很容易灌水。而在经济全球化下,合理的汇率水平还跟一国产品满足他国需要的程度有关,现实中不合理的汇率也可以长期维持。这些都会增加问题的复杂性。如今各国间经济人员交流日益频繁,客观上主要参与国之间的生活水平应日趋接近。我觉得现在发达国家人民日子过得太安逸了,有些“高级”产业没准会成为屠龙之技,他们倒退一点,我们勤劳努力地赶上一点,多发展全世界人民都需要的产业,最后到2020年大家变得比较接近也是有可能的。

    • 家园 欧美民工一年创造多少GDP?
    • 家园 花!

      中短期来看,“人民币升值预期”这个事,基本上是忽悠人的,钱现在进中国,不是像05~08年剪完羊毛走人,而是要等着被剪的。

    • 家园 通货膨胀算少了

      6年的通货膨胀远不止30%。我的计算年通货膨胀率(本币)是14.5%。

      以我的亲身经历为例,85年我上大学,40元维持在大学的基本生活绰绰有余。而在当下,一个大学生的基本生活费应该在1000元上下吧。这样,24年后的物价差不多上升了25倍左右,折合年膨胀率为14.5%。

      10^((log26)/24)-1 = 14.5%

      官方的数据是给领导看的,老百姓还是自己体会,自己计算。

      这样,6年通货膨胀差不多是125%(要算复利哈,官方说CPI的时候总是说按年同比上涨了多少,虽然已经处理的很温柔了,却从来不告诉大家CPI指数本身是多少,怕吓着了大家)

      未来12年,不敢说通货膨胀依然在14.5%的高位,10%左右是可以预期的。 1.1^12 - 1 = 214%.

      即便按5%的年率 1.05^12-1 = 79.6%, 也大于你的估计。

      躲避通货膨胀的方法:1. 消费; 2. 投资。

      不建议投机,普通人不易掌握。

      • 家园 你是瞎说。

        85年上大学,40元。但是国家补贴多少啊。那时候的天子骄子是多么的宝贵,而且是计划经济下,高校和国家机关差不多。很多花费都是国家补贴了的。所以不能简单的类比。否则的话,那军校呢——85年上军校零花费,现在上军校也是零花费,难道就说明没有通胀?

        另外,现在的大学生活费也没有一千元那么夸张。除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其他地方五百可以了,七八百很爽了。

        这些年,通货膨胀确实很厉害,但是没有你说的那么夸张。就算是农产品也是如此。当时粮食、蔬菜非常非常便宜,除开通胀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当年的剪刀差比现在狠的多,也就是说当年对农民的剥削比现在狠得多

      • 家园 你这样算通胀显然没有道理

        40块维持的生活和现在1000块的生活能够比吗??

        40块除了少量的文化消费,就是吃饭了。

        而现在的大学生显然不可能是这个消费结构。

        • 家园 支持刘德柱

          “玄铁重剑”和“果树”说的有一定道理。

          但是我更倾向于支持年均14.5%的通胀速率。

          【南方周末】本文网址:http://www.infzm.com/content/32826

          虽然中国30年来CPI(不包括房价)平均不过4.8%,表象上没有严重的通货膨胀,但各口径货币供应量的极速增长,仍然使货币当局巧妙地、不知不觉地取走了居民财富的大部分,这种进程就是所谓的“货币化”

          1980年代初,中国曾经流行过一个词汇,叫做“万元户”,这些当年作为先富裕起来代名词的“万元户”,经过30年的中国金融洗礼,其财富的可能膨胀和缩水状况如何?

          我们分别选取1981、1991、2001和2007年这四个时点来考察,看看货币可能的变迁途径。

          第一种:从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看,上述四个时点分别为:500元、1700元、6800元和13800元。因此“万元财富”要跟得上人均货币收入增长,30年前的一万元,大体和现在的27-28万元相当。当然也有另外的货币收入变动口径,例如以城镇职工平均工资看,上述四个时点则分别为780元、2300元、10800元和21200元,这样算下来结果差不多。从业人员的货币工资,在过去的30年间,每10年增长约3-4倍,这实质上就意味着储蓄起来的1万元必然随之贬损。或者说,1981年的1万元,大约相当于当时职工13年的工资,或者家庭人均20年的收入,按照目前工资或收入水平来推算,当年1万元应该大体相当于现在的27万-28万元的水准。

          第二种,从居民人均储蓄看,上述四个时点居民储蓄总额分别为:523亿、9200亿、7.4万亿和17.3万亿,考虑人口变化之后的人均储蓄为52元、800元、5900元和1.3万元。这样算来,1981年的“万元财富”相当于当时人均储蓄的200倍,折算到现在差不多是255万元。

          从上面两种很粗糙的计算看,“万元财富”经不起时间的折磨大幅度缩水,假定中国有类似美国一样的与通货膨胀指数挂钩的国债(TIPS),那么以1981年为定基,四个时点的CPI指数分别为100、199、390、440,也就是说,即便中国居民早在30年前就能够购买和CPI指数挂钩的国债,当年的1万元到现在也就仅仅4.4万元而已。假定当年的“万元户”采取五年定期储蓄不断滚动定存,即便考虑到保值贴补,当年存入银行的1万元今天充其量也难超过10万元。

          例子可能是粗糙的,但结论显而易见:过去30年,钱本身的确随着时间的推移非常“不值钱”了!

          一国货币化程度以及相关影响的研究,在国际上兴盛于1960年代到1980年代初期,以后显著降温。国内的先驱研究则是易纲在2001-2003年完成的,易纲测定了当时中国的经济改革、货币化进程、汇率变动、货币化和价格变动的关系。为了便利起见,我们不妨把事情说得更直白一些。

          过去30年,中国货币化进程的一个维度是货币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在1980年代初期,可能只有柴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才用得着钱,并且还得有票证配给,才能派得上用途。当时的教育、住房、医疗等基本上是公费的。随着经济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化,上述领域大体都货币化了,上学贵、看病贵、商品房更贵。不仅如此,连许多不应该货币化的领域也充分货币化了,举凡行贿受贿、买官卖官,钱都是背后的根本推手。货币使用范围的扩大,本身就要求货币当局发行更多的货币,原来“高福利、低工资”的劳动报酬结构,也逐渐向以货币收入为主、以社会保障为辅的结构倾斜了。

          中国货币化进程的另一个维度是货币发行规模的惊人膨胀。以每年净投放的现金看,1981年为50亿元,2007年则为3300亿元,增长了66倍,流通中现金则从3200亿增长到2.7万亿,这还没有考虑银行卡对现金的巨大渗透和替代效应。以广义货币M2的余额来看,1981年为1.9万亿,2007年则为40.3万亿,增长了21倍,在过去20年,即便在M2增速最低的2000年,也达到了同比增长12%。信贷和广义货币的投放持续快于居民收入增长,快于GDP增长,过去10年,中国的M2/GDP比率始终是全球最高的。

          经过次贷危机的冲击,截至2009年上半年,M2余额达到了57万亿,同比增速28.5%,信贷余额37.7万亿,同比增速34%,流通中现金余额达3.37万亿,同比增速11.5%。中国经济似乎被宽松的货币供给和同样难以遏制的工业规模膨胀所笼罩,经济运行类似于被过度润滑的车轮,快速向前。但是很遗憾,劳动力要素分配在GDP中的占比、职工货币收入的增长以及收入分配的扭曲都已难以掩饰。无论如何,职工收入增长赶不上发钞增长的步伐。

          中国极速的货币化进程带来了许多幸运的事情,一是货币化能够使得财力实际上向政府集中,不利于持有银行储蓄或中长期国债,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收入分配恶化的问题。二是货币化能够使得银行体系的总资产不断膨胀,快速扩张不利于银行维持稳健的资本充足率,但却在很大程度上稀释甚至掩盖了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问题,周小川曾指出,在2003年之前,银行体系不良资产的化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资产规模的扩张,然后才是治理结构的改善。从过去的30年看,中国极速的货币化进程,是政府得以统领经济改革不断向前的很重要的幸运因素。

          经济金融运行的有趣之处就在于,这往往是政府和私人部门之间你有政策,我有对策的博弈过程。就1980年代的万元户而言,如果他沉湎于消费,在当时购入还十分希罕的彩电、冰箱和磁带录像机,那么到今天这些资产的残值接近于零;如果他前瞻于保值,在当时购入黄金并持有至今,我记得1980年代金价每克大约60-70元,目前大约270元,增值不到5倍;如果他当时买入大米并假定大米可长期不变质,那么30年间,每公斤大米的价格已从约0.5元上升到约3.5元。即便选择储蓄或者国债,在货币化的侵蚀下,30年来币值仍然会被消蚀2/3。

          在快速货币化的进程中,持有现金或者低风险低收益的储蓄、国债等金融资产,和把大半财富拱手让出的差异并不大。用货币去购买可以大规模产业化提供的消费品,几乎等同于奢侈的挥霍。

          中国极速的货币化进程虽然已经持续了30年,但很难想象它还能再持续30年,金融体系的过度银行化以及投资在经济增长中过于显赫的地位,都可能使技术创新迟缓、结构调整不畅、收入分配改革难以得到真正关注。更令人关注的是,地方政府、企业甚至居民都已经在三十多年的切身体会中,注意到了运用“长期金融负债”去对抗甚至去利用快速货币化,其基本理念无非就是今日之财不是财,明日之债不是债。

          在我看来,中国的货币政策必须在很大程度上重新回归,向古典的货币数量论回归,使经济增长、收入增长和货币供应保持相对稳定合理的关系,货币政策工具也应不拘泥于所谓间接调控,而应该价格工具和数量工具并举,对内平衡和对外平衡兼顾,并关注资产价格和通胀预期异常变动的可能风险。

          • 家园 太扯淡了~

            我们分别选取1981、1991、2001和2007年这四个时点来考察,看看货币可能的变迁途径。

            第一种:从居民家庭人均收入看,上述四个时点分别为:500元、1700元、6800元和13800元。因此“万元财富”要跟得上人均货币收入增长,30年前的一万元,大体和现在的27-28万元相当。

            这段话谁会相信?写出来的记者他自己相信么?

            a第一次考试10分,第二次50分,同样的,b从90到100,这能说明什么?说明a和b相比,水平下降了五倍,从原来的10倍变成了2倍?

          • 家园 你确定不是开玩笑??

            年均14.5%??

            意味着中国N年以来一直是负利率??而且是10%的负利率??

            现在不少私人借贷也不过是10%~15%的年利。按照你的说法,实际上不过是0利率而已??

            每5年我们的货币就贬值一半??或者说为了维持生活水平,每五年我们的薪水要涨一倍??在或者说,每5年,我们的生活价格提高一倍??

            我实在是无法理解。

    • 家园 你没有考虑过新技术的实施,生产效率的提高!

      一个国家有高中低端产业,人均GDP就上不去?

      1,有没有看到生产效率的提高,自动化生产的提高,不要以为不可能,现在传感网络对此裨益甚大。以前2-3个人干的活,10年后1个人可以做好。一个国家有高端产业,更能提高中低产业的生产水平。

      光着膀子的民工,民工也可以用智能终端(民工可以学一点,另外终端可以傻瓜一点),操纵智能节点啊。这个都是现在就没什么技术难关的事情,无非是通信和嵌入式系统的问题。

      有靠手工的,比如做衣服,机器人还取代不了。我以后看卖贵点,也没什么。大不了不出口了。或者我们从东南亚进口也可以(千万不要给印度)。有人失业?我看城市化到70%,大把服务业岗位。光说现在,保姆就很不好找,何况将来。

      2,路边卖菜的大妈,为什么不能创造更多GDP。在韩国大妈卖菜,在日本大妈也是卖菜。怎么他们卖菜大妈创造这么高的GDP,服务业的GDP最好灌水了。譬如美国的理发师傅和中国理发师傅的价值。

      3, 事实上,只要资源够,现代科技可以创造无限多产品。只要人均拥有的产品多了,人均GDP就上去了!只要把太阳能利用解决了(10年内肯定很普及),能源就解决了。金属是可以重复利用的。只要太阳能普及了,就足够把产值提升一倍,过你那个6000美圆限制实在不要太容易。

      即便是第一二产业的就业人数不多了,人均GDP还是会上涨。譬如机器人时代,工农业就业人数为0,好多大哥大妈好象应该在待业,那么这个时候人均GDP是多少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