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三国之刺孙策(一) -- minotaur

共:💬13 🌺12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三国之刺孙策(一)

    三国之刺孙策(一)

    (终于成为认证会员了。真没想到会有那么多人支持,也有些中肯的意见劝我发言心态要平和,我的性子确实比较急,自我检讨一下。还是写东西为主,对错不论,尽量少些无谓的争论。既然成为认证会员,总得表示一下,但又没啥东西能拿出手,就着马伯庸亲王的大作跟风一下。事先声明,文中很多都是猜测和推理,不具备必然性,争议必多,所以请大家准备好砖头,排好队不要乱插队)

    三国之刺孙策(一) 从马亲王的大作说起

    最近马伯庸亲王写了一个很精彩的祥瑞文:《孔雀东南飞》与建安年间政治悬案

    说来也巧,其实那两天之前我也正在琢摸着《孔雀东南飞》这点事儿。不过格局比起亲王来说差得太远了,我想的是,这个少妇刘氏,都离了婚了,怎么还那么大魅力,能得到太守的垂青,如果其人真得那么好,为啥又不入婆婆的法眼?而且汉朝时礼教没有后世那么厉害啊。用某句话来形容,不由想得痴了。

    不过马亲王的文章里面有个瑕疵,就是说庐江居民"十几万户被曹操强迫迁徙到北方"。他的文中说,

    《吴主传》载:“初,曹公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徵令内移.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余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虚,合肥以南惟有皖城。”朱光在任期间,为了防范东吴的军事压力,治下居民尽数东迁,整个庐江只留下一个近乎军事要塞的皖城。

    这是不对的。按资治通鉴第六十六卷:

    初,曹操在谯,恐滨江郡县为孙权所略,欲徙令近内,以问扬州别驾蒋济,曰:“昔孤与袁本初对军官渡,徒燕、白马民,民不得走,贼亦不敢钞。今欲徙淮南民,何如?”对曰:“是时兵弱贼强,不徙必失之。自破袁绍以来,明公威震天下,民无他志,人情怀土,实不乐徙,惧必不安。”操不从。既而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余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虑,合淝以南,惟有皖城。济后奉使诣邺,操迎见,大笑曰:“本但欲使避贼,乃更驱尽之!”拜济丹阳太守。

    另外这一段情节在三国志蒋济传也有,两段叙述都清楚说明了这些居民其实是跑路到孙权那边去了。其实就算按《吴主传》说的也很明白了,江东是孙家,江西是曹操。

    还有一个地方,就是孙策被刺的阴谋,马亲王说是郭嘉策划的。这个是颇可商榷的,后文会说明理由。而这个刺杀孙策的阴谋被和孙策袭许这个计划联系在一起,大意是该计划对正在和袁绍对峙腾不出手的曹操产生了严重威胁,所以孙策就死了。

    而孙策袭许,则被和董承谋杀曹操联系了起来,也即董承他们是孙策的内应。

    除非孙策在许都已经有了内应,可以在他到达许都的时候控制住汉献帝,开城配合。我们今天都知道了,这些内应,显然就是接了衣带诏的董承、王服、吴硕和种辑他们。有了他们的配合,孙策便可以针对许都实施一次手术刀般精确的斩首行动,迎回汉帝。

    但是这个说法颇有问题。首先,董承联络的不太可能是孙策。时间上对不上。董承建安五年春正月就被曹操屠灭了,这之前孙策一直在忙着西征,有刘勋,华歆,黄祖,僮芝等等需要对付,为此还和曹操联盟,联姻,曹操表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所以孙策这工夫没多大可能去操心对付曹操。

    那么董承一伙他们外面真正联络的人是谁呢?史书上说得很清楚了,是刘备。刘备当时在徐州杀了车胄,众数万人,与袁绍连兵,声势很大,操遣刘岱、王忠击之,被刘备打败。刘备还得意洋洋地对刘岱说:像你这号的,来一百个也是白扯!

    很显然,要想袭击许昌,徐州比江东更方便。当然,也有可能董承他们和孙策象征性地联络了一下,但孙策只是虚应故事而已。如果真要往阴谋论上靠,说不定还是孙策出卖了董承他们, 因为曹操那么早就倒台对江东其实是不利的。

    从情理上来说,孙策袭许也不符合战略常识。孙家父子从孙策到孙权,对外的攻略重点一直是放在荆州上,这也是有其苦衷的,因为江东马少,缺少骑兵,正面对抗北方的各路军阀还是比较困难的。何况在官渡之战的时候,局势并不明朗,就算你偷袭许昌得手,到头来也是便宜了袁绍,为人作嫁而已。所以最佳方案是二虎相争,斗得越凶越好,要帮也是帮弱的一方,对江东才有利。最重要一点就是,曹操一垮台,南方诸路诸侯面对的将是更为强大的袁绍,就像后世玩大陆均衡政策的英国一样,刘表作为袁绍的盟友却不助袁绍也是自有其道理的。毕竟那时候没有谁能事先预料到袁绍后来会败得那么惨,竟然被曹操乌巢烧粮,绝地大翻盘。要知道之前就算曹操自己对官渡之战的结果也是不乐观的。

    所以,这期间江东和刘表都趁着曹操无暇南顾的时机加紧时间扩张自己的势力,刘表进攻长沙的张羡,最后终于平定荆州南方四郡,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刘表,完成了自己的战略意图,一下子阔了起来。而孙策则乘机攻打黄祖,攻取了现在安徽和江西的地盘,结果就在踌躇满志的时候,自己死于非命。

    当然,光凭情理来推断史实是不够的,后面将会加以详细分析。

    通宝推:铁手,
    • 家园 【原创】三国之刺孙策(五) 袁绍救曹操的另一个证据

      三国之刺孙策(五) 袁绍救曹操的另一个证据

      作者:minotaur(牛头怪)

      先声明一下,三国的论述无论学术还是网络都不少,但我看得极少,俺的三国论述主要来自于俺读三国志和资治通鉴的一点独立思考。所以犯错误是非常正常的,甚至可能从根本上就是错的,只有原创是绝对的,打字也很累,所以大家就包涵点,俺就是个民科的水平。

      好像有点跑题了。不过还是把袁曹之间的事情讲完吧。建安元年(196年)下半年,曹操迎献帝车驾, 九月, 汉献帝出洛阳南面的轩辕关前往许昌。刚安顿好,就开始发号施令,袁绍也接到一份久违的诏书,指责袁绍“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但擅相讨伐。 ”(曹操为啥要这么指责袁绍,后面有分析)。袁绍被气了个半死:“曹操当死数矣,我辄救存之,今乃挟天子以令我乎!”好你个曹操,我救了你好几回,现在我和公孙瓒吵架,你不帮我倒也罢了,反倒给我安了一堆罪名,害得我还得浪费宝贵时间和精力去解释这茬。再看看你曹操,抢个大将军当,就给我个太尉,邺侯的官,太小了,袁绍于是拒绝接受。给曹操的信说话也不客气,估计颇有些威胁的话。总之,曹操害怕了,眼下袁绍得罪不起,就把大将军让给袁绍。第二年三月,献帝下诏,派孔融持符节到邺城,任命袁绍为大将军,兼管冀州、青州、幽州、并州四州的军务。在法理上确认了袁绍对四个州的权利,这对公孙瓒方面可是一个很坏的消息。

      顺便说一下,这个时候整个青州是在袁绍手里。有人可能会纳闷了,曹操不是有三十万青州兵么,哪来的。这其中又有较长的原委。其实青州在东汉末年是闹黄巾很厉害的地方,特点和后来明末的流民起义挺像:起义军带着家属,"贼军无辎重,唯以钞略为资", 走一路抢一路,青州抢光了呆不下去,就往外州跑,一开始想去冀州,191年派了30万到冀州渤海郡,被公孙瓒屠灭了。于是改变方向去兖州,192年黄巾军扶老携幼一百万人,来到兖州,其中有大约30万是青壮年,因为是为了生存而战,打仗很厉害,要是败了的话家小不是被屠就是卖做奴婢了。兖州刺史刘岱与战,战败被杀。

      曹操这个时候在东郡,东郡大约是现在的冀鲁豫,除了濮阳一小块以外,主要黄河以北的一小条。反董联盟破裂后,曹操没地方去,正好东郡这里闹黄巾,就是前面提过的眭固(这个姓念suī)等好几股武装。曹操就帮着维护治安,换点军粮吃,然后袁绍帮了曹操个忙,上了个表给曹操要了个东郡太守,治所从黄河南的濮阳移到黄河北的东武阳(现在山东阳谷县附近),可能也有控制曹操的心思。东郡地盘狭长,曹操被黄巾折腾得来回跑,顾了西就顾不了东。而且也没啥发展前途:往北是袁绍,无法发展,往南,却是黄河,进退不能。不过要不说曹操这人有天时呢,总是能赶到节骨眼上。献帝回驾洛阳,正好曹操也赶走了吕布消灭了张邈,收复了豫州。袁绍开始官渡之战的时候,曹操正好也消灭了吕布,还打跑了回占徐州的刘备。总之,青州黄巾这个时候,陈宫去兖州鼓动如簧之舌,鲍信等带了一帮人就去东郡迎曹操为兖州牧。兖州的意义对曹操是非凡的。不说是什么第一桶金也差不了太多。

      青州黄巾实力很强,"贼众精悍,操兵寡弱", 尽管曹操具有丰富的和黄巾军作战经验,但也是屡战屡败,鲍信战死,连尸体都没找到,说明连战场都完全控制在黄巾军手里,可见曹操败的不轻。那么曹操怎么赢得呢,史书上没讲,只说了一大堆形容词: "抚循激励,明设赏罚,承间设奇,昼夜会战,战辄禽获, 贼遂退走", 其实这一大段话除了最后那四个字其他跟没说一样, 这种套话也很眼熟,俺们在常凯申与TG内战时候的战报里见得多了。实际上就是,双方对峙了多半年,黄巾军军事上没怎么失败,要不然到最后不算家属在内怎么还有三十多万戍卒呢。所以就是黄巾军自己撤退走的。军事上没败为啥要撤退,只有一个解释:没有吃得了。一百多万人,只打仗不生产,前进的路又被曹操堵死,双方在寿张(现在山东梁山和东平一带)东面一带对耗了半年的粮,黄巾军挺不住了,只好回撤。于是曹操追击,在济北(这个济北也属于兖州)追上全部迫降。这些青州兵战力很强,成了曹操的主力之一,到后来曹操都不敢轻易得罪他们,于禁不过砍了几个抢劫的青州兵, 状就直接告到曹操那里。为了养活这一百来万人,逼得曹操想了个绝妙的好办法,就是屯田。

      也就是说,曹操从头到尾基本上就没有踏入过青州地界。黄巾军入冀州和兖州的时候,青州那里正是袁绍和公孙瓒的手下田楷在争夺,打了两年,"粮食并尽,互掠百姓;野无青草"(想想明末张献忠死后四川的惨景,和这个相似),可怜山东百姓, 当黄巾也是被逼得,不然只有死路一条。后来袁绍派袁谭接任青州方面的战事,应该说这个袁谭挺有能力的,刚到青州的时候,土地自黄河而西,不过一个平原郡。然后袁谭把田楷赶回北边公孙瓒的幽州老家,东面攻破孔融的北海郡,把整个青州终于收入袁氏囊中,"威惠甚著"。再跑题一下,说起青州,应该说刘备与之渊源甚深。一开始是下密丞,在北海郡。后来任高唐尉,在平原郡。后来又在田楷手下和袁绍作战,屯兵齐郡。后来又成为平原令,正式踏上政治舞台。总之,刘备早年战斗过的地方,差不多都在这个青州。

      前面我推测说袁绍供给曹操军粮,少提了一个间接证据,就是这个东郡的易主。曹操第二次征徐州之前,夏侯惇担任这个东郡太守。曹操对东郡很重视的,后方的粮草辎重就放在濮阳, 让很信任的亲戚夏侯惇防守,还派陈宫领一支部队协防。夏侯惇军事上是大草包一个,一生中就没见他打过什么胜仗(这点真是太难得了,走到哪输到哪,就算有名的常败将军黄祖还打死过孙坚偶尔闪光一下呢)。陈宫联合张邈吕布袭了兖州,这当口夏侯惇表现失败得一塌糊涂, 先中了调虎离山计, 率领主力离开濮阳去救曹操的老家鄄城(应该有很多人不会读这个鄄吧,音juan4),结果不但丢了濮阳这个后勤基地, 自己在军营里还被捉住挟持当了人质(后来他被救那一段我感觉史书上为了避讳,写的都不一定全都是真的)。总之他给曹操后来带来了极大被动。但是在曹操攻雍丘的时候, 臧洪已经担任东郡太守,治东武阳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臧洪很受袁绍重用,他之前任青州刺史, 他干了两年,应该就是代表袁绍方面和代表公孙瓒的田楷争夺青州的。史书上说他这两年间干得不错,"髃盗奔走",那是啊,饿死的饿死,没饿死的都加入黄巾军奔冀州兖州地界去了(其实还有徐州,被陶谦收抚)。和袁谭比起来,臧洪的能力可能不怎么样。不过臧洪被突然任命东郡太守,解释还是只有一个,曹操把东郡黄河以北的地盘送给了袁绍,目的就是为了换取袁绍的军粮。而曹操依靠袁绍的军粮,与吕布再次使用耗粮大法,终于饿走了吕布。从另一方面,也能解释为啥袁绍不顾臧洪的苦苦哀求,对张超拒不相救了:拿人家的手软啊。(发挥俺的想象能力一下,这个东郡太守说不定是臧洪自己主动争取的,好有机会能帮张超一把,但一开始就被袁绍瞧破,比如把渡船军粮之类的控制在手里而掐死了臧洪自作主张出援的可能性)

      这样的话,曹操对这个东郡易主之事应该是耿耿于怀。现在自己的危机过了, 又迎了献帝,得了机会就借天子的诏书骂袁绍一顿出出气,这样的话,前面莫名其妙的对袁绍的指责的背后原因就能解释了。但是袁绍岂是轻易可以骂得的? 所以袁绍回的信对曹操很不礼貌,史书这里可能有隐讳,我猜想袁绍的信里回骂了曹操一顿,中间很可能不乏威胁的词语。曹操憋气窝火,到头来该给袁绍的一个不少还得给。郁闷之余就跟郭嘉吐漏心事,说,袁绍太TMD让我生气了,可是他实力那么强,我一点招儿都没有。(史书上是这么写的: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你看看这史官的笔多会润色啊)。郭嘉一看,不行啊,主公这么整下去非得憋出毛病不可,于是,他发动了压箱底的马屁神功。

      通宝推:李根,
    • 家园 写得很好啊,花一个~
    • 家园 【原创】三国之刺孙策(四) 郭嘉的马屁

      跑一下题,袁术之所以失败,很大程度跟他称帝成了孤家寡人有关。当时有句谶语,叫做代汉者当涂高, 袁术认为这个应了他的名字。我之前一直不太明白这个。我看地图的时候发现当时东汉的扬州九江郡也就是袁术所在的地方,有个涂高县, 在今蚌埠西南。今早翻字典,又发现古代"涂"字和"途"通假;袁术字公路, 对应"途高"。袁术又从孙策老妈那里勒索出了传国玺。巧合的是这个时候汉献帝又在弘农东涧和曹阳两次被李傕郭汜打得大败,文武百官死得不计其数,无兵无权,真的几乎成了孤家寡人,和前面的几大因素结合在一起,袁术认为汉朝气数已尽,自己兵多粮多又是袁氏家族的嫡长子,真是鬼迷心窍谁也劝不住,有点跟后世的袁世凯相像。

      回到孙策被刺,其被刺原因和他筹划袭许有关, 但不一定是曹操方面指使的。孙策要袭许,需要和袁绍配合。打垮曹操后要涉及到战利品的分配问题,他能否确保袁绍不会立刻翻脸呢,如果不能,作为远离根据地千里的客军,孙策袭许即便胜利也颇有危险性。从历史上来说,袁绍不是那么值得信任的。三国演义里有一句评语:见小利而忘义,虽是小说家言,但形容袁绍也很恰当。

      韩馥有大恩于袁绍,讨董卓的时候供给袁绍军粮,按照他手下人的讲法,"冀州带甲百万,谷支十年。袁绍孤客穷军,仰我鼻息,譬如婴儿在股掌之上,绝其哺乳,立可饿杀,奈何欲以州与之!"韩馥让冀州给袁绍一个落脚之地,结果怎么样,袁绍翻脸和翻书一样快,袁绍刚一入冀州,就杀了韩馥的心腹耿武、闵纯,韩馥大儿子两腿被打折,逼得他投奔张邈,最后死因也很可疑:袁绍派使者见张邈,和张邈嘀嘀咕咕耳语,然后韩馥出去上厕所,然后被发现他用书刀"自杀"了。

      袁绍对兄弟下手也不容情。当年反董联盟解体之际,袁绍趁着袁术的部将孙坚讨董未回之际,派周昂领兵袭夺了孙坚的后方基地阳城。袁术派兵来夺,结果死了公孙瓒的弟弟公孙越(多么巧的流矢!)。袁绍率先揭开了关东诸侯间互相吞并的盖子,并且一下子制造了N重矛盾:袁绍vs袁术,袁绍vs公孙瓒,公孙瓒vs刘虞。

      袁绍和曹操交情本来也很铁。当年在洛阳和曹操同为鼎鼎大名的西园八校尉,后来一起讨伐董卓。在后来的军阀征战时二人是盟友关系,关系好到什么地步呢?举几件事情。曹操打张超,袁绍为了不破坏他和曹操的关系忍心不去救。"众人以为袁、曹方睦,而洪为绍所表用,必不败好招祸,远来赴此。" 张超不信,结果果如众人所料。为这件事,臧洪与袁绍绝交,袁绍围城历年不下,这个臧洪是三国这个唯利是图的时代里少有的讲义气的人,为兄弟两肋插刀那种,城破被杀,"男女七八千人相枕而死,莫有离叛"。

      张邈和曹操也算是莫逆之交,但也没敌过袁曹间的交情。张邈年轻的时候是及时雨宋公明那类角色,"少以侠闻,振穷救急,倾家无爱,士多归之"。曹操袁绍都是他所交的朋友。后来张邈和曹操一起首举义旗反董卓,曹操的汴水之战,各路诸侯谁也不肯先上,张邈派部将领兵助曹操。曹操征陶谦,因为徐州实力雄厚,怀必死之心,临行对家属说,如果我死了,就投奔张邈。曹操回来后,两个人对着哭成一团,又活着见面了——你看这哥俩感情就这么深。然后曹操又出发第二次去屠徐州。这当口吕布得罪了袁绍(吕布的部队纪律实在太差了,所以投奔谁谁都容不下),袁绍要杀吕布,吕布逃跑了重新投奔张扬,路过张邈这里,两个人"把手共誓"(妄自猜测一下可能是两个人拜了把子),袁绍很恼恨,又有之前袁绍当盟主的时候张邈当众骂过他让他下不来台这茬,总之,张邈怕曹操回来后为了袁绍的缘故杀自己,就先下手为强,联合吕布反了兖州。

      建安四年春,袁绍攻克易京,公孙瓒灭亡。这时候袁曹还保持着同盟关系。可是袁绍都没顾得上休养生息(沮授谏曰:近讨公孙瓒,师出历年,百姓疲敝,仓库 无积,未可动也),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官渡之战,"简精兵十万、骑万匹,欲以攻许"。...秋,八月,操进军黎阳..." 说实话,这同盟关系,真是纸糊的一张。

      按照史书上引袁绍自述,他救过曹操好几回命。可是翻遍了史书,却找不到任何相符的事迹。这也正常,魏国的史书素有隐讳的习惯,比如赤壁之战那一段,基本上是能略则略,不注意看还以为曹操没怎么输呢。三国志魏国史的部分来自于魏书,所以现在只能推测了。曹操这个人狼狈不堪有性命之忧的时候并不多,而且都是在前期,后期如赤壁之战那种虽然败得惨但是家大业大,不算啥。被徐荣所败那一回可以算一次,不过那时候袁绍在黄河北,曹操在黄河南,想救来不及。一种可能性是诛宦官杀十常侍的时候,当时为了为何进报仇,大杀滥杀,多有无须者误被杀死(刘备说:好险,多亏俺没回来),与何进分掌御林军的何进的弟弟何苗,只因为平日里有和宦官有交往嫌疑,也被攻杀而死。曹操和宦官那么深厚的渊源,啥事没有,是比较奇怪,可能这当口被袁绍照顾了一把,毕竟袁绍是主事之人之一。

      曹操一生中最险的时候,是他攻徐州却被吕布端了老窝。吕布的战斗力很强,曹操好几次都差点首级不保——多亏那年月没有电视,大家对他的脸不熟。双方打了多半年,曹操已是精疲力竭。这时候是冬十月,金色的秋天刚刚过去,可是曹操手里却没了粮食。没有库存,没有新收成——庄稼地刚闹完蝗虫,百姓饿死一片一片的。地盘丢光,手里只剩下三座破烂不堪的城池,手里就剩下一万兵马,山穷水尽,如何熬得过接下来的冬天和青黄不接的春天。这时候袁绍派人捎话,让曹操投奔到他那里去。曹操差点就同意了,但在程昱的劝说下,一直挺到了第二年夏收割麦子的时节,中间还出去和吕布打了几仗。问题是,这段时间曹操的军粮从哪里来的呢?徐州,笑话,刚屠完人家两把了;袁术,当年袁术本来是驻兵豫北,吕布入兖州半年前的时候曹操得意之际将之打败后还不依不饶,从封丘追到襄邑,又从襄邑追杀到宁陵,赶尽杀绝,一直把袁术赶到淮河以南,也别指望了;关中李傕郭汜忙着互相厮杀,关中千里大地即将要没有活人了。刘表倒是有粮,太远,还要绕过吕布张邈,刘表和吕布张邈曹操曹操他们一向没啥瓜葛,又没有明显的利益可占,我认为可能性很小。所以极可能是袁绍,袁曹此际只隔着个黄河,冀州粮食充足,袁绍又不待见吕布,需要曹操对付吕布,换句话说,应该是袁绍救了曹操的命。

      三国之时,军阀之间所谓的交情,其实就是利益而已。当然也有例外,如臧洪,关羽那种。总之,袁绍虽然唯利是图,但是别人也没好到哪里去,就算仁义如刘备,不是一样夺同宗的基业,赖荆州不还么。说起来,袁绍此人也不算很坏,至少,和曹操比起来,他绝对是个好人。只不过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而这一次官渡之战本来胜利应该属于袁绍的,他的战略和战术其实都非常正确,就因为一个偶然的意外输了全盘。

      袁绍此人史书上各种人物的嘴里对他的评价很多,基本上都是贬到了地底下,不足为据。不过有一个郭嘉拍曹操的马屁很有意思,拍的那叫一个咣咣山响(有志于拍马事业的一定要好好揣摩学习),说绍有十败,操有十胜,不过我喜欢看书反着看,于是便看出袁绍的不少优点来。

    • 家园 【原创】三国之刺孙策(三) 孙策遇刺之前的天下形势上

      孙策遇刺之前的天下形势上

      现在的问题是:行刺事件是郭嘉安排的吗?

      郭嘉是说了一番莫名其妙的话。但是行刺计划却很可能和他无关。

      我们先看看行刺计划需要做些什么。首先当然需要钱, 没钱办不成事。但最重要的是需要时间。首先,安排刺客需要花费时间去准备,第一物色人选,这个人最好是本地人,要熟悉地形,有武艺有勇气,这个相对不难;第二安排内应,这个要能打入孙策的亲信圈子,能套出孙策的起居行止的情报,这个就不那么容易办到了,要取得孙策集团的信任并级别晋升到有资格接触到这类情报,短时间不容易办到。

      问题就出在安排这个行刺行动所需的提前量上。

      按三国志,郭嘉这番话的时候是在众人闻之孙策袭许的计划皆惧的时候说得。于是问题又涉及到孙策制定袭许计划的时间。这样的话需得考察一下前后的历史事件,话就长了。

      198年12月,曹操攻灭吕布。中原形势大变,众多的势力一下子都到了退出舞台的时候了。

      先说下吕布这人,我认为军事上来说他的失败原因有二。第一,太顾恋妻儿老小。如果自己不守城,带领骑兵主力在周围游击,曹操很难办。实战中他被曹操围死在城里,骑兵的威力根本未能充分发挥。这点上来说,他真应该好好向刘备学习。第二,战斗意志不强烈,老想着打不过向曹操投降就行了,以为自己能力强,骑战天下无双,曹操用人之际不会杀他[1]。曹操也是,对吕布这样的模范老公,模范父亲,把他的妻儿老小扣起来当人质就行了,杀了太可惜了。

      袁绍在忙着联合乌桓攻击公孙瓒。东汉末年公孙瓒一直在东北边境代表东汉政府和乌桓长期作战,乌桓就和公孙瓒的敌人袁绍结成了盟友,后来曹操取河北后,乌桓仍然帮着袁氏兄弟,迫使曹操北征之。公孙瓒因为杀了刘虞的缘故,失去了不少人心。

      袁术在淮南,这个时候淮南没怎么受战乱波及,兵多粮多,地盘也不小,所以他有了称帝的打算。可是他经营的实在是失败。第一是人缘差,不会搞统一战线;第二是短视。派孙策过江收服了吴和会稽二郡,本以为自己地盘又扩大了不少,结果没想到孙策和他反目,自己为此上火生了病。因为称帝,搞得众叛亲离,没有一个稳定的盟友。北面是曹操和刘备吕布,曹操的地盘经营的滴水不漏,袁术联络了汝南颖川的黄巾起事但没成功。所以他打起了徐州的主意,结果大军被吕布打得几乎全军覆没,曹操又来趁火打劫,桥蕤等被杀,袁术的势力基本上退出了淮河以北。连续的大败失去了大量军需物资,又赶上连年旱灾, 这种情况下他还要极尽奢侈搞排场,不做长远打算。而吕布灭亡的时候他坐视不救,实在是短视到了极点。

      吕布被灭,刘表和袁绍结盟,既然结盟,就应该有共同的目标,我认为这个是防备曹操的意思。曹操除了支持长沙的张羡裹挟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与刘表敌对外,还和孙策结盟,结为儿女亲家。孙策的弟弟孙匡娶曹操的侄女,黄须儿曹彰娶孙贲的女儿。曹操表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对孙策的割据事实予以承认。

      曹操和孙策的联盟,针对的目标应该是袁术和刘表。孙策从此可以集中精力攻取江东的其他几郡地盘,曹操解除了徐州方向的后顾之忧,集中精力整和内部和对付一些其他之前没顾得上的势力如眭固,也有一定可能性是为可能的袁曹联盟破裂做准备。孙曹双方这个时候可能都没有想到,没多久孙策就有掏曹操老窝的打算了。

      袁术联络祖郎,让祖郎伙同太史慈和山越人一起给孙策找麻烦。

      这个时候的孙策仅仅占了扬州六郡中的两个郡:吴郡和会稽郡。这里先根据后汉书和中国历史地图集,粗略地说一下扬州六郡。

      吴郡是沪宁杭三角洲,镇江以东的苏南部分,上海,浙江省杭州以北

      会稽郡是浙江省钱塘江以南(包括绍兴),加上福建省

      豫章郡大致上是今江西省

      丹阳郡是今安徽省长江以南部分加上一个南京市,眼下祖郎和太史慈正在这一代活动。

      以上四个郡在长江以南。长江以北有两个郡,是今安徽长江以北淮河以南的部分:

      九江郡:是大别山区巢湖以北的平原地区,是扬州的行政中心和经济最发达的地方,也是袁术的主要根据地。后来这一带被曹操占据,孙权数次争夺都遭到失败。三国末诸葛诞曾据此起事反对司马氏。注意,这个九江和今天江西的九江完全是两回事。

      庐江郡是安徽长江以北的大别山区到巢湖一带。

      这段时间孙策迅速成功地收服了祖郎和太史慈,稳固的地盘又多了一个丹阳郡。下一个目标就是扬州剩下的三个郡了。

      这个节骨眼上扬州牧刘繇病死,手下还有一万多人。豫章的华歆竟然不要,推出门外,结果白白便宜了孙策。

      然后时间进入了199年。

      199年春,袁绍攻灭公孙瓒。天下为之震动。

      199年四月,曹操渡过黄河,进攻射犬的眭固,眭固亲自向袁绍求援,结果中途被曹仁的军队截杀。然后回头围射犬城, 射犬投降。

      199年春夏之交,袁术吃光了自己的资财(我认为主要是粮食吃光了),其实手下人还不少,但养不起了,大家散伙,袁术投奔别人,结果人见人怕,谁都不肯收这一伙蝗虫。袁术想从下邳经过投奔青州的袁谭,结果被刘备朱灵拦截过不去。六月袁术气恨而死。

      顺便说一下,袁术这一把便宜了刘备。曹操主力此时大概在黄河北忙着消灭眭固的势力,赶不回来,但也不想让二袁合在一处,就让刘备去了,结果刘备让朱灵回去,自己杀了徐州剌史车胄,徐州各郡县包括下邳小沛还有东海(山东南部一带)都归降了刘备,很快聚集了数万人马,还派人和袁绍连兵,声势浩大。应该说刘备这个时机抓得真是巧妙,曹操此后因为面对着袁绍的压力,一直腾不出手对付他。如果不是后来运气实在太糟,刘备还真能在徐州割据一段时间。

      就在这前后半年的时间里,吕布,公孙瓒,袁术三大势力,还有张杨,刘繇,太史慈,眭固等几个小势力先后灭亡,天下局势成山雨未来之势。中原最强大的势力只剩下袁绍和曹操两个,一山不容二虎,眼见得袁曹大战一触即发。所有的势力都开始为站队表态发愁了。

      [1]吕布很自负,临死前对曹操说,"布将骑,明公将步,天下不足定也"

    • 家园 沙发
    • 家园 【原创】三国之刺孙策(二)

      三国之刺孙策(二)

      孙策的被刺是偶然还是阴谋?

      《江表传》上对孙策的被刺过程描述得比较详细,这一说法也被资治通鉴所采用:

        策性好猎,将步骑数出。策驱驰逐鹿,所乘马精骏,从骑绝不能及……猎日,卒有三人,即贡客也。策问:“尔等何人?”答云:“是韩当兵,在此射鹿耳。”策日:“当兵吾皆识之,未尝见汝等。”因射一人,应弦而倒。余二人怖急,便举弓射策,中颊。后骑寻至,皆刺杀之。

      三国志里面引用的注解对此是怀疑的,说韩当手下的小兵成千上万,怎么可能孙策每个人都认识,而且因为不认识就立刻射杀之,也不合情理。

      我倒是认为上面的质疑并不成立。首先,假如这段叙述为真,那么只能是孙策死前把事情经过描述给其他人听得,因为遇刺当时没有第四个人在场,细节上难免会有所出入。其次,孙策说的韩当兵,很可能指的是韩当亲兵。军队不是公司,下班了大家放羊,回郊外的回郊外,进城的进城。军队自有约束,围猎这种场合,除了亲兵外,普通小兵是不应该随便出现的。这些小兵很可能穿的是亲兵的服色,而每个将领的亲兵人数不多,这样孙策才能都认识。

      从记载来看,三个刺客扮作了吴军的装扮,说明他们预先有一定的策划,而且知道孙策马快喜欢冲在前面这一情况。

      从刺客的角度来说,如果没有内应,确实比较难。如果随便选择一个地方候着,那就是正宗的守株待兔了。三国时候江南人口还很稀疏,到西晋灭吴时,吴国的人口加上荆州和江北才 52万户230万人(对比一下现在这些地方的人口总量已经超过了5亿人),可以狩猎的地方,想必跟现在野外郊游的地方一样多。至少,用不着像后世的皇帝那样,搞个苑子圈些野生动物先养他半年再说, 某天皇帝来兴头了就派一大堆人进里面大呼小叫把动物赶到草场上让皇帝追逐一番乐呵乐呵。

      而且孙策出行,肯定是都是前呼后拥有众多随行人员,候在哪里比较合适?而且还得特别寸,孙策正好那个时候那个地点落单。即使准备在打猎的时候行刺了,但是不知道孙策何时出猎,在何地出猎的话,满处晃悠,那还是瞎猫撞死耗子。所以应该有内应。

      另外,郭嘉的那番诡异的话,分明已经说明了他知道了有人要对孙策行刺,只是碍于场合,不能说得太直白,以免传到东吴那边引起对方警惕。不然的话,是不是也可以说袁绍逼死韩馥、臧洪,灭了公孙瓒,仇家一大堆,主公再不用担忧河北了,因为袁绍哪天自己在老窝就被咯屁了。曹操养谋士要是这么整天扯闲蛋说相声,曹操怕是得气死过去。

      既然是行刺,行刺的地点应该是特意选择过的,比如某个必经之处。因为孙策马快,地点选得不好的话,谁知道他会不会纵马疾奔而过,根本来不及下手?从叙述来看,孙策还和三个刺客有几段对话,说明这个时候孙策的速度已经慢了下来,甚至缓辔而行了。而且有可能设置了一些简单的路障,比方说横七竖八的树杈或者荆棘之类,等到孙策缓慢通过后,刺客们好从后面从容拉弓放箭,但是孙策提前识破了他们。

      孙策久经战阵,对危险有本能的直觉,看到这些人的神色,守候的地点,陌生而可疑,问了两句话后所有情况综合在一起立刻就反应出来怎么回事了,所以立刻动手。

      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后面的随行将士那么慢,一般来说,如果是赛跑,就算孙策马快,拉下后面的人一里地,对于后来的人赶上也不过就几十秒吧,可是从叙述来看,在孙策和刺客们说了半天话还打了一会儿,众人才姗姗来迟。

      实际到底发生了什么,很多已无从得知。下面发挥一下俺的想象力,不喜欢的可以忽略后面的描述。这孙策的狩猎地点在江边,这里地势较平坦,适合马匹奔驰。而且鹿群经常到江边喝水,鹿群属于林木间生活的动物,孙策不太可能预先安排很多人手免得惊动鹿群,眼下孙策他们策马疾奔就是抢在鹿群回窜灌木丛之前拦住,然后后面的步兵跟进合围(古代围猎有演习军事战术的性质)。孙策的习惯是仗着马速冲在最前面,挡住最远的一群鹿的回逃,他其他的骑马的属下则在后面补缺,大家都在拦鹿,所以看到那边孙策在和几个吴兵交谈,还以为是领导在深入群众呢,没有特别在意。

      总之,刺客们知道了孙策的这一围猎习惯,安排了刺杀计划,既然是刺杀应该还有撤退路线,可能是江边的船。一个问题是刺客们为什么不埋伏起来而是要搞化妆?说明附近并没有森林,而只是灌木林,孙策他们在马上一览无遗,刺客们无法隐藏。因为言语行动之间露了破绽,被孙策识破,只好仓促发动。

      孙策因为打猎的缘故,手里已经在张弓搭箭,所以立刻射死了一名刺客。然后来不及取箭射第二轮了,所以他很可能是拔剑策马朝着剩下两个人冲锋。后两个人极度慌乱之下依然射中了孙策的脸这个非常小而且在高速移动中的靶子,说明其箭术有相当的造诣(可能孙策甲胄在身)。但是杀伤力不够,孙策依然有战斗力。这么一来,刺客们从江边撤退的途径被孙策堵死,只好退入灌木林,然后很快被赶来的孙策部下包围并刺死。

      最后,刺客的箭可能喂上了毒, 于是孙策当晚就不治,而不是像三国演义说得那样金疮了半个月然后在杀于吉的时候怒气发作而死。

      重申一下,以上很多是本人的主观想象,也完全存在其它的可能性。比如韩当新招了三个江湖好手作为自己的亲卫,这天春光明媚,这三人平时散漫惯了,三人就偷着上山打鹿满足口腹之欲,结果巧遇也来享受春光明媚的大领导,三人觉得又惭愧又害羞,结果孙策看他们陌生又鬼鬼祟祟误认为是刺客,上来就开打,结果忙乱中孙策中了一箭身亡。事后孙吴觉得这太丢人了,就把这三人统统灭口,并统一口径说是许贡的刺客...

      这个倒是能解释刺杀孙策中的一个大谜团,为啥三个刺客都被杀死了没留活口,按理说,刺客们背后应该有一大票后方服务人员包括接应通风报信还有主使者的(又想起了郭嘉的未卜先知)。

      (未完待续)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