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文教、文试、文凭、文化 -- 迷途笨狼

共:💬34 🌺2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文教、文试、文凭、文化

    文教、文试、文凭、文化

    在古代,科举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消耗中小地主子弟时间和精力设置的,曾国藩时期全国四亿人口只有大约200万读书人。仅高昂的书价一条,绝大多数真正的“寒士”想支撑“举业”是非常困难的。清末文风著名的东昌府(聊城)书店,《礼记》、《左传》都没有现货。曾国藩时期200万读书人有15万个官吏岗位,剩下的即使都是生员(即秀才,200万人大部分不是生员,否则1000多个县,每个县上千秀才太多了),家庭条件不好的谋份工作也不难。明清戏曲里穷书生上京赶考是不符合事实的,秀才进省赶考差不多,进京赶考的是举人或老子有权钱的国子监捐生。中秀才好比考上大学,富翁对穷大学生没有好脸色不奇怪。“一举成名天下知”,中举以后,送钱、送地、送房子甚至送小妾的都来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就体会到了。明清每省每三年十名举人(拔贡,加上优贡有几十个),全国每三年三四百名进士(宋代每年四五百名进士,“冗员”不可避免),加上“恩科”名额更多,即使祖宗荫庇的监生抢走一半名额,举人中进士当官的概率还是非常高的。

    在解放初期,文盲占绝大多数,20世纪90年代,普通人一般也具备初中文化,“教育产业化”前夜每年的高校新生就有几十万,“读书人”的地位当然不可同日而语。部分学生借考研躲避就业竞争,大学生甚至博士生收入先是不如高级技工,后来依靠父母养活,虽然很残酷,但符合价值规律。

    一直到十几年前,中国上大学基本不花钱,中小学要全家供,大学生是“国家培养的”。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免费的收费的都有,但不管上大学是否需要掏钱,中初等教育公立学校是免费的。国内的“教育产业化”,确切的说是高等教育产业化,为有钱继续深造的孩子提供机会没什么不好,没有和中初等免费教育以及用人体制改革结合,是最大的败笔。

    在“教育产业化”之前,以分数主导的应试教育已经显出了疲态,巨大的惯性还继续制造大量的高分低能儿。经济大发展,出生高峰人口到了上大学的年龄,即使不搞“教育产业化”,大学生就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不能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也不可能把教材修订的正好符合未来需求,不得已,先取消了半军事化的“分配”制度,再为“毕业即失业”的低分高中生敞开了大门。

    虽然录取分不高,但大城市低分考生往往比农村高分考生更适应大学生活,成绩也不象入学分数那样落后。考大学需要应试教育,大学毕业需要高素质,如果应试教育选拔标准好,单位招人只看高考成绩和学校品牌就可以了,但现实并非如此。应试教育选拔乏力,原因是错综复杂的,教育部一己之力也无法根本改变,很多大学生仍然向“书呆子”发展。于是一方面倡导素质教育,一方面对贫困学生提高应试教育门槛——高收费,家庭良好的学生有钱就可以上学。但由于“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的传统和“金榜题名”的光环,高收费也挡不住贫困学生的热情,有钱学生更不在乎,“严进宽出”变为“宽进宽出”,教育界乌烟瘴气日趋严重。由于社会风气等原因,“教育产业化”一出笼,高等教育就主要围绕敛财一个目标了,原先人满为患的大学,平均师资更加贫弱。对分数和实际素质都不高仅仅家里肯出钱的“扩招生”进行照顾,应该传授的知识也随之缩水。由于平均师资力量被摊薄,扩招对于想学东西而不仅仅是混文凭的有钱学生也是伤害。重点大学普通基础课程上百人一起上,能学到什么东东,比自学好多少?但除了高校,其他地方更不会为穷人家子弟提供所谓的“素质教育”,因此有学者建议高分数学生免学费,低分数学生高收费,个人认为这是个比较合理的解决办法。

    有钱学生的家庭背景帮助他们在失业大潮中窜居好位置,没钱学生找不到工作,社会失衡慢慢加剧,马加爵同学在绝望中爆发。进入大学以后,读死书不能活学活用是无法立足于社会的。古代的科举是为了给读书人当官的希望,真正的“成功人士”,祖宗荫庇的占主流。一代奋斗成功的,“庶族”子弟也没有几个,倒是体制外的商人潇洒的比较多,这也是封建社会不遗余力打击商人的政治原因。但是历代只有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表面的统治者中下层也是被统治者,阶层的改变,大多局限在被统治者下层和中层之间,而且,包括中下层统治者在内的中下层,很多所谓的好处只是挂在驴脸前的胡萝卜,部分所谓的好处和朝鲜的形象家庭道具一样。中下层改变阶层,成功标志是——拥有合法的大量金钱,除此之外,所谓改变只是化妆。

    高校为了赚钱,不可能把培养高素质学生、树立长期品牌作为经营宗旨,“证书”成了诱饵和出售的商品。几乎每个高校,各类培训班都让学生眼花缭乱,毕业证书反而显得很单薄。毕业证都有,其他证书的含金量,单位领导说了算。文盲占多数时期出身的领导,有多少能辨别证书的水平呢?没有文化和文凭的家长,也把子女“考研”、“考证”作为攀比指标,文化比较高的家长反而相对宽容。毛主席说“知识越多越反动”,而不是说“文凭越高越反动”,虽然新中国教育体制是在他老人家领导下确立的,毛主席才高八斗,看不起仅有文凭和出身的小知识分子,但肯定尊重知识,此处的“反动”未必是贬义。当年泰国总理说世界上不能没有他那样的希特勒时,他非常高兴。部分只受过正规小学教育的大贪官,“教育产业化”前也顶着名牌大学硕士的招牌,有没有都不可否认他们的能力很强。文凭和知识从来不划等号,很多人到中年的“成功人士”比公子哥更能吸引有气质的美女,磨砺出来的实际素质居功至伟。有文凭不代表有气质,如果妓女标榜自己是大学生多收费,八成是野鸡学校出身或假文凭,肯掏腰包的多数也是暴发户。古代色艺双绝的名妓,有几位称父亲是国子监高材生,土包子破费上万两银子连手也未必能摸到。还有没有本科文凭的名牌高校研究生,教育制度和教育监管部门都逃不了责任。判断一个城市居民或一所高校学生的素质,看看周边书店主要卖什么书籍和杂志就清楚了。专业性强的自然科学类好杂志,除了相关研究机构有,大学图书馆也难得一见,网上也没有具体内容,2000册起印数相当部分是要送人的。杂志发行量少固然有阳春白雪的因素,多半是办得太差,读者不买账。中国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评定学术地位或晋升职称,台面标准跟指定范围发表的文章数和出版的作品挂钩。因此,如果还没有成名,好文章好作品作者往往不但实际拿不到稿费,还要倒贴疏通编辑。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观点,如果不是勤奋的天才,不可能在短期内著就大量高质量的作品,很多人晋级实际上是靠抄袭或许可的滥竽充数。部分编辑就像屁眼的闸门,气不顺,智商再高也得求屁眼通融,这大概是部分国家在野知识分子老是和官方意见相左的重要原因。

    “冗员”、“人浮于事”导致各级衙门的工作,初中生用心也能干得了,招人的时候,“关系”是最重要的砝码,“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越是千里马,越难以驾驭,仅仅有专业能力,反而可能成为单位的异类,千里马和驽马搭伙拉车,车夫水平差可能会专抽跑得快的千里马。权力体制下,“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成为无数热血青年的噩梦。在潜规则压迫下,很多有志青年不自觉地向狂狷靠拢。仅次于法国的高额税负和垄断企业对利润的截留,加上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民营企业想提供更好的平台和待遇也是心有余力不足。过去读书人“货于帝王家”,是因为帝王家和野心家以外,大部分应试教育内容无用武之地,任谁也开不起帝王家可能给予的赏额。

    利用考试、证书等未必公正的办法选材只是手段和程序,而不是目的,目的就是选“材”,采用不公正的选拔标准,一方面是主持者无能,更深层的原因是权力运作的必须,如果真的诞生一套公正公开的中高层人才标准化选拔方案,多数既得利益者是不会采纳的,采纳意味着个人能力因素以外成功的神话破灭。在这一问题上,古往今来既得利益者出奇的一致,只有些微程度区别,除了埃里克森等极少数高处不胜寒的天才偶尔破局。

    读书有用,但仅仅为有名无实的文凭读书,往往是折本投资。只唯文凭,无论是土教育还是洋教育,不管是克莱登大学的还是中央大学的,大多是遗老和假洋鬼子的胚子。清末部分退学生和现代全球财富榜的头几位功成名就,和他们对知识本质的追求密不可分。武术协会会长未必是顶尖高手,国子监督学未必有满腹经纶,既然如此,干吗还迷信学历并为了浪费青春和金钱呢?成年以后,不要为了下一次考试而考试。

    除了极少数领域,最出色人才从来是从实践中磨练出来的,学校教育只是提供一定的知识基础。无论中外,顶尖综合性人才极少诞生在只会纸上谈兵、规避风险的学界人士中间,有一定积累,自己不转行实业的“专家”,基本是光说不练只会忽悠客户的骗子。三流人材教不出一流学生,后者从来是多种作用结合内因的硕果。战乱时期,一流人才多数会流向军政界,和平年代,靠能力而不是靠关系或运气白手起家的商人,做大的基本是一流人才,即是因为种种原因破产,不出意外,东山再起也很快。“创业容易守业难”,只适用于侥幸发迹者和权力继承人。政界和平年代提升不讲究“丛林法则”,背景和资历决定升迁,按照“有文凭,但不要有知识”的官场训诫,离开政府,往往什么也不是。当然,在权利本位的社会,小官可以搞垮大企业,大官左右财富分配甚至游戏规则。但无论官员比例多高,有实权的至多是人口总量的千分之一,公务员比例的几十分之一,从零开始,什么出身的人容易摘桂?除了开国元勋,出色的政客和白手起家的商人比,也不过是好的职业经理人,而且是旱涝保收、只上不下的经理人。

    除非就业机会大部分集中在私人企业,“私学”兴起,新一代有文化的老板会选择品牌高校学生,否则花钱学不到东西、“毕业既失业”的现状还会继续。“马行无力皆因瘦,人不风流只为贫”,连“下岗”的资格都没有,大学生怎么潇洒的起来。各类“人才”招聘会两头赚钱,不少皮包公司把没有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当廉价劳动力甚至诈骗的肥羊,泉涌的高校新毕业生成为和谐社会的不和谐音符。如果不是计划生育,青年就业压力可能会倍增,除了对外扩张和“均贫富”,缺少更可行的维护稳定手段。

    虽然上学的时间很长,扩招后的多数学生并没有学到多少东西,鱼龙混杂的学校多数象是出售证书的有限公司。很多大学传授的不是基础性内容,而是很容易自学的更新很快的可能教师教材已经落伍的应用性科目,很多所谓的重点大学也是如此,本科毕业生在本专业领域还不如扩招前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文科教育,很容易蒙混过关的“万金油”课程似乎已经占据主流。无论之前名声多么显赫,个人认为,采取封闭式管理,校方监督下的食、宿收费(住宿收费标准按人均面积计算)标准却高于同地段市场价的高校,多数是急功近利的学校,过于功利的校方很难保障高水平的教学,好苗子进去也可能出落为人渣,即便有个别“人才”崭露头角,往往不是校方培养的结果,而是压迫下的个体觉醒导致。

    毛泽东说“大学还是要办的”,又专门补充理科类大学还是要办的,但即使学有所长,没有完善的教育制度,新学生也很难人尽其“材”。如果现在压缩高校招生规模,扩招后的大学生名声也已经败坏,比高中生少几年工作经验又好高骛远,前景依然渺茫。包括大学毕业证,大部分证书、职称就是很多人的精神鸦片,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却只是虚度青春。证书和职称盛行,固然有追求者无知的因素,当权者的诱导也很重要。在很多(国有)企业,证书是晋级甚至上岗的敲门砖。证书和职称的含金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领导认可。很多单位工作时间很轻闲,就是“靠班”时间长,机关单位的文山会海很多,无数大学新生的意志还有棱角被逐渐消磨。

    确保大学生就业,应该确保的是掌握系统专业知识的人才就业,而不应照顾买文凭靠关系的混子。但即使算上扩招生,中国大学生占人口比例并不多,但已经没有过去那么多的机会。虽然有的专家声称大学生素质不高,如果从研究所或学校出来,他们还不如扩招生里面的佼佼者。如果说老三届是奉献的一代,“教育产业化”前后的毕业生则是被葬送的一代。为了突出重围,“教育产业化”前后所有的大学生,都应该做好到群众中去的准备。“脱下长衫”后,凭着多学的几年文化基础,如果老师利欲熏心的同时还有点职业精神,如果大学期间没有混日子,发展的空间还是比工农大的。就像“五七干校”学员和下乡的知青,起码不用一辈子“修理地球”。毕业以后闲置在家的,多数是劣质教育流水线的劣班生,少数是宁愿为乞、不愿为奴的人才,但在“劣币驱逐良币”的氛围中,除非极其坚韧,“良币”闲置久了也会生锈。“微事不通,粗事不能者,必劳;大事不得,小事不为者,必贫;大者不能致人,小者不能至人之门者,必困。” 在一个机会被权力垄断的社会,特立独行是危险的。社会保障的相对缺失,致使真正的人才也丧失了薪资议价能力。自救胜过对社会进步的期待,要么熬出头自己开公司,要么混水摸鱼,做一个快乐的受剥削者。

    因为种种原因,大学生就业难的状况将持续很长时间,号召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表面背景是就业形势严峻,教育质量滑坡,“大学生”供过于求,根本原因是用人体制问题,这不是单个杰出大学生所能改变的。个人理解的转变就业观念,一是放下大学生的架子,想想朱元璋曾经要饭,毛泽东不带钱和同学走遍湖南,二是想法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文化优势,决不是放弃做人的尊严。在任何情况下,男生下煤窑或进建筑工地,女生进洗浴中心夜总会(只从事非色情服务),都是教育投资的浪费。管理中很重要一条就是用人短处,驯马熬鹰,如果自我驯服,最好的下场也就是一个快乐的奴才。不要抱怨怀才不遇,求人不如求己,既然难以找到一个一展平生所学的组织,那就参与创建一个。从事低门槛低收入的工作,不如自发组织起来创业,风险低,报酬可能更高,也有更多闲暇另寻出路。不是开公司才叫创业,那是有关系、有资金、有经验同学的舞台,做小买卖也是创业,只要取得最终的成功。任何时候,不要认命,最伟大人物从来是命理中的异数,对照近现代伟人和周围成功人士,八字、姓名、风水失败率相当高。相面理论太多,彼此互相冲突,算命者多数是混饭吃的骗子,有水平的凤毛麟角,还是相信孟子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自己努力奋斗吧。

    对于新生,各地不均衡的分数线,是委屈改变不了的现实,从人才选拔出发,分数和能力从来不完全匹配,从小学到大学十几年,毕业的新生多数不懂得商务礼仪,甚至不会用传真机。过去教会学校学生有出息,跟礼仪培训也有关系。部分基础教育雄厚的发达城市本科分数线在平均及格线附近,那就太不像话了。在政府是最大买主的机制下,有权有钱低上百分还可以拿到更好的文凭,也是对公平选拔的犯罪。古代射、御技能考核与诗、书文化考核,以及礼、乐素质考核并举,后代“偃武修文”,“文曲星”范进问苏轼是谁。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读书、行路、阅人并不冲突,高校大扩招,高校门往往是隔绝外界的。从历史上看,射、御出色文墨稍逊的复合型人才价值远高于一干“腐儒”,在边疆地区,骑射功夫比穷酸更有市场。游牧民族纵横世界,人才选拔还是很有一套的,西夏智囊张元、满清重臣范文程等,肯定不是书呆子型读书人,出身贫寒、“一去不复返”的留学精英中,谁能担保没有现代张元和现代范文程?“楚才晋用”,危害故土,最大的责任者是谁呢?如果能做到公开、公正,高校的“自主招生”改革也是好事,估计规定,全国统一命题的考试中,在某一分数线以上的考生才有被“自主招生”的资格,就没有那么多的谴责了,考生心理也比较平衡。

    汉武帝设立的“太学”是中国最早的中央高校,不知道璀璨的西汉群星里面,有几成出自太学。汉宣帝儿子迷信儒学,他老子教训了一顿“霸道”才是硬道理的实话。百花齐放,最美丽花朵基因改良的几率更大。依靠大班教育流水线是不能鹤立鸡群的,大量的图书馆藏和internet海量信息是求知者的良师益友,粗通上网,连到internet,“活到老学到老”就不是难以实现的目标。笔者生于1979年,20岁的时候,从大学图书馆藏获得的知识超过其他途径的总和,25岁,从网络获得的理论知识超过其他途径的总和,单纯学以致用,网络学习最便捷,最有针对性。

    因为“教育产业化”,不管以后如何深入改革,大学生“以吏为师”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过去贫困大学生凭补助可以勉强生活,现在教育拨款更多了,上不起学、吃不饱饭的大学生却屡见不鲜,即使为他们对高校的实际投资再大,他们会为“国家培养”感恩吗?他们毕业以后,会怎样看待自己的政府和母校?过去中国那么穷,周恩来曾经专门指示,拿补助的大学生应该能经常吃肉。

    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助学贷款虽然聊胜于无,但在事实上拉大了起点的距离。为缺乏社会经验的毕业生提供“创业贷款”,犹如鼓励未经训练的新兵冲锋陷阵,同样不可取。“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每年都提倡“学雷锋”也是人心不古不得已为之,“雷锋没户口,三月来四月走”或“雷锋没户口,今天来明天走”是常态。“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倾家荡产才能上学,吃饭只敢要一碗饭,请老板加点菜汤,指望贫困大学生读书学好,我觉得都属于奢侈的愿望。

    在中国古代,统治者“无为而治” 国家发展更好,因为无为可以减少瞎指挥和官员的“寻租”机会。 “人不风流枉少年”,对于本该享受换了年华的学子,“教育产业化”是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

    2006旧作《把窗户纸捅开》一部分,2007略作修改。

    笨狼受限制的博客 笨狼出山 http://mememevvv.blog.tianya.cn 上面文章全文网络转载一律免费,要文集留下信箱,可以匿名。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从一个实例看助学贷款的聊胜于无的情况

      迷途笨狼兄说助学贷款实际在事实上拉大了起点的距离,深表同意。

      我的表弟在一个名牌大学毕业后没有考上本校本专业的研究生,放弃工作复习。父母是县城的小学老师,家里条件一般。在我看来他应该边工作边准备,况且本科还是热门专业,找个工作应该不难。一年后换专业,报考了清华大学的研究生。当时报名的人数很多,又没有熟人,我觉得很悬。不过最终还是考上了(在此要向清华大学表示敬意。因为招生黑幕多少听说过,但表弟却是完全凭学校的要求考上的)。

      由于已经由家里供他上完了本科,一年一万多的研究生学费对他家负担还是很重的,他自己就主动表示要用助学贷款上学。两年内他(当时学制改成两年,也可以三年)完成学业立刻找了工作。工作后他的收入首先就要还贷款。欠人钱总是个心理负担,所以有次他说已经和银行联系了准备提前还完贷款。我说你不要急着还,按银行的规定办,按部就班地还;银行其实并不希望你提前还,这样对你自己也有好处。

      从我表弟这个例子我就非常同意狼兄的看法。与表弟同时工作的大学生中,有家里已经给买了房的,有开着骄车上班的,而表弟除了还贷款外还要支付房租,经济状况一点也不乐观。

      按说表弟这这种情况已经不错了,除了毕业后第一年耽误了一年外,时间一点也没浪费,找工作也完全靠他自己(还有两个单位挑,都表示要他尽快去),效率是很高的。但由于家庭的先天不足,在工作初期的经济上的起点不是零而是负数。我感觉到这一状况对他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起着很大的作用。

      如果没有助学贷款,他上学也应该没什么问题,只是家庭负担重一些,质量差一些。有了,只不过是将负担往后推了一点。

      由于年轻,他很乐观,但作为旁观者我看到了他未来沉重的生活压力。

      关键词(Tags): #助学贷款
      • 家园 【原创】这个相对算是正面例证

        扩招后,绝大多数学校多数专业学不到什么东西,多数毕业生毕业即失业或半失业,有个好点的工作,房租+还贷也很难受,别说大多数会面对黑心资本家了。

        不把员工(多数是外地新毕业生)时间榨干、工资压榨到极限决不罢休!

        另外,不少招聘业务员的其实就是榨家里的关系,跟保险传销没什么本质区别。

        不过也好,早经历过,野心不死,各类忽悠都有数了。我发现喜欢找没经验的新人的基本是坏单位(对于没关系的毕业生),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

        帮我算算时运——乾造:阴历1979/8/29寅时

      • 家园 表弟找工作在热点城市也没找人

        只是靠他自己。所以有人说黑幕等,我也同意。但这个例子也让人对国家保持了一份信心。

        • 家园 【原创】最好别找人,通过他人出卖自己不会有什么好处

          最好别找人,通过他人出卖自己不会有什么好处

          除非父母职权很大

          一般来说,多数官、商亲戚是专门宰熟的

          如果不是官、商,(包括父母)鼓吹所谓的关系其实什么事也办不成

          只会把你廉价出卖然后当作自己的人情大肆宣扬,还截流不少回扣

          我吃够苦头了,这几天再验证一下,然后……

          http://www.talkcc.com/article/2601480

          保险、社会保障与人口调控

          http://www.talkcc.com/article/2621118

          冷血亲情

          http://www.talkcc.com/article/2616795

          揣摩上级出人头地

    • 家园 西西河新人一般什么文凭?

    • 家园 【原创】踩着组织出人头地

      踩着组织出人头地

      李耳的《道德经》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但我很讨厌其中“老死不相往来”的观点,还有儒家的“独善其身”,都是“各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古代白话,只会导致危急关头孤立无援。就是从功利的角度出发,“穷则独善其身”也会丧失很多机会。大部分中国人事实上奉行着这样的观点,因此在国内国外都是犯罪贩子喜欢的侵犯对象,虽然说“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一群中国人是群虫”,但我不相信传说中的龙是小虫子变的。过去日本人在中国,单个人很和善,结成伙就很嚣张,一个班就敢扫荡一个县。事实上奉行“各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中国人,就像笼子里的猴群,遇到危险把弱者推出来敲颅(甘肃的几百个人头案不知道怎样了)。到目前为止,血缘和制造血缘的婚姻仍然是人类最严密的组织,随着计划生育,血缘支撑点也越来越少,虽然计划生育前兄弟姐妹阋墙的屡见不鲜,但一家人能打架也比一个人孤零零好。很多时候,传销者宣传他们所推销的产品或服务对购买者也是有益的,因为“制度”约束,每层给顾客的加价有限,而中国人所谓的“朋友”,往往是专门宰熟的,即使你帮助过他。宰完以后还一副亏本的表现,“友谊”的长度在于他能宰你多久或你准备何时点破。宰熟还是帮熟,一是看实际关系的密切程度,二是看朋友的身份地位精明程度,三是看朋友对本行业的了解程度,四是看利润的来源和油水大小,但最主要的,是看个人的良心。一般说来,多数“朋友”擅长锦上添花和雪上加霜,极个别的才会雪中送炭,如果不是地位显赫,切实后盾盘根错节,官员、商人及官、商家庭出身的“朋友”最喜欢也最擅长坑熟。中国人喜欢交朋友,看重所谓的“关系”,主要是为了避免有权者的合法伤害,其次是为了非法获利,真正志同道合的非小人组合极其罕见。

      部分所谓的“哥们”,不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走背字的时候不躲着自己和家人就不错了。为什么无意摩擦多数结果是“不打不相识”,固然有惺惺相惜的好汉,99%以上,是因为没有利益冲突搭伙获取第三方利益。哥们是需要共患难的,“日久见人心”,“朋友新的老的都好”。所谓朋友,往往只是为获取第三方利益临时组合的联盟,所谓哥们则是保障自己权益的后盾,组织是朋友或哥们的制约机制。朋友只可共富贵,哥们必须可以共患难,有战斗力的组织必须确立共患难的机制。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蔫。”现在的很多“朋友”专门靠马屁讨生活。曹植写道,“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需多”,毛泽东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血缘以外,不得不共进退的人们关系最密切。

      对于下层,概率公平的发达之路,不作弊的彩票是其中之一,我算了一下,29选7的福利彩票,不赔的概率(29选4)是1/23751,赚钱的概率之和更低,29选中7的概率不足千万分之一,30选7概率更小。三色球的概率高于千分之一,可以依靠数学技巧提高中奖率,所有的概率统统买上,不过多半可能亏本。从概率角度,对应消费额度的定额发票带来的好处也极其有限。下岗职工中奖不是老天爷眷顾,是因为买彩票的下岗工人太多。我一张福利彩票没买过,浪费时间精力碰概率,不如到大街上捡阔人遗失的钞票。另外,我从不认为福利彩票对残疾人的帮助作用,理论上大头给了中头彩的投机分子了,他会是谁呢?政府一方面花大力气搞福利彩票,另一方面对大街上乞讨的残疾人视而不见。很多年龄很小的残疾乞丐,残疾看上去像是人为的,谁故意伤害了他们和她们?危害远小于此事的传销,始终受到重点打击。

      排除传销的危害,就组织形态而言,传销是顶级组织的雏形,一部反映传销的电视剧称刘备的成功是因为发展了关羽、张飞、诸葛亮三个好下线。常见的传销或直销组织和政党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组织成员对金钱的追求是赤裸裸的,把下层组织成员作为榨取的主要来源,后者会尽力从组织外部获取利益补贴组织成员,直到金字塔模型膨胀到难以支撑。无论是政治传销组织还是经济传销组织,为金字塔上层人员获取利益都是组织存在的最重要目的,任何组织想要迅速成长,依靠新成员根据组织纲领自觉发展是最好的途径。从监管角度,传销以及一切面向消费者的直销都是避税逃税的温床。传销组织、宗族势力等屡遭打击,除了敛财以外,另有原因。暴力拆迁的黑社会和新疆小偷危害比传销组织大多了,从来没有像传销这样受政府关注。其实如果传销加盟费不高,不搞人身拘禁,口才不好或不善于和人交往的人为学习加盟,比大部分培训班更有帮助。听传销课是不花钱的,钱花了可能就听不到更好的传销培训了,只要挡得住花言巧语,不花钱去接受培训更好。可以仔细比较一番,合法的“直销”公司业务和合法的保险公司业务,与非法的传销业务有什么商业本质区别?中下层想提高社会经济地位,除了中头彩,要么当“陈世美”,要么进入一个能事实上真正互助的论能排辈而不是仅仅论资排辈的事实组织,除此别无他途。当陈世美是一条捷径,如果有资本有机会可以一试,不过无论古今,“赘婿”总是低下的,门当户对比与小姐私奔更符合实际。

      组织越强大,能提供的支持越多,不过组织普通成员未必是受益者,就像传销的金字塔结构,最下层参与者只能是奉献。“团结就是力量”,这里的“团结”指的不仅是人的相互关系,更重要的是组织状态。构成物质基本单位的分子原子,内部的原子核、电子(更深一步的有夸克)并不稳定,却不影响原子的致密状态。“大邦下流(这里的‘下流’是褒义词)”,一般情况下,越大的组织,鱼目混珠越严重。大组织的中层可能还不如小组织的普通成员收益高,中国“民主党派”更难进不是偶然的,如果好进入,民主党员身价也会下跌的。在大单位,如果有八杆子打得着的高层关系,提拔就容易的多,大组织内部的关系网或帮派,也是组织的一种。当上大内总管的李莲英,不知道历尽了多少苦难,才成为慈禧的心腹干将。在所有小太监里面,能当上首领太监的只有一小撮,绝大多数早就出局了,以杂役的身份苟延残喘。未出局者必须在短短几年内在数十百人中崭露头角,如果“数十百人”中有靠关系插队的竞争者,概率会更低。宫女凭着脸蛋和天生(“非处”不好混进宫,进宫后偷情的不少,收纳小妈的中国皇帝比比皆是,有贞节牌坊的娘娘一个也没有)的床上功夫,一夜跨入主子的行列有可能。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进化,淫贱的女秘书地位与日俱增。

      组织要有号召力,很多富豪行善不是本性良善,而是自保需要,行善是号召力的燃料。“马行无力皆因瘦”,很多高智商者人际关系不好是经济限制导致的,和同事“同乐”需要从牙缝里抠钱,怪他们不和大家打成一片不如怪老板不肯按劳分配。很多单位普通员工中可以找到人缘、能力都不错的中年骨干,他们没被提拔显然不是因为缺乏“团队精神”或领导视而不见,也不是因为马屁功夫不到家,而是因为他们不争,或者不懂得如何参与利益再分配。每个人都喜欢听马屁,但马屁也有等级,另外领导或老板不缺马屁精,缺的是拿得出手的成绩,因此去势的奴才最喜欢拍上级马屁。这个话题过于敏感,读者还是慢慢体验吧。

      “单位”是中国人都打了多年交道的组织,企业是经济组织,政府机关是政治组织,“事业单位”介于二者之间。你加入单位,是为了什么?单位吸收你,又是为了什么?组织的各类培训,特别是企业的“感恩的心”培训,实质是什么?你从培训中究竟获得了多少有用的知识?成为组织最高层领导前,不管收入多高,都是组织的“一条狗”而已,“兔死狗烹”是正常的。权力收买人心的手段有两条,一是减少痛苦,二是制造幸福,但多数权力拥有者热衷于不断制造痛苦,把减少或转嫁部分痛苦作为施恩手段,在它们麾下,奴性愈重愈快乐。在拥有一个组织的最高决策权以前,任何组织内成员都不要奢求和组织平等对话,否则就是篡权。如果能力非常高,千万不要期望回报和实际贡献成正比。美国投资者到某企业参观,尝了职工食堂的饭菜,说吃这样的饭,就不该干活。参观了工作现场,说这样干活,就不该给饭吃。究竟是资本家榨取过狠在先还是工人态度不好在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能否按劳分配、按能力贡献分配是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的关键。但多数时候,以非现金形式体现的薪酬组成部分,会低于名义数值,跟部分国企领导喜欢给职工发实物而不是发现金有相似之处。因为革命和长期的公有制,现阶段中国的富人,多数靠亲友甚至本人权力发家,少数靠小本生意创业,更少数靠长期积累下海,极个别的通过知识、技能改变了命运。不管怎样,属于自己的生产资料是劳动成果归己的必需。个人发达的一个关键是掌握生产资料,马克思对此有精彩论述,大部分老板宁肯给有能力得中高层职员不必要的报销额度和汽车、别墅的奖励,也不愿增加有限的薪水,就是为了防止他们把现金转化为注册资金,强制拆迁给拆迁户指定地点指定价格甚至指定余盘的房产而不是现金补偿,面积小的拆迁户还得给开发商多年积蓄,也是同样道理。随着工业的进步,大部分企业已经无须通过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工作强度的手段增加剩余价值了,不过现实中,资方利用所谓的“会议”、“培训”、六天工作制等方式压缩员工余暇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其目的无非是通过限制员工自由保持人员的相对稳定,却不肯增加薪资,改善员工工作环境,巨额利润用于首脑的奢侈品消费,愈是插进的企业愈热衷于此,愈是插进的企业,员工怠工的花样愈多。据观察,大部分企业,中低层白领的有效工作时间少于2小时/工作日,可能工作标准略高,但大部分人可以磨洋工是事实。管理“专家”谴责员工混水摸鱼同时,很少有人指责老板对员工余暇的蓄意浪费,“没有任何借口”之类的洗脑风靡一时,这样的氛围中,很难诞生官商之外的全球X强企业,新老板很多是靠损公肥私或假公济私起家的。

      非上市公司的期权,个人认为是画饼充饥。在企业,除非按营业额提成,否则多数员工拿不全按规定自己应得的那份。如果不能就口头达成的提成签订律师不好钻空子的书面合同、如果提成按“纯利”计算,干得越好,能拿到的利润比例往往越低,甚至可能因为工作出色出局。离开一个组织的时候,必须从头再来。为什么有职有权有能力有贡献的民企中层干部合法收入不如做得好的小贩,一方面小贩盈利全归自己,另一方面,小贩和顾客关系比中层干部和企业关系平等的多,出现项目跟员工走的情形,往往是组织论功行赏不公。垄断企业无所事事的干部白色收入超过中小企业利润不稀奇,是源于所属组织对顾客的强势,拥有绝对权力的干部一旦脱离人民有效监督,腐败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企业是功利性过强的经济组织,虽然洗脑教育口口声声“要依靠团队的力量”,现实中真正能利用团队力量的只有股东和变心的干部,普通员工唯一能借助“团队”的是平时的薪资,薪资不高,其他好处一般是假的。企业招人根本目的是增加总体剩余价值,不是培训员工,培训只是一种增进了解、加强控制的手段。如果经过企业培训甚至“企业大学”有了实质性提高,企业教育就应该面向社会而不是内部员工,教育产业化以来办学利润丰厚,好学校利润远高于多数企业,还不用付工资,把培训作为恩惠的企业往往是新员工的陷阱。“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斗争”,其他国家也应该如此,斗争的方式可能区别很大。组织内讧是正常的,因为勾心斗角只是下属互相抢食,团结一致可能会导致老板降低“剩余价值”比重。

      统治者看重的“德行”,无非是驯服的态度,有几个主子没专门提拔并庇护一批小人呢?曹操发布“唯才是举”的招贤令,“偷金盗嫂”等统统不要紧,杀孔融的罪名却是“不孝”。所谓“德才兼备”、“有才无德”标准往往不是个人品质,而是服从精神,分别表示有能力而且服从,有能力也有叛逆精神,后者“只可利用,不可重用”。很多因为“有才无德”出局的人,第三方评价往往好得惊人,不少提拔上去的家伙,内部的口碑也臭名昭著。组织欢迎的是安心多干少拿(哪怕是表面上),把光环留给领导(或上级),把过错自己承担的成员。既要马儿少吃草,吃差的马料,也要马儿多干活,再好的“千里马”除了必要的口粮以外也不能多得。戴着马笼头,忍受皮鞭时一声不吭的才是主人欢迎的好牲口,因此越是好马越难以驾驭。任何嫉贤妒能刻意压制人才的领导,都不是有德之辈,与他们相关的“德才兼备”无非是武大郎选材时候的高跷,跟自立贞节牌坊的表字没有任何本质不同。

      有人喜欢向领导学习,却不知道该学什么,学习表象只是邯郸学步。领导的性格和外在表现缤纷各异,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都具备组织活动能力,领导依靠“集体”或“团队”而不仅仅是个人的力量前进。这点领悟不好,能力越强,“出局”的可能性越大。当提拔权掌握在领导而不是同事手中时,情商不至于低到和大部分人交恶就够了,不是刚踏上社会的人基本都符合。老实人、技术人员人际关系一般比较好,因为他们几乎不介入权力斗争核心。想“更上一层楼”,只要有竞争者,只要领导觉得不顺眼,人际关系恶劣是必然的。下属专业水平很高,也会为人处事,只要上级一句“缺乏团队精神”,有政治觉悟的同事会引导“团队”主动拉开距离,防止和外界沟通太密,“外人”两个字就是无形的柏林墙。同事意见往往看领导风向,只要领导一句不好的暗示,在关键时刻“群众意见”也会使拌子。有上进心也有能力人际关系不差的人,长时间实际原地踏步,实际是“情商”最差的。不能带来自身地位提升的所谓高“情商”者实际往往是傻乎乎的,少数是真正的老实人,“情商”不是精明,精明却不聪明是最招人讨厌的。所谓“情商”,很多书籍中心是如何讨好领导、同事甚至下级,肯定会越读越傻。情商是和人打交道的能力,利用人际关系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或更短的时间把事情办好,潜规则压制显规则时期最有效,多数属于“庸俗关系学”范畴。不同阶层,好人缘更多缘由在于背景、权力、奉献,以及实际的圈子或组织,与待人接物一般没有必然联系。对于普通人,情商的实质就是不危害个人地位前提下假公济私利益交换的水平。在中国,为什么外资企业也把“关系”列入业务的首要位置,因为大部分好机会掌握在权力者手中,“拉关系”实质就是利用对方权力揩公家的油,投桃报李,产品、服务是其次,关系风不止,腐败不绝。智商是向上爬的自身基础,情商是忽悠别人向上托自己一把的能力,很多时候情商取决于个人所处的位置,官商子弟和平民子弟的助力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想出人头地,还需要胆商,胆商是向上爬的自我警戒线,如果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人小,野心、个人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缺一不可。提升个人地位,和拉升股价类似,不在于分红多少,而在于不断的利好消息传出,即使是彻头彻尾的骗局,在拆穿以前,来自趋炎附势者的好处会源源不断,设局高明,拆穿的时候也已经改变地位了。

      2006旧作《把窗户纸捅开》一部分,2007略作修改。

      笨狼受限制的博客 http://mememevvv.blog.tianya.cn 上面文章全文网络转载一律免费,要文集在我博客留下信箱,可以匿名。

    • 家园 拍下砖

      为贫困大学生提供助学贷款虽然聊胜于无,但在事实上拉大了起点的距离

      --------------

      逻辑似乎不成立

      • 家园 聊胜于无

        但现实说明了问题

        譬如自杀的杨元元,毕业几年了才拿到毕业证?

    • 家园 高分低能绝对是个误解

      大家结合自己周边情况看。低分高能的有,但是不会很多,高分低能的也肯定有,但是也不会很多。

      大学以前的教育就是个分开智商的过程。

      考上清华的分数高吧?最后出来混的很差的有几个?

      高分的人一般理解力,观察力都不会差。

      这是适应社会的基础。

      就我所见。我们高中那个班,长期考试在班级前十的十个人,基本上没有混的很差的。

      当然上了大学就不能凭分数来决定了。但是即使在大学里,学习非常好的前十名,出来的起点也不会差,后来的发展跟个人性格机遇有关系,但是总体上,大学里出来最终混的很牛的,一般是两头,一头是学习很好的那几个人,一头是学习很差的那几个人,分数在中间阶段的,也就是混个中等,不会特别拔剑。当然到底分数在中间的混成什么样?那是看你高考的时候所考取的大学。

      从概率上来说,基本是这样的。

      当然不是说百分之百这样。

      • 家园 不敢苟同

        这个还真不敢苟同:以小弟近年来和新同事合作的情况来看,清华的学生确实优秀,但应该不是高考高分的原因,还是本科教育搞的好(不是一般的好),其他学校(不具体说名字,免得伤人),高分低能的现象就很普遍了,我觉得这个能主要还是体现在学习能力上,举个例子,同样的学习计划,清华的学生没有不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而其他学校的同学,延期的比比皆是.

      • 家园 我也觉得是个误传

        原本是说,高分高学历的人在某一个方面有缺陷。

        很遗憾在为人处世或者生活实践方面这种缺陷比较明显,所以才有“高分低能”一说。

        这个误传的前提是“高分高能”,反映的是中国人对于高分高学历的迷信。在一个错误的前提下,得出的结论自然是错误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