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文摘+半原创】朋党论 -- 华恩

共:💬26 🌺42 🌵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文摘+半原创】朋党论

    朋党一词,本为贬义,为古代朝野政敌攻伐所常用。近日居然在西西河也发现有此词出现。言下之意是某某同某某结为朋党,祸乱河内。言者凿凿,其居心却未可知。

    以该词为关键词,在某的记忆库中搜索一二,记起北宋欧阳修曾专门写过《朋党论》。而写此文时,欧阳修就是被政敌指责为朋党的。

    要紧处翻译一二,与河友共享。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喂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利禄也,所贪者货财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这段的意思是,君子与君子可以做真朋友,而小人与君子,小人与小人,却不可能做真朋友。因为小人,既然是小人,只有符合自己的利益时才可以做朋友,无利可图时,轻则交情疏远,重则都可以反过来咬你一口。即使你曾经他是朋友,是兄弟,有血缘关系,都没用。所以说小人没有朋友。如果他/她有朋友,那是假的。

    “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喂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君子守道义,行事忠信,以名节为念。互为朋友,可提高修养品格;同事为国,可互为呼应。不会轻易改变。君主(或版主)用君子的朋党,退小人的朋党,则天下(河内)可保风调雨顺。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立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小人以朋党乱国,君子以朋党兴国。历代兴衰可鉴。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

    嗟呼!治乱兴亡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通宝推:林中金蛇,
    • 家园 咔咔,宝多,速来

      连着两个通宝啊

    • 家园 其实,不愿意争辩这个,不过,还是说声,谢谢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人生不过百年,都是赤条条的独自来,赤条条的独自去,而已。

      只是看到那路边盛开的花,也许是佛前求了500年,只为今生的那一眼,相遇,就是缘分

      通宝推:金各,
    • 家园 就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

      政治结构来说,独裁君主最希望的就是全国至少是全体官僚系统人人都是一盘散沙,互不联系,每个人都为君主所用。

      但是在经济和社会结构上,又希望社会能按自然伦理的方式组织起来。因为国家没时间没兴趣没精力来管这些人民福利。

    • 家园 这篇我已经google过了,觉得没用。朋党乱国最有名的是

      明朝,仔细研究这个典型才最有意义。

      另,朋党历朝历代都是大罪(有待查实),哪里只是贬义。您最好先多读点文章,或书,再去百度和历史有关的名词,然后再写文章。比如这次,

      朋党在中国历史形成年代久远,《战国策·赵策二》记载:“臣闻明王绝疑去谗,屏流言之迹,塞朋党之门。”但朋党以东汉、中唐、北宋、晚明为剧,最终形成党争,为害数十年之久,乃至于亡国。
      从春秋战国,到汉,唐,宋,明都有有名的朋党出现,对于这么大历史跨度,又出现次数众多的一个名词,如果是我会非常谨慎并花大量时间查看资料后再决定是否写点东西。

    • 家园 没看出楼主是什么观点,我说说我的观点

      这篇说辞恰恰深刻地反映了儒家哲学的问题所在:道与利不同。以道为朋,则为君子之党,否则是小人之党。

      道是什么呢?或曰:忠孝节义,礼义廉耻。更深层次的说法是仁义,儒家学者认为所谓忠孝节义,礼义廉耻多半是由仁义导出来的——尽管逻辑上肯定不通,但是我们姑且这样认为。那么仁义又是什么呢?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行仁义呢?仁义是爱,忠恕,其实都不过是对别人好罢了。

      以本人对论语的粗浅理解,我觉得老夫子在劝人行仁义的时候,无不是用功利作为说教的依据的,尽管他反对大家功利地行事。还是孟夫子直白,一句话就说穿了行仁义的原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老夫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但是人们经过了足够多的血与火,以牺牲无数生命积累的知识到了一个质变的时刻。人类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之后,终于可以在哲学上获得一种新的认识了——行仁义这种长远的功利所获得利益远远大于恃强凌弱这种短视的功利,因此我们需要通过行仁义的王道来代替丛林法则了。于是老夫子横空出世,带领一群贤人弟子为世人竖起了一杆高高飘扬的仁义大旗,并终于在400年后取得了垄断性的思想统治地位。这件事的意义无论从任何角度评价其重要性都不能低估,因为这是人类哲学历史上的最伟大的突破之一。

      只可惜,后世的儒者为了崇高自己的理论——一如现代共产主义者的做法,把儒家仁义的功利基础给生吞活剥了,于是本来是对“丛林法则”之类功利辩证而出的“仁义”功利,就成了绝对的真理,不再需要其功利的逻辑背景和命题成立所需的客观条件。再加上统治者为其所需而进行的改造,仁义已经不再是仁义本身,而是变成了集权统治的道德基础。一个如此伟大的哲学很不幸地成为维护残暴和愚昧统治的帮凶。正因为孟夫子如此直白地说明了仁义的功利基础,所以历代的统治者都很头疼亚圣的学说,因此长期对其不予承认。

      那么说仁义所代表的道是什么?很简单就是为了获取最大利益所采取的行动,因为如果获得了最多数人的支持那么你的力量往往也就最强大,因此我们不能弱肉强食,要按大家普遍接受的原则去公平地做事,这就是所谓仁义的道。道与利不同吗?道其实是利的一种,是更长远的利,更准确地说是人类智能所及能够判断出来的以自身能力能够获得的最大的利益。而这样的理智分析之后,行仁义往往能够获得最大的利,这就是真实的道。既然最大的利益受人类智力水平的限制,那么哪种利是最大的利,并不总是显而易见的,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我们只有靠各自遵循自己利益判断,并经过不断地博弈,最后大多数人达成对最大利益比较统一的认识,这就是我们的道。这个过程用哲学的话说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道就是利,每个朋党都以维护自己的利的博弈来形成这个国家统治集团的利,如果他们博弈得出来的利能代表国家大部分人的利,他们的统治就可以维系。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这点略说一下

        既然最大的利益受人类智力水平的限制,那么哪种利是最大的利,并不总是显而易见的,

        并不总是显而易见的,这点不准确。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你放弃了自己的利益,将身份完全调整到大多数人那里时,很容易就会发现,最大的利是什么。

        难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可以放弃自己的利益,是否肯与舍得。

        而能否舍得,不是智力,是智慧,是勇气,是境界。

        唯有放弃,才能睁开眼睛沙迦的眼睛。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