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杨元元算不算“被迫害自杀”? -- 达雅

共:💬407 🌺758 🌵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8
下页 末页
                                  • 家园 从她本人的主观上,我没有能力做出评价

                                    因为我不是她本人,也不认识她本人。所以她本人的主观意愿如何我不知道。但是如果她真的在这方面有所努力,那么我只能说,客观上来说,显然她的努力还不够。

                                    确实,每个人面对的家庭环境和压力都不一样,也许在我的家庭环境里面,这些事情稍加努力即可,而她家庭里面,需要多很多的努力。

                                    但是正如我刚才说的:

                                    只要正视现实就好。

                                    既然她的家庭环境是如此,那么她就必须正视这个现实,并且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正如我们很小就被教导的那样:笨鸟先飞。

                                    • 家园 这根本就不是努不努力的问题

                                      首先,努力本身就是一种主观行为,所谓客观上去衡量根本就不靠谱。

                                      比如你拼尽自己全力去跑百米,但你肯定跑不过吊儿郎当跑步的刘翔,这能说你没有努力么?

                                      想要突破自己的价值观,本身就不是努力能够达成的,努力能够帮你接近目标,但这个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手段本身就是受到价值观的制约。即使报纸猜测的那样杨有离开母亲的念头,如果她的价值观里含有不能违背母亲的意愿这一条,那么像跑到很远城市读书希望母亲离开自己的这样一类方法,也就是她努力的极限。

                                      • 家园 这个话题,摊开来说就很大了

                                        首先,努力本身就是一种主观行为,所谓客观上去衡量根本就不靠谱。

                                        这点,从原则上,我是同意的。

                                        比如你拼尽自己全力去跑百米,但你肯定跑不过吊儿郎当跑步的刘翔,这能说你没有努力么?

                                        回答很简单:

                                        如果我努力了,但是依然水平差距太大,那么显然是我没有正视我的天资天赋等实际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真的去和刘翔在同一起跑线上赛百米跨栏--如果是娱乐大众,那倒无所谓,如果是认真的比赛,那就是我自己不自量力。

                                        当然,我是不会那么干的,我想,大多数人也不会那么干的。

                                        所以,努力和结果之间的关系,要看当初设定的目标是否合理。如果当初设定的目标是合理的,那么当然可以用结果来衡量当初的努力。如果一开始设定的目标就有问题,那么最终肯定是劳而无功了。

                                        那么回到我们讨论的话题上,你认为“杨元元脱离其母亲的影响独立生活”这个目标对她本人是否合理?她是否有能力做到?

                                        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我用事实的结果去评价她没有努力或者没有足够的努力,就是合理的。

                                        如果你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在如此强势的母亲面前,她的学校她的老师,还有我们的社会,你觉得能有什么具体的方案能够标本兼治的解决她的问题?

                            • 家园 广州日报的这篇文章。

                              文/武志红

                                “我一直难以想象,这三十多年,她是怎样过的。因为母亲时刻不离左右,没有私人的空间,没有自己的个人时间,没有自身情感的小小角落——母亲,似乎已经成为她今生今世无法摆脱的另一半。所以她无法寻找另一半,也无法开始恋爱。她走到哪里都要带上并不年迈也无疾病的母亲,始终活在母亲的监管和控制之下。从个人选择的角度看,她几乎从未获得一个成年人应有的权利,而这恰恰是被孝道文化所剥夺的。”

                                ——天涯网友“午后的水妖”

                                由“乌合之众”还原的真相

                                天涯杂谈,也许已可以称为中国第一媒体。许多人到这里申冤,但很多人的冤情被证明是一种谎言,而他们的申冤最终也演绎成一个笑话。

                                譬如,有人上天涯杂谈发帖子攻击北京大学佛学博士孟领,称他打岳母,数次惊动110,居委会多次调解无效。这个帖子,只在第一页回帖中赢得了大多数支持,从第二页开始,有网友仅仅从这个帖子本身就发现诸多漏洞,于是开始质疑乃至攻击发帖者。接下来不断涌现的事实也显示,这个帖子是谎言,其实不是女婿打岳母,而是岳母打女婿,还想霸占女儿的房子,而向110和居委会求助的也不是岳母,而是女婿。

                                最近轰动天涯的杨元元之死,也有类似的发展轨迹。先是有人到天涯上发帖,说上海海事大学强势地逼死了一心想尽孝的贫困硕士生杨元元。这个帖子在很长时间中赢得了广大网友的同情,但同时不断有网友发现帖子的漏洞,且也不断有新的事实呈现,最终多数网友转向了发帖者的对立面。

                                孟家的故事,只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家务事,没有悲情故事,也没有宏大的借口可以转移话题,所以网友们可以很快地发现真相,而且一起对孟领的岳父母和小舅子发起攻击。

                                相比之下,杨元元之死是一个凄惨的悲剧。死亡是一个难以承受的重量,议论逝者时需要背负着这个重量,质疑者需要相当的勇气和智慧。同时,发帖者也引入了宏大的话题,一是尽孝,二是贫困的个人与强势的大学,尤其是后一个宏大的话题,是我们社会目前的一个重要话题,所以有相当的迷惑性。这直接导致不仅无数网友会被诱导,甚至多数媒体报道也被诱导。

                                但在这个最火热的媒体上发帖子要小心,因为这里既有法国社会学家勒庞所说的“乌合之众”的特征,也有无数明眼人。并且相关人士都有可能上网,所以必定会有各个角度的声音、各个层面的事实涌现,最终谎言几乎总是被还原为谎言,真相几乎总是得以澄清。

                                关于杨元元自杀事件,真相是什么呢?真相是,与其说这是贫困个人在缺乏温情的社会中挣扎这样一个宏大话题下的缩影,不如说这就是一个家庭悲剧,一个个人成长的悲剧。

                                社会把母女俩逼得“走投无路”?

                                11月26日清晨,杨元元在学校宿舍的洗手间,用一条毛巾和一条枕巾接在一起,一头绑在水龙头上,一头套在脖子上,而她蹲在地上,用这种难以想象的方式痛苦地结束了生命。

                                天涯网友“待岗游民”发帖称,冷漠的校方逼死了杨元元。杨母望瑞玲因下岗且所住的家属楼被关闭,只好跟着女儿一起到了上海。因为贫穷,租不起房子,而能租到的房子又太冷,所以一直挤在女儿在学校宿舍的床上。接下来,校方要杨母望瑞玲搬出宿舍,当两母女哀求时,一官员说:“没钱,没钱读什么书?”一个宿管阿姨高某威胁,如果望瑞玲不搬出去,杨元元就别想拿到学位证和毕业证,斥责望瑞玲是“乡下人”。当发现杨自杀后,校方人员还阻挠望瑞玲救助。帖子还描绘了一个感人细节,说望瑞玲被赶出宿舍后,瞒着女儿坐在瑟瑟冷风中的学校礼堂前过夜,杨元元发现后痛哭,抱着妈妈给妈妈取暖。

                                这些细节最终一一被驳倒,或者只是杨家的一面之词。有网友最后整理出“学校没给望瑞玲安排住所”、“她坐在礼堂前过夜”等帖子内容并不靠谱。

                                杨元元本科就读于武汉大学。“待岗游民”称,2001年杨元元读大三时,望瑞玲所在军工厂要搬迁而失去住处,于是她来到女儿宿舍,和女儿挤在一张床上。数月后,托一个老师的关系,住进了一间只有一张桌子的闲置房。

                                武汉大学如此有情义,就愈发衬托了上海海事大学的冷漠。但是,这一细节并不可靠。有知情的网友发帖子称:“说家乡没住的,假的,404厂家属区现在还在,住着三分之一以上的职工;说在武汉大学时就一起住宿舍,假的,武汉大学的同学出来告诉了我们,望瑞玲当时在宿舍旁边的出租屋住……”

                                甚至一些不是很关键的细节也变得不可靠了。杨家称,杨元元当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武汉大学经济学系,但网友称,这是假的。事实是,杨元元考入的是另一所学校,只是在毕业前这一学校并入了武汉大学。

                                共生的母女,病态地纠缠在一起

                                澄清这些细节后,最关键的细节就成了解读这一事件的钥匙。这一关键细节就是,从杨元元大三起,望瑞玲就和女儿住到了一起。这被“待岗游民”描绘成了杨元元尽孝的最佳证明。然而,这一细节非常诡异,难道杨元元非得用这种方式尽孝吗?

                                因种种家庭困境,中国大学生有过很多感人故事。譬如,大学生洪战辉带妹妹求学,大学生张恒带父亲求学,这两件事感动了世人,而它们的学校也为他们提供了帮助。但洪战辉和张恒都是无奈之举,带亲人求学,几乎可以说是他们的唯一选择,因为洪战辉妹妹年幼且无人照顾,而张恒父亲瘫痪也无人照看。

                                然而,带母亲求学并不是杨元元的唯一选择,甚至远不是最佳选择,因为望瑞玲年仅50余岁,而且身体健康,每个月有937元退休金,足以养活望瑞玲自己。并且望瑞玲并不是无处可住,她的单位仍提供宿舍,若望瑞玲能去找一份家政之类的工作,养活自己绰绰有余。

                                为什么望瑞玲非要和杨元元住在一起呢,而且是用和女儿挤在学生宿舍同一张床的方式?这是杨元元的尽孝需要还是望瑞玲自己的需要?

                                心理学术语“共生”可以很好地解释望瑞玲的行为。所谓共生,指两人无法离开彼此,他们之间或许有很多痛苦甚至仇恨,但两人就是无法离开,而要紧密地、病态地纠缠到一起。

                                比较常见的共生现象多见于情侣和亲子这两种亲密关系。所不同的是,如果是情侣关系,它是相对平衡的,因两个成年人的力量是相匹敌的,但如果是亲子关系共生,那这常常是失衡的,这首先会是父母的需要,父母从心理上离不开孩子,假若孩子离开就像失去自我一样,会空虚,找不到存在感,所以会死死抓住孩子不放。对于孩子而言,他们常常意识上会认为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但他们的内心中会非常痛苦,他们内心中会很渴望走向独立,但他们意识上会认为这是错误的,甚至他们自己都不接受自己走向独立的动力。

                                从杨元元的人生经历来看,离开母亲走向独立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动力。1998年高考填志愿时,杨元元想去大连海事大学读海商法,但被母亲拒绝了,望瑞玲拒绝女儿的理由是,考武汉的大学可以省些路费。

                                这个未了的心愿是杨元元的心结。望瑞玲说,女儿自杀前一天把从小到大的事情都回顾了一遍——这是自杀者死前常做的事。她说,如果你当年支持我报考大连海事大学,现在一切都好了。她还提起一个15岁女孩因为学习压力而跳楼自杀的事。

                                孝:砍孩子一刀,再埋在土中

                                望瑞玲说,杨元元之所以想学法律,是因为高中时她的“市三好学生”的荣誉称号被当地领导通过关系夺走给了自己孩子。也许这是真的,但我认为杨元元的志愿有着强烈的象征意义。

                                去遥远的大连,是她想离开母亲,拥有独立的空间。她曾两次考上外省一个小城市的公务员,但都没去。望瑞玲说,一是因为距离远,二是因为不是北京上海这种一线大城市。但或许,离开家去遥远地方,是杨元元的梦想,而不想让女儿去“距离远”的地方,并想让女儿去一线城市,只是望瑞玲自己的梦想。

                                一个论坛上,有网友想找女友,而有人建议一定不要找那种一直在同一个城市出生、读书和工作的女孩,尤其是工作后仍然和父母居住在一起的女孩。反过来,假若是女孩找男友,这个建议也成立。一个人从孩子变成大人的标志,就是离开父母并赢得了自己的独立空间,这个独立不只是经济上的,也是心理上的。

                                这种对独立空间的渴求,其实是所有孩子的共同愿望。已不知道有多少人对我说,他们在读大学的时候,最强烈的愿望就是离家远远的。有人成功了,有人失败了,而之所以失败,原因无一例外都是父母的反对。

                                从心理学上看,父母反对孩子离开家,是因为父母将孩子视为“我”的一部分,即父母看到孩子,就觉得自己是存在的,否则就找不到存在感,“心里空空的”。孩子离家时,大多数父母多少都会有失落感,但假如他们有比较清晰的自我存在感,就不会过于害怕孩子独立,甚至还会鼓励孩子走向独立。但假如严重缺乏自我存在感,不知道自己是谁,那么当孩子离开时,自己就会恐惧,于是想尽办法阻挠孩子走向独立,不想孩子和自己有任何界限。

                                杨元元想学海商法,象征了对宽广世界的渴求。法律的世界是清晰有据的,不像心理世界那么模糊,可以随意被侵占。

                                在我们的社会,孝道延续了几千年,要求孩子对父母无条件忠诚,因而当母亲向女儿要求存在空间时,女儿无处可逃而只有服从。因为孝道,母亲与女儿同睡在一张床这个最诡异的细节被人忽略,反而被描绘成女儿尽孝的伟大表现。

                                “孝”字拆开来可以理解为“砍孩子一刀,再将孩子埋在土中”,真不明白它为何就一直被奉为伟大的存在。

                                她在曙光将现时,谜一样退场了

                                去一个遥远的地方读书,这个愿望杨元元没有实现,但她将这个愿望加给了弟弟。她给弟弟写信说“你以后不要听妈的……”而当同样在武汉读书的弟弟杨平平本科毕业想留校时,杨元元为弟弟树立了不容分说的目标——读北京大学研究生,而弟弟也果真帮她完成了这一愿望。

                                但是,这毕竟是弟弟的事情,而她的愿望没有完成的机会。2009年,杨元元考取了上海海事大学。似乎,上海海事大学和大连海事大学差别不大,但其实完全不同,因为,到上海这种一线大城市来,首先是望瑞玲的愿望。

                                杨元元去上海读书时,望瑞玲理所当然地认为“要跟着女儿去”,当杨元元的舅舅提醒姐姐是否考虑过女儿的终身大事时,望瑞玲回答说:“我们楼上三十好几没结婚的多了。”

                                去上海,和女儿睡在一张床上,这不仅是过去生活的延续,也多了另一重含义。上海是望瑞玲的梦想,她在接受一次采访时说,她年轻时来过上海,喜欢这样的大都市。

                                到新学校后,杨元元勤奋而本分,一个同学说:“(杨元元)每次上课都独自坐第一排,现在还有这样的研究生吗?”

                                望瑞玲说,女儿自杀前感叹:“都说知识改变命运,我学了那么多知识,也没见有什么改变。”听上去,杨元元似乎在感叹贫困的挣扎,但真是这样吗?或者,除此以外,杨元元所说的“命运”有没有别的含义?

                                至少会看到,妈妈一直跟着她的这个命运是改变不了了。望瑞玲先是和女儿挤在一张床上,还搬来了自己的生活用品,大约一个月后,杨元元同宿舍的同学主动搬走了。

                                杨元元的梦想有大海般宽广,但她真实的世界无比狭小,除了母亲不再有其他。她的辅导员说,印象中杨元元一项集体活动都没参加过,“每次她都沉默地跟在母亲的背后,听她母亲说话。”

                                也许她根本没机会进入更宽广的世界。2001年,望瑞玲从工厂内退后,就搬到了女儿学校和女儿一起住。白天杨元元上学时,望瑞玲会在学校里摆摊卖一些东西,而放学时,杨元元会帮妈妈去看摊。她的本科同学回忆说,那时杨元元很少和人交往,经常说一句话就不再开口了。

                                对此,同学的解释是,看上去杨元元非常自卑。也许并不是自卑,而是一种很复杂的情感,有绝望和艳羡,她明白自己无法像同学一样进入一个更宽广的世界,在学校里摆摊、在宿舍里同挤一张床的妈妈已将她的世界关闭,她似乎只能通过妈妈才能和外界有一点联系。

                                望瑞玲之所以2001年才和女儿紧密地纠缠在一起,看上去和退休有关。之前,她有工作可以寄托,有同事可以交谈,但退休后,她的世界狭小了很多,也许那时她会感到恐慌,恐慌找不到自己,恐慌自己在世界上不存在。那么,是不是通过一个读大学的女儿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呢?

                                杨元元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大学毕业后,她曾4次考研失败,度过了长达8年毫无成就感的不堪岁月。看起来,上海海事大学海商法的研究生,这样一个身份似乎是一个转折点,可以照亮她的人生。

                                但是,她却在“曙光将现时谜一样退场了”。这是她的一个好友对她一生的总结。退场前,她在排演《罗密欧与朱丽叶》,尽管很焦虑,但她非常精彩地扮演了朱丽叶,据同学说,那次排演堪称完美。

                                难道是朱丽叶的感叹击中了她?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和罗密欧一样会感叹命运,她有预感,似乎有一种宿命,要她的家族和罗密欧的家族出现牺牲,这两个家族才可能会停止流血,而她就是承担这个宿命的人。

                                最终,朱丽叶和罗密欧双双承担了这份宿命,而他们年轻的生命逝去后,他们所在的两个家族终于停止了世仇。

                                那么,杨元元能否有朱丽叶的这份命运的回报。她年轻的生命的失去,能否让她的家庭乃至我们这个社会的命运之轮减缓运转?

                              http://gzdaily.dayoo.com/html/2009-12/26/content_810772.htm

                              广州日报的这篇文章。

                              俺不能说是孝道压死了元元,这个估计河里要砸死我。但是在元元起步之初的阶段,如果她能多一些自己的选择,或许最后结局会幸福的多。

                              • 家园 呵呵,我比较直率,想到什么说什么

                                也许放在一百年前,那个孝道什么的,还真的能压得我连话都不敢说。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居然还有人搬着老妈说话一言九鼎出来,真是不知道什么年代的老皇历了。

                                我家的长辈们很早就对我说:对于老一辈的态度,应该是尊重但不盲从。尊重他们的说话,尊重他们的选择。但是如果自己有充分的理由和自信,认为是他们错了,那么就应当坚持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如果杨元元真的能做到这点,她的悲剧完全可以避免。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元元

                                  元元也没有其他选择,她的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和她的母亲紧密捆绑了。

                                  她让弟弟远去北京,自己和母亲生活学习在一起。

                                  她的弟弟是自由的,最后她弟弟选择让母亲回家,而不是到北京继续干扰自己的生活。

                                  从一方面说,可以说她的弟弟不孝、冷酷;但是从另外一方面说,杨弟弟避免了第二出悲剧。

                                  但是说到对老人的关爱来说,确实老人不但需要子女的金钱支持——杨妈妈可能还不需要;更需要感情上的扶持。所以杨元元为了孝道和母亲在一起也是可敬的,只不过,杨妈妈的感情已经畸形了,没有留给子女一点点空间。

                                  这出悲剧很不幸,不能说杨妈妈极品,她没有丈夫了,只有一对儿女,只能寄托她的感情在儿女身上。

                                  也不能说杨元元不懂得抗争,她没法抗争,她能背负着不孝的压力让老母一个人在家么?虽然外人确实看来杨母没病没灾还有退休金。

                • 家园 这说明了什么呢?

                  她努力了,但没有改变命运,这说明了什么呢?努力并不能改变命运,或者更确切的说,仅仅靠努力并不能改变命运。与此类似,仅仅靠知识也是不能改变命运的。

                  她误判了这个社会,这等于给所有还在寒窗苦读的人一个警告,这个警告是什么,我相信你我都能明白 —— 这也许是社会的进步,也许是退步,这无所谓,但需要正视现实,而不是自欺欺人的逃避。

                  那么,这个现实对于贫困的群体来说,他们应该是欢喜还是悲哀呢?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社会在这点上,既没进步,也没退步

                    努力并不能改变命运,或者更确切的说,仅仅靠努力并不能改变命运。与此类似,仅仅靠知识也是不能改变命运的。

                    老实说,古今中外我想不出有哪个社会不符合你这几点所说的情况。

                    她误判了这个社会,这等于给所有还在寒窗苦读的人一个警告,这个警告是什么,我相信你我都能明白

                    其实,在学问上努力,和在生活上努力或者在其它方面努力的人一样,都是努力,没有什么高下之分。你在学习上努力的成果,能为你在和其它人的竞争中取得一定的优势,但是如果自己完全放弃了在生活上努力,那么在生活上活不下去也是可以预见的。

                    事实上,她在学习上努力的优势,曾经为她在生活上带来了优势和曙光。她不是曾经考上了公务员吗?可以想想,这是多少大学生挤破头都争不来的职位?她这么轻飘飘的放弃了这个职位,从而造成了现在这个局面,责任在谁?我想,起码不会是这个社会吧?

                    如果说这个事件是个警告的话,那么我想这个警告一直都存在。任何人,做任何事情,都要知己知彼,都要量力而为,否则,过犹不及。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都说明了远大目标崇高理想和现实落差之间的取舍和权衡。这些古训,中华文明几千年来,代代相传。只是有的人看得见,有的人看不见,有的人深以为然,有的人不以为然,有的人引为经典,有的人视为糟粕而已。对于你说的这个警告,也是如此,它只不过再一次重复的验证了老祖宗的话。

                    那么,这个现实对于贫困的群体来说,他们应该是欢喜还是悲哀呢?

                    只要正视现实就好。

                    最后,我的感想就是:当有机会来临的时候,不要轻易的放弃。大家都是成年人了,都要为自己的选择和决定负责。

                    • 家园 是的,杨元元就是因为不正视现实

                      当陈章良在CCTV上平静的告诉我们“知识改变命运”的时候,我不知道他的用意是什么,他想给那些曾经和他一样的孩子一种怎样的希望。。。

                      当杨元元脱离了她对社会的憧憬开始不得不正视现实的时候,产生了悲剧,我不知道这对于那些和曾经的陈章良一样的孩子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 家园 如果她正视现实,那么她的生活早就改变了

                        如果她一开始就正视现实,当了公务员,至少到现在还是衣食无忧的,这难道不是改变了命运?非要住别墅,喝洋酒。出入有警车开道,说话有人使劲鼓掌,才算是改变了命运?

                        说“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没错,但是谁也不保证有知识就一定可以从一贫如洗改变到大富大贵。我可以很肯定的说,从我的很多同学,尤其是从较贫困地区来的同学,能找个体面的工作,一个月挣个几千块钱,已经算是很好的改变命运了。如果能拿到个铁饭碗的公务员,都算是很大的惊喜了。

                        陈章良是谁我不知道。他说了些什么我也不知道。

                        如果他说的仅仅是“知识改变命运”,那么他说得没错。如果他许诺了更多,那么我也支持你去找他算账。

                        • 家园 你对命运的理解

                          使我相信我绝不会与你有丝毫的共同语言,以及你对你母亲可以采取的态度令我感到应该远离 —— 道不同不相与谋。

                        • 家园 陈章良

                          给您送花。

                          陈章良,福建福清人,无党派。我国著名的热带生物学专家。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农业大学校长等职,现任全国政协常委,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

                          俺知道他,是因为曾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贾乌德侯赛因青年科学家奖”,然后回国,国内大肆宣扬了,一路官运亨通。(35岁北大副校长)

                          对于陈先生,俺觉得他是成功的,只不过不知道没继续在学术上走会不会有所遗憾。不过河里不是说么,phd开小饭馆自得其乐的也有的是呢。。。

            • 家园 推荐你一篇文章把

              大概能解答你的疑问

              一剑南来:也谈杨元元之死

              其实我觉得还少了一点,现在的女生之间因经济状况对贫困者的歧视更为严重。

              你的解决方案

              那就用真实的例子告诉所有有机会看到讨论的与杨有同样困惑困顿的人——生活虽艰辛,但总有希望,放弃生命就真的什么都没可能了

              且不说这些话面对社会现实前有多少效果。这些话是需要具体的人给她说的,你准备让谁给她说?那种把责任往死者家庭身上一推即不管的做法正是丛林法则的体现。相反,我倒是看到当事的校方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准备对研究生进行心理干预,不管效果如何,毕竟向正确的方向走了一步。

              • 家园 这篇文章也是我想推荐给你的

                很客观,没有把责任一古脑推给社会。如果你认真看贴的话,你应该看出大部分你们所谓冷漠的人推崇的正是这样的观点。

                你的女生之间对贫困的歧视说,不知是你自己的亲身经历还是其他,我建议你的结论不要带歧视偏见道听途说或以偏盖全,这也是歧视,知道不?

                什么叫把责任往死者家庭身上一推不管的做法?什么是“管”?如果杨元元出现在你周围,你如何管?如何表达你的关心?要知道人都是差不多的,批评这个世界人际关系冷漠,也请恭身自问自己的态度如何,你确定会比杨周围的人做的更好?你很矛盾啊,又想有人干预死亡,对杨类似的人伸出援手,又认为我说的“告诉他们有很多活路”没什么用。咱们能不能实际点,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而不是奢望一下子解决所有的问题啊?我认为如果连“告诉他们有活路”都做不到,其他的就更不用谈了。

                我觉得你的想法很糊涂,你还没理清楚思路。你的说法其实已经将社会因素从导致杨轻生的主要原因中剔除了。不要将自己的同情心凌驾于其他人之上,你显然没看懂什么叫“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类似场景下,亲人抚尸而泣时说的是“你为什么要走这条路”,而不是“我很难过,很难过”。哪个更有感情,一看便知。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