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上海三十年往事(一)走穷命带财运的朱鎔基 -- 大势至

共:💬392 🌺2195 🌵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7
下页 末页
      • 家园 陈至立有正规海归经历?

        八十年代提拔起来的中层不乏正规海归经历,比如陈至立这一批。那一波是八十年代最早选拔公派留学美国等西方国家,正正规规苦读后获取学位,出国之前本有工作经历,回国后又得较多提拔机会,高学历(那波都比较正规),海外经历构成上海官场活跃前锋吧。

        八十年代最早选拔公派留学大部分都是镀金,没有学位。陈至立有正规海归经历?

        • 家园 八十年代公派学历正规与国家规定的关系

          曾听八十年代当年公派人员提过此事。

          1。他们首先经过国家选拔如专业与外语考试,许多有工作经历一些基础课程理工的如数学之类还给学校的,就通不过了。虽是地方政府组织的,但难度不小。

          2。公派多为指定学校,甚至指定系科。他当年通过考试后却迟迟等不来指派的学校,情急之下与组织商量,由他自行联系学校再报组织同意,最后依靠自身努力找到了对口系科和学校乃成行。当时很重视专业对口。

          3。关于学位。他当年已逾37岁,国家后有规定,年龄过线就只读书不过学位答辩了。这与国家规定有关与个人是否能过无关。

          4。当年他在美国求学。美国体制:研究生博士生除少数专业如工商计算机之类,多是硕博联读5年左右,一并过博士答辩的。无论有否硕士学位亦要做完5年方可答辩,这应该是美国高校研究发达的主要原因。理工科读研,以LAB RESEARCH为主,做项目多,学习课程非全部研修内容。

          5。当年中国公派生多不在经济法律领域,理工居多。两年即回按中国教育体制,称之为硕士学历不为过,与国内授学位相比,他们可称得上名副其实。

          何况这批学生都是老学生,外语和专业都丢下有年,又是在全封闭环境骤然出国,能经受住冲击力,过好语言关,坚持学好考好了各门功课,大家都很有荣誉感,不想因自身不努力留下坏名气。八十年代中国留学生在各国是个什么声誉还是有公论的。

          不能将他们与同期因私留学生相提并论,体力经历与动力乃至待遇前途都不相同,镀金之说苛责了。仅凭按期回国一条在当时的巨大落差面前顶得住的就属不易。

          陈至立同为上海公派生,她的学校名忘了,但却与他同期是肯定的,情况相当。

          • 家园 镀金之说确实不妥。

            我对八十年代当年公派人员的情况并不熟悉,这个镀金之说确实不够妥当。

            但是八十年代当年公派人员大多数都是短期,基本就是开开眼界。而因为这些人许多都是在单位混得较好的,回来后很多就当官了。

            即使像你所述,他们在2-3年里学了一点东西,现在看来我的观点非常不够,因为大多数人仅仅在学校跟教授干。

            关于陈至立,做官后看起来表面(说话等)还是有相当水平,我也听说过有人说她是复旦物理系高材生。一次碰巧我和复旦物理系的老师一起做事情,谈到她是复旦物理系高材生的话题,这个老师说她是一个很普通的学生,父亲是福建一个中学校长等等。当年这个老师可是风头很健。陈至立原来很普通,出国有了资本,回国后有了完整的资历,迅速从政(女干部优势),快速上升。我想回国学到的东西对她未必有用。很多干部的提升有很大的偶然性,那时上海的谢丽娟就是更有名,莫名其妙的飞速上升。所以把海归说事理由并不很足。

            陈至立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

            女,汉族,1942年11月生,福建仙游人,1961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9月参加工作,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电介质物理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副研究员。

            1959—1964年 复旦大学物理系固体物理专业学习

            1964—1968年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电介质物理专业研究生(其间:1965—1967年参加“四清”工作队)

            1968—1970年 解放军六四○九部队丹阳湖农场劳动锻炼

            1970—1980年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

            1980—1982年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材料研究所访问学者

            1982—1984年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所党委副书记

            1984—1988年 上海市科技工作委员会党委副书记、书记,市委宣传部部长

            1988—1989年 上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1989—1991年 上海市委副书记、宣传部部长

            1991—1997年 上海市委副书记

            1997—1998年 国家教委党组书记、副主任

            1998—2003年 教育部部长、党组书记

            2003—2008年 国务委员、国务院党组成员,北京奥运会组委会第一副主席、党组副书记

            2008—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党组成员,北京奥运会组委会副主席,全国妇联主席

            中共第十三届、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十五届、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 家园 女性官场升迁法则

              谢谢您的补充,我都没查过陈至立的履历。

              您说了几个有意思的事儿,一是官员升迁凭实力抑或学历,二是海归与非海归真实差别,三是女性官场升迁法则。

              我以为中国重学历之风向来有,这是保留给全社会由下而上流动的重要通道,堵死了就出事儿了。但是中国死读书之风也最盛,只有学历没能力误事儿的也就断不了根。一般而言,大乱大治凭实力,升平时代凭学历大抵不差。中国改革开放是个特例,邓公好象用学历驱逐老吏,同时也留了后门让能吏博杀出来,所以重学历升迁似乎为正途。

              把学历与能力搞清了,海归与土造的区别本没必要了。但是中国是面向西方开放,西天海龟还是有价值的。做事也好当官也罢达到一定高度,技能性的能力就不重要了,学习判断和创新力占了主导地位,胸襟眼界很重要,开过眼与没开过眼区别还是有的,见多识广,少见就多怪,取的是其思路开阔与思考方式,不在具体某事某例。海归多了就形成了一个气候,形成了大家通用的语境。何况上海民风本就崇洋。

              女性官场升迁向有通例,无知少女最是合适,谢丽娟当属比较标准的。陈至立在沪升迁不清楚,升至中央与此条通例无关,属另一项官场法则的典范。

              • 家园 官员升迁

                官员升迁一度重学历、海归、无知少女等等,都是不够完善。

                过于突出这些,会带来一些问题。现在的官员就很历害,公费出国,读MBA和EMBA,看来都是很完整的。

                做事也好当官也罢达到一定高度,技能性的能力就不重要了,学习判断和创新力占了主导地位,胸襟眼界很重要,开过眼与没开过眼区别还是有的,见多识广,少见就多怪,取的是其思路开阔与思考方式,不在具体某事某例。

                这个观点是对的,问题是你如何发现这个官员是否合格?没有这么多机会让他试错阿。

                现在很多官员,没有技能性的能力(特别是低学历的团干),没有基层主官的经历也不少。

                • 家园 范式与能吏

                  您所说衡量官员能力大小在于实践,在于试错,此语精准,尤其对于要自寻道路的中国而言。中国是一路试错而来,现在不该惧怕摇摆。要相信中国体系有承受错误冲击的能力。

                  现在官员培养确实太过人为了,除能力之外,其它各项指标都太过人为,而能力评价代价又最大。

                  不过您倒是提醒了一件事儿,即中国大势与能人的关系。

                  上海后三十年,92年前后官员人品能力与实际业绩恰成倒挂关系,这说明什么。推而广之,49年以降,毛公,邓公及以后诸公,呈衰减之趋势大概无有疑义,为何国势却能维持向上不衰呢。中国对英雄与能人治国的心理依赖不可谓不重,为何如今能坦然面对权力交接。我们一定有什么东西做对了,一定有什么脱离能人治国的范式留下了。

                  这个范式不一定体现为法律,体现为宣言,也可能是惯例,大众心理等等更深层的东西。

                  就上海而言,土地批租这个经营城市的范式定例出现,能人治沪就不再必需。

                  我想某种可推广复制的范式可以大大降低对官吏能力的超强依赖。所谓形势比人强。

                  就中国而言,政经模式中也肯定留下了无需伟人巨人英雄的非凡能力即可推进国家的范式,因此可逐波推进次第有序。

                  我们可能太过心急,没有细评我们手中究竟有哪些宝贵存留,在无声息地发挥作用。

                  比如邓公的摸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与中华民族重结果不重过程的文化心态相吻合,这种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的简单农家思维,似乎与重理论求证的现代思维不合,但却救了我们民族的命。

                  比如毛公的党指挥枪,这份遗产现在看来其价值日显珍贵。他为现代中国建立了文职掌国的惯例,而且经历了叶公与邓公的权力转移后,度过了国家最严重的危机时刻,划定了军权在国家权力中的界线。毛,周,邓去军职而以文人之身治国,树立了国人对文人治国的信心,叶守住了军权干政的底线。这些过程本身确定了大众的心理期待,反过来社会心态又规制了军权。如果假以时日,中国能再平稳度过别的紧要关头而制式不变,那么这份遗产即可得到确认,这个范式成立。其功绩堪比华盛顿二任总统而流转之于美国现代国家体制建设。远比讨论什么国家军队洗人脑,写成法律都靠谱得多。

                  范式是验证出来的,不是辩出来的。

                  其实现在讨论国家体制制度,都是在寻求基业永续的范式。而这种范式都需要直接面对时间和历史的考验,不可能自证其身。

                  不过时至今日,应该有此共识,即目前为止人类社会任一种范式都有其利弊两面,双刃一体无法克服。

                  中国集权式体制,历史上多次被置之死地,这种体制之弊端无法避免亦无可美化。但中华民族又延续至今,我们必有什么传统是有起死回生之功效。比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比如庙堂毁江湖兴,比如成王败寇这样的文化心理,在历经历史多次考验后,成为我们的文化自信和行为自觉。

                  西方民选式体制,其化解内部力量对框架的冲击能力超凡,推进个体自由解放亦前所未有。但是这个框架承受历史考验的力度与时间不够,而且二次世界大战也让人对这种体制的外延适应性心存狐疑。

                  比如这个民选制我最困惑的所在,会计有会计证审计师资格考,医生上岗要医师证,司法上岗要司法考,好象都要有个资格证才能上任,要升中高级,需凭年功资历或业绩,怎么到了国家行政体系的高级首脑,居然最不需要可验证的资历呢?当然这说明这种体制框架之稳定,内部运转之自动有序,但面对外来危难真能转危为安吗,非历史无法铁证此事。

                  说到这里只好自造概念了,只是借此表达个意思而己。范式比制度体制更宽泛,还涵盖了文化传统,民族历史经历与经验沉淀,大众心理,民族智慧等等更多内容。我是不太相信什么什么什么一用就灵的话,不是说者蠢,就是从者疯。

                  最后兴衰之事,如果99分为人事,最后一分当留给天意。希特勒出,德意志民族之命;邱吉尔在,英格兰民族之幸;毛公兴面对斯大林和杜鲁门,中华民族之幸甚。如若八十年代大陆之马先生对阵台岛之邓公,那是天欲亡我了。

                  写到这儿,发现楼歪歪了。谢谢您耐心而周到的参与,这是受您启发而作,粗糙了些。

                  通宝推:左手拈花,frnkl,唐家山,神仙驴,
                  • 家园 繁华将尽

                    必是最灿烂时节。

                    若英雄不出,

                    奈何中华沉沦.......

                  • 家园 经验始终不够送花,才想到可以宝推

                    2 枚 通宝已收。通宝推荐已被记录。被推荐帖会以适当的方式被推广

                  • 家园 请问?

                    国外制度是一气呵成 还是由范式慢慢演变成制度的

                    由无式到范式难得 由范式到制度更是难得

                    如果高级首脑是靠证书而来 那才是秀才治国 要人命的啊

                    中华文明泱泱千年 不用多说

                    西方文化 也决计不是一时浪花

                    取精华 去糟粕 才是正道

                    话说回来取之有道 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慢比急好

                    国家之兴衰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 家园 赞一句

                    西方民选式体制,其化解内部力量对框架的冲击能力超凡,推进个体自由解放亦前所未有。
                    这句说的很好。

                    后面一段,为何关于行政体系的资格问题其实应该这么看:民主制下的行政体制中也还是有两类人构成,一类是政务人员,一类是官僚。前者往往反应民意,后者则需要专业的行政知识。当然,就我所知,还没有什么官僚资格证之类的。

                  • 家园 建議你看一本小說
                  • 家园 建议你去看一本小说

                    阿西莫夫的《基地》

                    每一个范式,必然走向僵化、反动。在关键时刻,需要站出来一个人,拨乱反正。

                    在小说里,1000年只需要5个人。在现实里,太祖倚其大能,拔苗助长,幸亏邓,否则“两个凡是”下去,不妙。胡之“不折腾”无非能力有限,只好萧规曹随。

                    综上所述,别对什么范式抱太大希望,好用一时未必好用一世。最顶尖的那个带头人,必须严格考核。真到了需要变革的时候,不能靠运气。

                    • 家园 最顶尖的那个带头人,必须严格考核

                      这个在做RESEARCH里表现的很明显。有的组是一窝平庸的人,就是因为核心无能。

                    • 家园 范式稳定与国家进步不矛盾

                      您看小说我看历史,结论有近似之处,但也有不同。

                      范式之所以有价值,在于可以循序渐进,范式稳定与自身改良不矛盾,因此能够积跬步以至千里之外。

                      这里比较成功的社会经验当推1640年英国大革命后的三百多年,也是人类社会规范,科技进步和经济结构巨变的三百年,直至二战后社会福利制度的率先改良,它一直在变,但国家大框架不变。

                      中国百年近代史,国家框架一直稳定不下来,绝不仅只是统治阶层不停轮换无法稳固的问题,因此将49后称之为开天辟地不为过,国家方向被确认并有效地实施(后一点尤其重要)--走现代工业化道路,取集权式政体。从根本上说,社会主义也是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是其分支之一,总归不是中国式复古。

                      但百年动荡代价巨大,甚至无数生命的代价都不能与国家模式结构不能稳定的代价相提并论。国家政经模式和方向的确定之于中国太重要了,因此不管如何不满土共,49后之中国为现代中国国家的开元能被广泛认可。

                      从毛到邓不过50年(27-79年),倾向认为邓是毛的继承或合理变异,不太好算独立而全面的创立式人物,或者说毛邓二人可以合并为创立式人物更恰当。

                      我说范式稳定,恰应在他二人身上,邓是在一定范式内的改革,而不是推倒重来,他规整、调节又新制的范式又反过来稳定了老范式的存在。改良同样需要勇气和智慧。二战英雄邱吉尔战后选举失败,取而代之的工党艾德礼实行了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和国家公有化,被攻击为社会主义的社会改革,结果仅一任而终,但是现在英国人高度推崇其成就,改良也是温和的革命,需要社会和领导者的双重智慧的。

                      中国与俄罗斯改革途径应该说明范式大框架存续的价值。虽然我非常佩服俄罗斯民族的勇气和智慧,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放弃和改型的彻底性,中国没这尝新传统,更没这好牙口。咱是农民要眼见为实。

                      有个看法,中国有个习惯,要么守旧无比什么改革改良也不能承受,要么革命冲动无限切断一切继承。不仅49前后有这毛病(那多少还有点理),而且79前后都有这种倾向。不肯主动进步,不断进步是个毛病;切割过甚,过于偏好否定式改良,而不接受妥协式渐进调整也是毛病,这种心理和文化传统需要改进。

                      说到个人的重要嘛,不可迷信也不可不信。

                      就改良而言历史提供的时间窗口应该还是比较长的,10年一代等个几任还是等得起的,单一任一举不成那就提供个基础,经历几任来完成也行。这也是范式的好处。在这个意义上说:时势造英雄。

                      历史转折关头需要力挽狂澜的或除旧立新的,那真是英雄创造历史了。你能想象没有孙中山中国近代史将成什么样,也不能想象没了毛泽东只有周恩来的土共最后的成就是个什么样。中国历史兴亡在一人的不少了。但是正象您所说,需要这类人物的概率不过千分之五,出不出得来这类人物绝对是老天开不开眼了。而且这类人物自身能达到多高,这个历史巅峰就有多高,个人高度的重要性与历史塔基的高度不成正比。

                      对于这类人物我抱敬畏之心,绝不敢持历史造就英雄之说。

                      所以我才格外推崇应该把智慧和能力放在范式内继承发扬寻求民族永续基业长青的传统和实践。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