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西方人眼里的周恩来 -- 元亨利

共:💬128 🌺1154 🌵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毛是个浪漫主义者,而周是个现实主义者

              我的看法呢,毛是一个战略上的浪漫主义者,战术上的现实主义者,所以,他可以在一个打十个的战术问题上无往而不胜;周是一个工作中的现实主义者,生活中的浪漫主义者,所以即便战略层面出现问题,依然可以靠他的努力把损失尽量控制下来,为国家保存一分元气。

              • 家园 周公是实干派,不务虚谈,不作不符合设想的事

                看过关于周公的书籍,周公没有提到过任何不设实际的事情,脚踏实地。

              • 家园 老萨可以写写日本人眼里的周恩来!

                周是一个工作中的现实主义者,生活中的浪漫主义者,所以即便战略层面出现问题,依然可以靠他的努力把损失尽量控制下来,为国家保存一分元气
                花这一句。

                周恩来实际上是个很会享受生活的人,品酒,跳舞,服饰等等。

                这贴本来是想写成“外国人眼里的周恩来”,因为日本方面应该是个大头,西园寺公一,大平正方,田中角荣,中曾根康弘等,都应该有相关的回忆,可没有查到他们的英文资料,只有尼克松书里转了一句:“日相田中角荣说周在毛面前表现得象一个笨拙的秘书服伺一位德高望重的议员。”,连尼克松本人也不太相信,象周恩来这样潇洒的人会显得笨拙。

                所以只能把东洋部分去掉,只写西洋了。不知老萨能不能找找日文的有关资料,肯定会写得更精彩。

            • 家园 【原创】接着聊

              现在是第四代领导核心么,186毛,286邓,386江,486胡。

              浪漫主义者的乐园是苏联,对了他们还是大国沙文主义者。我的理解毛周都是共产主义者,都是现实主义者。中国革命分工,毛主要参与问题决策不太考虑执行方式方法,周也参与问题决策但主要任务是贯彻执行路线方针政策。

              四人帮不是戏子就是读书人,能成什么事。186和286神交已久,286如有反心早被186拿下。186让286尝尝当年自己在中央苏区的味道那是历练他,286早就身领神会,只是没法讲给自己的孩子听,结果孩子纵身一跳。成为286心中永远的痛。

              • 家园 想张春桥这样的咋怕的那高?

                毛不是最不喜欢臭老九吗?而且张还汉奸特务的身份。

                • 家园 回上一贴:不同意-毛主要参与问题决策不太考虑执行方式方法

                  如果你看了不同时期的毛泽东选集,你就会知道毛不但是决策者,而且对于决策在实施中的方式方法、思路要点等都有很多的有的甚至是很详尽的解释、说明。我也很佩服先总理,但我以为,毛不如周的地方只有两点,一是毛没有海外经历,对外国、外国人的感性认识不够,二是毛在外交方面要弱于周,可能是毛的性格和从小的生长环境造成的。至于毛的执行力或者说实施力,看毛在国民党内的工作、在农民运动中的所为、在刚建立苏区而周恩来还没过来一切均为初创时的所做所为,就可以知道毛不但是战略家,在具体执行上也不会比他下面的那些人差,只是就象西方经济学里面的比较成本的概念,毛在战略上发挥作用比他去执行实施具体事务要对中国革命起的作用大得多、有价值的多。而周的最大发挥就是在毛的领导下具体推进和实施。所以,我们看到周在执行中的优异表现,而很容易忽视毛在早期的革命生涯中表现出来的极优秀的组织实施能力。

                  • 家园 非常同意

                    我以前也以为毛是只管大事,不大管细节的人。但我在翻看了毛泽东文集第一卷之后就改变了这个看法,他在许多问题上,管的很细。记得在如何改变由农民组成的红军,使之成为有组织的有政治追求的革命的队伍,毛提出的许多关于军队业余文娱活动的形式,包括诸如击鼓传花这样游戏,仅仅是要增强组织性。毛在福建江西等地的调查甚至记录了一个镇上有几个店铺,各卖什么东西,价格各如,甚至鸡蛋多少钱一个!这令我震惊!这种调查在20年代,当时中国几乎没有像样的社会调查研究,自身没有这样的社会科学的研究传统,西方的也刚刚引进,是否有这样的著作翻译或编译,我不清楚。但我认为,毛几乎是无师自通的,做得那个细致,是令人钦佩的。你看了这些调查,这些文件,你才知道,毛了解中国,不光是他的天才,他的生活经验,他也是下了真功夫的,注意那些调查,都是在战争的空隙中完成的。

                    毛之所以后来不大做这些细节工作了,我认为,第一,由于他的社会重要性改变了他的时间和精力的比较收益;第二,他个人在这方面努力的边际收益也会递减;但最重要的也许是第三,他有了其他一些也许比他更擅长这些周密规划和执行工作的同事,一个领导班子在某种意义上其实就是要将不同类型的资产进行最有效的组合。

                    尽管如此,即使在晚年,毛的许多举重若轻的言辞和举措,还是能透出他其实是想问题非常周密的人。一个简单且不一定有代表意义的例子是关于中美关系的举措安排,先是邀请斯诺上天安门,后来在邀请美国乒乓球对来华访问的事,先是画了圈决定不邀请,吃了安眠药后,又决定邀请,让身边人赶紧把已圈阅的文件收回来。然后才会有事实上的中美建交,尽管说是互设联络处,其实就是大使。

                    通宝推:ifuleu,
    • 家园 还有后续吗?

      我也是总理的粉丝,以前看梁衡的《大无大有周恩来》看到痛哭不已

      • 家园 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小细节--周恩来英文名的拆字

        也是在威而森的传记中,是在正文前面的关于中文人名的翻译的一点说明中,以前没注意到。

        他说:

        Chou En-lai是千百万英语国家人民所了解的以故中国总理的名字。对此,显得比较亲近但有些荒唐的法语翻译mon petit chou(my little cabbage)--我的小卷心菜,也许有助于盎格鲁萨克逊人喜爱他的人品。

        但他并不把自己名字拼写成Chou,也不是按法国人习惯拼成Tcheou,或俄国人拼成Zhou,德国人拼成Tschou,但在某一段时间里在他的英文信件里拼成Chow.

        中国开始没太在意番邦夷人如何折腾中文名字,后来决定了用拼音。本书决定采用拼音。不管怎么拼,发音应该是一样的,跟英语的Joe是同一个发音。用曲里拐弯的Z代替柔滑的C,也许会显的这人不那么有同情心。但是,如果由此能推断出,在他公认的通情达理的表面背后,藏着一个强硬的个性,年少时的心理创伤还时时浮现;在地下斗争,国内战争及以苏联为模式的社会改革中鞠躬尽瘁,那么用字母Z也许并不是坏事。

        红字这一段怎么看怎么象拆字。下面几句与周恩来无关,但实在忍不住还要不厚道的引在这里:

        本书对那些对柔滑的C情有独钟的人也作了例外,由于这个人的名字在西方已很熟悉,而且与拼音差别太大,所以常凯申的名字没有拼成蒋介石。。。

      • 家园 刚刚修改补充了“一些细节补充”贴

        另外修改了主贴的一些错误,比如李鸿章写成李洪章了,还好蒋介石没写错,打字时看了好几遍,其它都可以错,蒋介石的名字绝不能错!

        梁的书没看过,亨利限于西方人的资料。国内出的我猜想可能会比较一面倒。为尊者讳也是我们的传统呀!因此很容易让人泪流满面。周恩来能打动那些坚决反共的老外,赚国人眼泪就更容易了。记得很久以前看一部讲周恩来逝世前后的电影,由北人艺一批老演员演的,名字忘了,记得主演有郑榕。放映时电影院可以说是淹在泪水里了。我前排的一位母亲哭得顾上不她的孩子,小家伙两边看看,大人都在哭,转过头来,正好和我对了脸,透过泪水,看到小孩的一脸茫然:这帮大人都是怎么了这是?

        很想知道这个孩子现在对周恩来的看法。。。

        谢谢!没有后续了,给你一朵花吧。

    • 家园 【讨论】白宫风云里基辛格对总理的描写有点像粉丝对偶像

      不自觉的就把周总理写到舞台中央,而作者基辛格本身仿佛退到观众席上,欣赏自己心仪明星的表演。很多普通的事件,总理一到场马上光彩夺目。

      牛人就是牛人啊

      • 家园 基老师阅人无数

        如果不是周恩来确有过人之处,他不会轻易如此粉丝。

        象其他西方人一样,基辛格也在书中强调:“我对周所代表的体制没有丝毫幻想,也毫不怀疑,为了这个体制的目标,他(周)会成为一个可怕的敌手。。。”

        一般昏了头脑的小粉丝们,会对他们所崇拜的偶象有这么清醒吗?

        所以基辛格,尼克松之辈对周恩来是心服口服。

    • 家园 【原创】一些细节补充

      主贴链接

      补充一些在读有关周恩来资料中看到,以及以前听到的细节

      传说宋美龄在西安事件中见了周恩来后,对蒋介石说,“为什么我们的人里没有周恩来这样的人才?”宋从直觉上与周惺惺相惜。威尔森的传记中也记叙了一位国民党官员的感叹,“如果周恩来当时站在我们一边,那现在在台湾的就是毛泽东了。”

      威尔森在他的传记开头描写了他1960年在尼泊尔见到周恩来的情境,当时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访亚非国家。在尼泊尔时,举行了记者招待会。由于某种原因,记者会改期而威尔森未能接到通知,等他赶到会场时,记者招待会已经结束了。周恩来知道后,同意为威尔森举行一次独家采访。当时已是深夜,明天一早代表团还要上路,代表团其他成员站在周围等着会见结束,有人用不耐烦的眼光看着威尔森,连外长陈毅也“郁闷地把他硕壮的体重从一只脚换到另一只脚”。但是周恩来还是那样礼貌耐心,在近四十分钟的会谈中专注的看着威尔森,几乎就是为他一个人重新讲述了刚刚讲过的内容,“好像他有世界上所有的时间一样。。。他尽一切努力满足我的所有要求,却又没有一丝傲慢或高人一等的派头”。

      顾顺章灭门案,河里好象有过讨论,记不清了。虽然有人说总共杀了一百多人,西方的材料认为总数不可能超过四十,据说国民党写的周恩来传记里根据内部资料包括当时警察局办案人员的叙述,结论是一共死了24人,有顾的妻子,三个孩子,嫂子(弟媳),姐(妹)夫,及岳父母,其他人中还包括一名欧洲人。有一名顾的孩子幸免于难,因为一名杀手临时手软了。后来这个孩子还与顾顺章团聚了。关于这件事,尼克松有段很有镜头感的描写:周虽然具有迷人的风度,却曾亲手杀过人,完事后镇静地边走边点上一只烟。

      尼克松除了正式会谈,有很多时间是与周恩来聊天,两人的话题涉及政治,历史和哲学,周恩来每一样都能拿得起来,应对自如。但是尼克松发现在有些外国历史细节上,周恩来的知识被意识形态牵着走了(这也许是中共宣传的结果,把领导给忽悠了)。比如法国大革命,周恩来说那些与殖民主义者作战的士兵都是志愿军,尼克松说其实其中有很多职业军人。又,周恩来说林肯发动南北战争是为了解放黑奴,他的胜利说明人民支持他。尼克松说,其实林肯发动南北战争不是为了解放黑奴,而是要把那些想从联盟中分裂出去的南方的州拉回来。解放黑奴只是为此目的服务的一种策略,林肯虽然反对奴隶制,但在那时他只解放了那些反叛州里的黑奴而没有解放相安无事的州里的黑奴。

      在与基辛格的会谈中,出身哈佛的基辛格博士每次总是提着一大包文件资料,而周恩来总理面前就是一张纸,上面写着会谈的一些要点。记得当时国内有一个传闻,说基辛格每次还在口袋里藏个录音机,有一次大概是身体的动作碰了录音机的哪个按钮,录音机突然发声了,基辛格很囧,周恩来哈哈大笑,说:“老兄,你把录音机拿出来放在桌子上不好吗?”

      另一个传闻是,尼克松出了一个谜:只有中国有,每人一个,每家几个,但全国只有十几个。周恩来马上就猜着了,他微笑着看了一眼在坐的郭沫若,郭喝了一杯酒后也猜出来了,是十二生肖。

      西方研究周恩来的一本必读书是Kai-yu Hsu的《周恩来,中国的元老》(Chou En-lai:China's Gray Eminence)查了作者的中文名字,叫许芥昱,旧金山大学教授。他对周恩来的评价是:“周恩来的外交生涯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个人的吸引力。” 这是几乎所有人对周恩来的一个共同的感觉。第一个把中国共产党人介绍给西方的斯诺是这样描述周恩来的:“他身上有某种吸引力,这似乎来自个人魅力和权力的组合。。。他在南开的日子里常常在舞台上搬演女性角色,但我遇到的这个人没有丝毫的娘娘腔。。。只有魅力,这是他成为红色中国第一外交家的品质之一。”

      许教授书中写了一件事,1960年代初,当时联大秘书长哈马舍尔德访华,周恩来总理每次都安排哈马舍尔德团里的一个年轻助手美国人与哈马舍尔德坐在一起。周总理说:“我知道那个年轻美国人只是个便衣,但我还是对他特殊照顾。每当摄影师照相,我都要拉他一起照,宴会也给他安排一个位子,他给弄的不知所措。我们不要怕美国情报机关的特务,相反,我们可以作他们的工作。”

      纽约时报1976年1月9日在周恩来的讣告也提及周的细腻与含蓄。说邓小平是个很直接了当,很冲(blunt)的人,邓在1975年中美会谈中就美国对苏政策的危险性,严厉警告福特总统和国务卿基辛格,而如果是周恩来就不会如此教训人。

      周恩来在重庆曾家岩办事处时,很多美国人来访,海明威也来过。但海明威可能自己对革命有一套理论,见了周恩来大谈特谈,滔滔不绝,周恩来几乎插不上嘴。1954年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会见了卓别林。卓的自传中只有很短的一段描述,没有任何评论,也许电影人总是认为画面胜于评论吧(抑或是对美国文化大革命--麦卡锡运动--心有余悸?)。会见前,卓别林被告知,周恩来有重要事,可能会晚到,可是等卓到达周的别墅时,周已在门前等候,卓自然要问,事情办的如何,周拍了拍卓的肩膀,说:“都解决了,就在五分钟前。”

      ---1月10日补充----

      威尔森书中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细节,1972年一位研究中国问题的美国女士维特克访华。年轻而对中国充满热情的她想采访中国妇女,周恩来把她介绍给中国第一妇女--江青。老练的周恩来无疑是想让江说露嘴,事实上江确实说过头了,这正中周恩来的下怀。1973年毛泽东知道了江与维特克的会谈内容(维特克后来出版了《红都女皇》,中方称维特克是中情局特务),毛大怒,写了封信痛斥江青。据威尔森书中说,毛的信中有句话:“我真的羡慕周恩来的婚姻。”

      高文谦的《晚年周恩来》,前几年高在哈佛作过一次讲座,亨利也恭逢其盛。那时对高及其书一无所知,以为是中美两国合作研究项目。听了后很失望。本来冲着哈佛之名而去,想像的是一场学术讲座,结果感觉是听了一个故事。后来知道高是自费留学(更象是林冲夜奔),因此书中依据的很多中央文件没有来源,他的讲座中没有一个资料索引。比如毛泽东最后对周恩来的治疗的态度,是书中重点。高说他的结论来自中央某文件。但没有说明具体的来源,比如是哪年哪月哪日,文件号码等等。即使记不清了,你要说明。不知书中有没有索引,反正这次讲座很不符合学术规范,更不用说是在哈佛了。开头主持人提到,这个项目哈佛赞助了7年。高文谦面色很不好(从中医来看,一定别来有恙),虚胖,看上去与其说是个学者,不如说象个小老板。

      贴子得了那么多花,宝,心里很感激,更知道这是冲着周恩来的。但是,相信现代中国人中,对周恩来不以为然的也不在少数。这不奇怪,其实不仅是在对周恩来已没有切身感受的70后,80后中,即使是在60后之前的人群中,这种意识早已存在。80年代初,北大曾有过一次民主选举海淀区人民代表。在那次轰轰烈烈的选举中,不少人已经对周恩来提出很激烈的批评。记得有台下观众在竞选人演讲后的问答中问:如果你有机会成为彭德怀或周恩来,你会选择谁?竞选人答:彭德怀。

      通宝推:响马,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对比彭周而二公

        对比彭周而二公,不禁想起陈平对王陵说的一句话:“在庙堂上据理力争,我不如你,保全国家,你不如我”。

      • 家园 随便说几句

        80年代初,北大曾有过一次民主选举海淀区人民代表。在那次轰轰烈烈的选举中,不少人已经对周恩来提出很激烈的批评。记得有台下观众在竞选人演讲后的问答中问:如果你有机会成为彭德怀或周恩来,你会选择谁?竞选人答:彭德怀。

        不是对彭总的不敬,这个回答我认为有两层含义,1、成为周总理比成为彭总更难,或者说,成为彭总还可能,成为总理,几乎不可能!2、彭总的仗义执言,在那个时候可能更有吸引力,那样说,可能会得到更多的选票。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