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八卦中国金融组织(续)——商业银行(3) -- 上古神兵

共:💬37 🌺21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八卦中国金融组织(续)——商业银行(3)

    接上文上古神兵:【原创】八卦中国金融——商业银行(2)

    说到这么大的窟窿,难免就要说起金融领域(尤其是银行内部)的犯罪问题。我一个基层工作人员没有那么大的视野,但可以说说我知道的一个案子,大家可以自己琢磨一下窟窿里边有多深的臭水。

    这是某个银行基层储蓄所在90年代初的案子,那时候好多网点还没有计算机联网,甚至相当部分存单还是手工填写,即使联网了,也因为网络刚刚运行,有不少程序上的漏洞。这就给了一部分人可趁之机。这个储蓄所的主任利用自己值柜台的时候,遇到存款期限长的客户来存钱(那个时候人民群众就认储蓄,消息闭塞一点连国库券都不信任,所以很多都是存定期,三年五年是一般,七年八年不罕见),就只把客户联给客户,其他的单据作废,电脑的记录作废删除。这种作案手段其实是很低劣的,因为银行的单据什么的是要定期审核的,但不知为什么这家伙搞了将近两年,(具体犯罪手法行里没描述,一是丢人,二是肯定有人玩忽职守),弄了不到100万,还是因为有人要提前取款露馅了,他就跑了(至今不知所踪,说句没原则的话,太不值了)。而银行呢,甚至连案都没报(报案估计这小子就被逮住了,但还得有其他人进去),只要是这家伙涉及的存款,取一笔,登记一笔,注销一笔,慢慢消化呢。

    窟窿归窟窿,到2008年,四大国有银行中的三家都已经上市,这1.4万亿中的部分已成为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的包袱,实际上是由纳税人买单了,至于这些不良资产的最终去向将在资产管理公司那篇再说。目前农行也要上市,银行有限公司的牌子已经挂出来了,但估计上市的进程不会很快,怎么也得2年以后了吧!

    除了不良资产,银行改制和其他企业改制有个共同之处就是人的处理,仅中国银行在2004年就分流了7万人,中行还是四大行中员工最少的。怎么分流呢?中国银行某省分行是这么干的。

    “对73个存款余额低、亏损的机构网点,实行撤、并、迁。年内已撤销16个储蓄机构,富余人员分流到其他业务一线或充当外勤人员。”这是该行年终报告中的一段话,实际是怎么操作的呢?省中行在周一开门前,派出大批钦差大臣到要关闭的网点(大部分是不发达地区),堵在大门口,宣布该网点撤销,人员实行分流。所有员工根据年龄、工龄划线,或直接提前退休或买断工龄,反正就是不要你了,给你点儿钱,爱哪哪去吧!你还别说,保密工作做的真好,事发前,居然连该网点负责人都没得到丁点风声。宣布完,直接将大门封了,等待清算组来对账清算。也就是说,这些银行职员们过了一个周末,就再也进不了他们服务多年的银行大门了。这么突然,据说是为了防止银行的账目和资金安全。工作了多年却被当贼防着,你说这帮人窝火不。更窝火的是,那些划的线经常被某些人以种种原因突破,最后下岗的就是些没过硬关系的老实人;而且不少把所在网点干的一塌糊涂的行长主任们换个地方继续干。所以距离该省分行一街之隔的我就看到百十号人在那示威呢,哦,咱们国家这叫上访。

    这种情景不止中行有,各行都有。网上有不少关于对工行员工在工总行示威发表的评论,其中颇有些受过银行衙门气的网友刻薄的评论,并认为他们比起当年工矿企业的下岗职工应该知足了。但说实在的,好歹我也在工行系统干过,兔死狐悲——这些被买断工龄下岗的员工也是很可怜的,尤其是那些在银行柜台后面数了十几年钱的老柜员们,四十几岁的他们,子女要就学,老人要赡养。可他们手不能提篮,肩不能挑担,他们除了银行柜台的工作,什么其他的技能都没有,他们唯一拿手的就是点那些不属于他们的钞票。

    好了,离题有点远了。

    上市还有个问题,这即是上市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上市的目的之一,那就是核心资本充足率。所谓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实际上就是到底有多少钱是银行自己的,而不是老百姓的存款和这些存款吹出来的肥皂泡。根据国际标准,也就是《巴塞尔协议》规定,必须超过8%。好像不多,可对比下这几个行的资产规模,你就知道这笔钱的数目有多可怕了——工商银行目前的资产总额为11万亿。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发钞票?一下增发几千亿的钞票是会通货膨胀的。更何况发给谁啊?

    这个问题的解决直到今天仍很有争议。解决办法之一是成立了汇金公司,汇金公司的本钱来自财政部,然后又跟人民银行借的外汇储备。你说汇金公司算是个啥?为了解决法律的程序问题(实际还是没解决利索),转了这么多圈,可看着还是那么别扭,无他,再转圈还是老百姓的钱在里边。

    解决办法之二是招外鬼——引入国外投资者,比如建行找的是美洲银行(Bank-America Corporation ,全称是美洲国民信托储蓄银行,现在叫美国银行了),中行找的是头上插羽毛的(瑞银)和穿花格裙子的(苏格兰皇家银行)。由此引发了国有银行是否贱卖的争论。

    原主贴上古神兵:【原创】我也来科普—中国金融组织

    通宝推:小豆豆,西伊,
    • 家园 顶起来就是缘分到了,更新吧兄弟
    • 家园 其实我最有发言权,因为下岗岁月我经历过。

      现在想想都感觉清析如昨天,

      “省中行在周一开门前,派出大批钦差大臣到要关闭的网点(大部分是不发达地区),堵在大门口,宣布该网点撤销,人员实行分流。所有员工根据年龄、工龄划线,或直接提前退休或买断工龄,反正就是不要你了,给你点儿钱,爱哪哪去吧!你还别说,保密工作做的真好,事发前,居然连该网点负责人都没得到丁点风声。

      其实各级要撤网点的行应该是知道的,当时我所在的储蓄所要撤,所里4个人都是带着站好最后一岗的想法去做的,帐款核对无误、介款完毕,结帐,关终端、关闭UPS,电脑上盖上大红天鹅绒防尘布,打扫卫生,一切都象重复了无数遍的点钞一样如旧,在拉上卷帘门的一瞬,心里有点惆怅,参加晚上行内每周二次的例会,只是此次一进工作区,一大队核枪实弹的军警杀气腾腾把守。大家知道会有一批人下去,但都在想不是自己,很简单的审布一下上岗的名单,结束。

      通宝推:桥上,年青是福,
    • 家园 终于复工了。。花之!
      • 家园 [B]【原创】八卦中国金融(续)信托投资——先知们(1)

        在说信托投资前,先提一下河友提到的邮政储蓄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是先有储蓄,才有银行,也就是说先上车后买票,这是由于邮政的先天条件决定的。

        在现金流转技术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即使是非金银的钞票也很令人头疼,所以聪明人发明了异地代收代付,这就是汇兑。我们知道中国原始的金融业票号的产生,也是汇兑的需要,从全世界来看,汇兑和高利贷、税收代理一起成为原始金融业(银行业)的重要起源和原始业务。从事汇兑的两个重要条件:一是公信力;二是尽可能多(且要经济)的营业网点。

        邮政是从事公共传递服务的官办机构,是国家信誉,营业网点遍及全国各个角落,所以汇兑得天独厚。在发明了电报以后,只需要用现代通信手段通知各地网点的汇兑信息,然后得出差额平衡资金即可。这里还有个公开的秘密,即在上世纪90年代,实际上从技术上汇款已经可以达到隔日到账,但邮政系统仍然坚持三天甚至七天到账,这多出来的时间就是资金无偿沉淀的时间,即使邮政部门只把这钱存到其他银行,这利息收入也是相当惊人的,举个例子:2001年全国邮政汇款额达2778亿元,按平均延时支取两天计算(当时的活期存款利率为0.99%),即可收入1500多万元——这些“银子”可是凭空就掉下来了——它要不办银行是不是天理不容?当然现在这笔收入不那么容易挣了。

        信托投资公司就没那么好命了,邮政的这两条它一样都没有,不仅没有,它的户口本(金融许可证)上明文规定它不得吸收储蓄存款。但中国的信托投资公司中却有那么几个异类——它们是先知。

        这就要先说说,当年我国信托投资公司的出身了,主要有这么几类:一是中央部委;二是金融机构;三是地方政府(财政);四是大型国有企业;五是混血杂种。(也有特殊的,比如天字第一号的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那是国字号的,老板后来成为国家副主席)这些出身说明了,当时各部、各省、各银行甚至各地市和银行分支行都在办信托投资公司,信托投资怎么会又这么大的魅力呢?这要看信托投资公司的功能定位和当时的历史背景。

        信托投资公司顾名思义是以自身信用接受资产所有人的委托进行投资,为投资者谋求收益并赚取手续费的商业机构,当其在目标项目与资金提供者之间进行交易撮合时,其功能和投资银行并无区别。我国当初成立中信的目的就是利用国家信用和红色资本家的专业能力,为我国的建设项目引进外国资金。简单地说,这实际上就是个融资平台。这种以政府信用进行空手套白狼的手段,很快就被地方政府和各部委、银行学去了,就算搞不成公司,也要弄个信托部,那通乱啊!借钱好学,挣钱就难学了,当时的中国根本没有信托业的根底,更别说专业人才了,所以钱好借,还钱就不那么容易了,尤其是改革初期大家都摸着石头过河,淹死的也真不少,政府信用很快就成了政府包袱。其中比较有名的大案就是“广国投”破产,其涉及国内国际债权人300多家(国外就近200家),总金额近400亿元,由于资不抵债(净负债近150亿元),一纸判决下来,只支付自然人的本金,其余全免,一度造成极其恶劣的国际影响,不过这也给当初那些认为中国政府会全额买单的外国投机商们一个警示。国家一看不行,就收口,可收了口,就没钱搞建设,于是又放,中国的信托投资业的历史就是一部边成立,边整顿的历史。1993年,国家想出了给这帮早出生的孩子上户口的主意——发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金融许可证,不过为时已晚;到了1995年,不管有没有证,由银行开始的清查整顿中,所有银行所属的信托投资公司和各部委后台不硬的一概消灭,当然出了事的就更不用说了。然而信托投资公司在中国资本市场叱咤风云的历史却刚刚走入高潮,因为他们中间走出了一位先知。

        先知默罕默德说真主会让信者升入天堂,有的中国的信托投资公司在某个历史时期也做到了这点,和先知遇到的情况一样,很多顽固的异端不信,于是他们被诅咒,下了地狱。那个异端叫管金生或万国证券,下地狱的那张门票叫做327国债(期货的交易规则介绍请等到期货公司那一坑),那一天也并非世界或中国金融界的末日,而是一个普通的日子1995年2月23日,距今整整15年。

        • 家园 又见327,一座充满悬疑的神秘古墓
        • 家园 下次发帖是不是要改成“距今整整16年”了

          ^_^

        • 家园 写的好

          等了2年啊,lz继续!

        • 家园 花~等看管总们究竟动了谁的奶酪。。。。。
          • 家园 【原创】八卦中国金融组织——先知们(2)

            “327”事件给外人的感觉很神秘,参与其中的人很传奇,不过我认为这个事件之所以神秘,不过是因为当事人大部分还活着,活着反而意味着不能就当时的情况公开讲述。不过网上对“327事件”的来龙去脉讲的已经很透彻了,大家尽可摆渡自己捞,我就只拣和本主题有关的说说。

            第一个问题,还是要简单说下什么是327事件,这个数字并非918那样的国耻日子,而是一个交易代码,它代表一种建立在95年6月到期的三年期国债(当时叫国库券)基础上的期货合约。这个合约之所以引人关注,是因为前面提到的保值贴补率,而保值贴补率是由财政部根据。。。。。。(根据什么我还真至今搞不明白)制定并发布的——先知出场了。

            中经开,全称“中国经济开发信托投资公司”,先知不一定是上帝的儿子,可中经开却的确是财政部的儿子,所以真正是虽未全能,却是全知。中经开毫不费力地预测了当期的保值贴补率结果,所以知道中经开背景的金融机构几乎全部跟着中经开买入——即做多,而万国的书呆子们却偏不信邪,根据统计数据,自己得出保值贴补率不该上调的结论而卖出——即做空,最后财政部公布的兑付价格是创纪录的148.5元,多头们更是把价格推到151.98,多逼空要万国的命。

            慢着!稍有些常识的人会问了,银行兑换才148.5元,多头做到151.98,那万国直接买券来实物交割,岂不是更划算。这里就要解释下什么叫多逼空,提前说下期货的内容。

            首先,当多方将期货价格推的比实际现货还高时,理论上就有现货套利的可能,从而产生了对现货的需求,从而推动了现货价格的实际上涨,这就是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和反馈功能。其次,在期货交易中,实物交割是很少见的,因为期货合约是标准合约,就是统一在某地某时以约定价格交割,而交易双方都不在合约标准所在地,如果实物交割就会产生仓储、运输等其他手续费,即使像国债这样相对简单的有价证券也会有柜台的代理手续费什么的。所以当多方力量强大时,空方的成本计算会很复杂,在差价不大时一般会放弃抵抗。

            这就是万国碰上的多逼空。3元左右的价差,万国去划拉收国库券,搞实物交割是不划算的——这只是问题的一小部分,更大的问题在于,万国即使想实物交割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当初的国债合约是上不封顶的,也就是说期货合约涉及的国债数量远远大于国债实际的发行量——327国债的现货总量实际上才240亿,最后交收的期货总量则为1.4万亿元,你说万国上哪找那百倍以上并不存在的现货去?

            这就到了第二个问题,我们再不懂的人也看明白了,包括开交易所的国家在内,大家都是在玩空对空,都在赌——吴老说的赌场论难道还有什么争议吗?不过327事件的意义却并非它自身的制度设计问题。

            首先,国债327事件是我国金融市场和主体都不成熟和完善的条件下发生的,我们前面说过,1995年连真正的商业银行我们还没几家呢!这是小孩子在玩放火烧摩天楼的游戏。其次,这次事件的处理方式是一次市场经济的大倒退,使证券市场的正常发展停滞了10年。原因在于法制、经济基础都无法对这次事件给予严肃、公正、有效的处理。第三,最重要也最有意义的是,这次事件暴露的问题没有影响中国金融业发展的脚步,这说明在1995年的时候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就已经走入了不可逆转的快车道。

            第三部分我先声明,因为当事人都还在,所以下文纯属我当年给人当小弟的小弟、马仔的马仔的时候的道听途说,请勿查证,不负文责。其余的部分是我自己瞎分析。

            管金生为什么会进去,万国为什么会倒闭,这和327事件本身其实没什么直接联系,因为根据正常的市场规则,万国并没亏钱,管金生更和后来的贪污、挪用公款风马牛不相及。而327事件本身,同样是违规,为什么让其实还占着理的万国背黑锅,这也和万国是否违规毫无关系。只有一个最简单的原因——法不责众——万国只是一个人,而中经开不是一个人在战斗。327事件到了吹终场哨的时候,多头(机构)实际就只剩了万国了。空头那边是大大小小上百家的机构,如果按照上交所当日收盘价147.4元,这些机构全部将暴仓强平,以当时这些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水平,这些机构全部要破产,国家要收拾上百个烂摊子,处理上千号人。换你是管理层,你是处理一个还是1000个?更可怕的是,从资金来源看,这上百家机构牵动了上千家并未直接参与国债期货投机(没错,不是投资,是投机,期货坑详述)的金融机构——本人所在单位也曾经算是一头,好在损失不大。

            且慢,有些人不明白为什么能牵涉那么多机构?我再多说几句。

            后来背叛万国的“辽国发”高家兄弟,并非想当然的哥两个,而是三个,另一个在“某某国投”(这个“国”不是国字号,而是某省或某市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意思)。因为辽国发没有金融许可证,所以它不能在当时全国的各资金交易市场(天津、武汉、上海)进行融资,而某某国投可以。当时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拆借主要靠国债回购来实现,就是说以手里的国库券为抵押来借款。这些信托公司先把财政、银行手里(前面这些信托本身就是各级财政部门和银行开办)和社会上分散的券借过来,然后再以此抵押借款。开始还规矩,到后来资金需要量开始增大,当时是实物券与登记结算并行,所以有的把押在自己手里的再抵出去,而辽国发胆子更大,居然伪造武汉交易中心的国债入库单(这个有另外的说法,那就是入库单确实是真的,是辽国发买出来的)。某某国投把在各交易所的席位都租给了辽国发,这当然就是犯罪了,不仅如此,辽国发利用某某国投的关系,搞定了四大国有行之一的某省级分行,这下子其资金来源更加隐蔽,融资能力进一步放大。而辽国发不过是这种事情东窗事发后的一个典型案例,也就是说,涉及的范围已不仅是非银行金融机构,还涉及银行,甚至毫不知情的国债持有人。

            所以,一个管金生救了可能受到株连(这个用词不当,应该是罪有应得)的成千上万人,一个烂在锅里的万国救了几百家机构,管金生不冤,他简直就是上帝面前献祭的羔羊(当然不是无辜的羔羊),代众生洗脱原罪的耶稣基督!

            关键词(Tags): #八卦#金融#先知#信托通宝推:光头佬,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