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从食客的意境推广到我对人生的根本问题的看法 -- wqnsihs

共:💬293 🌺87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0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从食客的意境推广到我对人生的根本问题的看法

    本来是讨论吃,结果大量的回复涉及到了人生的根本问题,我说说我的回答。

    1、真我是什么?从何处来?到何处去?

    2、宇宙或世界是什么?从何处来?到何处去?

    (这两个问题是哲学的核心问题。我是在科大选修《西方哲学史》时,从康德那里知道的,基本包括人生观和宇宙观的核心问题。但是康德没有说清楚,后来看休谟和斯宾诺莎也没有说清楚。再后后来看海德格尔、雅斯贝斯和萨特,也没有弄清楚。再后来看儒释道等文献,慢慢有所体会。尤其是禅宗说的最简洁明了。

    当时我认为,人类知识的边界是无限的,所以除了有限,我们不会知道其他。由于人类有限的生命力,人类一旦灭亡,所有知识便将不复存在。所以从逻辑上讲,没有永恒无限的知识。

    我们面对的也许是永恒和无限,但我们注定不会真正从逻辑上理解他。永恒和无限是我们的上帝(神学家认为),彼岸(海德格尔认为),道(道家认为),大一(佛家认为)和绝对真理(康德和黑格尔认为)。。。。。。,这就是人类,会反思自己在无限永恒中。

    西方文明的本质,一是理性,也即思辨和实证。思辨意味着逻辑化、程序化、标准化、科学化(古希腊文明)。而实证意味着存在就是合理的,表明可重复核可证伪才是实在的。

    二是平等,也即民主和自由。民主意味着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无人比别人更伟大。自由意味着除了上帝,人不需要被任何奴役。

    西方哲学认为人类就三个问题:人是什么;为什么要做人;如何做人。本质对应中国哲学的三个问题:如何超越(信仰和修养);如何审美;如何共处(道德、伦理和礼法)。

    例如超越的概念可以描述成:明明德(来自《大学》),本体(康德),绝对存在(黑格尔),良知(王阳明),自由意志(尼采),心性(朱熹),涅槃(佛教),得道(道家),真人(道家),无限永恒等等。)

    快乐时的我不是真我,悲伤时的我不是真我;年轻时的我不是真我,年老时的我不是真我。哪个是我的究竟,哪个是真如?只有自性是真我,是永恒不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真我。

    (这一段是我回答什么是真我的体会。前面说明从逻辑上我们无法认识无限永恒,就只能从非逻辑上----直觉上来感受。真我是本质,不会随时间空间变化而变化。那么上述描述的就不是真我:因为随时间,年轻会变老,年老会死亡;谁空间,快乐会变不快乐,悲伤会变不悲伤。所以真我不在表象中。)

    春天不是真世界,冬天不是真世界,我心悲所见不是真世界,色受想行识所反映世界不是究竟、真如,只有自性才是真世界,才是永恒、无限、绝对的真世界。

    (这一段是我对真世界的体会。道理与真我一样)

    任何相对,变化的相均是虚幻,因变前变后那个是怎无从判断,若一个是真,另一个为何不是,只有均虚幻。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这一段是《金刚经》的精华。见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真我是绝对的,中性的,与相无关。

    但万相中真我必蕴。找到真我,但不会迷失于万相中,无常中,有限中,挣扎在变幻无穷的虚幻中,受贪、嗔、愚、痴的折磨,受生、老、病、死、爱、恨、怨的左右,自由而又平静。

    无相、无念、无住是开悟的结果,也是入门。谨守不欺人、不自欺、不妄想、思无邪,便可找到入门的契机。因能谨守,便不会有挣扎,上无愧于天,下无怍于人,行事无不搛于心。便可以不动于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找到虚静空灵,不偏不倚,不执不滞,和谐中正的境界。这可能正是入手之处。

    (这一段是我读《坛经》的体会,如何开悟,如何保持不自欺,不欺人,如何进入虚静空灵境界的方法。)

    春在那里,在在枝头里,在芳草里,但却找不到,只在人的心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该吃饭就吃饭,该睡觉就睡觉,不牵任何一丝其他想法。不沁不染,纯洁空灵。世界上有几人是该吃饭时只吃饭而不思虑千般万件闲事,该睡觉而不做梦。有几个人是怀不贪,不嗔,不愚,不痴之心去吃饭,睡觉有几人是无相,无念,无住。

    所以,只要该干什么便只干什么,而无染无执其他任何外相,便是物我两忘,于相而离相,于念而离念,不染不执了。

    无念为宗:目的

    无相为体:表现形式

    无住为本:基础入手处,不执,不染

    善护念:不欺人,亦不自欺,不妄想,思无邪

    (这是我对禅宗修炼的理解。)

    通宝推:云意不知沧海,无事忙,唵啊吽,钓者任公子,jcdh836,山远空寒,游识猷,积吉,一无所之,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这里,忙总确实差了

      哲学三问,第一问最关键,若是差了,后面两问即无可问。

      快乐时的我不是真我,悲伤时的我不是真我;年轻时的我不是真我,年老时的我不是真我。哪个是我的究竟,哪个是真如?只有自性是真我,是永恒不变,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真我。

      (这一段是我回答什么是真我的体会。前面说明从逻辑上我们无法认识无限永恒,就只能从非逻辑上----直觉上来感受。真我是本质,不会随时间空间变化而变化。那么上述描述的就不是真我:因为随时间,年轻会变老,年老会死亡;谁空间,快乐会变不快乐,悲伤会变不悲伤。所以真我不在表象中。)

      忙总的看法差了一层。忙总的假设,诸多表象(色)下,有一个自性的我;而佛学的本质就是没有“自性”。所谓的我,乃是因缘和合而来。线本非有线,点共线而有线。其意不在点,在共。

      那时候忙总大概还是年轻,执着于我。过分的成功,对于参悟是障。现在的忙总,若是看到我的文字,大概会深感赞同。

    • 家园 放下自己,容下别人!
    • 家园 看了“食客的意境”,觉得放在这里合适。

      在“食客的意境”中的最后一句是:“我们能够超越的只有时间”。这句话有些说法。如果改为:“我们不能超越的只有时间”就是另一个世界了。“我们不能超越的只有时间”说的是时间是我们的依据,“我们能够超越的只有时间”说的是以无我境界作为目的的超越。无我境界是超越的目的却不是我们的目的。无我境界是我们的本源,即从何处来的问题,探寻本源有其必要只是因为我们遗忘了本源,而遗忘本源的是在路上的我们,所以超越的目的是探寻本源,而探寻本源的目的则是在路上的我们,使得在路上的我们知道我们是谁,在做什么。简单地说就是:“超越不是我们的目的”。

      • 家园 老兄说得好,超越的确不是我们目的,我们也不是要

        永远沉浸在虚静空灵的境界里,那样与直接自杀没有本质区别。我们寻找本真,寻找自我的目的,还是要安慰当下纷乱的心境,找到一个精神终极的家园,好安心。就像我们必须有一个终极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一样,不然无法判断我把我自己的位置,自己在干什么,自己生命的价值,是否如行尸走肉还是真的在意识到生命是什么。

        所以我觉得无限永恒和有限无常在没有精神坐标的世界是无法分辨的,这也就是我的困惑,也许是所有没有参悟到大道的人共有的困惑。

        • 家园 一孔之见

          世界上不存在无限永恒的事物,所谓永恒的必然无边界,必然无处不在,既然无处不在,则就只存在永恒的事物,有限的有边界的事物就不存在了。事物以有限的形式存在,就会有边界,有边界则事物和事物之间就有相对性,相互性。石头和石头相击,产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一种相互性的体现。太阳辐射给水加热,也是一种相互性的体现。我觉得意识是事物演化到生命阶段的关于相互性,相对性的体现。生命的特殊性是有意识,就是一种关于相对性的存在,生命的意义就是这种相对性存在的意义。我把生命的意义理解为相对于自我存在的解释存在,解释包括思维和实践。由于生命是有限的,有边界的,站在自我的立场总是向外扩张,如果没有向外性便会消失于无,就不存在了,这就是自由的来源。所以于有限存在的自我的解释一直是存在的。

          • 家园 这个接近存在主义了,不过生命、时间和存在的相容我没想清楚
    • 家园 mang总

      你看的西方哲学史是谁编的??罗素??你竟然没有提到叔本华,对于人是什么;为什么要做人;如何做人,《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写得最深刻,推荐一下。

      斯宾诺莎是泛神论的提出者,他的《伦理学》刚刚入手,还在看中。不好评述。

      kant太难理解,他的三大批判不结合《论永久的和平》等政治哲学著作,不结合《宇宙发展史概论》等自然哲学著作无法理解。

      禅宗的精髓就是《金刚经》和《心经》吗??

      你对易经怎么看,它号称是中国的自然哲学鼻祖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0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