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讨论】两个重要消息 -- wqnsihs

共:💬476 🌺143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华为就算愿意,最后估计会被拖死

                  因为速度,各方面变化的节奏国企不知道能否跟上,除非像TD-SCDMA一样,政府控制市场节奏。但这样就别想出国混了。

                  其实我觉得可以考虑把军工技术支持国企、资金也可以支持一下,但是市场还是别控制了。

                • 家园 这样搞肯定是错的

                  我的意思不是让私企自己搞研发,而是由最了解市场的私企提出他们碰到的技术瓶颈,给出需求,由中央组织技术部门规划、分解技术,下派到各个国有科研机构或者高校。成果出来,再让私企购买或者参股。私企自己搞是不行的,他们大都在研发领域不成熟,根本没做过大项目。

                  其实很多私企都有寻找高校或者科学院合作的愿望,问题是基本上没有合适的沟通渠道。

                  • 家园 我们的高校和科学院都没有能力满足企业的研发要求,

                    这个我是有发言权的,毕竟在中科院呆了8、9年,我也在企业工作过。企业要求的是可以立即投入生产的技术:包括工艺操作手册、工艺流程、工艺标准、设计图纸或配方、监测技术和方法;模具、夹具、工具、测具清单;设备配置和调试清单;原材物料清单和检测技术等等。这些我们的研究机构都做不出来,他们只能搞点原理,至多到中试水平,根本无法满足企业生产要求。企业到中科院找的多了,但是基本都无法完成人家任务,纯属骗吃骗喝。所以只能去买技术或山寨。

                    • 家园 因为这类事情本来就不是他们的责任

                      这算是工程师的责任

                      以化工为例,理论研究放在科学院,工艺开发应该是由化工设计/研究院完成的,国内是中间环节出问题了。其实这也算是由我们目前的产业发展状况决定的。

                    • 家园 但是基本都无法完成人家任务,纯属骗吃骗喝

                      发一些无关痛痒的文章。

                    • 家园 说说我的一点浅见

                      我觉得,这个问题眼下无解。

                      现在很多忽悠,特别是现在到处闹腾的所谓“创新”产品。实际上,即使在实验室成功了,离量产还远着呢,个中还有无数细节需要处理,在某一处出问题,就可能导致整个项目完全失败。而麻烦在于,因为没有先例,人们甚至连哪些细节“需要”处理都不知道。这是一个层面上的问题。当知道某个细节必须要处理的时候,那么应该如何处理?这是第二个层面上的问题;即使当所有分立的子系统问题都解决了,系统集成时,能不能成功还是一个未知数,这是系统集成层面上的问题。以上三个层面的问题,每一步都充满风险,需要不停的实验、试错、总结,甚至要推倒重来。即使花了时间成本、人力成本和经济成本,也没人敢打包票一定成功。

                      站在国内的科研人员的角度来说,也没几个人愿意把赌注都压在没多大把握的风险项目上。按现在的评价标准,科研人员几年没出SCI,恐怕立刻就面临饭碗问题,如果风险项目再失败,就差不多要被开出学术界了。就风险项目成败的概率而言,大部分风险项目最后是失败的。即使风险项目攻关成功,也不见得能有多大收益。产品出来了,后面还涉及到市场开发问题、企业运营问题等等。幸运儿毕竟是少数。如此之风险大,收益低的事,能吸引到很多人干才是怪事,如果再要求人家立军令状打包票,就更不可能了,人又不是傻子。

                      而反过来,如果科研人员主要精力不放在风险项目上,而放在做模型、做演示实验上,完全可以多发SCI,这对合格的科研人员来说不困难,是完全可以把握的,未来的收益基本上也是可预期的,至少饭碗不丢。如果能长时间持续发所谓高档次文章,在学术界的江湖地位就可以确立了,风险小,收益大。

                      当然,如果能“骗”到企业的钱,也就是在不影响自己纵向项目的前提下,横向项目当然多多益善。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科研资源既然倾向于纵向项目,那在横向项目上的各方面的投入就受到限制,如果事情不成,在企业的看来就会有被骗的感觉。

                      行内更注重纵向项目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纵向项目容易过关。纵向项目只要能忽悠住外行的领导就行了,很容易。当然领导可能已经心知肚明这些忽悠的把戏,但他也不好拆穿,因为他也需要政绩。再说说不定他自己就是当初该项目经费的审批人,那就更不能拆穿了,总不能给自己治一个失察之罪吧?至于同行评价,也不靠谱。圈子就这么大,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说不定评审专家就有自己大学时下铺的哥们。今天你评审我,明天我就评审你,这事儿太常见,大家会互相拆台吗?只要项目面子上过得去,还真没听说过哪个项目评审不能通过的,就算和某个评审专家有点恩怨过节,问题也不大,因为该评审专家也不敢坏了规矩。不过呢,话说回来,纵向项目结题的时候一般也不完全是忽悠,还是有若干能拿得出手的东西,因为毕竟还是有不少干实事的人。像汉芯那样粗暴、明目张胆的,毕竟是个案,少之又少。当然,至于这些“能拿得出手的东西”,是否达到了他们所宣传的水平,那就。。。呵呵,今天的天气。。。。

                      科研最忌讳急于求成、贪心求快。人家西方数百年积累的东西,不是几年或十几年就可以赶上的。科研必须一步步积累、一步步改进,稳扎稳打,那才是自己的东西。积跬步而至千里,时机到了,量变到质变自然会发生。而现在国内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这已成风气,早就不是秘密了。。。。这方面就不多说了,反正现在谁不宣称自己在某某方面世界领先云云,同行见面都不好意思打招呼,更没脸找领导要经费。

                      所以呢,也不必怪人家忽悠,怪人家把功夫都花在纸上文章上,游戏规则是现在这个样子,人家也只能这么做。

                      通宝推:迷途笨狼,游识猷,
                      • 家园 你说得非常对。90年以前,中科院还允许做点基础工作

                        还不是急功近利。90年以后,除数学所、高能物理所和理论物理所全额拨款(实际经常连出差费都付不起)外,所有院所拨款只够基本工资(人均200元左右),其他全部费用要靠自己去争取:自然科学基金,部委项目,企业项目和省级地方委托就是生存的来源。当时我们是做基础工作的,也不得不到处找项目养活自己以及行政人员(行政人员与一线人员必须一样待遇),所以把人心一下就搞散了,忽悠出来了,欺骗出来了。我认为当时的国家领导人过于短视,过于象土财主,把研究工作当成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小买卖,结果是摧毁了许多重要的工作基础。这个影响将是长期而且很难消除的,整个60后,70后,80后都没有办法获得老一辈的那种工作环境。看看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对研究队伍的支持,我们只能叹息:土老财实用主义害死人。

                        • 家园 自然科学基金,部委项目,企业项目和省级地方委托就是生存的

                          其实米过就是这样的。主要是中国的FUNDING的渠道可能不很畅通,这样就很压抑了科技的进步。不管怎么说,科学都是烧钱的买卖。所以别人要知识产权,不会那么免肥给你告诉你技术的关键。

                          • 家园 主要是不公平。自然科学基金是几个院士(当时的学部委员)

                            把持,不是学生和熟人,门都没有;部委项目基本靠老同学牵线搭桥,不然根本不知道有这种项目的信息;企业项目是自己上门推销,看介绍人面子大小给经费(例如省委书记和省长介绍是不同待遇的);省级地方项目基本是自己到中央部委(例如国家计委)帮忙找项目,立好项,地方才会给你钱。我们基本成为公关先生。所以我跟计委人非常熟悉,就是这段时间打下的童子功。

                        • 家园 第一代眼光也是不错的,不然不会有二弹一星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