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我所知的小镇上的生活 -- 方解石

共:💬128 🌺361 🌵7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 家园 谢宝

            送花 关闭

            恭喜:你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送花 关闭

            要是我的话肯定不会喝脏水的,想想都觉得反胃

      • 家园 如果发生在校外,非上学时间,墙也不是学校的,学校无责任

        学校无责任啊。

        家长有点无理取闹了。

        他们应该找墙的主人,或者拆墙的单位,不应该闹学校,更不应该影响全校停课。

        你那里是河南吧?

        • 家园 墙是不是学校的不好说

          时间太久了,我也不记得了。当时我们学校门前的房子在拆,准备建商品房。也可能房子是学校的吧。但是因为事故发生在放学后,理论上来讲,未成年人的这种事故家长也应当负一部分责任的啊。此外,孩子们都是有保险的,保险公司理赔之后,校方只要承担自己承担的部分就可以了,倘若不是家长提出的要求的确有点难以满足,应当不会造成这种结果的。毕竟一个两三千人的小学,停课一个星期损失是蛮大的。

          墙本来可能不会倒的,那年特别冷,雪后,墙缝里面的冰化了,然后可能发生了滑动~~~

          据说孩子很惨。家长当年找学校,不知道是出于何种理由。但是这种事情,或者说类似的事情不是唯独此一件,我妈妈医院也发生过一起,一个人喝了农药快不行了,送到医院没有抢救过来,家属就讹上了医院,说是医疗事故,在医院门前拉起白色条幅,每天派人披麻戴孝,整整持续了几个月。我亲眼见过的。

          这边的大学也发生过类似的情况,一个女生有抑郁症,父母闹离婚,跳楼自杀了,之后父亲带着一帮人到学校去闹事,学校声言没有责任,心理医生也出示了诊断证明,但是苦主还是不依不饶。最后学校没有办法报了警,对方看警察来了,迅速做鸟兽散。

          ——偶没有影射任何人,大家千万别多想。

    • 家园 lz的故乡和我老家比较像

      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小城市,有些地方烂到根了

    • 家园 你说的这几个很有代表性,一般的村镇就是那样

      基层机构烂的没法看。

    • 家园 第五个故事:路遇死人事件

      上次看到一个报道,南京某桥洞下有个农民工冻死,这使我想起多年前目睹的那起冻死事件。

      那大概是我上高一或者高二的时候。我有天中午回家,路过一个丁字路口,这个路口接着环城路所以人比较少。忽然发现路当中躺着一个人。一阵风吹过,他的衣襟被掀起来。我看到他的腹部雪白雪白,像蜡一样。旁边的花坛里,草丛里还有些积雪。他怎么可能躺在那里呢?忽然我意识到,这个人死了。

      当时年纪不大的我选择了拼命骑车,赶紧跑走。下午回校的时候那个人已经不见了,可能是被挪走了吧。

      另一起是几年前我返回北京时候发生的。从我家到北京的长途客车,到站的时候是不进站的,可能是缺少停靠空间或者要交额外费用?我不知道。总之,长途车载着一车人开到了北京西郊。半夜我迷迷糊糊的时刻,听到司机似乎是吃了一惊:“怎么躺在地上?”之后车速就慢慢悠悠的,然后就进了一个小巷子。

      天明了,听司机讲起昨晚的事情。巷子口边上有个小饭店,几个人打架,有个人被扎了两刀,躺在地上。有人打了110和120,两方都很快就来了,但是面对这个救不回来的人,双方都束手无策。兜里啥都没有,只有一个手机。120的人把手机给110的人,110的警员说,你继续放他兜里吧。于是手机又被塞了回去。

      那司机说起来轻描淡写,你听不到任何对这条逝去的生命的惋惜、悲哀,也听不到任何褒贬、思考,仅仅是带点油滑的叙事。

      那件事情给我以很大的震动。有种人命如草芥的感受。也一晃好多年过去了。那具尸体当时去了哪里,不知道。而那种存在于基层的人情的淡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感觉更让我难以忘记。或许是我感觉错误了?那些冷淡只是一种表现?无解。

      讲完下一个故事,将换些阳光点的故事:我所认识的一些人的奋斗史(都是合法的,都有还算不错的结局)。

      • 家园 生生死死见得多了,也就看得开了
      • 家园 你把自己放在了高点上

        把“底层人”作为一个低级群体看待。而忘了他们也是人。

        这个,和士大夫看待贩夫走卒之辈是一样的。

        • 家园 这个哪里敢

          只是那种生活亲历的不多而已,毕竟一直在上学。

          事实上现在80后很多都是这样。父辈的东西他们了解的不多,对于生活的艰辛认识也不够深,对于城市长大的更是如此——虽然我不是。

          我是把他们当做人的,哪里有不把他们当成人的话呢?还望您不吝指教。

          鉴于这几个故事出来误解很多,后面可能会讲一点其他的事情,或许对理解更有帮助吧。

      • 家园 我觉得你的思维方式有点那个

        “那司机说起来轻描淡写,你听不到任何对这条逝去的生命的惋惜、悲哀,也听不到任何褒贬、思考,仅仅是带点油滑的叙事。”

        你这要求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实在太高。

        你的思维方式实在是有点那个。

        “那具尸体当时去了哪里,不知道。”这话可太龙应台了。

        • 家园 这个要求高吗?

          人死如灯灭。怎么说也是大事。调侃一个死人,我不觉得这是一个普通人喜闻乐见的事情。

          “那具尸体当时去了哪里,不知道。”这话可太龙应台了。
          你这要求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实在太高。你知道你住的城市的警察会把这样意外死亡的尸体存放在哪里吗?反正我不知道,我在这里都住了10年了。

      • 家园 【原创】路遇死人事件我也见过多次。不能一概而论。

        一次是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一具尸体趴在路中。貌似还很年轻,也许是中学生?看起来像是被撞死的。

        还没有进行任何处理,没有封道,也没拉警戒线。估计是刚发生不久,警察还没来赶到。

        我当时的心情很不好,想想,中秋节团聚的日子,这孩子就撒手人寰躺在那里了,说不定亲人还不知道呢。。。。。。

        另一次,是一个女尸,卧在辅道里,暂时无人处理。其实那里是公交车站了。一个空的中巴停在附近。

        后来得知,那中巴超高速进站,然后刹不住,冲上站台,撞飞三人。120当然很快,拉走了2个还有气的。那女的判定已死,就继续放在那里。其中一个脑外伤,抢救1天1夜,还是死了。另一个轻伤。死的一女一男是男女朋友。

        唉,也许是很珍贵的实践了“同日死”的一对恋人。

        ------

        另,你的帖子里说道的那个,就你的那些描述,我觉得暂时不能判断警方处置不当。因为如果120等已经判断死亡了,最好还是不要搬动尸体。需要等待专业技术人员(法医)来验尸。110警察本身是没技能验尸的。

        美国最著名的辛普森杀妻案,就是因为初次接警的警察搬动尸体,对现场破坏太大。没有收集到足够有力证据,导致辛普森逃脱刑罚。

        • 家园 其实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司机的态度

          就是一种很随意的很冷淡的,陈述这种事情,认为110是不负责的那种态度——倘若每个人都是这样来认识社会的,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而那个司机眼中看到的,可能就是那样的现象,在他看来不足为奇。

          110当时如何处置,我并没有在现场看到。我当时在车上睡觉呢。

          那天早上车出胡同口的时候人已经没有了。或许是个外乡在北京打工的人吧。那个地方相当的偏僻,附近两三个交叉路口开外的平房里经常有浓妆艳抹的女子向外张望。

          那次事件之后,恍然认识到,这个世界上真是有所谓的“江湖”的。象牙塔里面的生活和真实的残酷生活其实差别太大太大了。其实有些可以从河里老引大大的文章里面读出来,那种冷和热血的交融。和萨大的文字是不同的。萨大热的占主要地位,而引大的,是冷中既热,热中有冷。

          有次去胶南,环胶州湾高速一路上居然遇上两起车祸。大概两个小时内。一起是车撞了开摩托的人,另一起是一辆大卡车撞到了隧道边上,车头都扁了。旁边的老师说:“掉鞋了,人没有救了。”车祸还算是比较常见的吧。

          记得在北京听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的演讲,即兴发挥的他声言改革开放精神文明建设是大失败。或许,在将来等我们经济上升一些之后,逐步塑造人心将成为一大工程。

          • 家园 也许你经历的这样的事还是太少了一些

            我这几年每年最少要去7、8次殡仪馆,原因是单位40、50多岁的同事占多数,他们的上一辈大多到了消逝的年龄段。

            每次站在殡仪馆的院子里,我都会想起那句: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甚至亲戚也没有了多少悲伤。周围总是一片欢声笑语、寒暄问候,葬礼完全变成了来宾们的社交活动,变成了主人一家显示自己权势、财富、人脉的机会。

            • 家园 也不全对

              对于上了岁数的人来说,熟人里走一个,心里就咯噔一下。

              很多时候,遗体告别仪式是这些老熟人之间唯一的见面机会。每见一次少一个,那种感慨可比我们这个岁数的多多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