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水”煮《论语》——极不靠谱的读《论语》(1) -- 江南水

共:💬53 🌺31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水”煮《论语》——极不靠谱的读《论语》(5)

      重要的是做人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馀力,则以学文。”

      这番话,可以看做是孔夫子特长班的招生简章。在这份招生简章里,孔夫子对报名者提出了以下几点要求:在家里要孝敬父母,在外面要团结同学,谦虚谨慎,说话算话,有泛滥的同情心,整天向三好学生、道德标兵看齐。

      只有做到以上几点,还能感觉轻松愉快的,才能参加特长班。

      孔夫子的这个特长班是“文”,什么是“文”呢,不好说,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当时所有的学问都算是文科。

      水煮一下的话就是,只有自己这个人让别人挑不出毛病了,才能开始学习其他的东西。用句俗话来说就是,未先学艺,先做人。

      说实话,完全做到孔夫子说的那几点,几乎不可能。不过,要想做点事儿,还真的要做到孔夫子说的那几点中的一部分。

      《庄子胠箧》篇中有一个反面的例子,有名的小偷跖就认为,要想成为小偷中的成功人士,就要做到五点:能够准确推测出屋子里藏着什么好东西,这是“圣”;溜门撬锁的时候,要一马当先,不让小弟去趟地雷,这是“勇”;完事儿后,撤离现场的时候,要主动殿后,为小弟们挡子弹,这是“义”;还要敏锐的觉察出是不是该出手的时机,这是“知”;分赃的时候,要做到按劳分配,公平合理,这是“仁”。

      看到了吧,哪怕是做小偷,要想成为一个极品的小偷,也得做到圣、勇、义、智、仁,五者缺一不可。

      只要想做大事,无论是大好事还是大坏事,加强个人的素质建设,才是王道。

      “学”就是“做”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又一个孔子的学生,名卜商。孔子认为子夏的特长是文学,可是他并没有留下什么文字写成的东西,文学水平到底咋样,也就说不上来了。

      孔子去世后,子夏就在西河(今天陕西省渭南市、铜川市一带)讲学,还做了魏文侯的顾问,是战国初期最有影响的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子夏不但是一个好学者,还是一个好父亲。他的儿子不争气,走在了他的前头,把个子夏伤心得不轻,一直哭,把双眼都哭瞎了。

      子夏的这句话是对“学”下的一个定义,在子夏看来,所谓的“学”,不是上课认真听讲,课后按时完成作业,也不是能把大英百科全书倒背如流,而是尽心尽力做好自己份内的事情。

      听到(或看到)好人好事,要马上肃然起敬;尽自己百分百的能力去侍奉父母、干好工作;跟朋友交往的时候,要说话算话,不要满嘴跑火车。做到了这几点,基本上就算是“学”了。

      按照子夏的这个定义,相对正经的来说一下《论语》的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既然“学”就是尽心尽力的做事,那在“学”的过程中怎么着也会有点儿自己的体会。每当有新的体会的时候,人们不免会有一点小小的成就感,然后在心里暗暗得意一下,正经的“不亦说乎?”,孔夫子并没有扯淡。

    • 家园 忠实读者,花送新贴!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经成功送出,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涨乐善、声望】。

    • 家园 兄弟也打算出书吗?
    • 家园 【原创】“水”煮《论语》——极不靠谱的读《论语》(4)

      磨刀不误砍柴工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也是孔子的学生,名参,有名的大孝子。

      一天,锄地的时候,曾参不小心弄断了瓜秧的根儿。

      他爹曾点一看他这么笨,气儿就不打一处来,拿起大棍子就给他的后背来了一下。

      曾参应声倒地,半天才缓过气儿来。

      缓过来后,曾参赶紧回到自己的房间里弹琴唱歌,暗示老爸:自己没事儿,您老请放心。

      孔子知道了这件事儿后,大为光火,交代自己的学生:曾参来了,不要让他进门儿。(参来勿内

      一看老师这个态度,曾参很是想不通。老师不是教导我们要孝顺吗,自己对老爸多孝顺啊,挨揍的时候不躲不藏,挨完了揍也没有闹情绪,反而还去安慰老爸。这么孝顺竟然换不来一句表扬,还让老师当成了阶级敌人,老师到底是啥意思啊?

      一看曾参这么死脑筋,孔夫子不得不耐着性子跟他解释:万一这一棍子下去,你的小命儿交代了,你爹就陷入了杀子的不义,跟这个相比,你躲一躲的那点儿不孝,又算得了个啥呀?

      考虑到曾参没有脑筋急转弯的脑子,孔夫子免费赠送给他一个应对方案:以后你爹再揍你的时候,你要仔细看看他手里拿的是什么家伙。要是小棍子的话,你就老老实实挨顿揍,让他出出气;要是大棍子的话,要抓紧时间开溜。

      孔子给曾参写的鉴定是“鲁”。

      鲁,老实得过头,有点儿没眼力见

      这位老实过头的曾参先生,做事儿也相当程式化,每天都反思三件事儿:在帮别人忙的时候,是不是拿出了百分百的劲头儿;跟朋友交往的时候,是不是满嘴跑火车,不管是啥都应承了下来;自己让学生要做到的,自己这个老师是不是早就做得很完美了。

      在这里,曾参只是说反思自己有没有做到位,并没有下文,也不知道他发现自己做得不到位的时候,怎么办。

      说实话,一个人要是有心情,一天反思三十件事都不算过分,譬如,近来是不是忘记吸烟有害健康了,喝酒是不是又超标了……

      反思、总结,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反思、总结完了以后怎么办。如果只是把反思、总结写在纸上、贴到墙上,那还不如省下那张纸,为建设绿色社会做点儿贡献呢。

      都说失败是成功的妈妈,其实,更多时候,失败只是失败的妈妈。大多时候,人们会惊奇的发现:奶奶的,绊倒老子的,怎么老是那一块石头啊!

      领导没那么容易当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夫子的这句话,可以归到领导学里。

      当领导的首先要让自己做到兢兢业业,打铁还需自身硬不是,至少也要让别人看上去自己是在兢兢业业。这样下属才会认为你说什么都是靠谱的,自然而然就有了威信。

      你自己都有一搭没一搭的混日子,怎么能让手下相信你是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啊,那你说的每一句话,还不得跟肚子里的某种气体一样啊。

      除了要敬业,还要做到杜绝浪费,不光是杜绝物质浪费,还要做到不浪费时间。那些三两句话就能摆平的事儿,就不要开大尾巴会啦。你在那里嘚啵嘚、嘚啵嘚,倒是充分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也痛快了嘴皮子,有没有考虑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感受啊。

      “爱人”,不光是要体现在物质上,还要体现在精神上,给大伙儿制造一个心情舒畅的氛围,也是战斗力的重要保证。

      最后一点很重要,给手下安排工作的时候,要掐准时间。不要在下班五分钟前,给手下人安排两个小时的工作量,然后又埋怨手下没有充分利用八小时。

      元宝推荐:铁手,
    • 家园 【原创】“水”煮《论语》——极不靠谱的读《论语》(3)

      责任感很重要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孔子的学生,名若。

      这位有若老兄长得相当有特点,虽然比孔子小了三四十岁,但是看上去就是老师的双胞胎兄弟。

      老师去世后,出于对老师的怀念,师兄弟们就把这位有若老兄当成了老师的替身,让他坐在了老师的位子上。这些师兄弟,也像当年侍奉老师那样侍奉有若。

      优秀的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有若压根儿跟优秀的散文拧着来,模样长得跟老师差不多,水平跟老师差了不老少,结果让同学们又把他从老师的位子上轰了下来。

      同志们啊,如果不是王族出身,骑了白马也不要把自己当王子啊,否则就糗大了。

      有若到底是个啥水平,这些长年混在一块儿的师兄弟应该不是不清楚,这么一会儿捧上天一会儿摔下地的消遣他,是为了啥呢?

      我不知道。

      虽然水平比老师差了一点儿,但是有若说话还是蛮有条理的,至少看上去比老师说的话有条理。

      先来做个名词解释,再扯别的。

      孝,就是对父母长辈要孝敬。

      弟,通假字,通“悌”,就是对平辈的兄长要友爱尊敬。

      犯上,说俗一点儿就是,跟父母兄长拧着来。

      作乱,通俗说就是,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

      有若认为:一个又孝又悌的人,不怎么可能喜欢犯上;一个不喜欢犯上的人,百分百不待见作乱。

      你看他这话说的,层层递进,逻辑性多强啊。

      在今天看来,有若的逻辑没有问题,但是结论有点儿不对头。要是经常看一些法制节目的话,就会发现,不少社会不安定人员,在家里都是孝子贤孙的模范带头人物。

      难道有若也在扯淡?

      这里就牵扯到一个时代背景的问题啦,在今天的法制环境下,一人做事一人当,不会给整个家庭带来不可承受的麻烦。在有若那个时代,一人做事要全家来当,一个人出了问题,整个家族要跟着倒霉。

      从春秋开始,就有无数的家族跟着个人倒霉。在中国法制史上,这种情况有一个专门的名称“族”,从灭三族发展到诛九族,明成祖朱棣还曾经升级到杀十族。

      有若的这个结论,在当时的背景下,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一个真心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人,内心深处会有一份对整个家族的责任感。这份沉甸甸责任感,有效的压制了内心的不安分,避免让自己以及整个家族滑向深渊,是和谐社会的基石。

      有若的第二句话,阐述了孝悌的重要意义,孝悌是“仁”的基础,只要孝悌这个基础打好了,就能顺理成章的“仁”。

      关于这个“仁”,是后话。

      警惕身边的赫鲁晓夫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可以理解为说话讨巧,也可以理解为说话很有技巧。

      令色,简单说就是好脸色。

      孔夫子的这句话,粗俗一点儿说就是:一个人要是一脸阳光灿烂的说着花言巧语,基本上可以断定,这家伙不是个好东西!

      说实话,没多少人喜欢花言巧语的家伙。

      不过呢,也不一定。

      当看到这个家伙对别人和颜悦色的花言巧语的时候,自己的内心肯定会充满了强烈的鄙视;当这个家伙对自己也来这一套的时候,人们大多时候还是有点儿心花怒放的。

      这就是所谓的双重标准情结。

      中国有句俗话,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

      有一张阳光灿烂的脸,并不代表就有一颗晶莹剔透的心。那些很顺耳朵的言语里,很可能也藏着一个大坑。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