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读秦始皇评价有感 -- 泉畔人家

共:💬176 🌺973 🌵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好文章,收藏并花
    • 家园 好文章读后让人深思

      好文章读后让人深思

      其实对历史的反复解读从不会停止

      因为争夺历史就是争夺未来,对历史的定性就是对未来的定向。

    • 家园 好文章,包括回复都很好,让人受益非浅。

      在此说一点浅见,秦朝之所以速败应该是摊子铺的太大,国力不堪重负,后来汉一代才会吸取教训,修养生息了很长时间才缓过来,成就了武帝的功绩。这一点隋朝后来也重蹈覆辙,统一以后头脑发热,征高丽,开运河,总想一下子干完所有的事情,结果呜呼了。也成就了后面的盛唐。

      秦朝的速亡窃以为与秦制无关。不然当初怎么能一统天下,横扫六合?秦朝的百姓苦,那六国的百姓就不苦了? 中国中央集权的制度两千年来基本上就是沿袭秦朝的郡县制度,这个对中国大一统的贡献是灰常大的,也是后人之福。效法文王演变下来只会是现在欧洲的情形。那样的话,恐怕后人会承受更多的战乱和流离之苦。看一看欧洲的历史,几百年战乱不断,光英法就打了百年战争,还有俄,瑞的30年战争,拿破仑,普鲁士,一战,二战等等,中间少有消停的时候。到现在不过安生了几十年罢了。而时代还是要求欧洲不断走向联合,可这个联合也因早年的分治而显得困难重重。

      有的时候,休养和杀伐是统一的很多都是为了民族生存的需要,汉武帝不把匈奴赶走,现在还有没有汉族就不好说了。到唐太宗为什么倾全国之力,三番五次的征高丽?不就是为了不为后世忧吗?如果把他们的作为归于穷兵图武,劳民伤财,好大喜功,不免辜负了祖先们为了后人作出的牺牲。到了宋明之后,儒生制国,倒是天天念叨仁义礼智信,可老百姓就免了受苦了?不止受本朝的苦,还受外人的辱。

      就秦代而言,儒家的厚古薄今,提倡法先王,在政治上(不是在哲学上)不过是争夺话语权和执政权罢了,因为先王之法是什么不就是儒生说了算的吗?始皇帝能甘听这些人的摆布?这和当今西人提倡所谓民主人权的做法有类似之处。

      忘了是谁说的,汉代的统治实际上是外示儒术,内修黄老。到后来竟把自己人都给忽悠了。不知道那位大虾对这个说法有什么评价。

      • 家园 【商榷】讨论儒家的功过应该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

        我粗看您的论述架构,基本是沿用了二元对立的方式,即秦汉唐——宋明对立,秦制——效法文王对立,以及杀伐果断——仁义礼智信对立,秦皇汉武——宋儒对立等等(这样提炼略显主观,仅为方便叙事,请见谅)。恕我冒昧,您行文之时似乎不自觉地把古代中国史的光彩部分划到了“秦制”那一边,然后把其余的丑恶部分划到了“儒家”那一边。

        比如“不止受本朝的苦,还受外人的辱”,您似乎认为不实行儒家的朝代,老百姓就不用“受外人的辱”了。且不提盛行玄学而亡于五胡的晋朝,即便是您所大力褒奖的秦朝汉朝唐朝,也发生过匈奴收河套,冒顿围刘邦,吐蕃掠长安等史有明载的“外人辱华”事件,这足以说明儒家并非“受外辱”的主因。

        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从上古时期的夷狄,到汉唐时期的匈奴突厥,到宋明时期的契丹蒙古,再到晚清民国的八国联军,异族对中原王朝的威胁一直就没有中断过。而在王朝的中晚期,帝国无力抵抗异族侵略几乎是一种必然的历史现象,与当时的国家制度并无太大瓜葛,您又怎能将其与儒家直接挂钩呢?

        再比如“效法文王演变下来只会是现在欧洲的情形”,儒家所谓“效法文王”可没说是要搞分封,而是效法文王仁爱修德。不仅如此,儒家还是极力主张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从武帝初期王臧赵绾献言“议立明堂以朝诸侯”到千年之后献文帝时的黄子澄方孝孺力主削藩,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可谓一脉相承。您可以指责儒家眼高手低,但指责儒家推动分封则是站不住脚的。

        在儒家制度正式确立的宋朝之前,中原这个大舞台上曾经有数种制度粉墨登场,秦朝主法家,汉朝先黄老后儒术,魏晋主玄学,隋唐回归儒家,我们可以看到,凡是不采用儒家制度的朝代,不论统治者是本族人还是外族人,其寿命都相对短暂。而这个规律,在宋代之后依然成立,元朝仅持续了97年。

        古人云“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对古代老百姓而言,乱世的家破人亡显然要比治世的剥削劳役要苦得多,因此我可以下这样的结论——什么样的制度能延长治世的时间,什么样的制度就更先进。那么对古代中国而言,儒家制度比历朝历代出现过的其他制度更为先进。

        上面的结论还可以继续延伸,鉴于古代中国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在绝大部分时间内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我也可以说,儒家制度在农业文明时期内,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度之一。这一点也得到中世纪欧洲知识分子的认可。

      • 家园 网上有很多帖子谈到了这个问题,

        古时候百姓征税有这样几种方式:1、税收。2、无偿徭役。3、摊派。

        凡是国家有战事、大型土木工程,都是要百姓进行无偿徭役的。

        当秦还偏居一隅的时候,全“国”境内的百姓进行无偿徭役是没有问题的,因为去去来来也花不了太多的时间,老百姓还可以接受。但是,在秦统一中国之后,情况就变化了,会稽一带的人要跑到咸阳去修宫殿陵墓,这就真是要了他们的命了。。。。。谁还有时间生产啊。

        于是,一部分人就这样脱产了,变成了免费劳工(顶多也就管饭)。

        秦法苛刻,关东诸国的百姓都受不了,这也是个大问题。

        秦朝摊子铺大了也是有问题的,比如说,北却匈奴,修长城驰道,南下百越,置桂林象郡。

        赵高等人也是做了许多坏事,但是,他仅仅是加速了秦朝的灭亡罢了,他专注于夺权,还没能来得及做上让全国百姓痛恨的事情,陈吴们就起义了。

        顺便说下汉朝的政治情况。我曾经专程看过有关黄老的学术著作的,其实西汉是分阶段的。前期一边倒向黄老,讲究清静无为修养生息;到武帝时期开始独尊儒术,这样他就可以开始利用全国民力做些清静无为所做不到的事情了,而事实上他所做的可不是儒家那一套。

        但是汉朝也不是施行法家的,因为汉法与法家的提倡不同,强调便宜、合适得体,秦法说白了就是利用法律之名行剥削廉价劳动力之实。

        西汉也就是得益于汉初沉得住气,搞了那么多年的休养生息,将国力提高到了一个在中国封建史上都无与伦比的地步(这点河里有论述),政治上其实是比较混乱的,一直就是皇帝带领新外戚打倒旧外戚,到后来宦官也加入了战团。你看《汉书》,有传的重臣可没几个得到善终的。

        如果你看史书比较多的话,你应该知道,儒家思想在体恤民力方面对皇帝所作的制约还是比较多的。如果说儒家出了那么多败类,就一定是坏的,那么今天的贪官也不少啊,“隔一个串一个,必有漏网者”,坏起来也不是一般的坏么。

        不管怎么说,除非都是纯正的布尔什维克,官僚集团总有那么些败类的,他们想贪腐了,可不管自己读的是四书还是毛选。

        我也不是说儒家就很优秀,但是在那年头,儒家绝对是中国的不二之选。墨家理想化么,讲究“摩踵放顶,以利天下”,可是这天下很少找得到这样大公无私的人,儒家将大公无私算作是最最上等的品德了。

        “不看他们说了什么,而看他们做了什么”,这确实很有道理,但是,一个向善的理论所培养出来的人,其中总是有为民做主的,无论他是读的四书还是毛选;而一个不向善的、功利的理论,必然培养不出为民做主的好人。

        我们评价秦始皇和儒家,都应该放在当时的政治环境来说,毕竟两者都已经是古董了么。

        至于说毛和知识分子争夺话语权,那么我问下,中共保留民主党派的初衷是什么?貌似毛在这方面是发了话的吧?那就无所谓争夺话语权了吧,总不能让民主党派都信仰马克思吧?大家议论一下也是应该的吧?

        • 家园 秦帝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

          老百姓还没养成对秦的忠诚。秦的速亡不完全是制度和施政失败,这里面有感情因素。说白了,最后秦还是以关中的力量与山东六国对抗。陈胜吴广还是以张楚的名义起事的,大抵上郡县令还是站在秦一方,六国旧贵族是迫不及待响应的。

          连项羽都看到这一点,所以弑义帝,分封诸国时刻意压制六国王族,而扶持新的军工阶层。

          这和法国大革命一样,旺代的农民和外省的贵族都是狂热的保王党。

          秦没能熬过六国记忆还在人间这一艰难的时间。

        • 家园 花这一句

          一个向善的理论所培养出来的人,其中总是有为民做主的,无论他是读的四书还是毛选;而一个不向善的、功利的理论,必然培养不出为民做主的好人。

        • 家园 司马迁对儒家是有评价的的。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

          按司马迁的说法,儒家的作用就是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至于治国,那么还是道法2家唱主角,没儒家什么事。或者说如果按儒家的那套来治国,就是“主劳而臣逸。至於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史记 太史公自序

          。。。

          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尝窃观阴阳之术,大祥而众忌讳,使人拘而多所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彊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名家使人俭而善失真;然其正名实,不可不察也。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儒者则不然。以为人主天下之仪表也,主倡而臣和,主先而臣随。如此则主劳而臣逸。至於大道之要,去健羡,绌聪明,释此而任术。夫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骚动,欲与天地长久,非所闻也

            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未必然也,故曰“使人拘而多畏”。夫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经也,弗顺则无以为天下纲纪,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

            夫儒者以六为法。六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父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百家弗能易也。

            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德行曰:“堂高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食土簋,啜土刑,粝粱之食,藜霍之羹。夏日葛衣,冬日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夫世异时移,事业不必同,故曰“俭而难遵”。要曰彊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长弗能废也。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於法,则亲亲尊尊之恩绝矣。可以行一时之计,而不可长用也,故曰“严而少恩”。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

            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於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俭而善失真”。若夫控名责实,参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後,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不中其声者谓之窾。窾言不听,奸乃不生,贤不肖自分,白黑乃形。在所欲用耳,何事不成。乃合大道,混混冥冥。光翟天下,复反无名。凡人所生者神也,所讬者形也。神大用则竭,形大劳则敝,形神离则死。死者不可复生,离者不可复反,故圣人重之。由是观之,神者生之本也,形者生之具也。不先定其神,而曰“我有以治天下”,何由哉?

          。。。。

          • 家园 儒家本质上就是主客、司仪

            儒家的起家本事就是相礼。

            传说儒这个字的本意就是主持丧礼的人。说文解字则解释为柔弱的人。

            这个字比较后起,缺乏甲骨文和金文的支撑,不太容易知道他的本意。

            这个字一边是人,一边是需。人,指明这是一种人,好理解。需字的本意是体虚盗汗。

            我感觉,儒字的本意大约是指一种依附他人存在的职业的意思。或者说,是一个虚而不实的职业。

            别人负责务实,他负责务虚,于是别人的职业有相应的字来标识,他的职业就只能用儒来标识。

            但是其实用虚表示也可以呀。那么这大概是因为这种人也是大家比较需要的人,所以声旁从需。

            说文解字的解释,是说这种人的工作准则:没有自己的主见,一切听主家的。至于所谓本意,丧礼上的赞礼什么的,其实也是一样:方向都是主家决定,自己提供一个套路。

            儒者的身份一直很明确,就是指导主家做事的人。但是他再能指导,大方向也得主家决定。

            客卿。

            或者说,客相。

            后来唐宋设计出来一个职务叫做“参知政事”,这个名词基本完美符合了政治圈里的儒者定义。

            儒者就是个大参谋。

            这个东西有个大毛病,就是终究不是主人。

            据说儒家的一大领袖是周公。

            周公是什么人?文王时代不敢多说一句话,武王时代开始积极参政,成王时代自己坐到位子上去了。最后位子没坐住,被赶了下去。

            周公作为儒家的代表也很合理:

            充分展示了儒家企图喧宾夺主的躁进心态,充分展示了儒家身为宾客其实不能以主人身份出发考虑问题为主家的事情负责的心态和地位,充分展示了儒家的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必然失败。

            历史上大搞儒家的王朝几乎没有不窝囊失败的。

            西汉王朝七代雄强,汉元帝开始纯任德教,大臣写报告因为不能弄段诗经当帽子都要被眼里批评,逐字逐句地批改报告,然后他儿子汉成帝就开始危机四起,天下末日。而且汉成帝自己也被塑造成为一个昏君形象。汉哀帝比汉成帝的形象还不堪,悲观情绪影响下汉哀帝居然搞出了一场改姓陈的闹剧,一个国家整这种事,说明整个政权都是逗比。然后不几年国家就崩了,实现了中国自建立统一帝国以来的第一次和平的改朝换代。而以儒家为名篡位的王莽实践了一下儒家思想,结局就是及身而亡。后来走投无路的儒家对此解释为“王莽是个伪君子”。呵呵,照着儒家做就是伪君子,这大嘴巴抽的。

            儒家根本就不是在培育什么君子,儒家培育的只不过是走狗。

            学了儒家,最适合做的职业是什么?是管家,是丞相。但是儒家又不适合做管家,不适合做丞相,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太厉害,以至于他们看不起主人,以至于他们肆无忌惮地用一万种理由架空主人。

            而这,是宋明两朝共有的问题。

            实践证明,儒家养的是狗,听主人的指挥到处咬人的狗,同时呢,却又是一种养不熟的狗,白眼狼。

            • 家园 儒是司仪,书记,门客的进化

              部落里有个头人,祭司就差不多了,没什么事需要外来人插嘴。统治区域大了,接触的人多了,头人有事摆个流水宴,宴请来客。办个部落大会就要请专门搞这些的人,乡下红白喜事就有请专业主办的。城邦一国,基本每天都要一批人吃饭开会。城主很忙,和外来人打交道的事,不可能事事亲为,事事记得。原来神神道道在龟壳上刻字,卖弄的神棍,进化出具体分工,记账,签约,讨钱,收租的书记。地主下乡收租,旁边除了满脸横肉的狗腿子,为什么还跟着拿着帐本,算盘的账房先生?地主自己当然不可能记得所有要收的钱,还是要专业人士干这些。管帐的专业人士接着进化,自然是提出如何更好收租,更好使用民力,更好用钱生钱,更好使用暴力圈入利益的说客。

              组织化更好使用民力是治水的夏,更好用钱生钱是商,直接使用暴力圈入利益是周,秦国更是军国化的顶峰。

        • 家园 儒家传道可以,但不能兴国

          秦朝百姓之所以负担重,就是因为摊子太大呀?如果慢慢做,一样一样慢慢来,百姓的负担自然会轻一些,也就不会造反了。项羽灭秦以后倒是法先王,搞分封,可结果呢老百姓就收益了?到汉代分封和郡县一起搞,后来还不是又回到秦代的体系了?秦朝的制度很多都被后世沿袭下来了不是?秦朝剥削,又有哪个朝代不剥削农民廉价劳动力了?

          说儒家爱民,哪个皇帝不说老百姓是其子民呀,难道皇帝不爱他的孩子,人那才叫皇恩浩荡呢。皇帝倒不体恤民力,儒生们体恤民力?明末关中大旱,也不见儒生们体恤民力呀?宁肯被李自成炒家追饷,也不出钱给皇帝打仗。雍正让儒生们自食其力,一个个还要死要活要顾及体面,怎么就不体恤民力了?

          儒家的问题是,可以作为宗教和道德来稳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的局面。可不能作为发展生产,保卫安全的治国之道。那样的国家非垮不可。不是说儒家出了多少个贪腐的,而是儒生们迂腐的误国。明朝的灭亡就是典型的例子。而清朝一建立,儒生们不是又投靠了新的统治者,接着兜售那一套?而倒霉的是谁呢,还不是他们口口声声以之为重的中原百姓?聪明的皇帝其实是看出这一点的,基本就是汉武帝的手法,互相利用。笨的就玩完了。

          而这个论调就搞笑了

          而一个不向善的、功利的理论,必然培养不出为民做主的好人。
          可又有哪一个理论说自己是不向善的了?还不是得看它要做什么呀?

          毛,郭评判秦始皇的背景楼主已经讲清楚了,是在讲历史,也在讲现在。中共和民主党派的关系是什么呀?谁领导谁呀?知识分子代表了人民,那要中共代表谁去呀?老毛在这里的意思就是你们这些知识分子代表不了人民,就能代表你们自己那一小撮,只有中共代表广大人民。不是要吞并民主党派,不让其说话。

          通宝推:empire2007,阴霾信仰,李寒秋,
          • 家园 呵呵,我指的就是法家,

            一个将天下百姓都看做是恶的的思想,一个依靠严刑峻法来“教育”百姓的思想,是如此的歧视人民,你能说他是向善的?他才不屑于善这个名声呢。

            说白了,法家就是功利的。

            • 家园 你还是形而上

              看看上面司马迁的评价吧。

              还是之前说的,行不行,别看广告,看疗效。商鞅的变法是好是坏呢?王安石呢?

              法家也好,儒家也好屁股都是坐在封建帝王那一边的。一个是猎狗,一个是牧羊犬。猎狗会咬死羊,可也会赶跑豺狼;牧羊犬不咬羊,可狼来了又打不过,而且看着羊不让跑。最终羊也逃不掉被宰烹的命运。这个比喻不知道能不能回答你。

              • 家园 呵呵,但是,

                把羊惹毛了,也是能顶死猎狗的。

                古时候的皇帝,颇少有专任一家的,都是杂而用之,这个是肯定的。

                • 家园 不但中国古代如此,西方也如此:外法内儒

                  外法是指表面讲法治,讲条条框框。内儒是指讲情理,讲仁爱教化。比如在加拿大很多中国移民因为无意中乱停车、超速、闯红灯、见停牌不停而被警察依法开罚单,又是扣分又是罚款,这时你和警察讲委屈,讲理由是没用的,托人找关系铲单子更没用,但你要是乖乖地服判交罚款也是太极端了,除非你认为自己一点理都不沾,一点委屈都没有。正确对待的方式是去法庭抗辩或申诉委屈,而法官是会认真倾听你和警察双方的意见的。一般来讲,只要你有说得出口的理由或委屈,其结果至少是扣分与罚款减半。人家法庭的核心理念也是既讲法治,也讲人情,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同样,在土地规划方面,加拿大有很多复杂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但同时也有特事特批的诉讼抗辩程序,可以在某些委员会的评审和议下突破这些条条框框,搞特事特批,这很普遍。因为任何法律法规和政策,从它制订的那天起就已经开始过时了。

                  往大范围说,英联邦各国以及美国的法治形式都是判例法制度(COMMON LAW)这不是像很多人翻译的普通法、共同法的意思,本人理解是‘基于COMMON SENSE而成的法’的意思,就是根据普遍常识、大众理念或基本常识而成的法的意思。其具体操作就是首先有一些法律和法规的基本原则,然后法官根据这些基本原则对某项民事或刑事案件进行判决,并根据原则进行具体解释,以后类似的案件就都往往以此为依据,照葫芦画瓢了。而如果控辩双方的任何一方认为判决不公,就可以逐级上诉,讲出抗辩的理由,然后上一级法庭的法官可以推翻下一级的判决,重新解释,就又有了新的判例;有人不服就再往上上诉。所以猛一看某一漫长诉讼的几级不同判决,往往印象不太好,感觉仿佛是‘人嘴两张皮、全凭法官说’,说你有罪就有罪,说你没罪就没罪,想怎么解释就怎么解释;今天张三说你有死罪,明天李四说你没死罪,后天朱五又说你虽然没死罪,但活罪难逃,很搞笑。但如果深入了解,就不难发现,从总体脉络上,这个法律体系也是在努力寻找一个法治与人情、仁爱教化的平衡之点。好的法官可以利用这个系统完成法治与教化的双重功能,但不好的法官会与律师勾结恃强凌弱、恃富欺贫,总是,人治特色也很明显。

                  说到最简单的道理,法律是讲‘恨’的,而人情是讲‘爱’的,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国家都不能长治久安。中西方所不同的是,中国的仁爱教化在历史上是由儒家来诠释的,所以用儒家思想为标签,而西方的仁爱教化,基督教是最大的诠释系统,所谓‘神爱世人’‘统治者要替上帝牧羊治民’等等。现在的西方法庭虽然不再提宗教了,但我感觉其仁爱教化的宗旨是这么留传下来的。

                  而现在中国一提西方就是法治社会云云,这其实是一种很大的误读。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