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关于知青问题的一点看法 -- 渔樵山人

共:💬314 🌺2270 🌵5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 家园 读书在以前是要知书达理

            也就是读书主要目的是要懂道理,而现在主要是放在懂知识上了。明白道理或许能当个好领导,光只知道知识的话就会犯教条主义,只唯书,或作秀。

      • 家园 因为看到河里的讨论,今年回国时特意问了下我婆婆对当年下乡

        的感受,我婆婆回答我的第一句话就是,受益终生。

        我婆婆出身当属富贵人家,她爷爷是清末盐官,小时候家里每个孩子各有一个保姆照顾起居,她曾给我提过,有专门的佣人负责给孩子制鞋。她15、6岁时,从北京下放到吉林某农村,她说那是她人生第一次真正有机会了解中国底层人民生存状态,也得知中国农村其实多有能人,只是没有机会受教育而发展自己的才能。她说下乡时亲身从事劳作的经历令得她坚韧质朴,在未来的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难关,都不自觉为苦。

        她以前就曾给我说过他们下乡知青排样板戏给当地村民演出,以及给当地村民上识字课,帮助扫盲。每次说起,她都很快乐,也很自豪,也一直都说要带我和阿壳去她当年下乡的地方看看。我相信她当年经历的苦处一定很多,毕竟经历了抄家,父亲被关牛棚,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逆转,但是她确实从没给我们诉过苦,或抱怨过太祖的这个政策。这次来美,还和我们聊天说起现在虽然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从观念上来说,对扫盲的重视和投入,远不如她当年下乡时。

        我婆婆后来从吉林去某偏远地方参加大型工程项目的开发建设,通过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的函授教育取得大学文凭,曾代表中国大型国企参与国际谈判。她虽然不如我和阿壳,循正常教育路径取得文凭,但我觉得这并没有影响到她自我价值的实现。

        我自己是农村出身,阿壳的外公是留英归国的科研工作者,我的外公是给地主打了一辈子长工的老农民;阿壳的外婆是留学日本不吃精肉的大家小姐,我的外婆15岁时为给家里换一担粮食被卖给大她近20岁的外公,后又因饥荒弃夫改嫁,临走前只给我母亲做了一双布鞋。可是我和阿壳在一起,阿壳及其父母从未有过任何因出身和门第而生的优越,我们结婚时,我领他们去山里大姨家,屋后茅坑,屋旁养猪,他们也自然随意。我私心以为这和太祖在建国后把各阶层的人都揉作一团,打破阶级区隔,促进阶层互动,在观念、精神、物质、生活各个方面推动一种大平等的政策有着根本关系。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信然。

        通宝推:苏迅,武侯大道,扬子鳄,老调重弹,唵啊吽,邻居大哥,一鸿,阴霾信仰,kmy1810,cnburns,李根,踢细胞,wlwl12,穷贱忙人,洗心,back,南泉,方恨少,朝雨,老虎五,醉寺,Trilob,飒勒青,酸菜刚,黄世仁,桥上,岳阳,发了胖的罗密欧,SleepingBeauty,燕人,混天球,向前向前,witten1,rentg,bldc,蜜饯,独立寒秋HK,慧诚,天狼星,strain2,
        • 家园 我妈有一段话对我影响挺大

          她现在带我侄女,特别不喜欢我嫂子对孩子照顾得太仔细,总说孩子不要养得太精致不要太讲卫生,差不多就行了。回想起来,我确实是这样长大的,小时候就是那脏兮兮的小孩。

          我妈说她在大户人家长大,太讲究了点,刚下乡时很不习惯,躺不下吃不下,极其受罪,所以不希望我被养得太精太娇。花哪得百日红,由奢入简难,不如一开始就习惯于简。

          你看,毛主席不仅改造了我妈,通过我妈培养了我,现在正在影响我侄女,在我们身上打着无产阶级烙印 :D

        • 家园 损的是谁?补的是什么?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损的是普通百姓,补的是任性妄为吃饱了撑的瞎折腾的烂账。

          要看到95%,不要拿5%说事。

        • 家园 问题在于,如果只是想要这样的一个效果的话

          太祖完全可以做的很好。城市和农村两边都可以做的更好。城市不用对知识分子进行批斗和关牛棚,要下乡锻炼可以组织化和制度化,而不是放羊;农村可以有机会有组织的系统学习,而不是单纯垦荒,而且对知青的粗暴管理也造成许多问题。

          而且所谓知青上山下乡,只不过是由于前几年毛泽东左倾冒进政策以后经济失败,城市无法支撑这些人口后的副产品,一个临时救急政策而已,哪有你说的那么高尚和美好。

        • 家园 真是扣中了理想主义的心弦。。。

          把各阶层的人都揉作一团,打破阶级区隔,促进阶层互动,在观念、精神、物质、生活各个方面推动一种大平等的政策有着根本关系

          眼湿了,真是揉作一团,才能融为一体阿!

        • 家园 【原创】看到嘉木姐的文章,心有戚戚,贴一篇以前写的随笔

          《中国好声音》里,34岁的平安用一曲激昂的《我爱你,中国》感染了全场观众,也感动了屏幕前的我们。庾澄庆点评道,“看来家长对孩子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我心头一时五味杂陈。记得大学英语课里有一篇文章,说一位美国作家出差碰到一个俄国人。当听说作者来自美国时,那个俄国人兴奋地大谈自己对美国的见解,例如移民国家,世界民族的大杂烩云云。而作者的情绪却黯然了下去。她自己的祖母正是当年移民大军的一员。数千万的移民,横跨大洋,历尽艰辛,来到自由女神像下的艾利斯岛,再由这里经过严格的检疫和审查踏入美国大陆,这个被他们称之为自由和梦想的国度。艾利斯岛上的移民纪念馆里,每一张黑白泛黄的照片背后,是一个五彩斑斓的梦,以及这个梦所承载的艰辛与付出。那个美国作家说,外国人根本无法真正了解这移民背后的艰辛。同样,平安这歌曲背后整整一代人与共和国相互交织的命运,又怎是当时身处台湾的人用一个简单的家庭就可以体悟的。

          将近半个世纪前,共和国一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数以千万的热血青年奔赴到祖国的广阔天地间。他们在北国的林海雪原中巡逻打猎,他们在南海的漫天碧波中撒网打渔。他们在无际的草原上放马驰骋,他们在厚重的泥土里插秧种田。他们听过了塞外的猎猎寒风,他们淋过了江南的柔柔细雨。他们见过了茫茫戈壁的飞沙走石,他们走过了巍巍青山中的茶马古道。他们将知识和医疗带到了农村,也把自己的黄金岁月留在了这片古老的土地。他们牺牲了个人的发展,却把中国的识字率从不到60%增加到96%!就这样,他们把自己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交织在了一起,把奉献真正融进了自己的血液。他们实实在在践行了“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问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

          人生能有几个10年,何况是二、三十岁的光景?更何况是两千万青年,整整共和国一代人的轨迹?然而在平安母亲的眼里,在我们父辈的身上,你看不到抱怨和计较,你看到的只有那目光中充实的喜悦和眼底无悔的炙热。那是对祖国无声却又无可比拟的爱!

          通宝推:侯登科,阴霾信仰,独草,唵啊吽,李根,踢细胞,洗心,
        • 家园 感慨

          同样的一段历史在不同的人中留下的记忆多么不一样。而客观真实全面的记录一段历史对一个人群的影响又多么的困难

        • 家园 这是宏观、整体、根本上的进步

          是对几千年来人压迫人制度的一种根本反动,极大地伸张了底层人民的权益,也让社会的上层民众了解了中国的本来面貌,就如同你婆婆的感受。

          只是,在伤痕论者的眼中,这一切都是不看在眼里的,在他们眼里,只有自己的欲望才是最重要的。

      • 家园 难怪被人称作马列邪教:整整一代人,在人生最美好的黄金岁月

        被强迫放弃求学,放弃工作,放弃恋爱家庭。去做你所谓的启蒙,这是怎么样一种精神啊,传教士咩?

        可惜传教士是有信仰的,知青是被强迫的。

        还有更可笑的,这些七、八级工(解放前工作的的老工人)好多思想觉悟不怎么高.经常喝点酒就胡说八道,动不动就是解放前他给资方扛活的时候,天天喝酒吃肉还能养活一大家子人之类的。还有个别的更加反动,居然回忆给小日本扛活是怎样怎样,后来没人敢跟他喝酒了。

        当时我家6口人,爷爷奶奶、三个姑姑和我爹。大姑在化工厂当工人,我爹在针织厂当学徒,另外两个姑姑就到广阔天地修地球去了。在70年代这就算很不错了,好多家庭全部小孩都在修地球,在这件事情上民怨是很大的。家里大部分时间吃的是混合面(苞谷面掺点白面),做成馒头或者钢丝面(不知道这里几个人知道啥叫钢丝面)。一个月能吃2、3次肉(我家自己养猪,这方面要好些)。基本上凑合着能吃饱,但是每个月得省些粮食或者粮票给两个姑姑,否则在乡下就得挨饿。伟大领袖光说让大家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去了,可没安排大家大有作为前吃啥住啥!穿方面,一年做一身新衣服。分房方面,很公平没有任何矛盾,因为整个70年代整个厂子就没盖过什么房子。分房矛盾什么的,那是80年代的事情了。绝大多数人就是这么一种生存状态,所有人都活的小心翼翼,挣扎在温饱线上。

        孩子多的人家几个大孩子主动报名下乡,就为换那点安置费补贴家用,好多一去再没回来

        • 家园 你这个引用是什么人写的?整个胡说八道。

          那时的七八级工能拿到一百多,八级工是一百二三十,相比我父亲是文革前的高级讲师,月工资140。有这么多收入,对当时来说日子过的相当滋润。

          七十年代初,内蒙城市供应粮食是百分之二十白面,少量大米,其他的是玉米等杂粮。也有用玉米粉和白面合做馒头的,但从来没人把它叫混合面,混合面是特指东北日占时期老百姓吃的以橡子面为主的“粮食”。

          当时下乡的政策是独子不下,多子女的一半下乡一半留城,少数全下的是自愿全下乡的。

          下乡知青没有要家里接济粮票的,知青的粮食供应有特殊政策,比当地农民要高一些,反正我们是能吃饱。因为农民分口粮是不管大人小孩都一样,单从人均口粮数来看大人不大够吃,但大人小孩合起来加上自留地产出基本够吃,知青中没有小孩也大多没自留地。部分知青需要在城里的家人接济点零花钱。

          文革后住房建设是从71年开始的,我现在的住房就是71年盖的。我71年11月回城在一个工程队,临时住房就是刚结顶的给工人盖的住房。

          至于用安置费补贴家用更是胡扯,知青下乡有安置费,象我们有400元,其中120元建房,头一年的粮钱(由队里直接发粮),发了一套冬装和棉被,除了头一年每月几元的零用钱外到不了个人手里,倒是部分知青需要在城里的家人接济点零花钱。这也回答了你大有作为前吃啥住啥的问题,问题是写此文的人也知道有安家费,也还说要用安置费补贴家用,这与大有作为前吃啥住啥不是自相矛盾?

          通宝推:punishment,jboyin,桥上,
        • 家园 你又喜欢以偏概全了,人家又被你代表啦

          整整一代人

          上山下乡的是整整一代中国人吗?还是整整一代中国人中10%都不到?然而这整整一代中国人中10%都不到的人数,上山下乡10年,带给中国整整两代人中50%的人科学文化知识,而这整整两代人中50%的人,为现在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复兴,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以后整个中华民族的整整N代人,都会从中受益。

          这样的投入产出比,如果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角度来看,实在是了不起的成就。

          而且当初整整一代中国人中10%都不到的上山下乡人中,90%都是没有抱怨的,只有10%大唱伤痕啊什么的。只不过1000个人中990个人不说话,那哭喊的10个人就特别引人围观,结果人人都看到有人抱怨了。

        • 家园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但从真知的层面看,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这个道理看来你是不大懂得的。

          古人为什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为什么教条主义者几乎葬送了整个的党和红军?书本知识啊!不能和实际结合的书本知识是这一切错误甚至罪恶的源头!

          书本知识是前人总结的东西,但世界是变化的,如何将固定的书本知识使用于变化的世界就需要对世界的了解,即所谓实事求是。没有对现实世界的了解,仅仅凭着读了几本书,就自以为掌握了知识吗?错了,那样的掌握其实一点意义也没有。阳明先生论说知行合一时说:知而不行,等于未知。仅仅掌握了一些和实际有很大差距的书本知识,离开知而能行的真知还很远!

          如何可以缩短书本知识和实际的距离呢?那就要接触实际、了解实际,所以,从求真知的角度,下农村、亲自去了解农村和农民,其实是极其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当然,一心只想吃好、喝好、玩好、睡好的人是不会懂这些的,不过坦白讲,这样的人其实和动物更接近些,这样的人生也更接近于猪生,虽然看着活得挺好,其实是不值得尊重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