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关于知青问题的一点看法 -- 渔樵山人

共:💬314 🌺2270 🌵5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关于知青问题的一点看法

    很不喜欢把知青归为一类来说。从58年到78年,全国可以归到知青这一类的应该上亿了。有插队知青,指的是从大城市到农村去落户的,有回乡知青,指的是家里有亲戚在当地的,还有下乡知青,指的是当地城镇居民到周边农村的,最后还有返乡知青,是说当地农村孩子学校毕业以后回村劳动的。可以说只要是从学校毕业后到农村人都可以放在知青这一块里。把这么多人放在一起说实在是一件非常荒唐的事儿。应该说,当人们后来说起知青的时候,基本上是以插队知青和回乡知青为主体的。最早知青上山下乡的应该是邢燕子,董加耕他们那一代了。具体年代记的不是很清楚,应该是58年左右。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就是那个时候的口号。那时上山下乡的知青应该是以自愿的为主。不过也有一些家里成份不好的人,为了避免政治上的牵连而去上山下乡的。这些人虽然当时出于各种考量而报了名,可后来摇身一变大叫当时受迫害不得不去农村也给知青上山下乡抹了不少黑。大规模的知青上山下乡全国开始的时间也不一样。北京是从68年开始的。最早的应该是老初三,老高三的,多数是去山陕插队。这些人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还是有很多人是自愿的。很有一些人是存着和老区人民打成一片,在当地安家落户的想法去的。很快,人们就知道了老区的生活是非常苦的。于是,当后两届的毕业生面临毕业的时候,支边相比于插队就变成了较好的选择。而在支边中,以兵团为首选,农场也是比较好的去处。因为这些地方都是拿工资的。不管怎样也比农民强。也正是因为这些人是拿工资的,所以不能算在知青这个范围里。69年是北京第一届按时毕业的学生,也是最后一年大规模的支边和到外地插队。70年北京市区的中学毕业生(初中,当时没有高中)基本上没有插队的。71年北京市开始恢复高中,当年的毕业生除了上高中的以外,基本上全都去了北京郊区插队。在这个前后,应该是李庆霖写给太祖的那封信的时间,一些关于知青的政策出了台。所以在72年以后的北京下乡插队的知青基本上以集体户知青点的形式出现的。

    由于下乡的年代不同,大家的想法也是不同的。别的地方不是很清楚,只能用北京来做例子。68年老三届的下乡支边还是很有一些很狂热的报名者的。一些当年的老红卫兵是拿上山下乡做党的考验来接受的。也很有一些当时家里成份不好的孩子用这个方法来脱离自己家庭的影响。当然,也很有一些是被迫不得不去的。但总体来说,绝大多数人都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态度。毕业分配这个词很多人已经忘记了。可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基本上是只能接受的。69,70两年以后,很多人已经知道国营大厂将主要从在农村呆了两年以上的知青中招工。加上当时的集体户的实行,插队已经基本上不存在扎根的问题了。所以,大多数人宁可先去农村呆两年也不愿意直接留城,因为当时直接留城的绝大多数都是在一些街道的小厂。以当时一招定终身的情况来看,还是先去农村插队要多一些选择。特别是从农村再上来是招工而不再是分配,所以如果单位不好,可以简单的回家躲几天。不参加招工就是了。

    说到知青的生活,二十多年的政策,上亿人卷在里面。想用一两句话来说清楚未免有些太简单化了。平心静气的说,当时国家对这些知青还是有很多政策上的照顾的。别的不说,当时这些知青下乡按人头算,每个人都有八百块的安家费。所以很多农村人还是很喜欢接受城里来的知青的。因为可以用队里的房子,家伙来换这些钱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件很上算的买卖。每个知青第一年都是吃商品粮的。国家每个人每个月还给十二块生活费。后来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知青点,基本上是集体用这个国家给的钱,队上派个做饭的,新老交替,基本的生活保障还是有的。

    对于68,69年插队的老三届来说,因为一开始比较乱。队上把安家费贪了的,知青去了没地方住吃不上饭的不能说很多,不过也没少听到过。至于说女知青被强奸的也时有听说。不过从李庆霖给太祖写了信以后,当时的女知青基本上就是高压线。一个朋友讲当时队里的民兵队长很喜欢和女人动手动脚的。结果不知怎么和当时一个女知青吵了起来,好像还动了手,那个女知青吃了些亏。结果同屋的人一生气就报到公社的知青办了。当时好像正在风头上,知青办的人带着公安的人就把这个民兵队长给带走了。这个民兵队长家里还有个什么人在县里是个有些权力的人,结果等到那个亲戚找到法院的时候,发现那个队长已经给枪毙了。而且罪名还不是刑事犯而是现行反革命,破坏上山下乡。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这个罪名等于把一家子都害了。所以基本上72年以后,很少听到有女知青被强奸的事儿了。不过,这是在北京,天子脚下。其它的地方就不好说了。

    对于知青生活,最准确的估计应该说是:绝大多数下乡后生活水平都有所下降,可无论到那里的农村的知青对于当地的农民来说都算是过的好的。对于那些极力宣扬知青苦难的人,只能说是城里人对农村人的不公平。天下没有道理说生在城里就天生有权力比农村人过的好。

    至于说知青因为去了农村就被耽误了大好青春,或是说没能做出什么贡献等等。也不过是托词。不管在那里,也不管是在什么时代,有贡献的,有出息的永远都是少数。现在大学扩招了。硕士博士比当时的大学生都多。也没见多少人有出息有贡献。一事无成的大学生绝不比当时一事无成的知青少。大批来自城市的知青进入农村和大批大学生进入社会的效果是一样的。那就是在普遍的意义上提高了社会的文化水平。这是不能用那些人做了什么事来衡量的。知青带到农村的不是某件事,某种工具或是某个成果,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展现。用一个或是几个标准来衡量知青的作用是被功利驱使的一种短视。

    通宝推:石狼,回旋镖,阴霾信仰,桥上,yxwsjh,beiba,xiaobailong,独立寒秋HK,戴口罩的画眉,隔路山贼,隔墙有耳,韦红雪,wage,strain2,唵啊吽,烟动午夜,秋末冬初,洗心,醉寺,纹石,物格修齐,大熊甲,邻居大哥,hwd99,

    本帖一共被 9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上山下乡的根本原因就是城里没饭吃了

      建国以来,政府机构扩张,城市大搞基建,企业发展,职工增加,导致城市人口增加,52年-61年,城市人口从6千万增加到1亿三千万,54年大水灾,粮食减产,但政府从农民手里统购的比往年还多;从57年开始,粮食库存连年下降,城里粮食供应紧张。最后只能将城市人口往农村赶,赶到农村去生产粮食。

    • 家园 上山下乡是个错误决策!理由是物极必反!

      或者真理过头就是谬误。知青运动是如何收场的,大家也是知道的。当时能参军上大学招工提干都是少数人,对于大多数人是把他们一直留在农村,或是其他什么安排,我没看到任何计划。

      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四十年前事情还不至于被遗忘吧。

      • 家园 嗯,看来我理解你的意思:

        至少上山下乡的时候,农村人都不是人,只有城里人才算人.

        读了几本书就觉得自己高高在上了.

        • 家园 我不知道你理解什么?

          我们讨论的是上山下乡的问题,不是在讨论城乡差别的问题!

          上上下下也不是解决城乡差别的方式,是饮鸠止渴。还有,我什么时候表达过乡下人不是人的意思?

          我前面回帖的中心思想就是:文革、及其关联事项,无论其本意如何,都是必须彻底否定的,并且不能随着时间推移而有所改变,。

    • 家园 你先解释下在你冠冕堂皇的口号下面,为啥黑五类的子女都

      无一例外被赶到乡下去接受再教育,为啥干部子女,特别是军队干部子女却大把的参军,逃避下乡。

      再美妙的口号不能解释现实只能暴露背后的肮脏和下流吧

    • 家园 说到底...下乡是革命形势的需要...

      得失利弊...只能是有利也有弊...于国家是弊大利小...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是权宜之计...

      于个人是弊小利大...服从大局...锻炼自己...

      现在不是城镇化吗?农民进城...此一时彼一时嘛...

      这是俺的体会...没错吧?

    • 家园 知青对中国农村的意义是巨大的

      在当时那个交通落后、信息不畅的时代,给农村人民打开了一扇面向新世界的窗户,让他们通过知青看到了外面世界的一角;

      不同程度的把文化、科学知识带到了封闭、落后的农村;

      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了解中国农村、农民的知识青年,像今天的太子、克强等人;

      部分解决了城市就业不足,和农业产出不足的问题;

      大规模的知青下乡带来的人员、物流和知识流,将中国更紧密地团结在了一起,在全国人民心中具体化了中国作为一个整体的概念;

      通过知青让全国人民了解到农民、农村的困苦;

      大量的知青为一个更美好的农村建设贡献了力量。

      动辄哭诉被耽误了的人,是一些利己主义者,虽然他们的私心让人无法敬仰,但他们当年也在不自愿的情况下,也为中国农村的建设流过血汗,作出过一些贡献。

      • 家园 请教一下.如何看待现在的大学生村官?

        是否以后会有更多的村官来自大学生?是否和知青下乡的作用一样.不过能肯定的是没有知青那么大作用..

        • 家园 请教不敢当,讨论而已

          现在的村官和当年的下乡,应该是不太一样的。

          详细情况我不了解,就表面上看,现在的村官,上来就当官,和当年的先当学生后当先生不同,对农村情况的了解以及心态都不一样。上来就当官,对情况可能不了解,群众也把你当个官未必向你说真心话,自己的心态也是镀金居多,未必真有改善农村状况的心;即使真有心,也容易犯不了解情况,水土不服的毛病。

          再一个,当官最重要的一是有公心,二是能团结人,三是有想法,这几条其实和上没上过大学关系不大。就我的看法,领导的基本素质大半是天生,后天能训练出来的不多。所以,是否读过点书就一定当得好领导,也是个问号。

          不过,从宏观上说,总是个好事,范围和效果虽然比不了知青下乡,起码也有沟通城乡、让大学生了解基层的好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