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关于知青问题的一点看法 -- 渔樵山人

共:💬314 🌺2270 🌵5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当时 有可能的话 参军是一个好的出路
    • 家园 山人写的有水平

      不过说知青有1个亿有点夸大了吧,中国当时只有1.7亿的城市人口,从1959年到1979年,二十年的时间里中国城市人口净增6000万,平均每年300万,这300万人的就业还真的不好解决,我觉得知青的政策还是积极多一些,起码让城里人知道了农村的土气,也让农村知道了城里的洋气。

    • 家园 当年是被误导,被强迫,被伤害,现在是被有意义。。

      明明是强奸,非说是顺奸,还要强调相当高比例的被害者有快感。。。

      • 家园 如果当时城市有很多工作,农村工作不缺人,那动员下乡算误导

        但问题是这个前题不存在。

        没有他们的努力,你和你长辈当年可吃的粮就会更紧,不认这个账,无非就是想赖掉应给人家的回报。

        • 家园 你要是特指知青的话,当年乡下也不缺人

          农村从60年后就不存在土地多了没人种的情况,很多地方恰恰相反。

          种地是个技术活,知青在城市里中学学的东西,跟农活根本没关系,庄稼把式不是马上就能练出来的,一年两年也未必行。知青下乡,在很多地方实际是摊薄了农村口粮,地就那么多,人多出来了。而且这些青年吃的不少,庄稼未必会种,在农村叫半拉子。

          真正知青在打粮上作出贡献的,是东北黑龙江农垦区,第一代农垦老兵岁数大了,他们正好作为生力军补上去,而且土地基数够。

          • 家园 是不缺人,是缺有文化的人。
            • 家园 同意njyd的观点

              我妈妈也说,当年的知青,有好多都在村里的学校带过课,当年的农民连一个圆柱体的体积都不会算,所以水桶里装多少水这种事情,小水桶一般用秤秤,大水桶从来都是根据经验估算的。

              • 家园 但是,凡事全怕但是,

                  当年知青下乡的口号是“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个口号不能算错,但不全面,如果再加上一句“把文化知识带到农村去”就更好一点。

                  当年我们下乡后曾对此有过争论,就是我们下乡是纯接受教育还是另带有传播知识的职责。

                  不过虽然口号中没提到,实践中是这样做的,一般一个地方知青来一两年后当地的学校教师基本全被知青占了。我们去的地方蒙文教师是没办法,汉文教师基本全是知青了。另外还有会计、赤脚医生也大部分是知青。

                  几十年后再回牧区,当地人最感激的就是当教师的知青,喝酒时几乎每个改变命运的当地人都会提到,如果没有知青教师给他们开拓眼界就没有他们的今天。

                通宝推:燕人,
          • 家园 我们可以想一下,什么人可以下乡后,不干活,一种人是转行

            了,我早前看一个说相声的采访,说他在干活时说相声,后来别人就不叫他干农活了,叫他专给大家说相声,还有我那个长辈干了几年后,就进入了当地的工厂。这些转行的虽然没再作直接工作,但也是工作,说相声的算是辅助,大家心情好工作也好作,我长辈那样的虽然脱离农业工作,但转入了工业。

            另一种人就是偷机取巧,这种人现在也不少,无非那几种,耍混的,耍赖的,行贿的,走关系的。

            有随的是,后一种家伙,还闹的最欢,因为这种人里,有不少善于钻营和有背景的,还有一些进了文艺界。

            知青生活很苦,发些牢骚很正常,不管这事多有必要作,但苦就是苦,这个没必要否定。

            但有些人特别是后一种人,明显不止是发牢骚,他们发展出一种思维体系,那就是为什么苦哪?因为叫我们去了,如果把我们供起来,那粮食自然不缺,大家全不用费力去作坚苦的工作。

            大体上是这么个玩艺,这些人大多以所谓公共知识分子之类的面目,混迹于文艺或文教界,而之所以那么有市场,又和他们之中及其后,有诸多干部子弟是分不开的。你去看罗总长公子的回忆,在谈到回城时,一口一个我的身份,一再强调。

            一方面这些人想封建特权,另一方面改开初大批的人出国,洋人很清楚这些人的影响,所以越是高干的子弟越喜欢要,到了美国就把他们当傻子教,灌了一脑子的脑残政治理论。说实在的,以某些干部的位置,他们在国外的子弟,绝对值得人家往他们身边安几个人。

            不过目前这种事态在好转,因为一来社会发展之下,明白人越来越多,二来他们内部最爽的时候就争起来了。最早跳出来想动改开初那个破简史的,还真不是左派,恰恰是右派,不过他们没想到,那东西确实该改,但不一定要按他们那个意向改。

            既缺乏事实基础,内部逻辑混乱,又逐步削弱了权力维护,自然也就不会久了。

            一些官员和高干子弟,之所以会支持这些,无非两点,一点是把办错的事推到毛头上,自个没错,一点是要维护自身地位,可问题是右派们虽然会给他们背书,但背完了,又发展出一套东西来,也就是说,他们是念完自己的书,把事都推给毛就完了,而那帮人,用他们这套削毛,削完了回手把他们作错事的具体责任,一点不剩的都再数一遍,不但作错的给一点不剩的拿出来,连作对的功都成了过了。

            以为推给毛就没事,那会有动力推,但实际情况是,不推给毛是有错误的功臣,但推给毛实际的效果是,一无是处。那么政府和一些官员及高干子弟,在这个问题上,继续去维护这个东西,支持那些人的动力,也就不足了。

            而一旦这些实际权力维护下降,那么那个破简史里,明显的漏洞,就难以掩盖了。

            不过眼下还不会大动,左右对冲,基本平衡,而政府会更倾向于保守,坐守那个简史。

            所以说内在逻辑的混乱和时间,还有社会知识的多元是那个破简史的大敌。

            你就比如前一段看的一个文,骂大跃进时农民饿的浮肿,嘲笑用蒸汽给农民治病,说如何如何无知云云,可问题是我们现在人大多是蒸过桑拿的,所以就转手搜,结果马上就搜出了,用桑拿来治浮肿的资料。

            这些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里面不靠谱的,一定是会被一点点剥离出来。而且肯定会偏左派的东西,因为右派倾向的东西是以唯心为主的,主观性太强。

            我觉的非常有趣的一个事就是,中国最爱谈市场的一帮人,好些都是不算账的,当然他们自个小账是打的山响的,但他们对公共事务的观点意识里,对成本之类概念甚至是明显排斥的。

            你就拿你觉的那个所谓分薄理论来说,略有运输成本观念的人,就骗不了,更何况那些知青不管在城里还是农村,都是一定要吃饭,而这饭一定是农村来的,这一固定成本,他们居然都给忽略了。

            • 家园 谈市场的不爱算账,呵呵

              这句太赞了:

              我觉的非常有趣的一个事就是,中国最爱谈市场的一帮人,好些都是不算账的,当然他们自个小账是打的山响的,但他们对公共事务的观点意识里,对成本之类概念甚至是明显排斥的。

              半年前看到的一篇文章很说明问题啊,说的是航空公司该怎么应对动车,作者的观点如下:

              外链出处

                不过,尽管动车逼停航班对于航空公司来说并非好事,但是航空公司也并非完全无计可施。据报道,武汉往返南京航班在被动车逼停前,日常上座率不到50%。其实,航空公司完全可以进一步降低票价,用更低票价换取更高的上座率,实行薄利多销经营思路。这样尽管每张机票的利润率下降了,但是上座率的提高却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损失。而只要机票价格制定在接近经营成本的程度,但却可以保持更高的上座率,航班也就可以继续维持开通,不至于被动车逼入停飞的境地。

                当然,如果航空公司进一步降低机票价格,与动车争夺客源,动车同样也会为了避免客源流失而进一步降低票价,这样双方的票价就都能维持在接近经营成本的程度。而这样一来消费者也就能够获得更为优惠的价格,就能从这种充分市场竞争中获取更大的实惠。事实上也唯有像这样形成充分市场竞争格局,形成充分市场竞争态势,商品与服务经营者才会提供尽可能接近成本的价格,消费者才能获取最大程度的实惠。

                显然,要能像这样经由充分市场竞争让消费者享受到最大程度的实惠,首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要让消费者获得充分的消费选择权。唯有消费者享有充分的消费选择权,才能对商品与服务提供者形成有效的制约,才会形成最为接近经营成本的价格,消费者才能获取最大程度的实惠。但是我们看到,当前在一些经济领域,事实上还处于垄断经营格局当中,由于消费者在这些领域缺乏充分的消费选择权,所以这些领域一直难以形成有利于接近经营成本的价格。所以,当前唯有在更多领域最大限度地破除垄断,形成充分市场竞争,消费者才能获取更为实惠的价格,消费者权益才能获得更为切实的保障。(魏文彪)

              谈了半天市场有多神奇,却不想想航空和铁路的成本能比吗,这种暴露智商的文章能被发出来还能被到处转载,真是奇了。

          • 家园 知青在那里都要吃粮,在农村就地吃,和运到城里给他们吃,

            无论如何,仅就运输成本来说,也是前者更合算。

            你这个所谓摊薄论我早看到过,完全是扯淡,因为它有个前提,那就是如果知青不下乡,在城里就不用吃农村生产出的粮食了。而经过运输的粮食,的成本与消耗,也不会有。

            可知青们不下乡在城里能不吃粮么?运输过程能没成本和运输损耗么?

            还有说到供献,首先东北的知青的供献就不是供献了么?还有你确定只有东北的知青供献了?张艺媒有个回忆说他在西安修水库,修水库不是对农业作供献么?西安不是东北是西北。

            还有我的一个长辈插队时在山西,和农民们一起生产,后来表现好进入当地企业,很多年以后才调回北京,那也不是东北。

            另你以为知青都是傻瓜么,我认识的人,从农村回来,都学了一身的手艺,各种活不好说比当地农民强,但你要说他们不会干活,那就见了鬼了。

            当然,知青里肯定有一些,到了农村,不好好干活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512205.htm

            这是当年所谓白券先生的所谓白券,过去说张出名上位,是因为他会交白券,胡说八道,这分明是指出了,基层干部工作安排不合理,不给考生复习时间的问题,是在给考生,争取合法权益:

              

              

              

              尊敬的领导:

                书面考试就这么过去了,对此,我有点感受,愿意向领导上谈一谈。

                本人自一九六八年下乡以来,始终热衷于农业生产,全力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每天近十八个小时的繁重劳动和工作,不允许我搞业务复习。我的时间只在二十七号接到通知后,在考试期间忙碌地翻读了一遍数学教材,对于几何题和今天此卷上的理化题眼瞪着,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不愿没有书本根据的胡答一气,免得领导判卷费时间。所以自己愿意遵守纪律,坚持始终,老老实实地退场。说实话,对于那些多年来不务正业、逍遥浪荡的书呆子们,我是不服气的,而有着极大的反感,考试被他们这群大学迷给垄断了。在这夏锄生产的当务之急,我不忍心放弃生产而不顾,为着自己钻到小屋子里面去,那是过于利己了吧。如果那样,将受到自己与贫下中农的革命事业心和自我革命的良心所谴责。有一点我可以自我安慰,我没有为此而耽误集体的工作,我在队里是负全面、完全责任的。喜降春雨,人们实在忙,在这个人与集体利益直接矛盾的情况下,这是一场斗争(可以说)。我所苦闷的是,几小时的书面考试,可能将把我的入学资格取消。我也不再谈些什么,总觉得实在有说不出的感觉,我自幼的理想将全然被自己的工作所排斥了,代替了,这是我唯一强调的理由。

                我是按新的招生制度和条件来参加学习班的。至于我的基础知识,考场就是我的母校,这里的老师们会知道的,记得还总算可以。今天的物理化学考题,然很浅,但我印象也很浅,有两天的复习时间,我是能有保证把它答满分的。

                自己的政治面貌和家庭、社会关系等都清白。对于我这个城市长大的孩子几年来真是锻炼极大,尤其是思想感情上和世界观的改造方面,可以说是一个飞跃。在这里,我没有按要求和制度答卷(算不得什么基础知识和能力),我感觉并非可耻,可以勉强地应付一下嘛,翻书也能得它几十分嘛!(没有意思)但那样做,我的心是不太愉快的。我所感到荣幸的,只是能在新的教育制度之下,在贫下中农和领导干部们的满意地推荐之下,参加了这次学习班。

                白塔公社考生 张铁生

                一九七三年六月三十日

                (原载1973年8月10日《人民日报》)

            • 家园 你这个不扯淡也要有前提

              知青为什么一定要下乡,不能在城市里工作?那样产出的不是更多?建国后国家的基本国策就是建立工业化国家,经过初中高级教育的学生是合理的备用人才,为什么一定要去人地关系饱和的农村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农村原来的土地按当时现有人力已经够用而不是地多了没人种,就算不计算国家在安置知青上投入的物力财力,这样使用是不是一种人力浪费?

              你认识的学了本事的有,我还认识学了一身偷鸡摸狗的本事回来的呢。我母亲的学生,都是省里第一重点高中的学生,和我大讲怎么偷老乡家里的鸡鹅,打狗,走的时候他们集体户里一个大坑,里面都是鸡鸭鹅毛。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