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我对袁、单、田三人评书比较 -- 早生华发

共:💬38 🌺1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我对袁、单、田三人评书比较

    本人自小就听评书,至今不缀。对于当今评书大家的书听得都不少,也都觉得喜爱。心里总会给他们分个高下,在此不妨写一下,看看跟大伙心中印象是否相左

    袁老是我听评书的启蒙,最早听得是三国和水泊梁山,感觉情节描写细致、人物刻画鲜明,说书时思路清晰、口误比较少。其人创作能力很强,在评书中对原著加入很多自己的丰满完善,着重场面、景色、心理刻画,从文学角度上说改编的确实难能可贵。但有时候感觉剧情拖沓反复,不过这是近年来的感觉。评书中有一些夸张恰到好处,作为逗笑的包袱令人难忘,但有些似乎故意卖弄,感觉过分突兀,逗笑效果就不好了。从表演上分析,好像不够投入,只从侧面诉说人物哭笑怒骂,没有将本人带入角色,一般也没有夸张的拟声,所以气氛烘托不够。我们记得学过一篇古文《口技》,知道其中单靠拟声也可以作为表演吸引听众的。其实其人从革命小说起家,所以评书中往往加入不少政治性评论。一般都符合当时主流社会评论,但过后一听,却觉得时代性太强,这种东西有点不容易产生长久共鸣。比如说水泊梁山,把社会说的民不聊生卖儿卖女,梁山好汉都是革命英雄等等。其实脱离政治观点看水浒,就知道北宋末年社会金国入侵之前并没有这么动荡,宋江等人也并非农民革命的代表。当时听得很对,现在仔细看来就有点不那么感冒了。再说最近说的封神,感觉袁老的表演能力下降,可能跟身体状况有关,说话比以前有气无力,类似讲故事。一些改编很得体,申公豹成为贯穿全书的人物,也改掉了书中他是姜子牙师弟的bug(姜子牙师关门弟子上山才40年,申公豹几千年大道,不知怎么算成的师弟?),情节改动的更加合理,一些原书中反复无聊的情节删除的很好。但是正面人物更加高大全,连很多封了神的都没死。通天教主出场本来是一大高潮,虽然原书写的不好,但是如果能改改,可以作为本书的一个亮点,可惜为了保持最高层的正确性、完美性,通天教主不但没出场,对自己的徒弟一点感情都不讲。本来是神化小说,评论中非要一再强调什么算卦是骗人的,其实是科幻小说,里面的神仙、道法不过是人们想象等等降低趣味性的东西,这样跟教科书倒是统一了,作为娱乐性就感觉很差。有些东西就像信仰自由,你不信也不必说别人是骗人。这里我只好说他政治性太强了,总有些正统的东西在头脑中。三国绝对是他的一个高峰,许多三国的经典场面就是他的刻画给我留下的印象。

    单老跟袁老我是差不多同时开始听得,袁在说革命小说时,单还没出头。单老出生在曲艺世家,所以说起评书更加传统。原先其评书多源自传统,但早年就说过百年风云这样的近代评书,其后对此也有不少发展。传统评书往往情节单调,题材贫乏,人物刻画不鲜明,所以其评书往往也难脱此窠臼。其传统评书内容往往很多类似情节,不同的书中往往那个可以找到个性相同的人物。近期由于出版的评书过多,难免过滥,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情况在所难免。但单的近现代评书多出自己手,倒是很多新意,由于题材改变,内容和情节就比较广泛而容易出新。单老在书中的评论多出自中国传统观念,虽然较政治观念为旧,但中国传统数千年岁月,可谓久经考验,人文事理,比之政治观点总是稳定的多,受时间社会变迁的影响少,很久以后再听,依然觉得在理,可以教化众人。虽然其对传统评书改写较少,在文学上比较乏善可陈,但是评书是表演艺术,考量的不仅是文学价值。我们知道传统戏曲、相声,往往情节、包袱也都是源自传统文学。当观赏时,情节、包袱往往是我们熟知的,我们看得不是剧情、包袱,而是看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中的发挥、表现。单的评书就在表演上最有功夫。其口齿清晰、脆生、表演火爆是众所周知的,语音高低错落,又不是一惊一乍的这么玄乎,听起来很有趣味。表演的时候非常投入,往往笑是真笑,哭是真哭,生动幽默,亦庄亦谐,尤其是招牌的拟声表演,确实其他演员所少见。不同人物的不同口音、声调、嗓子带入,把性格表现得清清楚楚。嗓音沙哑但有个性,很具有表现力;以其高龄,仍能把书说的中气十足、抑扬顿挫确实难能可贵,也是最具传统书场说书的特点的。情节把握不紧不慢,游刃有余。笑料出于自然,并没有突兀的感觉。这些特点是长期受广大听众欢迎主要原因。但是口误确实稍多。其代表作《隋唐》可以代表一大批马上阵战小说、《三峡五义》代表一大批公案侠义小说,听了这两个基本就可以不听一大批了。《百年风云》《乱世枭雄》等等根据史实改编,到可以了解教科书上没有的野史。对于古典名著,一般都说得中规中矩,改变不大。

    田连元,听得比以上两位稍晚,看上去也不如两位饱经风霜,所以就不以老来称呼了。田可谓吸收众家之长为我所用的集大成者。其评书往往对原书进行适合自己的改变,使人物饱满,情节细致入微,场面描写人物心理刻画深入,让人一听就一目了然,栩栩如生,起来笑料不断。但是太多了就感觉情节拖沓,枝节过多,为了追求笑料,跑题太远。表演火爆,肢体语言很多,往往连说带比划,本人长得也比前面的两位精神,很适于书场现场或电视表演。尤其对人物语言的刻画,十分丰富多彩,表演中,往往将自己带入角色,充分表现嬉笑怒骂,不同人物的不同声调体现个性,千变万化,各地方言更是运用纯熟,记得他说过《血溅津门》,里面天津话运用纯熟自不必说,连郊区杨柳青的方言都拿捏得极准,真是难得,可见极下功夫。三位中只有他能连说带唱,把各地小调带入角色、情节,更兼唱得有的放矢,听起来别有风味。拟声运用仅次于单老,也可称惟妙惟肖。传统现代评书都有涉及,题材内容不拘一格,由于作品不太多,听起来没有多少相似、重复的格局。本身出自东北,评论质朴平实,为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不像袁老似的教科书,也不像单老似的教化育人,为当代评书的代表。其代表作杨家将,出自传统评书,但自成一派,别具一格。

    总体来说,袁的评书注重文学、政治,---健脑坐着听;单的评书注重场面、传统,---忙了走着听;田的评书注重表演、广博,---没事躺着听。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袁阔成的三国绝对是座高峰

      相对单田方和刘兰芳(其他几位听得不多),还是较喜欢袁老。感觉他和其他几位的最大区别在于他在评书里添加了很多幽默的成分。比如说我现在还记得他说关云长挂印封金要去丞相府辞行,曹操不见,和张辽商量了半天理由,最后逼急了,让手下在相府门口挂块“今日盘点”的牌子。

    • 家园 对田的书浒有些失望

      不久前托人从国内带了田连元的《水浒》,听了大概1/3,就放下了。感觉内容松散,在前40回添了太多新编的故事。比如孙二娘出嫁前的事整整占了好几回。原本希望田能好好讲讲水浒后20回,谁知道他基本上是一笔带过。

      后来听了和水浒一起买的杨家将,感觉上要好很多。故事连贯紧凑,听着很上瘾。

      谈到评书,我觉得应该要提一下刘兰芳,当年她的岳飞传可是传遍大江南北啊。

    • 家园 田连元的表现算是很不错的

      在后期之辈里面也算是难得的了

      我听他的第一部书就是刘秀传

      水平相当高的

      起码比他后来的杨家将之类的要强

      • 家园 那岂不是不进反退了?
        • 家园 这不奇怪

          单老最好的传统书目,我以为是80-81年的隋唐演义。在下以为这套书虽然有些地方相当粗糙,但整体气势十分壮伟(您别往别处想啊),不仅别人很难超越,就是单老本人也难以超越。单老后来的隋唐演义,虽经反复修改,却远远不如80-81年这个版本。

          刘兰芳的岳飞传也是她本人再难超越的经典...

    • 家园 偶也是听评书长大的一代人

      在电视普及之前,那几乎是我们唯一的乐趣,现在大隋唐里十八条好汉都能一口气说出来。

      后来评书听的少了,也没什么研究,所以恨佩服楼主能写出这么一篇分析细致的好文章。

      就我个人来说,还是最喜欢袁阔成,他说的《三国》,那确实就是一经典。偶一次到南昌玩,在那里买到了袁说三国的光盘。单田芳的书其实我也是在小学时才开始听的,那时候听他的书,感觉照袁差远了,太粗糙。后来又过了十几年,单突然暴红,这是我们当年绝对想不到的,现在听他的书,确实倒是老来见醇厚,开始觉得有味道了,但说的那些传统侠义书不免多而偏滥,我最喜欢的倒是他的《一代枭雄》,东北味十足,确实过瘾。

      田连元的长于表演,其实和他的出身背景有关,我记得他好象是话剧演员出身。

      • 家园 当然,咱们是校友加系友啊

        其实我是物理系的,不过原来都是一个系嘛,也都在一个教学楼里啊。本来对文学也有很大热情的,不过考虑到生活俗务,后来就搞电脑了。想不到真有像您这样勇于投身于此道的,并取得成功的,佩服!想想我要是也能像您一样在课堂上,评古论今,指点人物,该多淋漓痛快啊

    • 家园 很长一段时间都以为自己最喜欢袁阔成先生的书

      但现在仔细琢磨琢磨,还是觉得单老的评书味道足、魅力大。

      总体来说,我觉得单老的书,风格传统正宗,味道十足;一大优点是投入感特别强。

      单老的书令人感到比较遗憾的是一些书有点滥芋充数、不精益求精的意思。

      袁老的每部书都是高质量的,平均质量应该略高于单老。但袁老的书多数太过冷眼旁观,缺乏激情,所以最终令人感觉味道不如单老来的那样浓那样厚。

      至于田先生,我觉得从功力来说他可能不逊于袁老单老,也很敬重他的投入热情。但不知怎么,就是不太喜欢,觉得他的书太拖沓、不引人入胜。也许不喜欢听田先生书的原因是因为田先生出来时我已经过了迷评书的年龄段了吧。俺也糊涂了,和和

      张国良先生的平话三国,别的我不太了解,不敢妄评,但长坂坡那段书,我觉得改得不成功,让人听着不太舒服。给人的感觉似乎是,赵云最终能杀出长坂,运气因素特别大。尤其是单挑枪王张绣那场,好象主要就是靠运气取胜的。再一个就是把曹营那些成名人物的武艺贬得一钱不值,如曹洪之伦,在子龙马前不过就是一个照面的水平,等等。这种夸张手法,痛快倒是痛快了,可惜合理性太差了。

      还有就是关公对文丑那一战,也是关公堪堪不支,最后是以计取胜。还有就是张飞不敌曹彰那段书,这些改动我都觉得没什么意思,说难听点都是败笔。评话三国直接取材于三国演义,适当的改编和加工当然是必要的,但应该只改动那些合理性差的,原书中合理性好的部份,为什么要去改它呢?就为了有所不同有所创新?其实真要改什么地方的话,原书中有的是可以再加工的部份,比如袁绍公孙之战中赵云的表现,怎么尽忠护主、如何劝公孙而不被重用、如何与公孙失散、如何单枪匹马杀出重围,甚至可以杜撰一场单挑颜良或者二战文丑之类的,算是长坂坡的一个序幕吧。

      还有吕布与袁绍颜良文丑共攻张燕的情节,张飞如何与夏侯家小姐情投意合,等等,都可以编出不错的故事来。

    • 家园 要是以年龄划界的话

      这样分也不知对不对,大家看啦。

      解放前生人,多喜欢单老,我爷爷辈的就认单田芳。

      70年以前生人,喜欢袁,算是老一辈评书艺术家的听众。听书长知识呀。

      70年以后,喜欢田应该多些,更合电视评书(第一位电视评书表演者)的受众。

      那时我家才买个黑白电视,我能记起来的好节目也就是田连元的“扬家将”了

    • 家园 身为南方人的幸福

      袁\单\田 三位的评书也是小时候听的很多,确实非常不错.长大后听了用苏州话说的评书后才知道一山更有一山高,语言艺术能发展到这个程度真是叹为观止.可惜不是江浙地方的人听不明白...

      • 家园 哎。当年只是看张国良先生的《评话三国》的文字版,

        就让人无尽回味啊。迷上张先生就是从《长坂坡》开始的。当时想,文字都如此,听起来看现场岂不更加精彩?精彩是精彩,等真正用耳朵时候那个受罪啊!从此开始学说两句苏州话。

        不知现在有没有电子版的《评话》,俺手头只有长坂坡之前的。哪位仁兄能够提供,这里就先谢过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