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关于印第安人艺术品的小发现:再发几个好玩的图片 -- 酥油茶

共:💬6 🌺8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关于印第安人艺术品的小发现:再发几个好玩的图片

    欢迎大家先看一下我发的此系列第一个上图帖飞天鸭:几张印第安人POW WOW的照片

    先讲一个小发现:有一天,飞天鸭来到了著名的大峡谷(Grand Canyon)观光,大峡谷的土地,最早是属于印第安人中的阿帕奇部落的(Apache),好像有个美国的直升机也是这个名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所以大峡谷旁边就会有些商店卖纪念品,其中有些印第安人的手工物件,

    其中有这个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有这个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还有这个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飞天鸭对音乐不在行,但对第三件器物很感兴趣,这不就是拨浪鼓吗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小时候,曾经在画报上看到过小孩摇波浪鼓,就央求妈妈也给我买一个,但那个时候拨浪鼓很难买到,也不知道她问了多少人好不容易才给我搞到一个。

    顺便贴一段关于拨浪鼓的介绍

    外链出处

    拨浪鼓的简介

      拨浪鼓是我国传统、古老的乐器和玩具,出现于战国时期。拨浪鼓的主体是一面小鼓,两侧缀有两枚弹丸,鼓下有柄,转动鼓柄弹丸甩动击鼓发声。鼓身可以是木的也可以是竹的,还有泥的、硬纸的;鼓面用羊皮、牛皮、蛇皮或纸制成,其中以木身羊皮面的拨浪鼓最为典型。

      早期的拨浪鼓是乐器而非玩具。拨浪鼓并不是某一个地方所特有的,我国各地、各少数民族地区都出现过拨浪鼓。拨浪鼓流行于甘肃省卓尼,云南省中甸、维西、丽江,四川省盐源和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拨浪鼓在世界各地分布很广,五大洲都有。

    [编辑本段]

    拨浪鼓的起源

      

    [南宋苏汉臣《五瑞图》]

    南宋苏汉臣《五瑞图》

    说起拨浪鼓的产生,它的历史很悠久。拨浪鼓的产生在鼓之后,早在新石器时期的彩陶中,就曾经发现过疑为鼓的器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擂鼓墩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青铜座建鼓,底座上插有一根立柱,柱的中央是鼓,鼓身长形,木制,类似今天的腰鼓。这件建鼓的形态绝似一只巨大的拨浪鼓,只是未装双耳。战国时期,还有一种“架鼓”,鼓身极扁,两面蒙鼓皮,鼓皮用两排互相交错排列的鼓钉固定,类似现代“大鼓书”说唱艺人所用的鼓。鼓身由三只金属环拴挂在鼓架上。鼓架以髹漆木雕工艺完成,双凤背向共挑鼓身,底座是背向的双虎。这些鼓的出现,为拨浪鼓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最早的拨浪鼓被称作“鼗”(táo)。战国时期产生的鼗作为打击乐器,依靠摇动时双耳自击发声,发声的节奏轻重、音律高低、声音大小都不容易控制,不能圆满准确的完成复杂的鼓点。

      《诗经·有瞽》记载中“鞉、磬、柷、圄。”其中的“鞉”(táo)即鼗。如鼓而小,有柄,两耳,持其柄而摇之,则旁耳还自击。

      发展至宋代的拨浪鼓已经在三个领域出现,一是礼乐之用;二是商业之用;三是儿童玩具。历代礼乐中都有鼗,宋代当然也不例外。商业之用则是指“货郎鼓”,民间货郎一般是持拨浪鼓招徕顾客的。与此同时,拨浪鼓也成为深受儿童喜爱的玩具。在南宋李嵩的《货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画中的拨浪鼓,造型颇为考究,鼓柄做成葫芦把,鼓形如罐,双耳较特殊,类似皮条,持柄摇之,皮条抽打鼓面发声。还有“四层拨浪鼓”由四个由小渐大的小鼓,逐个叠摞在一起,相间转向90度。每个鼓各有弹丸做的双耳,鼓下设光滑精致的手柄。根据此图,现在的人们复制了这种货郎鼓,摇之发声,高低错落,叮咚悦耳。

      南宋苏汉臣所作《五瑞图》更有精彩的拨浪鼓可观。五童子或戴面具、或涂面,聚集行大傩舞,其中一人双手各持一件拨浪鼓。右手持鼓举至额头左指;左手持鼓自胸前右指。两只拨浪鼓相同,都是两层鼓。上面的小鼓扁而圆,下面的鼓长而类似腰鼓。鼓面彩绘花纹;长鼓的鼓身铜镶小花,精致美观的程度为前所未有。

    [编辑本段]

    拨浪鼓的别称

    拨浪鼓是棰击膜鸣乐器,藏族、纳西族、蒙古族、满族、汉族等民族皆有。而各个地区亦有不同称呼,所以拨浪鼓的别称可谓丰富多彩。

      拨浪鼓古称鼗、鼗鼓、鞉鼓。藏语称达玛如、达克、绕鲁、热巴穷格阿和卓尼鼓。纳西族称为东巴鼓、手摇鼓。汉族又称小鼓、货郎鼓、波浪鼓、播郎鼓、博浪鼓、江南有些地区又称摇咕咚。

      其实,拨浪鼓诸多名称,大多因写法不同而来,虽说写法不同,取字不一,但发音多很近似。但还是 “拨浪鼓”这个名称最得人心。

    [编辑本段]

    拨浪鼓的用途

    [拿着拨浪鼓的货郎(摄于20世纪80年代初)]

    拿着拨浪鼓的货郎(摄于20世纪80年代初)

      拨浪鼓有三大主要用途:一是礼乐之用,二是商业之用,三是儿童玩具。

      ◆礼乐之用

      拨浪鼓古代称之为“鼗”。鼗本是一种古乐器,多用于历代宫廷雅乐,在演礼仪式中属常用乐器。《书经·益稷》上说:“下管鼗鼓、合止柷敔。”证明鼗经常与鼓、柷、敔等礼乐一起演奏。《书经》注释中又说:“鼗属堂下之乐”,即在乐曲后半部演奏。《周礼·春宫·小师》上说:“掌教鼓、鼗、柷、敔、箫、管、弦、歌”。可见拨浪鼓与箫管弦等乐器具有同等并列的地位。

      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流传的卓尼鼓,形制与藏族各地常见的柄鼓相同,只不用钩形鼓棰演奏,是一种形制较大的拨浪鼓。卓尼鼓有大小两种。两鼓的鼓面均绘有藏族风格的彩色图案装饰,鼓腔两侧装有金属小环,环上系有用皮革包 制而成的鼓坠。演奏时,转动鼓柄,使鼓坠左右敲击鼓面发音,音响洪亮。多用于藏族民间舞蹈伴奏。

      云南省滇西北纳西族、藏族地区流传的拨浪鼓,多用核桃木制成,鼓腔扁圆形,鼓面直径20厘米、鼓腔厚12厘米,鼓框两侧系以细绳,绳端各拴一个小木片。鼓柄长46厘米。在云南省博物馆藏有一面长柄拨浪鼓。鼓面直径22.5厘米,鼓柄竟长93.5厘米。演奏时,两手转动鼓柄,鼓两侧小木片敲击鼓心发音。多用于纳西族东巴教跳神等场合。

      在鲁西南的嘉祥县,曾流行一种串鼓,是将多面大小不同的小鼓串于一根鼓柄上,用于演奏传统祭祀套曲拜鼓曲。

      ◆商业之用

      鼗流入民间后,失去了礼乐的功用,演化为民间音响器具。古代的货郎也常常摇动着拨浪鼓招徕顾客。南宋李嵩《货郎图》中货郎的手里就拿着一具颇为考究的拨浪鼓。在他的担子上挂满了各种儿童玩具和小百货,后面的货架上还斜挂着一个特殊的拨浪鼓,由四个逐渐增大的小鼓叠在一起,相间转向90度,四个小鼓上各有双耳弹丸,鼓下设光滑适握的手柄。这件精致的拨浪鼓挂在货架上,与其它玩具在一起,想必是待出售的货物。一般地说拨浪鼓的鼓面越大所发出的声音越低沉,鼓面越小声音越高,这里的四面小鼓由小渐大,大小不同,摇动时一定会发出高低错落的音响,设计得非常巧妙。通过这只拨浪鼓可以看出南宋时拨浪鼓做为民间玩具已十分流行,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小商品之都浙江义乌,便是由货郎拿着拨浪鼓走街串巷发展成为今天的 “世界超市”,义乌人将之称为“拨浪鼓文化”。

      据《义乌县志》记载,早在清乾隆年间,就有当地农民从事“鸡毛换糖”的行业。货郎的糖担由两个箩筐、两个山货盒、一个拨浪鼓、一根扁担构成,箩筐用来装鸡鸭毛等物品,盒子里装着红糖制成的糖饼和生姜糖粒,是货郎进行交换的资本。后来,糖担里的货色慢慢增多,有了各种生活必备的小商品,货郎肩挑糖担,手摇拨浪鼓,走街串巷,以清脆而富有节奏的鼓声招徕顾客。义乌人认为,是“鸡毛换糖”的拨浪鼓催生了闻名世界的义乌小商品市场。

      北京人则认为,拨浪鼓是他们的宝贝,他们珍爱拨浪鼓就如同珍爱天坛。很多反映老北京市井民俗的书中都有关于拨浪鼓的描述。如《燕京风土录》,其中一篇《打小鼓》这样写道:打小鼓就是收旧货的。这种名称的由来,大约是因为他们出来做买卖的时候,手里拿着一面小鼓。打小鼓的一共分两种:一种是打硬鼓的;一种是打软鼓的。打硬鼓的本钱比较大,同各个古玩铺都有相当的往来,他们自己也开着小旧货铺。打软鼓的正与打硬鼓的相反,他们专到穷人的家里、小的胡同里去收买破旧无用的东西。

      ◆儿童玩具

      

    [拨浪鼓是伴随了很多人的童年玩具]

    拨浪鼓是伴随了很多人的童年玩具

    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的拨浪鼓主要用途便是儿童玩具了。

      拨浪鼓这种玩具之所以得以广泛流传,主要它的音响效果与娱乐效果共同发挥了作用。如同叫卖者的吆喝声要有腔有调一样,拨浪鼓可奏出富于变化的响动,能吸引注意力;造型特点又增强了观赏性,即使是货郎手上实用性的拨浪鼓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娱乐色彩,在招徕顾客时总能体现着欢快、轻松与优美的气质。

      现代工业玩具中已停止了拨浪鼓的生产,原因是双耳弹丸如玻璃珠、酸枣核等物极容易被儿童吞食,给孩子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但是,在广大农村拨浪鼓仍很有市场,不同材料、不同式样的拨浪鼓仍在不断制作。

    [编辑本段]

    拨浪鼓的材质

      从形式上划分,拨浪鼓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鼓面加彩绘装饰,如河南淮阳、江苏盐城、北京等地的拨浪鼓,都在鼓皮上描绘各色花纹;第二种是在鼓身加彩绘,沿着鼓身画一周花纹。这些装饰,增加了拨浪鼓的审美特色,从视觉效果上强化了这种玩具的娱乐特征。鼓面材料以牛皮、羊皮为最常见,其次又有蛇皮、皮纸、油纸多种。鼓身多为木质,不过,近年已见塑料鼓。鼓耳则以玻璃珠最为常见,其次又有用薏仁、酸枣核、木珠、瓷珠等材料制作双耳者。

      汉族的拨浪鼓,鼓框扁圆形,鼓框中间最大直径20厘米、 鼓面直径18厘米、鼓腔厚8厘米,两面蒙以羊皮,鼓框中间插入圆木棒为鼓柄,鼓框两侧各系一根皮条,条端结成直径1厘米的皮棰。演奏时左右摇动,皮棰敲击鼓面而发音,音色清脆响亮。有的还在小鼓上面串系一面小锣,将其鼓柄旋转摆动起来,有敲锣打鼓之声,气氛更为活跃。

      现代制作的拨浪鼓,鼓框及鼓柄均用铝合金制成,鼓框涂以红色或绿色漆饰。专业文艺团体制作的拨浪鼓,其上有两面小鼓、一面小锣,均固定在相连的小铁圈内,铁圈两侧分别系有鼓坠。这种拨浪鼓已用于舞台演出。

    [编辑本段]

    总言:

    纵观拨浪鼓的古今,自先秦时期鼗鼓诞生直到今天,拨浪鼓这种乐器与玩具的形态居然没有什么变化。历代绘画、图案中的拨浪鼓,与今天的拨浪鼓大都大同小异。一种乐器与玩具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流传,不改初创之型,真是难以置信。小小拨浪鼓,摇一摇,很轻松,听一听,很清脆,折射着深远的城市文化和经济文化内涵。

    感慨一下,人类做拨浪鼓的习俗一代代传下来,也许从出走非洲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关键词(Tags): #人类文明谈

    本帖一共被 6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