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对于江青玻璃蜗牛事件控词的质疑。。。。。 -- 年青是福

共:💬335 🌺1474 🌵2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3
下页 末页
    • 家园 关于当时的电视机。

      外链出处

      1973年广播电视大事记

        5月1日 北京电视台开始彩色电视试播,每周播出4次。

      5月1日 北京电视台开始彩色电视试播,每周播出4次。

      8月1日 上海电视台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从这个时间开始,中国的彩色电视制式就已经定了。

        从调研开始是1970年:

      1970年广播电视大事记

      1月16日——2月1日 全国电视专业会议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是由中央广播事业局、四机部、中国人民解放军通讯兵部、国家电信总局联合召开的。会议确定集中主要技术力量研制彩色电视,并适当发展黑白电视。会后在北京、天津、上海、四川等地区进行了彩色电视制式“攻关会战”,作了多种彩色电视制式的研究和比较。

        9月25日 北京电视台制定《1971年——1975年发展规划(草案)》。计划在5年内大力发展彩色电视,同时适当发展黑白电视。

        那时的北京电视台实际上就是中央电视台。

        各种制式的彩色电视接收机除了解码器不同以外,其他部分基本相同,如果往不同制式国家出口只要按进口国制式改用解码器基本就行了,不是说进口哪国的电机或生产线就得采用哪国的制式。

        关于当时进口了生产线中国老百姓能不能提前五年看上彩电?我认为是不能。

        这不光要看生产能力,还得看消费能力,一直到八十年代初中国连十二寸黑白电视机都还没普及,在此之前还只能是居委会买一台“放露天电影”。那时一台十二寸黑白电视机是四百多,最便宜时有过四百不到点的。而且在七十年代时电视机还是晶体管分立元件的,价格降不下来。那时南京无线电厂就生产过晶体管分立元件的彩色电视机,售价超万,几乎一台也没卖出去,那时就是外国也没有用于彩电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八十年代中期南京无线电厂最早引进的十四寸彩电,是进口大散件组装的,这时已经是集成电路的了,这种电视机当时的售价是一千出点头,这个价格在当时的五年前也是普通老百姓消受不起的。

        另一方面,江青在文革中搞极左是有大量证明的,因此而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造成很大影响也是确凿无疑的。

      • 家园 85年在南京买彩电可是打破头的

        我们家第一台彩电熊猫的,一千多,85年买的.父母当时还是南京的普通工人,头疼的不是钱,而是彩电票.我姑父在电信局,有一些关系,转了七八道弯子搞来一张票,我还记得当时电视机抱回家那个兴奋啊.看什么台想不起来了,不过就一两年功夫,彩电就在我身边普及起来,反正没有众邻居聚在一起看电视的热闹场景了

        我印象中80年和85年,我们家的生活水平也谈不上翻天覆地,即使提前5年,恐怕彩电还是有销路.

        • 家园 你们都是有钱人。我家到91年才买了彩电
        • 家园 你别看就差这五年,消费能力差别很大。

            文革后第一次涨工资是77年,第二次是79年还是八0年,这两次都是只有百分之二三十。77年是7元,不到一级,80年是涨一级工资。到后来才是普涨及调整工资额。

            现在准确的时间已经记不清了,我家的第一台电视机是76还是77年,国内第一次出现9寸黑白,420元一台。我父亲那时的工资是140,算相当高了,买这台电视机还是全家说动了父亲才买的。79年春节(这个时间是准的)俺出差回南京为单位买了一台24寸罗马尼亚产的黑白电视机。大约是81还是82年我已经回南京,自己装了一台12寸黑白。

            81?年前后姐姐买了一台14寸彩电,是熊猫厂给内部职工卖的,1040元,这是我全家(已经不在一起住了)买的第一台彩电。然后市面上出现18寸彩电,1800元,但一开始并不紧张。在这个时候熊猫把积压的第一批彩电(就是我前面说的晶体管分立元件的彩色电视机,20寸的,只有五个选台器,只能收看VHF频道)拿出来处理,分显像管不亮、亮、能收看节目价格为400、600、800。我姐夫那时在熊猫厂修理部,他为我父亲买了一台600的修好了送来。这台彩电在我父亲那里看到84还是85年,反正还是电视机要票的时候,我大伯从台湾给父亲买了一台日本产18寸彩电,国内提货。这台老电视机就给了俺一直用到九十年代中期,期间还加了个有线电视机顶盒凑乎用着。

            记得家用电器开始紧张是在83年,这个时间记得较准,因为那一年我被调到另一个部门工作了一年,因住房问题也跟单位闹的天翻地复,因为我比较占理,又加上父亲的老同事帮忙基本得胜(“抢”了间简易房住下,最后单位就默认了,其他的“抢”房者都得到严肃处理)。这一年LD的同事家里办了奶牛场,每周给她送几斤奶,到春天奶存不住了只好买了台冰箱。这时还不要票。到下半年彩电已经要票,但不太紧张,我姐夫拿到一张票没人要,我拿来送给同工班的朋友。

            从这些经历看,一是中国人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收入增长较快,二是中国人喜欢跟风(不知道外国人是不是这样),刚开始在中国出现“亷价”彩电有一两年买的人不多,然后就变得非常紧张,从开始发票到疯涨也就两三年时间,然后持续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记得在87年还是88年18寸彩电三千多元一台票还很紧张,我弟弟就在那几年用一张彩电票换得分到比较好的房子。

            那个时候俺丈母娘也紧张起来了,她卖旺鸡蛋为小内弟结婚攒了一笔钱,要我想法买彩电冰箱,说是怕到时候涨到天上去。俺说至少还有三四年才会用上,到时候彩电(18寸)价格在三千元以上多出的部分我出,她不信,俺只好搞了张票给她买了台三千多元的彩电。我们单位搞来一批新联电机厂出的冰箱,两千五,在当时算比较便宜(后来发现质量很差),也买了一台。结果不到两年时间,小内弟还没谈上对象价格就跌了下来,在这两大件上至少损失了两千多。

            现在看来房价也在经历这个阶段,所以俺在房价疯涨时坚决不考虑买房的问题。不过俺因为还有个蜗居住着,说话不牙疼,房子又不象家用电器可买可不买,是生活必须品,再加上现在正在城市化进程中,房屋维持高价肯定会比家用电器长,具体时间长短要看国家政策,但不管怎么说到点后总是会跌到正常值的。

          • 家园 我们当时在兵团里反而好些

            80年我帮我妈领过一次工资,120元,她是中学教师。为这个事我妈是千叮万嘱怕我弄丢或遭抢,尽管那会儿治安挺好的。我爸工资比这个高得多,还不算各种补贴。

            那个时期我家每月往“口里”(内地)寄钱,资助亲威。

            即使这样,我家第一台电视机也是83年才买的12寸熊猫黑白(不到四百),但同期甚至更早也有买彩电的,比方说一个“老志愿”(指朝鲜打过仗回来的)。这个老志愿走起路来吱吱作响,还荡着一条空袖管,但他得到的国家补助多,于是我们都带个板凳上他家院里看“大彩电”--好象是16寸。

            我家买彩电相对较晚,依我看不是经济原因,而是出于我父亲在消费上的保守思想。到1986年终于买了一台彩电,江西吉安出的20寸SONY。价钱我忘了(16XX?)。神奇的是那台可爱的小熊猫居然扛到90年代中期才坏掉。

          • 家园 我们家的第一台电视机,

            据说是1980年左右我姥爷和一个战友用他们单位科研淘汰下来的不合格零件组装的。。。我都没见过,因为我出生的时候已经有彩电了。。。

      • 家园 花。另外提三个江青的事件,或可另外成帖。

        看一下三个事件之前,烦请大家想想,我国现在的相机产业,转基因农作物的引入,和我国的出口品牌有几个叫的响的。

        1)江青的快门事件

        网易财经:之后又造了“红旗”?

        孙晶璋:我们做“东风”的时候,照相机二厂造红旗。东风是仿瑞典单反相机哈苏造的,镜头是德造的,快门也是德国的,德国工艺非常精。这个快门也就德国能够造,最高速度六百分之一秒的大口径快门,只有德国能办到,那里面有根弹簧,我们造不了。当时想了很多办法,包括钢研所、上钢五厂、钟表材料厂都一起攻关,最后钢丝也压出来了,但是我们钢丝弹力达不到德国的要求,我们只能稍稍放松一点。我们的工艺水平也达不到德国的工艺水平,德国的工艺水平快门弹簧做得很平,我们的有一点弧度,最后做出来了。

        当时江青要求快门速度最高要达到一千分之一秒,我们做五百分之一秒都非常吃力,更不用说一千分之一了。后来我就想了个办法,在一千分之一秒的时候,光圈缩小一点,快门原来开的那么大,我就开小一点,一下子就达到了。但是光圈原来是2点8,我只能用到4了,江青也不懂,就混过去

        这可以算是江青的快门事件:过高要求,指示快门达到千分之一秒。孙晶璋老先生,显然不高兴。

        但是呢,另一个过高要求呢,孙老先生的心情就比较愉快了。

        69年珍宝岛保卫战,就用这个照相机了(东风相机)。我们专门设计了500毫米焦距的镜头,军方要求三公里以外能辨别出一起行驶的两辆吉普车。后来我们也做到了,数量不太多,但是钱赚得不少

        凯迪里有篇文讲说

        江青有一次大发雌威,她拿着一台瑞典制造的“哈苏”120单镜反光机说,我们都要有我们中国的“哈苏”

        我国现在有中国的“哈苏”吗?

        2)江青的小麦黑穗病事件

        麦子有一种矮腥黑穗病,我国北方气候到一定冷度,此病就发生。黑穗病对麦子有坏处,对人体却并无坏处,当时农业部从卫生考虑,提出进口美国麦子中有矮腥黑穗病。农业部的考虑无可厚非,但“四人帮”兴风作浪,声言凡有此病的麦子一概拒收,无此病才可进口。他们不管老百姓的粮食够不够吃,喧嚷接受了进口就是“ 洋奴哲学”、“卖国主义”。订合同时要美国人保证,美国人不肯保证,因和其他国家订合同时并无此条例。后商谈用薰蒸办法,美国人说可请到美国去检查,建一个薰蒸仓库,若运到我国口岸再薰蒸,粮食会受损失。不行,为此和美国人争吵不休。上海是吃进口小麦的一个城市,为此那时小麦不准再进口。花生油进口、玉米进口,同样存在“含黄曲霉素”多少的问题。“四人帮”不承认世界普遍订立的标准,如苏联、西德等订立含50单位以下可进口;而提出要特殊标准:订立非5单位以下不能进口。在粮食等进口问题上便经常吵闹。

        查了一下

        危害性:小麦矮腥黑穗病的病株矮化,籽粒为菌瘿所代替,造成严重减产。通常病穗率即为减产率。病田发病株率一般为10%-30%,严重发生时可达70%-90%。矮腥又是土传病害,一旦发生,很难防治。

        检疫措施:包括对疫麦进行灭菌处理,不准进境小麦作种子用,加强对进境小麦流向、对面粉加工厂、对麦麩和下脚料以及麦麩加工的饲料的检疫监管;加强我国小麦产地的疫情监测。

        我国当时农业落后而人口多,需不需要比一般标准更严格一些,防止病害进门?江青是不是在胡闹?

        3)江青的出口事件

        外贸部出口的货品,外国根据他们人民的习惯,要求按照他们提出的样子制做。不行,不能违背“独立自主”。有的货品钉上“中国制造”的牌子,外商要求可否不要钉此招牌,允许他们拿回去钉上他们的牌子,比如订购中国大华衬衫厂衬衫,是北京“天坛”牌,外商希望换用他们的牌子,因为那牌子在他们国内已打开市场。不行,这是“卖国主义”,对所谓“中性包装”一概反对。外商说多给钱,多给钱也不干,我们要向全世界证明那货品是中国人做的。货物卖大包装时,外商要求拆改为小包装,不行,不许改。他们说不改不好卖,那就不订合同,否则就是“洋奴哲学”。当时,锡箔、纸钱、通书、观音堂、观音菩萨像,一律是迷信,不许卖。要卖就许可卖阿庆嫂、刘胡兰塑像,否则便是“宣传封建迷信思想”。

        个人就是搞出口的,觉得阿庆嫂刘胡兰像出口是超出商业范围了,但是其他部分呢?有没有客观上的商业前瞻性,我国现在在国际上响当当的品牌有几,钱被谁赚走了。富士康,该牛吧,做IPAD,拿的毛利只有2%-4%.

        若您是进口商,您找IBM,SONY或者谁谁谁,您让他们贴牌,您让他们改包装方式,您说你们要是不按照您的意见来,您就不订合同,他们会听吗?当然不听,因为品牌就是市场,是命根子。我国现在是世界车间,三来一补OEM.

        江青是不是有大量事实证明她是极左,个人认为要从事实和逻辑,这两个方面,再结合现实,就是眼下的现实,重新审视一下。

        个人算是有点感觉,江青和邓黠公的差异在哪里了,就在四个字:

        因势利导。

        重点落脚在“利”这个字上面。标准要求提那么高,让那些官僚权威专家们劳累难工作,没有“利”的滋润,却有政治的大棒大帽子,反不反感?一定反感。

        宋子文,就比较老道,当年西方烟草公司不交烟草税,别人没办法,宋子文把从价税改为从量税,结果西方烟草公司都交税,因为其烟价较高品质较好,从价改为从量,实际加重了华商烟草的税负,被排挤,日趋艰难。但是,烟草总体税收,比以前仍有增加。

        江青就差这点头脑,之所以差这点头脑,乃是她立场太牢了,有所得必有所失呀。

        黠公比宋子文,更厉害,军队经商了。天!

        江青与之比,差太多了。

        通宝推:任爱杰,muqi,花大熊,高粱,天涯无,阴霾信仰,西安笨老虎,sixue,迷途笨狼,
        • 家园 其实,这就是认识的螺旋上升啊

          就是贴牌子的问题,鹤姐认识到自主品牌的作用了吗

          恐怕没有,我想她纯粹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出发来坚持原则的

          然后呢,我们否定了意识形态,以为只有赚钱是真的

          结果呢,丢了市场,丢了自主权,赚钱只能赚辛苦钱

          但是,如果没有付出这些代价,我们能认识到这些道理吗

          不能。我们还是只能从意识形态出发得到一些朴素的认识

          无法真正领会意识形态背后真正的道理

          所以,今天为x欢呼,并不是为了回到从前

          而是为了珍惜我们付出代价才获得的认识

        • 家园 宝推,两个字,震撼
        • 家园 前两个还好

          第三个有点过分了,毕竟按照当时的条件,做一些代工也是无可厚非的

          虽然矫枉过正总是难免,但我们还是尽量做到客观公正。

          对于江青,只能说她水平低

          • 家园 五年了

            水平高了吗?

          • 家园 前瞻性的思想内核,被幼稚过激的形式包裹住了。

            个人是这样认为的。

            当然,江青是否真地幼稚过激,还是被打扮成这样的,很值得探究。

            很多当年瞎搞的人,翻过来,把罪过推到当年制止他们瞎搞的人头上去了,倒打一耙。

            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还是爬行洋奴买办?是不是听着很扎耳朵,太刺了,让人反感?

            是的。换个时髦的说法好了--刷盘子还是读书?

            到了50年代,毛泽东让中国人安心“读书”,而不是“刷盘子”享受生活。所有“刷盘子”——卖粮食和卖资源的收入,由国家统一管理,充做“学费”,在国家主导下进行工业化,而不于购买彩电、冰箱等消费品。由于心无杂念,不攀比邻居的幸福生活,“学习成绩”然很显著,从零开始,在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里,造出了中国第一辆汽车、第一架飞机、第一颗卫星……创造了无数“中国第一”,完成了日本明治维新以来近百年才走完的工业化历程。创造这些第一,培养了无数人才,培育了工业人口和市场。

            现在的中国被看作世界工厂”,生产线上的工人越来越多地出卖简单劳动,经济学家们越来越关心GDP的增长,计算着多少年后会达到什么水准,经济学家们的这种算法,就像计算“刷盘子”的收入多少年可以成为百万富翁一样可笑。

            • 家园 得了吧

              愚蠢小猪和陈经的辩论看完以后再说吧。

              把刷盘子和读书对立起来本身就是极度愚蠢的,多少留学生都是一边刷盘子一遍读书的。

              一句话,如果自主开发的技术在市场上毫无竞争力,开发的成本怎么收回?怎么保持正的现金流?

              • 家园 一个实体公司必须考虑现金流的问题,

                但是国家层面来讲,这个就不是主要要考虑的问题了。从国家层面来讲,一个产业不怕赚不到钱,不怕亏本,就怕中断,就怕没有自己的队伍。

                刚改开的时候,中国的很多出口产品(比如纺织业)是相当落后的,可以说是“毫无竞争力”,但是国家没有放弃,靠人民币贬值+出口补贴,付出了通货膨胀的代价,逐渐地,这些产业也慢慢赶上来了,同国际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有的现在已经是世界先进水平了。

                • 家园 是啊,您说得非常对,但是需要补充一点

                  “一个实体公司必须考虑现金流的问题,但是国家层面来讲,这个就不是主要要考虑的问题了”——在国家层面来讲,个别的项目可以不考虑现金流问题,但是总体上也要考虑现金流,否则陷入缩小再生产的困境,经济要崩溃的。所以,把哪些项目列入“不需要考虑现金流”的范围,就是一个权衡的问题。

                  比如,60年代,相对于常规武器,两弹一星等尖端武器就有更大的优先权级别,因为同样的投入可以获得更大的安全收益。

                  在80年代,中国连第三代战斗机都无法生产,连覆盖全国的雷达网都没有,基本的制空权都无法保障,这种情况下,运10的投资已经超过建国以来在战斗机研制上的投资,这种优先级别难道还不够高么?但是收益呢?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