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闲谈中国流行音乐之无能 -- 达闻奇

共:💬175 🌺18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张蔷的价值在于

            她差不多是中国大陆第一位利用现代配器法翻唱流行歌曲民间歌手

            注意那几个概念,东方歌舞团的成方圆和央视下海的蔚华都不具备全部。

            而且我注意到你对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叙述里面,缺乏1980-1985的实际内容。百度一下张蔷看看,她在1985这一年当中猛出了5张专辑(次年翻番!),不用原创就是快啊。

            张蔷的演唱,实际上连当今的超女都不如--说实在的,那长相那唱功估计包小柏老师捂着嘴就会来一句“谢谢你,但是。。。”。

            但是,她的作用是让我们头一回听到了不那么拖拖拉拉伊伊啊啊的音乐,完全西方式的配器(特别是吉他贝斯和现代打击乐器的应用)在1985年的中国内地极为罕见,因为连邓丽君都是伊伊啊啊的唱法。而且,她以略显稚嫩的声腔快乐地翻唱着好听的欧美流行歌曲,并以三年19张专辑的速度给我们原本荒凉的八十年代中期带来了一场听觉盛宴。

            张蔷之前我们在听谁唱歌?李谷一阿姨,和东方歌舞团那些假扮异国民族风情的阿姨们。。。成方圆后来干脆只唱英文了。蔚华倒是个另类,国际频道主持人辞职去玩摇滚,已经是89年的事情了,而且还不成功。

            民间流行音乐,倒是有几个人比张蔷早出道,重要的如周峰(翻唱欧美)和“流氓”张行(模仿台湾校园风格)。不过论普及作用和亲和力,还是张蔷更厉害。

      • 家园 一个诞生了诗经、唐诗宋词的民族不会是个不能歌的民族

        中国流行乐的颓势恰恰因为与传统的断裂,我下文会分析这一点

      • 家园 这是胡说八道

        汉族不但民间有民歌、民族舞,而且由于有发达的城市文化和商品经济,还有相当完备的商业性音乐。

        很多人觉得少数民族歌舞比汉族歌舞好听好看,其实我们听到的很多少数民族歌曲,看到的很多民族误导,实际上都是五十年代经过职业音乐人用西式音乐结构和理论改造过的。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歌舞对普通人来说是很恐怖的。汉族歌舞因为就在大家身边,叫职业音乐人不好下手而已,但我们听见的很多“创作音乐”,都是以汉族民间音乐为素材的。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汉族在歌唱方面,说实话,先天不足,后天失养

          汉语唇齿音的发音方法使得除专业人士以外很多人的发音器官都没有得到充分锻炼。后天来讲,汉族传统并非能歌善舞的民族,由于封建规则的束缚,过去的普通人家根本没有唱歌跳舞的习惯,唱歌跳舞是被商业化了,主要的载体是传统戏剧,还有女孩子独唱那种细细柔柔的小调。民歌发达的地方以天高皇帝远没有礼教束缚的地方为主,其他的民间小调,给人的感觉是单薄,没有少数民族民歌的气魄,倒是更接近说唱。

          举个例子

          外链出处

          • 家园 戏曲难道就不算是音乐吗?

            我觉得戏曲里面承载的东西很多,旋律其实也蛮丰富的。但是受到条件所限,汉族音乐的某些部分没有什么进步,比如乐器的质量,比如和声什么的。因此就造成了一种错觉。其实,地方戏曲里面承载的音乐是很丰富的。

          • 家园 真正的扬州调不是这个样子的

            民歌中国栏目放过一些真正的苏北小调,和这个是完全两样的。我们现在听过的很多汉族民歌也都经过了改造,比如邓丽君唱的《采槟榔》,似乎非常柔弱无力,实际上听周璇的三十年代版本,是非常泼辣的。

            至于舞蹈,中央电视台也放过真正安徽来的民间花鼓,非常阳刚和彪悍。

        • 家园 原生态的少数民族歌舞恐怖?

          古代中国有一个民族音乐大发展的时期,在南北朝时代的北方。人人都知道那个“风吹草低见牛羊”,《赤勒歌》是北魏的一个武将即兴而作,它说明两件事:一是民歌的创作及演唱已经成为常见的社会活动;二是北方少数民族在音乐文化上对汉民族有深远影响。从地理上讲,这个影响集中施加在山西。

          我们说中国古代音乐在宋以前主要是歌舞大曲,宋元之后主要向戏曲发展。那么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则将歌舞大曲推向了高峰,而且至今很多少数民族都仍然流传着史诗作品,如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维族的《十二木卡姆》等等,不一而足。

          我个人曾经利用旅行的机会收集西南少数民族民歌,特别是那种原生态的,结果真是大开眼界。著名的原生态七和声(彝族妇女)我没采集到,但在杨丽萍的《云南映像》原生态艺术表演上算是见识过了,只能用两个字来形容:奇妙。

          几十位来自云南少数民族的演员忘乎所以的尽情表现,让《云南映像》的演出现场气氛极为热烈。这批业余演员对所谓的舞蹈专业知识可能连一个舞校学生都不如,但他们把舞台当田野,像开山村歌会和过节一样毫无保留地歌唱、踩踏和舞蹈,把所有人都震住了。“花腰彝”唱歌没有伴奏,不用任何粉饰,彝族姑娘们传自祖辈的天然金嗓子和丰富的和声,让所有人都惊呆了。一位作曲家当场感叹:“原生态的和声能达到这样的层次,恐怕是任何现有和声技法都无法企及的。”半场结束后,就有不少观众表示,看惯了专业表演界绵软、虚浮、豪华之风,原生态的表演形式让人如淋了场暴雨般酣畅,杨丽萍给中国舞蹈界带来了反思自身的话题。

          解放日报:少数民族演员原生态表演酣畅

          至于

          我们听见的很多“创作音乐”,都是以汉族民间音乐为素材的
          这句话,如果不算废话,是不是暗指少数民族素材的少?

          汉族人采取少数民族音乐元素创作的音乐作品,实在是太多了。最著名的如《月光下的凤尾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 家园 你所说的奇妙是要看以什么为背景了

            比如你说的“花腰彝”,你外人去听很奇妙,其实你让“花腰彝”去听外族唱歌,他们自己也觉得很奇妙。

            像《格萨尔》之类的史诗,在某个特定的藏族地区它的曲目也就这么几个,甚至可能就《格萨尔》一个,其它什么都不会。所以某些老艺人能几千行上万行地唱。不过你要是不懂藏语,《格萨尔》的音乐价值实在有限。

            《十二木卡姆》也是类似,它不是单单维吾尔族的艺术,它分布很广,从北印度、中亚到伊朗都有类似东西,往往是同一个素材在不同地区的演绎。

            至于汉族人用少数民族音乐素材创作出来的《月光下的凤尾竹》、《花儿为什么这么红》,你要真正听过傣族的对歌和《花儿》的原始塔吉克版本,你会觉得我们现在听到的版本基本是从新创作的,里面汉族和西方音乐的素材掺杂得太多了,原始的东西几乎找不着。《花儿》里面的很多东西更类似拉威尔之类19世纪欧洲的“东方音乐”(欧洲人想象中的中东阿拉伯音乐)。

            • 家园 能推敲吗?

              你所说的奇妙是要看以什么为背景了

              比如你说的“花腰彝”,你外人去听很奇妙,其实你让“花腰彝”去听外族唱歌,他们自己也觉得很奇妙。

              以专业背景去听花腰彝的原生态七和声,前文说的很明确。

              像《格萨尔》之类的史诗,在某个特定的藏族地区它的曲目也就这么几个,甚至可能就《格萨尔》一个,其它什么都不会。所以某些老艺人能几千行上万行地唱。不过你要是不懂藏语,《格萨尔》的音乐价值实在有限。

              有依据吗?最好不要信口开河。

              我不懂藏语,只会一些简单的问候。但这丝毫不影响《格萨尔》的价值,不是吗。

              《十二木卡姆》也是类似,它不是单单维吾尔族的艺术,它分布很广,从北印度、中亚到伊朗都有类似东西,往往是同一个素材在不同地区的演绎。

              下次百度的时候,至少弄清楚“十二木卡姆”与“木卡姆”的区别。

              你要真正听过傣族的对歌和《花儿》的原始塔吉克版本,你会觉得我们现在听到的版本基本是从新创作的,里面汉族和西方音乐的素材掺杂得太多了,原始的东西几乎找不着。

              以《月光下的凤尾竹》、《花儿为什么这么红》为例,能否分别指出哪些是汉族和西方素材?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