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李自成为什么没有成为朱元璋? -- 温相

共:💬80 🌺1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 家园 满清的很多举措其实也是:

        口惠而实不至。谈迁在国榷里面引用宫女的话说:“

        恩诏纷纷下,差官滚滚来。朝廷无一事,黄纸骗人财。”满清那时候最有力度的就是招揽人才,一个冯铨,一个宋权,冯铨名声很坏,但是,为人能力很强,宋权给满清推荐了很多的有用的人才,再者大乱之后易为治,这是魏征的预见。

        • 家园 措施很多时候都是个姿态

          虽然是口惠实不至,但是这个姿态有没有作、怎么作,还是有很大分别。李自成就是不知道在那个历史转折的关键时刻应该作什么姿态和怎么作这个姿态,说到底还是没有必要的战略头脑。

          笼络人才也该算是这个战略的内容之一吧。满人在这方面确实要有力度,也有气度的多。冯铨虽然为人惹人非议,但熟悉典章制度,正是新朝用的着的人才,清初在人才使用上不计较以往,只看以后,和“使功不如使过”的原则还是有可取之处。这一方面是因为朝廷新立缺人,不得不象多尔衮承认的,有点矮子里面拔高个,有什么人就先用着,另一方面也得承认,当时满族统治者在招揽人才方面表现出了相当的胸襟气度。李自成造反那么多年,手下始终人才有限,究竟是别人不愿投靠,还是他不能识人,也不能容人呢?

          可叹的是,清初许多名臣象宋权和他推荐的王永吉原本都是明臣,在明是亡国之臣,在清却是开国能臣,大明朝不是没人,崇祯不能用,李自成不能用,反而是满人能用。

    • 家园 一个过分阴柔,一个阳刚太盛。

      过去的历史书里看到的朱元璋,觉得小人心计。赵匡胤也是这样的。李闯王,又是心太大了,打进北京就以为天下太平了。和项羽有点像呢。两位人物性格上是不同的。

      一家之言而已。写历史的人本就把自己的眼睛当框框,不入法眼的,就没法真实。

    • 家园 如果刘宗敏不听令放掉陈圆圆的事情是真的,

      我觉得李还没有完全完成内部整合的过程,他在这种情形下就直接攻灭明朝去直接面对满清和吴三桂这样级别的对手,当然是凶多吉少了。

      从李的军政能力来看,政治强于军事。军事上他和明朝一流的统帅(卢象升,孙传庭,洪承畴等)的较量基本上还是胜少负多的。他政治上不能降服吴三桂这样的人,丢失了突然到手大好机会,很是可惜。

      从各方面看,当时的李自成可能是最适合当皇帝的人。可惜他没能力消灭各方势力啊!这就好比周恩来当主席可能对中国最好,但历史虽然给过他机会,但他没老毛那能力把握机会啊!

      • 家园 自成潼关南原之败:

        在于军中瘟疫流行,大将多数患病,而且,那时候农民革命普遍处于低潮,不过,就孙传庭来说,倒真是自成的劲敌,自成不怕左良玉,有些担心孙传庭。孙传庭要是不被杨嗣昌构陷的话,自成以后还不能那么顺利的起来。

    • 家园 对于李自成

      我没有很多的研究,我看过姚老的书,也看过网上的一些零散的介绍和评价,还有顾老南明史的一部分,我觉得和李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还是有很大关系的,偶然性比较大。

      我的观点归结起来就是时间不等人。这个时间用来作什么呢?用来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为建立政权,巩固政权作准备。

      朱当时的环境,相对来说,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来整合内部,巩固领地。朱在占领江南之后,有相当的一段时间,元朝统治者一直是忙于内斗,元朝的杰出将领王保保和其他的一些地方割据势力一直打个不休。这个给了朱喘息,休整的机会。

      另外,作为朱来说,他的事业是推翻异族统治,对于一直不得志,处于社会第二,甚至第三,第四等级的广大的汉族知识精英阶层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投靠朱,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相对于朱,李在当时没有这么好的条件。他一直还是匪,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膨胀,扩张。一方面,当时的中国还有另外一个中心,南京的明朝残余势力;另外一方面,即使是投降他的明朝官吏也还处于一个观望的时期,中国的官僚体系,始终是最为一个独立的利益团体,他们大部分无所谓谁作皇帝,关键是能够保证他们的利益,这种利益包括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只要能够满足他们的利益需求,他们就会为这个政权效力。

      从李,朱的文官体系来看,差别是很明显的。李的文官体系中,只有很少的人员来自知识精英阶层;而朱的文官体系已经吸收了大批的江南知识分子效力。马上能得天下,马上是治不了天下的。李最大的失败就是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从马上得天下到下马治天下的过程。

      为什么没有这个时间列?因为有满清的政权在旁边虎视眈眈,伺机而动,趁火打劫。

      酒后之言,各位大佬见谅。

      • 家园 这句话说的好:

        你说:“李的文官体系中,只有很少的人员来自知识精英阶层。”其实,你还是给自成留了面子,实际上自成手下的文官系统几乎没有谁算得上精英。

    • 家园 老相接招

      先纠正老相一个常识性的问题,<明史>主笔先是万斯同,后是王鸿绪.其中万是清初浙东学派的代表人物,师从黄宗羲.说万其人心向大明一点都不为过.而老相所说的张廷玉其实只是挂个名.就象脱脱修<宋史><金史><辽史>,但这位蒙古人连汉语都不懂,你说怎么修吧.至于说<明史>和<明史纪事本末>的问题,我正准备动笔写这方面的东西,写好后请老兄指正.

      至于说诋毁,丑化农民起义,哪朝都不例外,成功的刘邦,朱元璋自然是真龙天子,失败的黄巢,李自成,张献,洪杨都是贼.既然没成功,肯定有各方面的原因.先不说大清的官方记载,就是明亡后,明人自己写的历史,如<明季北略>里一样也不说李的好话(因为此书对清也持敌视立场,所以可信).清兵入关是给崇祯报仇的.而且以帝礼葬崇祯.而这类事请,李其实也可以做.比如进北京后,以清君侧为名,杀几个奸臣,同样以皇帝之礼埋葬庄烈帝,然后别自己当皇帝,立庄烈的太子为皇帝,让他先当傀儡,另外,对明的降官不要采取过激的追赃,加以利用.等稳定了局势后,再行禅让.那样,南明也没法反对他,清也师出无名.结果,李偏偏自己先称帝,又杀了明太子,选择了最下下策.看看明太祖所为吧,下南京后,禁止劫掠,不光是百姓也有士绅,官吏.人心自然向着他.而且朱也是一个农民出身,完全是自修,熟读经史.由此看来李自成的才能,不如明太祖远矣.所以李只能落个九宫山被几个农民用锄头打死的可悲下场.同样是失败的农民起义者,看看隋末唐初的窦建德吧,深得人心,最后两唐书里一样对他赞美不已.可见封建的史官也并非一意诋毁的.

      知道老相是大顺国皇帝李自成将军的FANS,所以如有得罪之处,请多多包涵.毕竟是老兄发贴在前,我是有感而发,呵呵.

      • 家园 元朝的名相脱脱通晓汉文:

        是元末汉法派领袖之一,他自幼就拜浦江吴直方为老师,十六岁熟读经史,史称:“又开经筵,遴选儒臣

        以劝讲,而脱脱实领经筵事。”由此可知,脱脱通晓汉文是一定的,因为没有资料显示吴直方精通蒙文,所以他们师徒之间的教学工作应该是通过汉语完成的。而元朝也没有把全套的经史翻译成为蒙文,所以,脱脱精通经史应该还是以汉文为主。

        • 家园 温兄说的不错,其实元朝到后来汉化的还是相当厉害的

          皇室虽然不再独尊儒术,但是对儒术还是逐步接受中的。开设的经筵最初可能还是用蒙文,到后来就应该用的是汉文白话了。

          当然,皇帝对于汉语的水平也就是听懂口语罢了。未必识字,更别说文言文了。所以给皇帝讲解儒家经书的贯云石要写白话的《孝经直解》。

          有意思的是这位贯云石是维吾尔族色目人,汉文水平却极高,是元曲大家。

          元朝的汉化之不彻底,其实不在于其文化。在进入中原忽必烈以汉法治汉地之后,蒙古和色目人就开始飞速的汉化。上至皇帝下到百姓其实都开始接受汉文化。这和满清的情况只有程度的不同而没有本质的区别。如果蒙古和满清一样统治中国二百多年,恐怕皇帝到时候也和溥仪一样只会说汉语了。

          但是元朝的政治制度却一直没有跟上。元朝将人划为四等本已是倒退。最要命的是元朝始终不能建立一个真正的中央集权政府。元朝的继承制度过于混乱,完全是有力者得之的局面。而各地方政府其实拥兵自重。岭北等北方行省及诸王封地处于事实上的半独立状态。

          元朝中央政府真正能够控制的地方反而是原来的汉族地区。对于各地藩镇,元朝使用的是用重利来拉拢的手段,不断搜刮汉地财富作赏赐和补贴。但这是个无底洞。汉地成了给全国的血库。长此以往,自然得不到汉人的认同。元朝的统治那么快就给汉人推翻,汉人所受的剥削太重是根本原因之一。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