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郭汝瑰回忆录》记载的二三事——1、杨杰 -- 俺老孫

共:💬105 🌺979 🌵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郭汝瑰回忆录》记载的二三事——1、杨杰

      郭汝瑰是一位神秘的传奇人物,但他却是个十分低调的人,在他的自传出版前,他的功业鲜为人知。郭汝瑰四川人,在黄埔五期学习时倾向共产党,革命低潮时赴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因“九、一八”愤然退学,回国入陆军大学十一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抗战中参加过淞沪会战,任师参谋长,代旅长坚守阵地七天七夜抗击日军,名扬军界,获得陈诚赏识,升任军参谋长、集团军参谋长、师长。抗战后长期担任国防部作战厅长,战争末期任兵团司令,驻防四川,在宜宾起义。被称为“最大的共谍”。台湾报纸有:“一谍卧底弄乾坤,两军胜负已先分”的说法。

      在书中看到一些事,与大家共享。

      1、著名战略家杨杰:

      郭汝瑰从日本退学回国进入陆军大学十期学习,当时的教育长杨杰,字耿光,云南大理人,日本士官学校和日本陆军大学毕业,他在日本陆大毕业时,御前战术考试,名列第一,是著名战略家蒋百里之外另一位毕业时获得第一名的中国军人。

      书中记述了一件杨杰的故事表明这位战略家的眼光和远见,1936年两广事变,蒋介石的谋士都主张用兵。杨杰反对,他以当时两广的形势为背景拟成想定,要求陆军大学研究院的学员们提出作战计划作为战术作业。郭汝瑰和其他学员都忽视了想定中日本窥视中国的背景情况,答案都是攻韶关,下南宁。杨杰讲评说,这样日本就胜了。杨杰的原案是大军压韶关桂林,以共同抗日为理由,与两广协商,政治解决。

      令人心服!

      可惜杨杰如蒋百里般一生未直接带过兵,只能纸上谈兵。

      1949年杨杰由昆明潜香港准备去北京参加政协会,被特务暗杀。

    关键词(Tags): #郭汝瑰回忆录(嘉英)#郭汝瑰(嘉英)通宝推:mezhan,暗香疏影月黄昏,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补充几点

      最近找到个扫描版看了一下,补充几个有意思的地方:

      1. 48年美援是1.25亿美元,当时美元跟金价挂钩,按金价计算大概合今天的300亿人民币左右。这1.25亿里面,竟然要花5千万美元买航空燃料!老蒋非常重视空运,动不动就是运几个军,但代价也极为昂贵,这个想想也可以理解,当时没有大型战略运输机,C46这种档次的飞机飞一次只能装个两三吨,不费油就怪了,而且空运的主力是陈纳德的“民航空运队”Civil Air Transport,陈纳德肯定要狠狠的敲诈老蒋。这个民航空运队是当时中国三大航空公司之一,前两个就是两航起义里面的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主要是民航,而这个民航空运队基本就是打着民航的幌子运军队,别了司徒雷登里还提到过。48年空运的重点是给被围的长春运物资,这年夏天可以做到每天运100吨上下,长春守军当时节衣缩食一天可以控制消耗在60吨,还能有点富余,但入冬后燃料消耗会剧增,预计每天需要200吨物资,光这点长春就维持不下去,得感谢辽沈战役及时打响,长春没等到入冬就丢了。

      2. 老蒋跟林总类似,喜欢越级指挥,但水平又不如林总,尽是瞎指挥,按照郭的看法,老蒋下棋只能看到第三步。不过这样一来,底下的人反倒是不用担责任了,都可以推到老蒋身上。48年顾祝同出任参谋总长,郭劝顾不要趟这个浑水因为形式很不妙,结果顾说,怎么会担责任,反正指挥无论大小都是老蒋拍板的。小肥猪刘峙更可爱,黄伯韬有件小事去求刘,刘照例往上推,黄对刘抱怨说,你怎么还没有白崇禧有担当,刘说,我跟白不一样,我是蒋一手提拔起来的,他一来电话骂我,我全身骨头都软了。。。

      3. 老蒋打仗,总是不肯背水一战。淮海战役,杜聿明兵团还差20天才被歼灭,老蒋已经命令淮河一线解围的兵团准备长江防务了。辽沈战役,锦州被攻击时,不肯抽调华北全部兵力从葫芦岛进攻锦州解围,非要保承德,锦州丢了后,已经命令葫芦岛方向撤军,但又让沈阳方向的廖耀湘兵团全力向锦州进攻,简直不可理喻,廖耀湘就因为这样耽搁几天,被追上全灭。辽沈战役前期,廖耀湘本来建议放弃锦州,沈阳主力直出营口,当时共军主力在锦州,营口这边没多少部队,这应该是上策。而郭的建议是个中策,放弃沈阳全力援锦,郭可能是故意的,这主意听起来倒是不错,但考虑实际情况,国军放弃沈阳行军要带着一堆家眷慢吞吞行军,肯定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但因为老蒋和卫立煌不肯放弃沈阳,最后方案采纳个下策,14个师出击,8个师留守沈阳,这肯定要被各个击破。出兵前,廖没信心,郭跟廖说,打掉共军一个纵队就有转机,他就恢复了信心出战去了。也不知道他从哪来的信心,国军打了这么多年一个共军纵队也没歼灭啊。

      4. 郭后来的著作《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作战记》中对国军一线式防御很不满,这个回忆录也是,认为国军防守城市,没有纵深,都是鸡蛋壳,一戳就破。辽沈战役时因为锦州吃紧,老蒋很少见的要主动放弃烟台,驻军转运葫芦岛,郭跑去指挥烟台撤退,发现国军建的工事惨不忍睹,郭大发感慨,共军白白把这么好的机会放掉了,YY自己要是共军纵队司令该多好,只用一个团轻轻松松就可打下烟台干掉一个军。

      5. 杜聿明回忆录写的是,杜觉得郭是共谍,于是徐州撤守前,跟老蒋在密室商议,不让外人知道撤退计划,最后决定向徐州西南方向撤退,自以为很高明。郭的回忆更有趣,当时徐州正南方的津浦铁路已经被截断,共军已经修好多道防线,国军无法正面突破。杜聿明耍了个心眼,公开跟大家说,要向徐州东南方向撤退。任何一个人只要看看地图就知道,徐州东南方向都是水网,大军走起来困难,肯定会被共军截住,所以开会时被一致反对,于是杜聿明叫住老蒋入内室商议。这时另外一位大共谍刘斐发话对众人说:谁还看不出来啊,很明显是要向徐州西南撤退啊。。。

      6. 郭跟刘斐关系很差,郭红得发紫的时候想把刘搞掉。结果某天刘突然来了一句,这真是一场翻天地覆的革命啊。郭一听,不对,可能是自己人啊。赶紧跟地下党联系,得到的指示是没搞清情况前别搞刘斐,郭就没动刘。三大战役打完了,上级指示郭要争取去西南带兵争取起义,结果郭的铁哥们胡琏非得拉郭去18军,18军是嫡系中的嫡系,不会去西南,起义也很难,而且这个任命也没法拒绝,没有放着好部队不去去烂部队的道理。这时刘斐跑去跟蒋说,郭没经历过历练,不太稳当,老蒋一听就把郭派去四川的72军当军长了,真是配合得天衣无缝。

      7. 淮海战役郭送出的情报,地下党的上线都没在,最后给了民革的王葆真,结果王被捕了,被捕前抢时间销毁了郭送出来的情报,受酷刑也没说出郭的名字。民革地下党,俺还是第一次听说。

      通宝推:唐斩非,老老狐狸,普鲁托,红军迷,文化体制,预备役师的防化,迷途笨狼,木木3,纳米小洞儿,jhjdylj,三笑,mezhan,豹子头,盲人摸象,
      • 家园 刘峙有类似话评论自己和白崇禧与蒋的关系据说是跟顾祝同说的

        刘峙说:人家是寡妇再嫁,不怕和婆婆闹翻;我们是童养媳,身上有几根骨头都摸的清清楚楚。

      • 家园 蒋介石招卫立煌去南京要他撤退时说

        政府开支的80%在军事,军事开支一半在东北,这么下去政府要被拖垮。就是因为东北已经被包围在孤立无援的三个点,全靠空投,开销巨大。卫立煌后来找美国人帮忙解决了些难题,才算坚持了下去。

      • 家园 左右逢源不冒险的人总会吃大亏

        事情的发展需要积累。从量变发展到质变是需要投入的。而且事物发展带有一定的回合制特点,就是说到了转变关键时刻,需要投入的力量密度,可能是平时投入的力量密度的十倍百倍。就是说平时可能单位时间内投入力量为1,关键时刻单位时间内投入力量可能要达到10,乃至100。目的就是为了促使事情发生质变。

        关键时刻必须投入力量。

        不过我怀疑委员长的胆子在当年炒股的时候都损失掉了。

        通宝推:卢比扬卡,
        • 家园 委员长还是有胆量的

          淞沪抗战,那是下了血本往里送。还有三大战役,从来也是不停地往里送、而舍不得丢,敢于堵大的。关键的问题在于他是反共反人民。

      • 家园 民革,农工民主党都闹得很大

        尤其是农工民主党,掌握了不少武装力量,还策动过不少民变,暴动,后来都陆续移交给中央了,解放后 农工民主党转向医疗界发展

      • 家园 谢谢,还真是挺有意思的

        不过我还有一点不明白,为什么打国民党这么难,要死要活消灭几百万军队、还要加上筛子一样的情报工作才可以,但是打北洋军阀不是一下子就成功了吗?现在宣传都说是历史趋势,但是历史趋势这么难实现,也真是让人存疑。

    • 家园 1981年成都军区将他评为全军区的优秀共产党员。

      80年代后期面对社会上追求享受的歪风日甚,他向重庆市委书记廖伯康坦率进:“希望从你自己做起,坚持用国产手表的好传统,不坐进口车。”他对腐败现象深恶痛绝,经常告诫为政者不要忘记国民党因腐败而失败的历史教训。在北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期间,国家主席杨尚昆请他和邓兆祥吃饭,他又直言不讳地进言说:“我们的部队无论如何不能经商。国民党军队,就是因为军官敛财,丧失了战斗力。

    • 家园 9、二战前日本的兵役制 

        郭汝瑰在日本士官学校的学习虽然因九、一八而中断,但他退学时弄到了全套士官学校各种教程,还买了五大箱军事书籍(有心人啊!),对日本的军事军制做了全面的了解,其实日本的一些制度颇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二战前日本当时的兵役是实行征兵制,全国人民都有服兵役的义务,18—20岁服第一国民兵役;20—25岁体检合格的服现役。现役五年只有两年在营,第一年称初年兵,要学会一个战士所必需的战斗技术及战斗运作,以便参加班、排、连战斗教练,二年兵主要是复习、熟练各种战斗技术及战斗法则,两年在营期满就回家,就业。在五年之内,国家有事动员现役兵,就立即来连报到。五年现役期满时,再回连队接受训练,参加三个星期的演习,就转为预备役,国家有事动员预备役时都按规定到连报到。预备役八年期满,又再次回到原来的连队接受三个星期的教练,参加演习后,转为后备役。后备役期满,即转入第二国民兵役。

        当时日本陆军有二十三个师团,估计现役兵在营人数约三十万,一半是初年兵,一半是二年兵。如果全部动员现役和预备役的话,就可征集到初年兵人数的十三倍之多的有训练的兵员,即约二百万人。

        “……我还见工兵大队有一队补充兵,细问才了解这些兵是补充现役或预备役死亡、工作事故的缺额的。原来这是因为日本每年都要编动员名册,各个年度应动员的连队官兵都要配备齐全,所以知道缺员多少,而有计划的作补充准备。所有应动员的官兵,动员时各人所属部队的番号、所在地点等,都事先通知本人。战时只要一声广播‘某某年度的士兵动员入营’。应动员的人就可立即赴指定地点按战时编制组成队伍。日本当时约有一亿人口,平时养兵不过五十万,而动员时陆海军估计可动员六百万训练有素的士兵。这种兵役制度平时寓兵于民,战时又能迅速征集大量经过训练的士兵,是很值得我们研究的。(之所以称当时的日本为军国主义,就是因为整个国家就是一个大兵营,和平对他们来说不过是两场战争之间的短暂休整,时刻都在准备着下一场战争)

        “……中国有十亿人口,兵员十分充足,如果我们能够尽可能地减少现役兵员人数,健全完善预备役制度,改革民兵制度,我们不但可以腾出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四化建设,而且在战时可以迅速成几倍地扩充军队,担负起保卫祖国制止侵略的职责。”(这段话是八十年代写成,那个时候郭老还在关心我国的国防事业!)

      通宝推:mezhan,远航,暗香疏影月黄昏,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