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做总理是需要一点逻辑的 — 评温家宝言论1 -- 响水湾

共:💬256 🌺452 🌵30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 家园 作秀习自耀邦

      为政多肖真人,没办法师傅没找好。

      • 家园 耀邦有点像戈尔巴乔夫,都比较爱慕虚荣

        重视演讲,西方的新闻报评观瞻。

        影帝也比较类似与他们啊

        邓力群与小平同志点评两位总书记

        《邓力群自述:十二个春秋》

        邓力群:和耀邦同志共事多年,同赵紫阳比,他学习是用功的,读马列的书,读中国的古代文学,都很用功。这方面赵紫阳同志不如他。据我观察,也听到别的同志说,赵紫阳读马列的书很少。在书记处的会上,对于不同意见,耀邦同志还能够让人家讲出来。你讲完了,开完会,他自己还是干他自己的。如果在会上对赵紫阳提出不同意见,他是听不下去的;一定找各种各样的理由把你驳倒,强词夺理,盛气凌人,非把你压倒不可。他的意见碰到钉子以后,行不通了,他也会说,原来我没听你的意见,现在证明你的意见对。[COLOR=red]耀邦同志最大的特点,心思用在怎么让他的讲话、他的意见,把人们的情绪调动起来,激动起来。赢得掌声愈多,他愈高兴。他的精力主要用在这方面。而没有或者很少用在使他的意见符合实际。

        邓小平:这是他的老毛病,一向如此。

        想这,对于分析这两人物的悲剧色彩,性格是一个很大的因素。

        耀邦这人比较心善,但很虚荣。

        紫阳,其实还是蛮厉害的,朱温两人的部分政策,还都是延续紫阳的;只不过紫阳被自己青睐的JY专家绑架了,不得不替他们背书。

        他其实很有自己的工作计划的,虽然免不了可能是走叶利钦的路。

        但耀邦估计就是地图头了。

        [/COLOR]

        胡耀邦的奇迹该链接的内容有点一家之见,不可当真

        解放战争时期打第一个大城市石家庄,三纵队政委胡耀邦也跟着队伍冲上去了。这一去,差点出了危险。按理说,下面有旅有团,顶多越两级下到团里,为什么一个纵队政委要这样干呢?在晋察冀战场,胡耀邦先后在四纵队和三纵队担任过政委,这两个纵队都是主力部队,司令员也都是有名的战将,像后来当过大军区司令员的曾思玉、郑维山,都跟他做过搭档。人家都是枪林弹雨中摸爬滚打出来的,胡耀邦很怕他们看不起自己。

          打石家庄时,胡耀邦刚从四纵队过来,人很不错,有点马列水平。但他没在军队呆过,指挥能力比不上郑维山。当年三纵队的干部都知道,胡耀邦不会打仗。胡耀邦自己也多次说过,他是一个宣传干部出身的政委,没有在连队带过兵,也没有打过仗【红小鬼出身的人,混到快建国了还这份】。虽然他一直没在军事干部的岗位上干过,但他不能让人说政委打仗不行,更不能让人说他怕死。所以,一打仗,他就到前线去,根本不管自己死不死的问题。

        伯乐相马:胡耀邦是怎样选中温家宝的

        胡耀邦“选才”

        上个世纪80年代初对于中国许多中层干部是令人兴奋和难以忘怀的。那时干部队伍的“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浪潮,拍打着曾在文革中上下流动的众多年轻人。

        1985年春天,温家宝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而他的直接领导是王兆国,时为办公厅主任。

        “胡耀邦选干部不任人唯亲,他很重才干。1985年前后,他特别委托中央组织部考察干部,主要是省部级干部,希望物色到中央办公厅主任的合适人选。当初我知道的挑选标准有四个:副部级以上、年轻、学历较高和有才能。”一位曾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工作近十年的人士说,“中组部考察时,发现他各方面才能很全面,人品也好,而不仅仅是个只懂技术的干部。”

        经过几轮筛选,那次选拔只留下三个干部,其中之一就是温家宝,另一个是现任政治局常委的吴邦国,时为中共上海市常委。还有一位吉林省的高级干部。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这办公室主任是选对的.胡赵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功绩不要否认
          • 家园 办公室主任选对了,但一国总理还是免了吧

            也还好,对胡耀邦这个提携恩人比较感激;为人还行吧。

            说差点,就是有点沽名钓誉吧,这大概也符合“影帝”称谓吧。

            化外游民,也不敢乱评当今首辅,只是就事论事。

            • 家园 实事求是的说,前期还不错

              前期还不错,接班朱镕基,从朱的后期2001,2002年开始到2007年有6,7年了,总理干的还是不错的,出口,股市,人民生活都可圈可点,中国是在这个时候强盛起来的。

              但是小严霜单打独根草,国内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面临的形势也是他无能为力的,或者说都是他的弱点

              • 家园 守成可以,应变、或开拓就勉为其难了

                难免要仰望星空了。

                前期,四平八稳,取消农业税等,都是在朱的盈余财政下自然实行的。

                几次大灾大难,如SARS、地震等等,表现的挺像一个平民总理的样子,很得民心,当然,也是因为,以前的官员都不会秀。

                什么让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中国政坛上标新立异?

                煤矿出事,到汶川救灾,从屡次给楼市降温不成,到推行医疗改革失利中国总理温家宝迄今给人留下勤政但无效的印象。但最近这个低调的中国总理忽然屡屡发出高调的声音,同中国高层政坛形成鲜明对照。

                德国波恩大学政治学者辜学武提出,关键是在中国现行体制事实上要面对社会利益多元的条件下,各种政治人物必须更多面对媒体,通过媒体来动员自己需要的力量。要这样做,各种政治人物就必须彰显自己的突出个性。薄熙来可以营造红色治国者的形象;胡锦涛很在乎保持深藏不露的震慑力,等等。温家宝自己政治门派底子不厚,刻意经营亲民勤政的形象,可以理解。不赞成如此解读的香港政治评论家蔡咏梅提出,温家宝营造的与其说是勤政爱民,莫如说是无可奈何这样分析也得到戴晴的支持,戴晴认为:温家宝致力于传递自己无能为力的信息,也是希望给自己身后留下一点清誉:我尽力了,至于利钝成败,不是我温氏一人力所能及的。长期研究中共高层操作的金钟没有反驳这样的分析,但他补充提出中国高层政治人物和各种经济实力的结合,也是温家宝最近表态的背景之一。无论推行什么经济政策都举步维艰的这位总理要面对尾大不掉的新格局,无可奈何,也在情理之中。金钟说:"不同的利益集团,现在是中国大陆的一个突出现象,当然跟八十年代的派系比较偏重于政治路线的一种分歧,的确是不一样。温家宝的太太跟他的儿子也是有问题的,那当然温家宝他很清楚。像朱镕基,江泽民,李鹏,他们的家族都是代表或者控制了不同的经济领域,能源啊,金融啊,电子业啊。我想温家宝也好,胡锦涛也好,他们在反贪的决策上面,对这些不同的利益集团,肯定是有所照顾的

                但遇到国际突发情况,特别是金融危机转为经济危机时,自己六神无主,只能仰赖身边智囊,身边的几位官办经济学家、技术官僚等,看到欧美出现那么大的窟窿,也不思量下中国实际情况,立马把美联储的政策中国化,反正跟着大流走,即使错了,也有超级大的借口推脱掉,但作为经济学家可以这么讲,作为总理就得自己斟酌了,不要让人牵着鼻子走了。此时打压房价是蓄洪,防止洪水外泄[链接出处

                国家去年发行了大量的货币(都怪饭缸那个鸟人,夸大金融危机),其货币发行增量创了历史记录, 而必然造成两位数的通胀, 引发更大的危机. 但还好, 这些钱基本上都去炒房地产了, 被房产的大海绵吸住了, 还没有冲击到其他领域, 这就是所谓的密糖效应。

                这次突然袭击, 就是为了把大量的热钱锁定在房子上, 然后一把消灭, 相当于几万亿虚拟资产没有了, 防止了这些钱冲出来, 冲击其他行业, 保持可持续的平稳发展.

                去年为什么有如此多的资金放出来呢?应该说国家谨慎过度,也是被美国吓的,要是晚一点,等国际资源市场、资本市场再探探底,中国再去收购的话,那几乎可以达到忙总所讲的毕其功于一役的效果。

                什么力拓、铁矿石,那中国几乎都可以掌握定价权,也可以入股,收购一些技术公司也不在话下了。

                但是,由于国家智囊层面,缺乏担当;害怕惹事,惟恐天下大乱,而且,也学着西方人云亦云,恨不得直接把美联储的政策报告直接写上自己的名字、翻译成中文交给温家宝邀功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赤字总理什么时候变盈余财政了?挺朱的人啊我无语
                  • 家园 朱搞的分税制,可是大功一件啊

                    此外就是对国企,主抓垄断行业,大型央企等等,也使得中央有资源调控国民经济。

                    这对于缓解中央财政紧张,维护国家控制能力,维护国家统一,那是不可多得的大功啊

                    这和以前的张居正的一条鞭法,都对国家贡献良多。

                    • 家园 政策都是解决一时的问题的。

                      分税制如果放到今天来看,弊端就慢慢显露出来了。还有,朱和温,在对经济政策的理解上,有决定性的差异。以后我想专门开个帖子探讨。简而言之,前任是典型的“财政派”,现任是典型的“金融派”。

                      前任喜欢在固定货币量的情况下做事儿,这样的好处在于抑制通货膨胀,缺点在于当资金不均衡的时候,某些产业和企业,容易断流,造成直接死亡,大规模的失业就是其后果。还有,前任有时候大刀阔斧过火了,有些事儿没经过仔细思量,把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也给贱价卖掉了。

                      而现任的做法是在持续扩大货币量的情况下调控,比如我货币放多了,很容易,出两个短期政策回收一部分就行了,但是一切措施的基础在于我的货币量是扩大的,这点是原则。好处在于,不容易造成现金流的中断,企业不会死亡,所以,能够极好地控制失业;缺点就在于造成长期的流动性泛滥,CPI一直往上走。

                      客观来说,普通老百姓,应该是喜欢后者的措施的,为何?尽管物价有时候会涨,但起码能保证我不失业,我还是有口饭吃,无非是吃的少罢了;而前者会要命的,如果某个企业不景气,那可能让很多工人下岗,直接饿死都是有可能的。

                      因此,我估计如果去做民间调研,可能7成以上的普通民众,尤其是以前那帮下岗离休工人还有农民,都会说温的好话,而不会说朱的好话。

                      现在对YD的一些指责,主要来自于白领阶层。这类人文化层次较高,收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几乎没有“家里蹲”的窘境,况且对自己的社会地位还有点儿小自豪。因此,YD的扩张政策,使得物价上升,房价上升,侵害了这些人的生活情况,因此被骂,是再正常不过的。

                      事实上,我一直认为,中国多年来,单一地用权力地位和货币地位对社会成员进行分类,却一直缺少一套有效的“质量”评价体系。这什么意思呢?

                      比如说,中国现在要建大量的保障性住房,一般入住的人,凭什么拥有保障性住房呢?就2条:1.我有权力,我是当官的,我可以走后门,弄到几套;2.我用钱买,比商品房便宜点儿。前者,就是权力地位,后者就是货币地位。

                      我的构想是,有权力的人,他可能搞腐败;去买保障性这种便宜房子的人,他就是穷,也有可能是个懒汉。因此,权和钱,都不是一个良好的分类标准。

                      我的想法是:如果一个人,他见义勇为,受伤了,那是不是可以住进经适房;如果一个人,他曾经是个劳模,但现在国营厂子破产了,是不是可以住进经适房;一个人,他去边疆支过教,但工资低,是不是可以入住经适房?

                      我的意思是,如果中国社会,对一个人的能力,能够有一套游离于钱权之外的评价体系,这种体系,能够使得没钱没权的,但对社会贡献很大的人,使得他们获得应有的奖赏,这不是一个很好的制度吗?

                      比如说,前任当年一刀切,国有企业员工都被踹出去了,这里面,可能包括懒汉和长舌妇,也可能包括勤勉的员工,如果我们有一套稳妥的机制,使得“好人”在厂子完蛋的时候,有所保障,岂不是更加合理?很多对厂子有过贡献的人,最后也是一样被扫地出门,一把年龄,天天跑这里跑那里找工作,这有天理吗?

                      再比如,按照现任的做法,房价高,那我们建的经适房,是不是不完全按照,只要你掏钱,你穷,你就可以入住的规则,而是有方向性的,比如一个人,他以前是劳模,后来失业了,现在他儿子又要读大学,那是不是可以考虑把经适房给他?如果单纯按照穷人就能入住的原则,那有些懒汉,也穷,也能入住,这对那些“好人”来说,是不公正的。

                      所以,我的看法是,前任和现任,管理经济的思路,都太单一,管经济,就是只看经济,看数字,看数量,而不看到其质量和社会效应。这就容易矫枉过正,因此,这两位总经理,在位期间的政策,也是两边倒,偏激。

                    • 家园 地方可就给他搞死了

                      现在地方除了卖地,其他的收入能有多少?高房价朱可是罪魁祸首.让地方政府卖地学香港的就是他.

                    • 家园 分税制颇有争议,大功这个词谈不上。

                      朱任内国穷民弊

                      到今天居然有人认为他留了很多钱给后任

                      真是太能忽悠了

                      克林顿是留给傻布什很多钱

                      朱留给温的只是财政赤字

                      这些东西在今天口舌争论完全是没必要的

                      稍微百度一哈就明白了

                      赤字总理 这个称号不是我给的 是香港记者给的

                      • 家园 引用一文吧;我认为主要是转移支护没做好

                        地方政府承担主要的公共服务,中央把钱抽上去了,却没有做好转移支护的事情

                        房价下跌谁将第一个破产

                        地方举债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大幅度上涨的原因是:1994年分税制度的改革,一方面客观上加强了中央政府财力的同时,削弱了地方政府财力,而转移、支付制度又不完善;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又要承担大量的公共事务支出。再加上对于地方政府官员而言,都是任命制和任期制,财政资金的使用是由官员主导,用于满足各级政府掌权官员的偏好,主要是用于追求本地GDP的快速增长,用于形形色色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随意支配,“借债不怕还钱、不还钱还能借到钱”,而到离任时一走了之,大笔债务留给下任。“谁借的越多,谁在任期内的政绩就越大”,这种机制也让地方政府官员存在强烈的借债动力

                        而最为重要的是,地方政府的债务是地方政府对民众的债务。当前我国一些地方政府长期拖欠公务员和教师的工资,社保基金出现大量的亏损,少数地方政府为了解决国有企业破产遗留下来的问题,承诺向企业职工发放退休工资和养老金。如果地方政府不能兑现自己的诺言,那么,很可能会导致信誉破产;如果地方债务风险爆发,许多项目难免会半途而废,地方政府融资链条面临断裂,很多地方经济发展也可能停顿。出现真正的债务危机和政治危机。

                      • 家园 朱以前,好像是中央要向地方诸侯借钱的吧?

                        那个时候也是地方势力、国家权威比较。。。

                        其实朱这一政策有没有效,可以看印度,

                        正如刚才我说的,印度这分崩离析的国家,为什么没有分裂,就是英国佬给他们安排的财政制度,使得地方当局需要依靠中央的转移支付,这样就维护了印度中央政府的权威,维持了印度国家的统一。

                • 家园 这也是事后诸葛亮

                  不过作为智囊的标准就应该是料敌先机,只能说明智囊能力不够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8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