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从萧条到繁荣,再到萧条 -- 西瓜子

共:💬2898 🌺24009 🌵2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94
下页 末页
      • 家园 英国从来没有穷兵黩武

        比较一下英国和法国、普鲁士陆军常备军的规模就很明白了。在克伦威尔之前的很长时间里,英国甚至是没有常备陆军的。国王唯一的常备武装就是Beefeater。需要打仗的时候,就招募外国雇佣兵,或者要封建附庸来报效部队。

        英国的国家战略从来都是很清楚的。在英伦三岛是谋求一统。由于英国在海洋上长期的压倒性优势,可以封锁外界对爱尔兰、苏格兰的援助,这种军事负担并不是很重。在大陆上是保持欧洲均势,但是很少直接出兵。从路易十四到拿破仑,英国干预大陆用的最多是财政补贴和海军运输补给。神武的普鲁士军国就是靠拿英国补贴起家的。七年战争最高潮的时候,普鲁士拿着英国金镑一家独斗法、俄、奥三巨头,腓特烈大帝被逼的差点自杀,英国却仍是淡定的打酱油。这个和20世纪英国支持日本胖揍俄国是异曲同工。

        英国唯一会直接出兵的地方是低地,保持低地国家的独立是英国的核心利益。还有一个直布罗陀。

        除此之外,英国在欧洲并没有更多的领土野心。

        相比之下,法国在北方(低地国家)、东方(德国)、东南方(意大利)、南方(西班牙)、西方(英国)哪里没有大打过?路易十四就是基本上把所有邻居都得罪光了,被人家群殴。拿破仑也是如此。

        另外英国国内都是一帮小店主(拿破仑语),算盘算的精得很,不会像法国人那样喊两句“法兰西万岁!”就拔刀的。像揍中国这么好的买卖的,在下院都是以个位数的票差勉强通过。路易十四为了孙子的西班牙王位,可以和整个欧洲围殴。英国的汉诺威王室为了自身汉诺威选侯的利益而卷入大陆战争,却差点被议会推翻。最后英国汉诺威还是被逼与大陆汉诺威切断了联系。这精神头就是不一样啊。

        海外扩张,是另外一回事。从战果来看,是很NB的。但是从过程来看,海外殖民扩张并不会对帝国的资源构成太多压力。因为敌人实在是太菜了。

        英国唯一一次接近穷兵黩武的,可能就是镇压北美独立了。但是英国人还是精明,不死要面子,懂得止损。结果闹到最后,打败仗的是英国,破产的却是法国。

        • 家园 英国从来不是"大陆军"主义,

          但英国海军长期奉行“两强政策”,即英国海军主力舰的数量,要超过排在第二,第三位的海军强国的主力舰总和。这政策直到1904年,俄法大规模发展海军后,才面临破产。等德国崛起,才真正破产。

          这样还不叫“穷兵黩武”,又是什么?

          英国当时军费负担之沉重,跟今天的美国,是类似的,只是重心都不在陆军而已。

          • 家园 英国丧失海权优势有一个过程

            德国只是第一个挑战,但还不足以撼动皇家海军的优势,只能在北大西洋造成威胁;到一战后华盛顿条约的签订,美英主力舰同为5:5,才是日不落帝国海权真正的凋落;二战则最终为它划上了句号。

            即使如此,英国海军仍然是高素质的强兵,马岛已经证明过这一点。因为相对于硬件的衰落,几百年来的精神和传统,才是皇家海军的最大优势武器。

        • 家园 英国得天独厚不用硬拼而可得实利

          由于其海军,可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攻击方向。后期的法国必须在大陆上和强敌硬拼。德国就更是如此了。

          不过法国还好理解,德国的死命硬拼就很不值了。因为世界很快就进入了活劳动在最终消费中占比高速增加的阶段,即使不占有物质资源,也不会有很大的劣势。所以不用去占领什么殖民地,也能让战后的德日过上还不错的日子。英国倒是不行了。

        • 家园 靓点

          打败仗的是英国,破产的却是法国

        • 家园 英国海外扩张,

          北美就是彻底失败,美帝后来就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欧洲列强后来无法染指。英国到南非镇压布尔人,虽然表面成功,但是欧洲列强合伙把它的利益瓜分好多,而且间接引起二战

          • 家园 你的一些史实都没弄清楚

            英国在北美怎么样也不能说是完全失败。首先保住了偌大的一个加拿大,直到二次大战时期还在给帝国出钱出人呢。1812年的英美战争,英国也响亮的给了美国一个耳光,不光击退了美国对于加拿大的进攻,还纵兵火烧花生屯,害的美国人只好拿白漆刷墙,这才有了白宫。后来的俄勒冈妥协、渔业协定妥协等等,其实是英国为了应付法、俄、德等在欧洲和全球的挑战,在北美有意收缩罢了。

            和布尔战争有关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人暗中支持布尔共和国,导致英德关系进一步紧张。这只是英德之间无数利益争端中的一个罢了。

            • 家园 布尔战争的发生与德国的关系不算大

              有关但是不是主要矛盾。核心矛盾是对金矿的控制权,以及南部非洲大英帝国势力范围的安全。没有必要放大德国在这场战争中的影响力。

            • 家园 门罗主义是1823年发表的,

              英国就保住一个加拿大,事实上拉美成为美国的后院(列强无法染指)。德国人暗中支持布尔共和国???事实上是所有欧洲列强都支持,英国除外,你搁今天试试?美国打伊拉克,好多国家嘴上抗议,没有任何实质行动。为什么不能说英国是帝国呢?他连欧洲都没搞定。拉丁美洲更是没他的份,还日不落。你在看看今天的美帝,也就搞不定中,俄两个大国,一些小国想搞,问题是需要制造舆论。在看古罗马帝国,地中海成为他的内湖,也比较牛b领土,包括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德国一部分等!英国有什么可牛的

        • 家园 老兄也是高论

          俺发个贴,引出一堆先生来教俺,实在是不错的买卖,呵呵。

          上花。

          其实,我并非说英国人穷兵黩武,而是为了说明另外一个问题。

          等我把这部分内容都写完了,就清楚了。呵呵。

        • 家园 英国长期是海洋国家

          所以海军建立起来,相应的陆军常备军就可以减少。在那个时代,船舶的造价还比较低,只要有木头就可以了,所以不会给国家造成太多负担。等到装甲舰时代出现,光是造船就会让国家破产(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它就造不起了。现在美国的战斗机就相当于当年的装甲舰。

          • 家园 老兄人品果然好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成功送出,消耗 铢钱 1 个,可能得宝。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加乐善、声望、帖得花总数】。

          • 家园 多谢老兄高论,俺学到东西了

            老铁赞扬老兄人品呢:

            谢谢:作者意外获得【通宝】一枚

            鲜花已成功送出,消耗 铢钱 1 个,可能得宝。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加乐善、声望、帖得花总数】。

    • 家园 十三(八)、法国的杯具

      1685年登上英王宝座的詹姆斯二世,一定很羡慕他的表弟、法国国王路易十四。

      原因很简单,詹姆斯二世的任何大政方针、任何举措,都要取得议会的批准,方能拿到经费,继而才得以实施。甚至,连詹姆斯二世自己的遮遮掩掩的天主教信仰、(即位前)娶个天主教徒当老婆的事情都要被人指手画脚,这个国王当起来真是无比窝囊。

      而他的法国表弟、光明正大的天主教徒路易十四,就风光多了。路易花钱从来不用看人家脸色。国库有多少,他就能够用多少;国库要是没有,路易只要下一道诏书,征税即可。因为花钱从来不用征求任何别人的同意,路易甚至根本不召开议会。

      然而,路易十四也有其欣羡和敬仰的对象,而后者也对他充满了敬意。

      事实上,如果我们谈到当日的封建君主,名声最显赫的,要数当日雄踞欧亚大陆两端的绝代双雄:法王路易十四和康熙皇帝。

      这两位老哥,都是雄才伟略的主儿:一个在东方以满蒙轻骑加近代大炮击破了中亚强权准噶尔部,从而解除了两千多年以来中原大地最大的梦魇——北方游牧骑兵南下的威胁,进而其后的努力,在中原大地开创了长达150年的“康雍乾盛世”;另一个以法兰西一国之力,力抗整个西欧强国组织的反法同盟(咦?怎么有点天鹰教殷天正独力对抗六大门派的味儿?),将查理大帝以后的法兰西人的国威发挥到新的顶峰。

      两位建立丰功伟业的君主,会发现他们的世界观、方法论非常相近:康熙从小是念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长大的;而路易十四则信奉“朕即国家”。如此说来,二人互相敬重乃至于惺惺相惜【1】,而(被瓜子)并称为“东西二圣”确实是有道理的。

      而我们仔细考察两位雄主治下的国家组织形式,会发现惊人的相似:绝对的君主集权。所以采用这种形式,乃是因为它是当日封建社会最有效率的组织形式——作为中层的诸侯封臣领主(法国)或者官僚阶层(中国)不再掌握足以挑战中央的权力和力量,从而使得君主的权威和意志可以直接传达至最基层。

      如此,最大的好处,在于中央对于整个国家的指挥如臂使指,则必然将整个国家的力量发挥到体制容许的最大值。

      然而,我们读过中国历史后,就会知道,这个体制最大的危险在于:一旦一个白痴(晋惠帝)、酒精中毒而致发疯的患者or行为艺术家(齐文宣帝高洋)、文学家or艺术家(陈后主陈叔宝、南唐后主李煜或者宋徽宗赵佶)或者空想社会主义者(王莽)当上了皇帝,那就会把国家害得很惨。

      所以,英主的出现,则是本体制中上下臣民最大的期盼。而我们就可以理解中国文化为何反复强调道德之重要性了——君主若道德缺失,结果自然是大家一起倒霉。

      幸好,当日的“东西二圣”都是不世出的英主。虽然其人英明神武,但是个人修养和私人品德却非常好,他们一样地位居万民之上,却绝少使气傲人,见到二位的人莫不被其个人魅力倾倒。

      概括来说,这二位都是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路易好像差点,经常好久不洗澡)、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祖国(当然爱国家了,自己家的东西,能不爱么?)、热爱封建主义、热爱保皇党的“五讲四美三热爱”优秀好少年。

      除此之外,二位还爱科学(康熙老兄据说可以拿到高等数学学士学位证书或者东印度洋大学的博士后学位,而1米54的路易老兄则发明了高跟鞋)、爱运动(尤其是打仗这项风险运动)、爱人才……这一切,自有时人记下的无数笔记可以佐证。

      单就路易十四而言,虽然他拥有绝对的权力可以命令幕僚臣下住口而万事独裁,然而在他亲政的55年中,不顾内阁会议的共识而执行本人意志的次数却是屈指可数。

      故而,绝对君主集权最大的软肋(昏君治国的危险)排除后,我们自然看到国家的潜力会被发挥到最大。

      事实上也是如此,法国在路易老兄当政之日,达到了国力的最顶峰,“欧陆第一强国”的称号,自是当之无愧。

      以其超强国力为后盾,路易十四为其深深热爱的法国,全力争取最大的利益。

      他与欧陆各大强权先后开战,他的目标首先就在于欧洲:

      1、欧陆第一强权地位的永久保持;

      2、法国边境必须推进到他天天挂在嘴边的“天然疆界”:莱茵河才应该是法国的东部边界,因此尼德兰、德意志东部邦国都应该并入法国;

      3、西班牙本土应该由他所在的波旁家族统治,最好是法国合并西班牙。如此,则西班牙本土,以及已经削弱但尚存的庞大殖民帝国和巨额财产自然并入法国;

      4、全力争夺全球的殖民地,因为那意味着巨大的财富。【2】

      太阳王有其足够的资本这样做,其直接控制下的整个法国财政和税收系统,以及整个官僚系统将会忠实执行它的意志。

      这蒸蒸日上的国力,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军力的强大:陆军1690年达30万人,1703年增至40万人,海军人数在1677年达4万人,还拥有近200艘战舰,7000门大炮。【2】

      不仅如此,这只军队还装备了最新式的武器,并配以最先进的军事思想。比如,法军以燧发枪代替了火绳枪(据说,火绳枪的点火成功率仅为50%左右,燧发枪因为结构上的优势,点火率高到了85%以上。);以卡座式步枪刺刀代替了长矛;精密设计的军需系统代替了混乱的后勤;对伤兵和退伍军人的安置和抚恤,代替了不管不问任其乞讨流浪的做法;战前模拟战场环境进行频繁军事演习的先进军事思想也由法国人发明而首次出现在这个世界上等等等等。

      而这一点,在欧洲大陆还没有其他国家能够做到。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当法军碰到对手之时,会发现对方乃是一群后勤混乱而导致装备不全(吃不饱穿不暖,甚至武器弹药也没有。比如伏尔泰大师告诉我们,1672年与12万法军对阵的2.5万荷兰陆军就缺乏弹药。哪去了?战前,提前被法国人买走了)、乱糟糟挤作一团(因为怕他们随时逃走)所以一炮下去就变一堆肉、士气低落(因为一旦负伤就要被政府赶出军营而流落街头,从此乞讨为生)【3】的手持长矛(当然当时长矛只是众多武器中的一种)的一堆人。

      以法国在大陆上最强悍的对手神圣罗马帝国为例,其中央权威低下,政府政令不行,国内诸侯林立,相互之间自相残杀,而数百年以来,皇帝竟然以七个大诸侯【4】选举产生。

      下图:1512年的神圣罗马帝国。瓜子的解说:大家可以看到,所谓的欧陆强权,用伏尔泰的话来讲:“既不神圣,也非罗马,更不是什么帝国。”用瓜子的话来讲,这根本就是个乱哄哄的大杂烩,其中诸侯不计其数——决定皇帝人选的大诸侯有七个,中诸侯以十数,小诸侯上百,更小的骑士领地多达数千个。所以,这个混乱的局面下,皇帝变成了奥斯卡影帝,诸侯之间互相倾轧乃至混战,就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我们用脚后跟也能够想到,七大诸侯和余下的千百小诸侯眼中最合理的皇帝人选是个什么德行——唯一的标准,就是千万别来管诸侯的独立王国。

      所以,一个又一个软弱无能而又无根基无实力的皇帝登上那个傀儡宝座。于是,这个折衷的倒霉蛋人选在无可奈何之下,只好自觉不自觉地当上了影帝,每天的工作就是作出各种感人而无意义的表演。

      这君主制和选举制的混和怪胎,让瓜子读史的时候感觉头昏脑胀——这荒唐的局面,除了造成整个国家的混乱和内耗,最终毁掉国家的未来意外,没有什么好处。

      下图:1648年后的神圣罗马帝国。瓜子的解说:1648年,神圣罗马帝国在战败通知书(《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上签字。大家对比1512年的地图就能明白结果了——帝国实力削弱,彻底失去了欧陆霸权(在帝国霸权崩塌的废墟上,代之而起的是三个新崛起的强权:太阳王的法国、北欧霸主瑞典和海上霸主荷兰)。本来就弱势的皇帝彻底边缘化,从此只能专心做他的本职工作——演员去了。而帝国的诸侯更加肆无忌惮,整个德意志帝国乱成了一锅“神圣”的粥

      [ALIGN=CENTER]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ALIGN]

      最可笑的例子,就是1672年法军进攻荷兰一役,策应孔代亲王的12万法军而夹击荷兰的,竟然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两个诸侯明斯特主教和科隆选帝侯(具有选举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之权力的7个大诸侯之一)的2万大军——德意志皇帝手下的诸侯,竟然替异族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卖命,也算奇事一桩。

      靠了这超越同侪的优势,于是我们看到法国在太阳王享国的72年(真正亲政55年)中,几乎无日不在作战或者在准备作战,也就不足为奇了。

      明主治国、将士用命,武器先进,依照我们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按照“道德决定国运”论大师、业余评论历史而专业砸缸的著名砖家司马光(从学龄前儿童时期,他就刻苦练习,终于掌握了高深技巧,成为有记录以来第一个善于拿砖头砸缸的专业人士,并且由此被公认为一代大家。于是从此“手拿砖头的大家”,或者简称“砖家”,就变成了不明真相的群众对于这类人群的尊称)同志的基本治国原理推下去,比照“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的光辉范例,那么国家方圆万里的一代英主太阳王将要迎接的,自然应该是一个胜利,接着另一个胜利,直到胜利的终点。

      然而,这一切的结果,却是个悲剧:太阳王争战一生,独力单挑整个欧洲大陆,他打赢了无数战役,但是却输掉了整个战争。在其死日,法国费劲心力获得的既得利益几乎完全丧失。

      如果我们从经济的角度看上去,最可怕的后果是,太阳王将国库花了个精光,并且给后继者留下了一个烂摊子。财政危机的日益恶化,终于成为引发数十年后的(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滥觞。太阳王的后裔、为人软弱却不失厚道的路易十六被推上断头台斩首示众,波旁家族就此失国,真是悲剧中的悲剧。

      于是有人忍不住开始假设:

      1、如果太阳王1672年在荷兰人打开水闸前将水闸控制,那么荷兰亡国的命运就是板上钉钉。

      这是极有可能的,因为水闸所在的米伊登城在惊惶失措之下,已经将城市钥匙交给了摸到城边偷菜(他们不是在玩网络游戏“偷菜”,而是真的出来偷菜)的四个法国骑兵——嗯,代表他们投降了,这是规矩——只是后来发现法军大队未到,又问四个骑兵把钥匙要回来了——估计四个老兄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2、又或者,路易十四对苦苦哀求的荷兰人,给出的条件稍稍温和一点,让荷兰人能够接受【5】,那么路易十四获得的既得利益就可以保住,而非在欧陆各国群起攻击之下,被迫将既得利益吐出。

      3、又或者,路易十四可以如雍亲王一般反腐倡廉,反复抄家,即可避免财政窘境云云……

      4、而其中最为人诟病而扼腕叹息的,就是路易十四在凡尔赛宫的奢侈开销,据主流意见,只要削减开支,即可避免财政破产继而对路易后期形势有所助益云云……

      然而历史没有假设。唯物主义者的思维方式,是探究事件背后的推动力量和事物的本质。

      我们追究法国的悲剧,当然首先就要关心其国家体系运行的机制。其中,尤其不能忽视其财政和经济状况。事实上,太阳王和法国的悲剧,全程都伴随着法国财政的逐渐沦落,入不敷出,直至最终破产。

      我们去读历史,会看到历史学家一致认为,太阳王后期,除去法军在战场上的巨额开销以外,法国国库的资金尚有半数被投入了宫廷的奢侈消费。而太阳王花在凡尔赛宫的巨额开销和其纸醉金迷的生活,自然不免遭到评论家和后人的一致批判。

      然而,历史总是比人的大脑智慧,所以在聪明睿智的路易十四两种截然相反的品质(不顾国力疯狂消费和励精图治)之间,自然有其必然的联系。

      路易十四不是个让感情超越公义之人,这一点,当我们看到下面的史实就会明白:身为至尊的路易十四为了国家利益与初恋情人(首相红衣主教马扎然的侄女曼奇尼小姐)分手而娶了西班牙公主(这笔交易日后为路易十四的孙子带来了西班牙王位),继而眼睁睁看着她远嫁他方。

      故而,凡尔赛宫的奢侈支出,并非表面看上去那么简单,决不能用“奢侈浪费”和“道德败坏”就能够概括的。

      事实上,瓜子认为,这乃是路易为了维持国家控制在君主手中而使出的手段。沈炼之先生的《法国通史简编》中就评论说“(路易十四)将大批贵族移居凡尔赛,给以丰厚的赏赐和俸禄,(贵族们)仰承国王鼻息,过着腐朽的寄生生活,从而丧失了对抗王权的能力。”

      换言之,凡尔赛的大笔支出,换来的,是封建贵族独立于中央能力的彻底丧失。沈炼之先生的话,我们换个说法,就是:路易十四用大笔支出,交换了地方贵族手中的割据一方的能力。

      所以,以唯物主义的思路来推演,我们很容易得到结论:有了凡尔赛,中央派出的省长,才可能到地方取代已经沉迷于凡尔赛的各地贵族。这样,路易十四才能控制全国,实现其中央集权的体制,继而将全国资源和税收抓在手里,然后才谈得上法兰西的欧陆第一强国的地位。

      或者瓜子可以说,凡尔赛的大笔支出,是维持法国国家实力乃至国家稳定所必需的,我们就此称之为“维持稳定”资金,或者简称为“维稳”经费,也并无不可。

      所以,别的经费都可以少,唯独这维持凡尔赛宫奢侈生活的经费是绝对不能少的——因为一旦减少,将会直接威胁法兰西的霸业及其国家稳定。

      所以,瓜子的结论是:凡尔赛的消费,不但不是浪费,而且对于法国当日的特定政治环境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这就是历史的逻辑,事实上,从上古至今天,从中国到外国,多少聪明睿智的领袖、政权和组织使出了多少看似非常不合理的“昏招”,也都是符合这个“历史的逻辑”的——道理很简单,就看我们肯不肯花些精力和时间来思索了。

      当日的欧洲,国际关系的主流就是尔虞我诈(当然,这点到现在也没有改变),而争夺利益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兵戎相见(鉴于大国都有了核武器,今天的首选博弈手段,从明争变成了暗斗)。所以,我们翻遍欧洲近代史,就会发现在当日的欧洲,没有一天不在发生战争。所以,很明显,在当日如果哪位跳出来喊“和平崛起”,那么,不用敌人动手,他身边的人也一定会将其立刻送入人民医院,遵照医嘱按照深度精神分裂症患者或者上访人员的待遇,每日电击三次,以实现对其悉心的照料和治疗,早日促进其境界之转变。

      所以,为了不被送去人民医院,路易十四和他的对手们也不能放松军备,更加不能放弃战争这一选项。

      我们由此得知,当日法国的两项最大的开支——巨额的军费和宫廷支出——无论哪个也不能削减。法国的杯具,根本与“奢侈浪费”或者“穷兵黩武”无关,其杯具的根源,就是其经济循环的不可持续性。

      【1】路易十四曾经数次派传教士使华,将大量科学仪器当作礼物送给康熙,而康熙也回赠以中国精装书籍,从而将法国的中国书籍数量从23册一下提升到300多卷。甚至路易十四曾经写了一封亲笔信给康熙,可惜阴差阳错,这封信并未发出。

      【2】路易十四时期,法国已经获得的殖民地主要有美洲的加拿大、阿卡地、纽芬兰、密西西比河流域、路易斯安那、安的列斯群岛和圭亚那,非洲的塞内加尔、波旁岛、马达加斯加;印度的本地治里、昌德纳戈尔等等。参见沈炼之主编的《法国通史简编.第四章.封建君主专制时代》

      【3】瓜子最近看到《参考消息》中载文,题目是《英军1500伤兵将被迫退伍》,指英国违背承诺,将负伤老兵撵出军队,仿佛看到了500年前他们老祖宗的影子。(英国《卫报》网站2009年12月27日报道)

      【4】135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四世在纽伦堡制订了著名的宪章“金玺诏书”,正式确认大诸侯选举德意志皇帝的合法性。诏书以反对俗世的七宗罪为宗教依据,确立了帝国的七个选帝侯。他们分别是三个教会选帝侯:美茵茨大主教,科隆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和四个世俗选帝侯:萨克森公爵,勃兰登堡藩侯,普法尔茨伯爵(或称莱茵行宫伯爵),以及波希米亚国王。七个选帝侯选举出来的人只能称“德意志国王”,只有经过进军罗马,并由教皇加冕后的“德意志国王”,才能使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头衔。

      【5】路易十四要求三级会议把莱茵河彼岸的内伊梅根和荷兰国内的一些城市和堡垒统统割让给他;付给他两千万盾;法国人主宰荷兰国内的所有通衢大道,在水陆上自由往来,而不必付任何失税;在各地重建天主教;荷兰每年派遣特别使团,向他贡送金质勋章一枚,勋章上刻有“荷兰人的自由得自路易十四”等字样;最后,除了满足法国的上述要求外,荷兰人还必须把他们应该给予英国国王和德意志各诸 侯,如科隆和蒙斯特诸侯的种种优惠也给予法国。参见伏尔泰的《路易十四的时代.第十章.路易十四的宏伟壮丽业绩》

      • 家园 谢:)

        恭喜:你意外获得【铢钱】八个

        鲜花已成功送出,消耗 铢钱 1 个,可能得宝。可通过工具取消

        提示:此次送花为【有效送花赞扬,加乐善、声望、帖得花总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9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