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西域,不只是传说之一初开玉门第七章 虽远必诛(五) -- 阳光不锈

共:💬36 🌺23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西域,不只是传说之一初开玉门第九章 风声水起(一)

      第九章 风声水起

      吃回扣

      与汉成帝君臣无比热闹的大戏相比,北面的匈奴无疑安静许多。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匈奴换了新单于。车牙单于遵从呼韩邪单于兄终及弟的遗训,传位给弟弟囊知牙斯,这就是乌珠留若鞮单于。汉廷为此派遣中郎将夏侯籓、副校尉韩容出使匈奴,表示庆贺。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任务,可是有人从中夹带了私货,使它变成了一件不可能的任务。

      此时汉朝主政的是汉成帝的另一个舅舅曲阳侯王根。王根是王氏兄弟中最有财的,可惜是钱财之财。王根有钱,把后院都修成了白虎殿。白虎殿在未央宫内,是汉朝皇帝接见单于的地方,这王根已经奢侈到要与皇帝比高低的程度。也难怪当年成帝为此大发雷霆。

      现在这位财主当了首辅,钱自然不是考虑的问题。王根考虑的是怎么样建功立业,青史留名。现在天下成平、四夷宾服,想立不世之功可没那么容易。远征康居吧,又没那个胆量。王根这种心态就被人看透了,而且给他出了个主意。

      匈奴在汉张掖郡附近有块飞地,盛产一种可以做箭杆的植物,非常珍贵,现在来说就是战略物资。如果要能从匈奴手中把这块地要来,于公于私意义就不用说了,是非常非常重大的。王根很快就向成帝禀报了这个主意。一听之下成帝也认为这事好;一想之下又感到为难。如果匈奴不答应,那多有伤皇帝尊严。还是王根有主意,就把这事交给了夏侯籓,让夏侯籓想办法。

      夏侯籓是做了腊了。别说是从匈奴求取土地,就是剥夺郡王的领地也要找个什么理由,弄个推恩令之类的东西,堂而皇之。一点过渡没有直接就要,那怎么行?而且,匈奴虽说向汉称臣,毕竟不是汉的郡县,哪能这样予取予夺?

      领导交办的事就得办,而且夏侯籓同志也是蛮有办法地。到了匈奴正事办完之后,在私下场合,与单于非正式沟通了一下。单于感到很诧异,就探寻这是皇帝的意思,还是贵使的意思。

      夏侯籓的回答很含糊,一方面说是皇帝的意思,又突出自己是为单于着想才出这个主意。虽说夏侯籓的说辞对单于很有吸引力,舍弃一小片土地,就可以报答皇帝的大恩,又对匈奴没有什么损失,没准还能得到奖赏。但是单于还是感到很困惑,很突兀,不敢悍然答复。况且这片土地属于温偶駼王,还要问问再说、问问再说。

      夏、韩二使的第一次求地之旅就此结束。很快夏侯籓又再次出使匈奴。这一次没别的是直接就要地,给不给吧?夏侯先生是急了,事办不成自己的前途就没了。单于这次回答得很干脆,不行。已经问过温偶駼王了,西部各诸侯做蒙古包,做车,都仰仗这个山上的木材;而且父兄相传五世都没人要这块地,到我这也不敢把土地送人。随后单于就上书成帝,告了夏侯先生一状。

      成帝能说什么?

      绝无此事!夏侯籓矫诏向单于求地,已经被贬为太原太守,不会再出使匈奴了。这一来一往把双方以前和谐的关系就搞得不伦不类了。

      厚黑

      首辅王根是既有钱又有势,生活肯定很顺心吧。也不行,身体不太好,以至于几次申请退休回家。虽然暂时还退不了,在家的日子比上班的日子多,退下来是迟早的事。

      这样一来首辅的位置就有人惦记了。其中最有希望的就是卫尉、侍中淳于长。这位侍中大人是皇太后王政君姐姐的儿子,所以也是圈内人。而且,淳于长同汉成帝的私人关系非常好。成帝不是喜欢微服出行嘛,淳于长就利用其卫尉的职务大开方便之门;当年为赵飞燕姑娘晋升为皇后也是立下汗马功劳。为此,汉成帝还顶住各方面的压力把淳于长晋升为侯爷。卫尉是长管皇宫的警卫,而且直接控制皇帝的禁卫军:南军,能坐上这个位置足见汉成帝对他的信任。

      淳于长自己也挺有野心。为成为首辅,结交各地的诸侯、州牧、郡守,花钱如流水一样收买人心。看起来接任首辅是顺理成章,可是他也有弱点。淳于长比较贪财,当然大部分人都贪财,淳于长不仅贪财,而且人品还不太好。

      废皇后许氏的姐姐寡居,一来二去两人就发生了爱情。结果淳于长真就娶这位许姐姐作了侧室。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自此以后被废的许皇后就通过她的姐姐贿赂淳于长,希望能帮忙走出冷宫。做皇后是不可能了,做个婕妤也行。这真是一件不可能的任务,淳于长也知道不可能。但是一面敷衍许废后,答应帮她走出冷宫,一面心安理得地享受许废后送来的金钱、礼物,数年之间前后受贿上千万,而且言语之间还经常吃吃许废后的豆腐。

      敲诈点钱财即使有罪也不至于使淳于大人翻船。淳于长正在顺风顺水,上有皇帝的信任,下有家族势力的支持,谁敢同他过不去。但是敲诈的对象是许废后,而且缘由又是如此特别,其罪就可大可小了。这种明显的错误是不会漏过有心人的眼睛的。这位有心人就是光禄大夫、新都侯王莽。

      王莽自从迈入仕途之后,一直是小心翼翼。数年下来再回首一看,在王家下一代里已经是一枝独秀了。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王莽的叔父成都侯王商上书汉成帝愿意把自己的封邑转封给王莽,实际上这就是给王莽请封。不仅如此,当代的一些名士,比如陈汤,都给王莽写推荐信,说王莽如何如何可堪大用。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五月,王莽受封新都侯、光禄大夫。以王莽现在的条件接任首辅也不是不可能的。

      进入官场以后,王莽的心态发生了变化。越在官场混越感到愤怒,国家就掌握在这样一帮人手里,随便找出十个词形容这些人,连一个中性词都不会有,都是贬义。一般人在这种情况下有三种反应:同流合污,不能战胜敌人就加入进去;洁身自好,各人自扫门前雪,休问他人瓦上霜,管好自己的事;或者是挂冠而去,纵情山水,是谓大隐隐于野。这三条路都不符合王莽的性格,王莽选择了自己的路。王莽是有抱负的,满腹的儒家经典给了他力量,要入世而不是出世,要重整乾坤,救民于水火。

      关键时刻王莽断然出手。淳于长太可恶,让谁当也不能让他当。趁着探望叔叔王根的机会,王莽就打了个小报告。王根是勃然大怒,这么重要的事情怎么不早说?王根是有充分的理由愤怒的。抢班夺权那是官场大忌,哪个领导都受不了。至于许皇后被废,王家也是插了一手的。替许废后翻案不是要撼动王家的根基吗?很快皇太后、皇帝就都知道了。皇帝在皇太后的重压之下免去了淳于长的官职,保留侯爵,遣送回自己的郡国。

      到此为止王莽是大胜,然而故事还远没有结束。

      做秀?

      在淳于长所受的处罚中最重的就是遣送回郡国。官丢了可以再弄回来,可是一回郡国就离开了权力中心,就很难翻身。经过一番运作,红阳侯王立居然出面为淳于长求情。王立也是成帝的舅舅,是有资格做这件事的,说话也有一定分量。但是淳于长病急乱投医,忽略了一点,王立出面不符合情理。这二人早就不和,汉成帝也是知道地。关键时刻王立居然伸出援助之手使汉成帝疑虑大生,于是就让廷尉查一查。有关部门就把王立的儿子王融抓来问一问,没成想前脚刚抓紧来,后脚王立就让儿子自杀灭口。

      现在就是傻瓜也明白这里肯定有事。其实也没什么特别的,就是淳于长使了大把银子收买王立。于是淳于长就被双规了。这下淳于长全招了,连小的时候欺负邻居家小孩的事都说了。罪至大逆不道,想就国也就不了。

      王莽首发大奸,堪称忠贞,王根也适时荐莽自代。汉成帝元延四年(公元前九年)冬,王莽成为大司马,总理朝政,是年三十八岁。

      人潮熙熙皆为利往,人潮嚷嚷皆为名来。现在的王莽就是为名而来。

      年纪轻轻就成为首辅,王莽同学是立志要超过前人。在王莽同学看来,就要与他们截然不同,倡导一种新的社会风尚:节俭。

      有一次王莽的母亲病了,各王公贵族的夫人、命妇自然是蜂拥前来探视。接待她们的是一位穿着平常的女士。起初大家都以为是门下的奴仆,一谈之下才知道,这位就是首辅大人的夫人。可以想象这些衣着光鲜的贵妇们得知真相之后的吃惊表情,这在当时崇尚奢靡的社会风气下无疑是震撼性的。

      是不是太矫情了?堂堂首辅之家不至于如此寒酸吧?

      其实节俭之道完全符合王莽所受到的教育,王莽本质上是个儒生。对于儒家来说,领导人最重要的一条私德就是节俭。节俭才能不贪,不贪才能保持理智和智慧。贪而忘义吗?当然汉代崇尚儒学,很多社会名流、王公大臣都是儒家弟子,可是真正按照儒家经典去要求自己的很少。王莽毕竟不是一般人,才能如此克己复礼。

      当然,首辅夫人穿着如此寒酸也是没有办法,王莽同学是家无余财。作为侯爷,王莽有自己的封邑,不应该缺钱。但是王莽同学还有一个爱好,广交天下英雄,振施宾客。历年来得到的赏赐,封邑的收入都用来养士了。孟尝君有门下客三千,王莽结交的不止这些;宋江号称及时雨,王莽是润物细无声。 千金散去还复来,赢得天下泊行名。 当年王莽侄子上学的时候,王莽就曾经香身沐浴,亲自驾车去学校,奉上肥羊美酒,行拜师之礼。不仅厚赐老师,连同学也得到了好处。所以,王莽才能年纪轻轻就成为首辅,不是首发大奸、王根推荐就可以的。而是一大批当代名士,诸如中郎陈汤、长乐少府戴崇、侍中金涉等等,都为王莽说好话,传颂他的美德。

      正当王莽想要施展拳脚、一展宏图的时候,汉成帝去世了。

      绥和二年(公元前七年)汉成帝终于倒在他的温柔乡里一去不返。实实在在是个意外,事前一点征兆也没有。也就是整日操劳传宗接代的大事,导致积劳成疾,也算是牺牲在工作岗位上,工伤。

      关键词(Tags): #西域#不只是传说#初开玉门
    • 家园 西域,不只是传说之一初开玉门第八章允哉汉德(六)

      允哉汉德之乌孙内乱

      在沉寂了十几年之后,乌孙小昆弥部又出现了问题。鸿嘉元年(公元前20年)小昆弥安日遇刺身亡。小乌孙贵族之间互相猜疑、指责,国内陷入一片混乱。汉廷再次征召段会宗为左曹、中郎将、光禄大夫前往乌孙平定内乱。

      小昆弥安日的遇害是乌孙历史上一个重大的事件,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自从始元年间大昆弥雌栗靡和小昆弥安日相继继位以后,乌孙进入了一个政局稳定的大发展阶段。安日虽然没有雌栗靡勇武,但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双方达成了某种平衡,两人也是惺惺相惜。在这一历史时期,乌孙人口急剧增加,可以与老王翁归靡治理下的乌孙媲美。

      安日的遇刺是一个突发性的事件。史书上也是语音不详,有的说被降民所害,有的说被国民所害。事件发生后没有恐怖组织宣称对这件事负责,从事后的发展看也没有坏人被揪出来。奇怪的是这一次段会宗没有试图去探求背后的秘密。也许在他看来一切都是显而易见的。刺客回到乌孙之后,抱着必死之心同小昆弥安日同归于尽,没有留下任何线索。眼前的谜案使段会宗想起了当年的往事,也许当年安日与叔叔日贰的仇恨还没有机会化解,眼前的悲剧只是一个续集罢了。

      事件发生之后,小乌孙的局势混乱不堪,各种势力私下串联,都瞅着小昆弥的位置眼热。当务之急是尽快确定小昆弥的人选,安定大局。至于破案的事就交给下任小昆弥处理吧。于是就立小昆弥安日的弟弟末振将为小昆弥。在安抚了众乌孙贵族,强调了安定团结的重要性之后,段会宗回京赴命。毕竟乌孙的事情还是需要乌孙人自己去化解。

      这个末振将也不是什么好鸟。经历过这么多一连串的内乱,不仅没有学会如何平息仇恨,化解内部的隔阂,而且学会了暗杀这一套。也许是为了掩盖内部的矛盾,提高凝集力,末振将把矛头指向了外部:大昆弥雌栗靡。宣称大昆弥要吞并小昆弥所部,以激起内部同仇敌忾之情。其实对于普通乌孙民众来说,乌孙两分本来就是迫不得已, 巴不得有一天能合二为一。但是毕竟分开日久,末振将的移祸之计在贵族中还是有一定市场的。

      雌栗靡是解忧公主的嫡系子孙第四代。雌栗靡与乃父星靡是大不相同,可以说是犬生虎子。为人勇健刚毅,乌孙贵族是非常镇服。当年是与安日前后脚成为大、小昆弥的。这些年来两人一直是势均力敌,是很好的竞争对手。安日遇害之后,接任的末振将无论从个人能力上,还是人格魅力上都与安日相差甚远。雌栗靡的优势就逐渐显示出来了。

      如果末振将只是说一说,宣传一下也就罢了。可是事情多说几遍,他自己也就当成真事了。鸿嘉二年末振将再次使出了诈降计,派贵族乌日领诈降雌栗靡。实际上大昆弥雌栗靡不应该接受乌日领,虽然都是乌孙,毕竟已经分家了,收降纳叛对团结不力,最少也应该禀报都护府再行定夺,那就有可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也许是太过自信了,强人都这样。雌栗靡坦然接受了乌日领。而且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这就给了乌日领以可乘之机,雌栗靡终被乌日领所害。

      一时间大小昆弥同时糜烂。如何整顿糜烂的乌孙迫在眉睫,重任不可避免的又落在了段会宗身上。

      允哉汉德之重整乌孙

      成帝元延元年(公元前12年)汉廷一方面将小昆弥在京城的侍子收监入狱,同时,派遣中郎将段会宗前往西域与都护使共图方略, 整顿糜烂的大、小乌孙。首要之务一是立大昆弥,再就是如何处理末振将。

      立大昆弥众人都没有什么异议,解忧公主的孙子伊秩靡,也就是雌栗靡的叔父成为新的大昆弥。与小昆弥部众内乱不断相比,大昆弥的情况一直都比较稳定,即使在当年泥靡非常软弱的情况下也没有发生暗杀、夺嫡之类的恶性事件。具体原因不得而知。这也许与公主当年的谆谆教导有关,更可能的是由于汉朝的全力支持。当年为了支持大昆弥泥靡,大昆弥手下的大禄、大吏和大监等高官都被授予了汉朝印信,那是拥有正式编制的政府公务员。不仅仅是荣誉的象征,也具有强大的约束力。

      现在,雌栗靡遇害了。这些人就是严重的失职,这次是不得不对他们进行处罚,有奖有罚才是正道。夺回金印和紫色绶带,代替以铜印,等于是行政上降了一级。可是如何处理末振将就大费周折。刺杀雌栗靡以后,末振将也知道闯了大祸,躲在家里成一统,是枕戈待旦,日夜防范。前门架机枪, 后门埋地雷。吃饭都不下楼,看你怎么抓?总之,防范的是非常严密。

      汉廷的意思就是无论如何要抓捕到案,交给法律部门,然后明正典刑。不如此不足以平民愤,都护府也颜面无存。是诱捕,还是武装抓捕,还是阵前斩将,那就不管了。也难怪领导们这么生气,多少年了没有人敢如此挑衅,简直不把豆包当干粮。

      到达赤谷城之后,段会宗迟迟没有动手。这就是一个难题,既不能影响安定团结的局面,还要虎口拔牙,谈何容易。此时的小昆弥所部实际上是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导致草木皆兵的效果。想要抓的毕竟只是末振将,如果一着不慎造成双方群殴,两边的老百姓就遭殃了。这也 与惩罚末振将的初衷不符。

      在段会宗还没有决定如何出手的时候,大昆弥手下的翕侯难栖已经自告奋勇,袭杀了末振将。说是袭杀了,很可能就是暗杀了,或者干脆下了点耗子药。也有人说末振将重伤之后,不久病亡。段会宗虽然对暗杀之类的东西不感兴趣,暗杀也不符合朝廷的要求, 但是与兵戎相见相比,这也不失为一种选择。就此奏报朝廷,为难栖请功。在段会宗看来事情到此结束,上下左右都有交待了。同都护协商之后,就立安日的儿子安犁靡为小昆弥,把小乌孙也安定下来了。

      嘉奖令很快就下来了。但是在汉廷看来事情远没有结束,还是严令段会宗必须把祸首明正典刑。既然末振将已经不在了,就父债子还,抓铺的对象变成了末振将的儿子番丘。

      父债子还,是不是有些过了,现在看来可能是。汉廷主要是表明一种态度,对公然挑衅要坚决予以回击。追杀番丘本身也没有什么不对,在刺杀雌栗靡的行动中,番丘即使不是主谋,也是协从,最起码也是知情不举。

      允哉汉德之 单刀赴会

      这次来的不是指示,而是命令,连具体行动方案都给制定好了。要不说官老爷厉害呐?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段会宗已经没有什么选择了,要么出兵小乌孙,要么就单骑闯关,靠着都护府的威名擒杀番丘。

      思来想去段会宗还是不愿意出兵小乌孙。现在事件已经基本平定了,小乌孙也不是当年枕戈待旦的时候了,根本没必要;这么多人轰隆隆就去了,动静太大,如果番丘闻讯跑了,那就无处可寻了。况且抓个番丘就派出几千人马,对都护府的形象也不好。不仅是不自信的表现,也显得非常的粗俗,这与都护府西域最高管理者的形象也不符。也许段会宗想起了当年谷永的临别赠言,在汉德沐浴着的西域,此时需要的不是武力,而是规则与秩序,这正是都护府的官员所应该倡导的。

      所以段会宗就把大军留在了垫娄地,亲选三十精弩,飞马直接就到了小昆弥的住所。召出番丘,历数末振将所犯的罪行,随后亲斩番丘,上马而去。小昆弥的属官惊得是目瞪口呆。

      当然事情不会就此结束。段会宗来的快、去的快,小昆弥安犁靡的追兵更快,很快数千兵马就向段会宗追来。听到追兵来了,段会宗反而停了下来,跑是没有用的,也没有必要。很快几千人就把段会宗围了起来,要为番丘讨个公道。

      安犁靡是来势汹汹,无缘无故的杀人,还不知会一声,这都护府也太欺负人了。段会宗并没有着急,等众人安静下来之后,就把原因告诉了大家。一提到末振将刺杀大昆弥雌栗靡的事情,众人都泄了气了。这事做的是恶心人。虽然对斩杀番丘不太理解,也是无可奈何。安犁靡最不满的是段会宗连个消息都不提前告诉一下,否则即使救不了番丘,怎么着也能送一送。话又说回来了,事先告诉你,还不把番丘放跑了?

      经过这一番折腾,大小昆弥都换了人。由两个强人换成了两个弱人,乌孙开始走下坡路了。元延二年段会宗回到长安,因功被赐爵关内侯。

      原则上父债子还没有什么错,番丘也算罪有应得,但是如果情报要再细一些就好了,番丘的罪再大也超不过他的叔叔卑爰疐,卑爰疐是真正的同谋。

      看到番丘被杀,作为同谋的末振将的弟弟卑爰疐非常害怕。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动了真格的,带领自己的部众八万人向北而去,并要借兵吞并乌孙大小两昆弥。有了共同的敌人,两昆弥不得不更加依靠都护府,而乌孙也就此被三分天下。

      卑爰疐要向那里借兵哪?

      允哉汉德之康居不拜

      康居!又是康居。

      康居真是汉朝在西域不可逾越的屏障。当然这与汉宣帝以来汉廷西域政策由以武力为主,转向以文治为主有关。更主要的这是实力的直接反应。

      汉廷在西域的两大战役:大宛之战和讨伐郅支单于之战,虽然都取得了胜利,胜得却非常勉强。最起码康居人是这样认为的。汉军七万大军攻打大宛,虽然最终大宛投降,但是汉军也损失惨重,而且汉军始终没有进入大宛城。讨伐郅支单于更有牛刀杀鸡之嫌。郅支虽然号称单于,残部也不过三千人。

      更重要的是胜利之后,汉军没有挟余勇攻击明显对汉军不友好的康居军队,而是采取了息事宁人的态度。这一点在讨伐郅支单于之战表现得尤为明显。近万康居兵为援救郅支单于已经向汉军拔出了马刀,汉军对康居也没有更进一步的攻击行为。当然汉军的主要目标是郅支单于,万里出征,胜利之后汉军并不想节外生枝。其实不是汉军不想而是不能。

      这种距离导致的实力畸形平衡致使汉康之间如同平行线一样没有交集。尽管经济上的商贸往来不绝如缕,康居有时也派王子入侍长安,政治上相互却没有什么好感。这一点西域都护使的感受尤为突出。同在西域,不可避免地要在各种社交场合见面。作为统领西域的都护使在哪都应该是主角,可是在康居的待遇有时却比其他小国还要低。

      康居不仅不参拜都护使,给都护使安排的座位也很靠后。这让都护使感到很挫折。而且,请客不去也不礼貌。都护使郭舜在成帝永始年间就数次上书阐明自己对西域的看法,尤其谈到康居这种状况,对西域各国,甚至是匈奴都起到了很坏的示范作用。也难怪,匈奴作为昔日的西域霸主已经向汉朝称臣,而旧日的手下败将康居却同汉朝平等相处,单于自然会感到很不自在。

      郭舜的解决办法也很简单,就是断绝一切外交往来。简单是简单了,可是不接触还怎么施加影响力?汉廷当然没有同意这种缺乏理智的说法。汉朝还是希望通过不断的接触,潜移默化的施加影响。所谓大雪无痕,大道无形。

      可是自汉宣帝以来,由于汉廷的执政每况愈下。反映到西域事务上,这种文化的影响不是逐渐增加,而是逐渐减少。 解忧公主之后,再没有一位公主出嫁西域;屯田的士卒不是逐年增加,而是相反。乌孙内乱就是汉朝软实力减弱的标志性的事件。

      乌孙经过解忧公主的数十年耕耘,可以说是心向大汉。尤其是大昆弥所部都在公主的子孙掌握之中。可是汉朝却没有进一步巩固这种成果, 既没有加强姻亲,也没有更进一步的支持。等到大昆弥遇害,乌孙由汉朝的反匈奴堡垒变成了汉朝的负资产。数任都护使忧劳操心,不胜其苦。

      康居也好、乌孙也罢,只能给汉朝带来一些麻烦。真正使汉朝感到难堪的还是来自王朝内部。

      允哉汉德之掌上飞燕 (一)寻芳逐艳

      从阳朔三年开始汉成帝开始了自己的新生活运动,到现在已经整整十年了。这十年就是一个字:爽。正应了那句话: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

      鹜,从马而生,纵横奔驰的意思。这是汉成帝出生时汉宣帝亲自给起的名字, 希望这个孩子成为汉家的千里马。而这匹千里马最终沿着美色的香艳大道将汉朝这架大车拉到了悬崖边上。

      当年王凤在世的时候,汉成帝是无事可做,就在后宫中依香偎绿。尤其是建始四年(公元前29年)白虎殿的大辩论之后,汉成帝等于是拿到了泡妞的尚方宝剑,谁想阻拦那就是与传宗接代的千秋大业做对。汉成帝是心安理得的与老婆们腻在一起。

      汉成帝鸿嘉元年(公元前20年)对于成帝个人是一个转折点。从这一年起成帝开始了微服私访,不是体察民情,而是斗鸡、走马,寻芳逐艳。也许成帝感到王凤已经于两年前去世了,没有人可以制约自己了;也许成帝感到久在深宫太闷了,有道是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总之,成帝要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锻炼自己。

      汉成帝成天不是玩,就是泡妞,一件正经事不做,新的潮流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逐渐兴起了。当然也不能全怪汉成帝,这一段国家确实是天下承平,即没有外扰,也没有大的内乱,人们有理由去追求奢靡的生活。无边的权势、无尽的财富必然导致私欲的无限膨胀。人类所有丑的东西都会不自觉地溜出来。王公贵族之间争相斗富,穷奢极欲,沉迷于声色犬马之中。

      成天忆苦思甜,钟警长钟都不一定抑制了奢靡之风,皇帝这样带头的往前跑,下面就是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了。其中做的最有创意的还是汉成帝的舅舅们。

      都是实在亲戚,难免要创个门,聊个闲嗑什么的。每去一次汉成帝就郁闷一次。夏天炎热,成都侯王商借着有病的由头就把皇上的光明宫借来一用;不仅如此还穿城引水,在自己家里开大船玩,云罗伞盖比皇帝还气派。成帝看了是愤愤不平,太奢侈了。有一次,成帝出游,走着走着觉着自己走转向了,怎么走回宫里了。远远的不是白虎殿吗?走近了才知道哪是白虎殿,那是曲阳侯王根的后花园,一切都仿照白虎殿的规模。这一次汉成帝是实在憋不住了,是大发雷霆,几个舅舅是吓得够呛。不过也就是吓唬吓唬而已,怎么能当真,还得靠他们辅政哪?

      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汉成帝刘鹜在一次微服私访中遇到了自己一生的最爱;赵飞燕 。这是在中国历史上排名非常靠前的一位美女。说环肥燕瘦,燕瘦就是这位赵飞燕。很快赵飞燕就入了宫。这赵飞燕可不是一个人,她还有一个妹妹赵合德也一并进宫,更得汉成帝的宠爱。汉成帝曾经感叹:吾老是乡矣,不能效武皇帝求白云乡也。“是乡”是哪里? 就是赵合德的怀抱,温柔之乡。母亲的怀抱是无限温暖,赵合德的怀抱是让汉成帝是流连忘返。

      允哉汉德之掌上飞燕 (二)祸乱后宫

      赵飞燕也是苦命的孩子,要多苦有多苦。家里穷啊,养不起孩子,刚刚生下来就被父母扔在一边不管了。三天之后,看看孩子还活着, 这才决定继续养下去,差一点就断送了这位千古美女。 也是因为穷,很小就被卖到了阳阿主家。没想到赵飞燕在这里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学啥像啥,也没啥特别的让她学的,就是歌舞弹唱。这位飞燕姑娘是事事拔头筹,总是名列前茅。

      功夫不负有心人,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赵飞燕这匹千里马终于遇到了汉成帝这位伯乐,走进了后宫的关键岗位。

      入宫以后,飞燕姑娘没有骄傲、没有自满,而是继续不断地提高自己,在事业上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一如既往地求上进。为了照顾好老公,把妹妹赵合德也推荐到宫里,弄得汉成帝是乐不思蜀。

      赵氏姐妹这面忙得要死, 其他美人就是闲得要死,这就是苦乐不均。多劳不能多得,真是岂有此理?为此,赵飞燕多次建议汉成帝在后宫引入竞争机制,要能者上,庸者下,干部不要搞终身制,要能上能下,不要论资排辈。要改变宫里人浮于事、滥竽充数的状况,对那些占这位子不干活的人要坚决扫地出门。

      这么先进的理论汉成帝焉有不言听计从的道理。鸿嘉三年(公元前18年)汉成帝下诏废除了出工不出力的许皇后,虚位以待,请贤者居之。为新生力量的茁壮成长铺平了道路。皇后的位置对这位赵飞燕姑娘真是垂手可得。正在这临门一脚的关键时刻,一员老将挡住去路,汉成帝的妈妈,赵飞燕的老婆婆,孝元太后不同意。说赵飞燕出身卑贱,不适合做皇后。

      对这种明显的封建残余、门当户对的思想,赵飞燕虽然不以为然,也不敢贸然行事。毕竟老婆婆是得罪不起的。人要不死总有救,正在赵飞燕闷坐绣楼,冥思苦想的时候,汉成帝的表弟淳于长果断出手,跑前跑后,穿针引线,保媒拉纤,终于搞定了老太太。先把赵飞燕的父亲封侯,这样赵小姐就是候门千金了,与皇帝正是门当户对,一点不丢面。终于赵飞燕如愿以偿升格为赵皇后。

      宫里这么折腾,难道就没有人出来管一管?有哇,这样的人能少吗?第一位出场的正面角色就是博士淖方成。从赵飞燕一进宫,博士就看出赵小姐是危险人物,及时警告汉成帝“此祸水也,灭火必矣!”。成帝听了瞪了他一眼,没理他。心说:你懂啥,就是来救火的。

      第二个出场的正面角色是谏大夫刘辅,这就是一个提意见的官。刘辅上书汉成帝,对封赵飞燕的父亲为侯很有意见,更反对立赵飞燕为皇后。很快刘辅先生就被双规了。反对主要领导家属,有关部门要查一查看看有没有敌特背景。汉成帝是下了决心了,谁讲情也不行,一定要收拾这个刘辅,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最后是好说歹说,死罪饶过,活罪难免,送去劳改。

      前面这两个都是业余水准的,也就是探探路。最后出场的是明星级的说客,当年白虎殿扭转乾坤的谷永。现在,谷永是后老悔了。当初自己多那个嘴干啥?一句戏言弄出这么大动静,生儿子的千秋大业没解决,反而把皇帝陷进去了,真是得不偿失。 现在说啥都晚了。 再说一遍,扳回来不行吗?哪那么容易,现在只好死马当作活马医了。

      永始二年(公元前15年)已经是凉州刺史的谷永回京奏事。借助前一年发生的日食,谷永要故伎重演,再天人感应一把。这次谷永留了个心眼,没敢当面说,写了封信。不过还是撞到枪口上了。汉成帝是大怒,这么说是你,那么说也是你,就你有理!抓起来。谷永敢于直言上书,也是由内援,皇太后以及皇上的几个舅舅都支持他。这边皇上的使节还没到,那边通风报信的已经先到了。谷永是好汉不吃眼前亏,撒丫子就跑,彻夜兼程赶回凉州。

      人是没抓着,汉成帝的气也逐渐消了。仔细一想,谷永的话也不是没有道理,自己沉迷于酒色真是不应该。真应该痛改前非,重新做人。头天晚上想的挺好,第二天早上还是我行我素。为啥?忍不住哇!

      允哉汉德之掌上飞燕 (三)燕啄皇子

      赵飞燕姑娘,对,现在应该是赵皇后了,虽然是美貌如画,色艺双绝,但是并没有帮助汉成帝解决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生儿子的问题。不管赵皇后主观愿望如何的努力,结果是事倍功半。

      早年的时候,汉成帝也不是没有过孩子,同当年的许皇后也生过一儿、一女,很可惜都没养大。自从汉成帝开始撒大网,准备钓大鱼以后,反而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为啥里?酒乃色之媒,有色就有酒,二者不分家。有点医学常识的都知道,这两者联在一块,注定只开花不结果,开出来也是歪瓜裂枣。可是汉成帝连歪瓜裂枣都没有这就很令人诧异。

      这一切都得归功于赵皇后的英明领导。要保证皇家血脉的纯洁性,成帝与赵皇后才是天生绝配,才会产生天才,不能让其他狐狸精搞乱了程序;更要维护宫内主要领导的光辉形象,不能给任何人以生儿子为借口,行篡党夺权的阴谋诡计。赵皇后不能保证自己的肚子蒙古蒙古的,却能保证别人的肚子干瘪干瘪。

      百密一疏,也有漏网之鱼。汉成帝元延二年宫中的许美人生了一个小baby ,真是千顷地一棵苗。赵氏姐妹便大闹一场,汉成帝禁不住温柔乡的粉拳,将孩子从许美人处要了过来,结果孩子就不明不白的死了。宫中的曹美人也偷垒成功,生下一个小宝贝,最后也是不知所终。在赵皇后的严格管理之下,汉成帝生儿子的美梦也就彻底破产了。

      汉成帝可就人到中年了,四十岁了,还没孩子,一旦有个一差二错,国有疑难可传谁?这就必不可免的要从亲戚朋友中挑选。汉成帝可选择的范围也很小,成帝有两个弟弟:刘康、刘兴。刘康早亡遗下一子刘欣。也就是刘兴、刘欣二选一。是兄终及弟,还是传位于侄子,朝臣分为两派相持不下。元延四年(公元前9年)刘兴、刘欣叔侄俩都来长安觐见汉成帝,汉成帝要亲自考察一下。

      对于这次进京刘欣是做足了功课,对汉成帝的询问是有问必答,是问一答十,举一反三。而且非常懂规矩,完全遵守朝廷的规章制度,懂事。

      这都是桌面上的,人们能看到的表现。桌子下面刘欣一伙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承担这项任务的就是刘欣的祖母,当年的傅婕妤,现在的定陶共王傅太后。当然就是以钱开道,寻求内援。赵飞燕皇后、赵昭仪和当时还是票骑将军的王根都收到了礼金。汉成帝没有后代,刘兴、刘欣二选一已经是定局了。这些人为了保住自己以后的荣华富贵,也不得不选边站。对于傅太后的示好自然是一拍即合。

      有了内援事情就好办了。各种好消息,针对刘欣的正面评价不断传到汉成帝的耳朵里。而刘兴却相形见绌,虽然是叔叔,不仅一点大志都没有,见识也差很多。

      最后连成帝也觉得刘欣可堪大用,就为刘欣行了成人礼。第二年,也就是绥和元年(公元前8年)汉成帝又召开了政治局会议,正式讨论立嗣问题。 与会的丞相翟方进、右将军廉褒、后将军硃博都认刘欣可看大用,只有御史大夫孔光持反对意见。少数服从多数,随即汉成帝刘欣立为皇太子。汉朝江山是后继有人了。孔光也由于不合圣意被降职为最高法院院长。

      关键词(Tags): #西域#不只是传说#初开玉门
    • 家园 西域,不只是传说之一初开玉门第八章允哉汉德(五)

      允哉汉德之司马相如

      唐蒙招降夜郎的消息传到了夜郎西部的邛、莋等部落首领的耳朵里。这些人很羡慕夜郎候的际遇,得到了那么多的赏赐,希望汉朝比照夜郎的情况也设置州县,派出官员管理。对于这一新出现的情况,汉武帝没有悍然采取行动,而是征求了司马相如的意见。

      对于这几个部落的情况司马相如还是很熟悉的。秦朝的时候已经设置郡县管理了,汉朝建立以后,势力一直没有延伸到这里来。现在他们既然有要求,设置郡县正当其时。于是, 汉武帝就任命司马相如为中郎将前往巴蜀处理相关事宜。

      此时,唐蒙的筑路工作已经又进行了两年,现在不仅是巴蜀震动的问题了,而是怨声载道,几乎干不下去了。为了修路唐蒙每年征调民夫数万,耗费的钱粮以亿万计。花点钱倒没什么,南方这个地方湿气重,民夫们干的又是重活,以身殉职的人很多。这就更增加了巴蜀父老的疑虑。确切地说巴蜀父老对于为什么要通西南夷非常不理解。

      通也好,招降也好,本质上就是一种向外扩张的行为。可是这种扩张既不抢夺奴隶,又不抢夺财物,还要给他们钱,为他们修路,巴蜀人民实在不理解为什么?平静的生活被打乱了,去为那些不先干的人免费出劳务,甚至献出生命,实在难以理解。现在司马相如来了,好容易看到从中央来的人,从伟大领袖身边来的人,巴蜀人民看到了希望,纷纷控诉筑路工作的艰苦和无益。

      司马相如此来并不是处理民怨的,主要的目的是处理邛、莋等西夷的内附问题。赏赐是必不可少的,再就是拆除双方之间的边塞、关卡,既然是一家人了这些东西就没有必要了。然后还是修路架桥,凿通了灵关道、架起了孙水大桥,官道可直通邛都。用现代的交通把西夷同其他地方紧密联系起来,既方便管理也促进了经济。

      那么,对于巴蜀父老的控诉司马相如是个什么态度哪?确切的说,对于开通西南夷的历史意义,司马相如也没有那么高的认识。不仅巴蜀父老有意见,朝中的许多大臣也不满意,这毕竟是一个投资大、见效慢的项目。司马相如想劝谏又不大敢,毕竟是朝廷的使节,还肩负着宣传皇帝旨意的使命。司马相如就写了一篇《难巴蜀父老书》,自问自答。

      汉朝经文景两代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的时候国力强大。就像一个大火炉一样,不管你愿意不愿意热量都会向四周扩散,这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过程。与其被动的应付,不如因势利导把知识、富裕、安定与祥和传向各方。想当年巴蜀也不是同中原直接相连的。如果没有前人对巴蜀的开拓,巴蜀现在应该还处在同西南夷一样的蛮荒状态。谁不希望富裕、安定与祥和,可是这些边远的地方由于总总原因达不到,只有与他们连成一体,共享安乐,天下才能大安。

      盖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非常者,固常人之所异也。象这种非常之事,理解起来自然是非常困难,但是理解不了不等于不该做。

      独乐乐,众乐乐?孰乐?允哉汉德,此鄙人之所愿也。在这里司马相如第一次提出了汉德这个概念。汉德是什么,估计司马相如也搞不太清楚,但是百年以后当谷永自然而然再次提起汉德的时候,汉德已经从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转变成了可观的现实。百多年了,发生了太多的人和事。

      允哉汉德之汉德巍巍

      那么汉德到底是什么哪?

      汉德是什么?汉德是汉武帝如饥似渴的《求贤令》;

      汉德是什么?汉德是赵过科技兴农的细致与繁琐;

      汉德是什么?汉德是桑弘羊为国理财的铁算盘,是平准输、是五铢钱;

      汉德是什么?汉德是汲黯面批龙鳞的刚直不阿;

      汉德是什么?汉德是漠北大战汉军将士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

      汉德是什么?汉德是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历史责任;

      汉德是什么?汉德是苏武牧羊北海的寒冷与坚忍;

      汉德是什么?汉德是唐蒙品味枸酱的灵机一动;

      汉德是什么?汉德是郅支城下的荡荡豪气;

      汉德是什么?汉德是冯奉世临机出手的果敢机智;

      汉德是什么?汉德是汉武帝安置五属国的恢恢大度;

      汉德是什么?汉德是礼送罽宾使者的以直报怨;

      汉德是什么?汉德是和亲公主的声声琵琶;

      汉德是什么?汉德是休屠王子的温文儒雅;

      汉德是什么?汉德是汉宣帝运粮出塞的切切关爱;

      汉德是什么?汉德是唐蒙筑路大军的默默奉献;

      汉德不是什么?汉德不是贰师将军轮台屠城的阴冷;

      汉德不是什么?汉德不是李陵流落塞外的无助与无奈;

      汉德不是什么?汉德不是陈汤贪得无厌的黑手;

      汉德是什么?汉德是我们的生存方式,汉德是我们眼前的这个世界,汉德是我们的操作手段。所谓汉德就是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想国民之所想、急国民之所急;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谓汉德就是包容与和谐;就是平等,就是己之不与勿施于人。

      汉德不仅是务虚之说,是具有可操作性的,是可以复制的。在西域由于有强敌匈奴的存在,只有战而胜之才能显现出汉德的优越。故而在打败匈奴以后,西域人民更多地体会到了汉朝人所说的汉德。没有比较就没有不同。西域原先是匈奴的领地,匈奴给与西域人民什么哪?抽税取富,是奴役、是压迫、是杀戮。而汉朝带给西域的是什么哪?是安定、是财富、是平等。

      允哉汉德之山乡巨变

      从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到段会宗第二次出镇西域,这期间将近一百年过去了。西域由匈奴的领地变成了汉朝的附属国。汉朝与西域的关系是日益紧密,如果说都护府的建立标志着汉朝在西域统治的正式确立,段会宗的二次出山则使人有一种军民鱼水情的感觉。

      班固在《汉书》里说:得之不为益,弃之不为损。盛德在我,无取于彼。这句话不是白说的。从张骞第二次回到西域开始,汉朝的政策就是全场发钱。也许有人会说,你那不是为了收买人吗?不错,但是发钱总比抢钱好吧!

      从张骞二次出使西域以来,汉朝在西域每年的花销在一亿钱以上。当然这些钱不是全赏给西域各国的,也可能包括屯田部队的费用、都护府的办公费用、西域各国在中央政府任职人员的工资。但是这个数量也是很惊人的。

      西域的变化也是惊人的,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最直接的、最明显的还是人口的变化。乌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张骞第一次到乌孙的时候,乌孙的武装部队共有三万余人。乌孙王翁归靡、太子军须弥、大禄各自率领万余骑兵。按照兵、民之比为一比五的结构,乌孙应该有十五左右人。汉宣帝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的时候,乌孙已经有十万大军,近五十万人;到汉朝末年进行人口统计的时候,乌孙有六十三万人,十八万武装部队。这个变化是十分巨大,可以称得上是人口爆炸。

      人口这么大的变化说明乌孙人有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也就是和亲公主带来的农耕技术解决了乌孙的饮食问题。作为一个游牧民族,乌孙仅靠本身的力量是不可能解决这么多人的食物问题的。可以比较一下的是同是游牧民族的康居。张骞第一次到康居的时候,康居有武装部队八、九万,人口应该是四十五万左右, 到西汉朝末年的时候有六十万人,武装部队十二万。这才是一个游牧民族应该有的人口增长速度。

      再比较一下大宛,大宛是以农耕为主的一个国家。前期人口数不确切,数十万人,后期人口三十万,基本没有什么增加,可能还有减少。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汉朝进入西域之后,尤其是屯田部队的进入,农耕技术的引进,从根本上改变了一些国家。改变的程度也同接受新生事物的程度有很大关系。

      汉朝进入之后,炼铁技术、锻造技术的引入,使西域逐步进入了铁器时代。在武器装备上拉近了与汉朝的差距。当然一百年的文化交流不可能仅仅是这两项,这只是随手可得的一些现象。

      当然也不是一点问题没有,对西域国家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南北两道沿途国家对往来使节提供饮食服务的问题。如果使节往来过于频繁确实是一个负担,但是汉朝接近西域的小郡县,比如敦煌、酒泉,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在这一点上大家基本是平等的。

      正因为汉朝给西域带去的是种种正面的变化,才能产生对优秀都护使这么强烈的好感。段会宗所享受到的热烈欢迎,正是汉德之树所开出的硕果。不仅都护府管辖下的各国人民感受到了汉德的温暖,就是康居人民也趋之若鹜。

      允哉汉德之康居太子

      段会宗到任没多久,就得到了这样一个消息:康居太子保苏匿带领万余人来降。这在汉康关系史上这是一个相当震撼的事件。

      康居在西域各国是比较独特的。当年张骞初到西域就是康居派出翻译把他护送大月氏的。丝绸之路打通之后,汉康之间的商业往来非常热络,但也就是仅此而已。汉康之间的政治关系一直是不冷不热、不远不近。既不象大宛同汉朝刀兵相见,也不如乌孙与汉朝结为姻亲。

      双方唯一的联系就是商业。近年出土的悬泉汉简记载了康居使者多次对汉朝的朝贡。其中一次还因为地方官员把供品的品级评低了,而产生了纠纷。双方的这种联系是不绝如丝。

      而在政治上康居一直是汉朝进军西域的主要障碍之一。贰师将军征大宛、陈汤讨伐郅支单于,康居都与汉朝做过对。当然这也可以理解,唇亡齿寒,谁也不愿意邻居遭殃。难能可贵的是康居往往能在最后关头收住手,看到汉军的胜利就及时止住,使汉军抓不住。当然汉军也顾忌康居的强大,没有充足的准备,说得出去的理由也不可能主动发起进攻。随后,双方又像没事人一样继续商业往来。

      实际上这既是康居的一种自保行为,也是非常自信的表现。在汉朝强大的无形压力之下,用强就会遭到汉军的无情打击,就像大宛一样;过热也很容易象乌孙一样失去自我。而且,康居人也很自信,对汉朝的那一套不以为然。千百年来没有汉朝的西域,康居过得也很好。而从另一方面也说明汉军的力量在西域到康居边界为止。

      现在,康居太子保苏匿率众来降说明洁身自好的康居也无法抗拒汉德的诱惑。保苏匿是真心而来,对自己以前对汉朝的敌视态度感到非常惭愧。康居国内对保苏匿也是无可奈何,没有什么应对的手段。

      有时候好事可以变成坏事、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这一次就是好事可以变成了坏事。处理这类事件,都护使要奏闻朝廷,请令定夺。 朝廷在研判之后,派卫司马去迎接保苏匿。朝廷的想法很简单,卫司马前去把人众接来,安慰几句,勉励一番,给安排一片耕牧区就可以了。 实际上也真就应该这么简单。

      这个卫司马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名字,到达都护府之后言谈之中想必流露出一些为难情绪。为了给卫司马保驾护航,也壮壮胆,段会宗派出了戊己校尉的屯田兵随同前往。这是一个错误,捡鸡毛是凑不出掸子的,胆量也不是几个士兵就能给壮出来的。不仅起不到作用,也给自己留下了祸根。如果说需要的话,段会宗应该亲自随同为司马前往,随机协助处理一些紧急事宜,毕竟受降是一个技术性含量很大的工作。

      果然,卫司马见到保苏匿的部众之后,一种无名的恐惧涌上心头。人到一万是无边无沿。黑压压的一片,对卫司马形成强大的心理压力。情急之下,卫司马命令保苏匿的部众相互捆绑之后,再过来相见。

      闻听此言,保苏匿是大失所望,心里是巴凉巴凉的。率部众是转身而去,不知所终。汉朝与康居的唯一一次亲密接触,就此无疾而终。汉德再好也要人来实行,所托非人也就必然事与愿违。此后,汉朝再也没有对康居形成什么吸引力。

      段会宗三年期满之后回到长安述职。由于擅自调动屯田卒,影响了受降大业, 被降为金城太守。之后不久,由于疾病缠身不得不离任回家,段会宗的政治生命似乎就此结束了。但是命中注定段会宗与西域有着不解之缘,鸿嘉元年段会宗再次被征召出使西域。

      关键词(Tags): #西域#不只是传说#初开玉门
    • 家园 西域,不只是传说之一初开玉门第八章允哉汉德(四)

      允哉汉德之老骥伏枥

      阳朔四年(公元前21年)西域各国联合上书,希望朝廷再次派出前都护使段会宗出镇西域。对于汉朝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它说明汉朝的西域政策是深得人心的,执行的也不错。杰出的西域都护使甚至已经得到了西域人民的爱戴,没有理由不感到高兴。

      此时段会宗离开西域已经整整九年了,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九年前在侦破了乌孙小昆弥的凶杀案之后,段会宗立安日为了小昆弥,并且帮助安日安定了部众。办完这件事不久段会宗就卸任回国了。但是事情远远没有结束,留了一个尾巴,凶犯日贰流亡到了康居。

      跑到康居的日贰一直在都护府的追捕名单上。继任的都护使廉褒的首要任务之一就是抓捕日贰归案。廉褒的对手也已经不再是日贰了,而是庇护日贰的康居。所以廉褒采取了软硬两手,一方面派出使节向康居交涉,一方面将已校尉的屯田总部向西移到了姑墨,积草屯粮,实在不行就等待机会出兵康居,武力抓捕。

      康居毕竟是西域强国,而且不在汉朝都护府的管辖范围内,双方的关系也是时好时坏。出兵康居并不是一个想做就能做的事,需要一定的准备和合适的时机。即使交涉也需要时间,需要讨价还价,也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问题的。

      小昆弥安日是等不及了,毕竟二者有杀父之仇,又是王位的竞争者,急欲杀之而后快。于是安日派出乌孙贵族姑莫匿等三人,使出了诈降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流亡的生活哪有那么幸福?康居之所以收留日贰,只不过想作为同汉朝讨价还价的筹码。好容易见到故乡人,日贰就丧失了警惕性,很快姑莫匿等人就乘隙刺杀了日贰。

      现在事情已经过去九年了。当年的小安日已经长大成人。乌孙在大、小昆弥的治理下,同其他西域国家一样也是安定、祥和、富裕。段会宗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再次踏上了西域。

      此时的段会宗已经年逾花甲,到了含饴弄孙的年龄。即使不退休,也应该在朝廷上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到了劳心的时候了。人老不以筋骨为能,可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不辜负西域各国人民的期望,老将军还是抖擞精神再次出征。

      西域对西汉的军人来说是一个建功立业的地方,军中一直有封侯在西北这一说法。可也是汉朝军人的伤心地,古来征战几人还,一将成名万骨枯。 对于古稀之年再次出塞,段会宗本人倒没什么,年轻的时候就识大节、好功名,在他看来没准这又是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

      朋友们看来还是觉得伤心,不知这一去还能不能生入玉门。将军的老朋友谷永(就是舍身取义的谷吉的儿子),写了一封劝戒书给老将军送行:

      汉德四夷源流长,怀柔殊俗总百蛮,

      傅郑甘陈功不再,走马渭水望君还。

      段会宗再次担任都护使可以说是轰动了整个西域。所到之处,各国国王都派遣子弟郊迎数十里。乌孙国的小昆弥安日,竟然走了千里之遥亲自赶到龟兹来迎接。这份情谊真是难以言传。

      为什么段会宗在西域如此受欢迎?段会宗的能力、人品自然是没有什么说的,更重要的是他代表汉朝文化的感召力。自张骞出使西域,汉朝在西域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尤其是西域都护府设立以后,汉朝在西域的影响力是与日俱增。而这种影响力是西域各国人民所欢迎的。用一句套话就是:皇恩浩荡、如沐春风。

      汉朝在西域有初期的彷徨、有乌孙的姻亲、有大宛城下的血战、有车师的缠斗、有轮台的屯田,经过数十年的相互认识,西域人民从汉朝体会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东西:汉朝人称之为汉德。

      允哉汉德之南越王国

      提到汉德就不能不提西汉时期的大作家、大明星司马相如。对司马相如人们所熟知的是他词藻华丽的《子虚之赋》;是他一曲凤求凰的往事;是他与卓文君闹市沽酒的风流韵事;可是他出征西南夷的事迹却鲜为人知。这一回首就是百多年前的往事。

      那还是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的时候,汉朝南部的两个诸侯国之间爆发了战争。东面的闽越国出兵攻打南面的南越国。

      这个南越国比较有来历,当年秦始皇征伐天下的时候,始皇帝派任嚣领兵经略南部中国。任嚣向南一口气打到了海边,先后建立了桂林、南海、象郡等数郡。然后就向当地大批移民, 对当地的人口结构进行了改造。也就是实行了同化、教化、通婚三策。

      不久诸侯叛秦,天下大乱,时任南海尉的任嚣遗命龙川令赵佗,可以断绝与内地的交通联系,建国自守。任嚣去世之后,赵佗不负重托,出兵兼并了桂林、象郡,建立了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

      刘邦统一天下之后,一直忙着处理中原的异姓王,无力南顾,就派遣陆贾出使南越国,正式颁发了委任状。暂时没时间管不等于不是事,对于南越国这种相对独立的状况,朝臣们肯定是很不爽。吕后当权的时候就有人提出了一个禁运令,限制任何铁质品进入南越国。这是一个非常严厉的措施,南越王一怒之下就扯旗造反,正式称帝了。之后恩威并施,一手拿着胡萝卜、一手拿着大棒,很快就把南边一统了,闽越国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成为了南越国的附庸。

      吕后也是非常强项的女人,反就反了吧,揍他。还真不好揍,南方是河道纵横,道路难行,汉军真就打不赢。不久,吕后去世了,也就不了了之了。

      汉文帝登基之后,换了一手。南越王不是中原人吗?把祖坟给你修一修,家里亲戚找一找,提拔提拔,来软的,怀柔。这南越王就是属毛驴的,要顺毛捋,这回乖了,最起码嘴上是听话了。帝号也取消了,南面称臣。称臣是称臣了,也就是狗掀帘子,净拿嘴对付。在南越国内是自成一统,排场比皇帝都大。

      汉武帝登基之后,南面的形式发生了变化。闽越国不知怎么的就发迹了,强大到可以攻打原先的盟主了。此时,赵佗已经去世了,南越国主政的是赵佗的孙子赵胡。对于闽越国的攻击,南越国是一反常态,哭着喊着要朝廷作主。对此,朝廷自然是没有拒绝的道理,虽然朝廷内也不乏反对之声,汉武帝还是派出大行令王恢与大农令韩安国兵分两路夹击闽越国。

      战斗没什么要讲的,还没等大军入闽,闽越国就发生了内乱。闽越王的弟弟馀善背着哥哥召开了御前会议,与会人员一致同意与中央的战争打不赢,实力相差太悬殊。即使战役初期侥幸取胜,也架不住汉朝不断增兵。一致同意把闽越王送上断头台,归降。

      王恢毕竟是大行令,主管外交,吃着锅里的,看着盆里的;出兵打闽越国,还惦记着南越国。顺道王恢就派出唐蒙以报信为名到南越国探探情况。虽然没有翅膀,唐蒙这也算天使了,热情款待是少不了的。席间就给唐蒙上了一道美味:枸酱。

      唐蒙试过之后是大加赞赏,感叹南越居然有这样的美味。哦,露怯了不是?主人热情地纠正了唐蒙,这是正宗的蜀郡货,坐船来的。四川不仅有辣椒,还有枸酱。

      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蜀郡两个字就象一声霹雳打在唐蒙的头顶上。正是:枸酱无意泄天机,引得英雄立战功。

      允哉汉德之枸酱之利

      枸酱, 据说是一种果酱,具体是什么也未可知。对于唐蒙来说,枸酱是什么已经不重要了。自从知道枸酱之后,唐蒙就放不下了,是一天想你个十七八九回。既然枸酱可以从蜀郡到达南越,说明两地之间一定有交通渠道。这是唐蒙所关心的。一个宏大的计划在脑海里自然形成,以富庶的巴、蜀两郡为基地,顺流而下,直取南越国,那就会形成夹击之势,胜算大得多。

      南越国这种半君不臣的局面不可能维持长久,朝廷焉能允许这种割据的局面长期存在?这次是攻打闽越国,没准下次就是南越国,但是江南的交通条件实在是差。就是现在京广线也都是异常忙碌,当时就更难了。作为一个求上进的军人,提前思考一下可能的进军路线是再正常不过了。

      回到长安之后,唐蒙就做了大量的调查工作。问了好多蜀郡籍的商人,听到了一个新名词:夜郎,至于夜郎的确切位置没人能确切地说清楚,只知道是在牂柯江江边。经夜郎沿牂柯江顺流而下就可以到达南越。估计这些商人也没去过,只是听说而已。到了现在更没人能说清楚了,这是考古界的一个难点。虽然唐蒙只是找到一些道听途说的信息,还是写了一封奏折上报汉武帝请求支持。

      跟着汉武帝这样的领导真是会有无限的激情,唐蒙这个漏洞百出的计划居然被批准了。值得一试。随后不久,唐蒙率领千余士卒,以及押运粮草的万余后援前往招降夜郎。唐蒙先到了巴郡,然后经巴郡符关到达了夜郎。当时这一地区的交通非常闭塞,要说有路的话只有秦时修建的五尺道。顾名思义只有五尺宽,足见其险。

      招降工作进行得异常顺利,夜郎候同意按照汉朝的要求进行改编,建立汉朝的基层组织,并且由夜郎候的儿子担任领导。咋这么顺利哪?用钱开道还不顺利?既得到赏赐,又有官做,也不用改变什么,这样的好事自然抢着做。不仅是夜郎,就是周围的许多小市镇也积极地要求加入。当然大道理唐蒙还是要讲的,丑话还是要说在前面的。不过这些人也是有自己的想法的。道路这么险,汉朝想进来也难,先答应唐蒙的条件把好处拿到手再说吧。

      唐蒙可不是说说玩玩,而是认真地。回到长安向汉武帝汇报之后,随即在夜郎附近设立了犍为郡。唐蒙再次返回夜郎,以巴蜀为基地开始了筑路工作。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以当时的技术开路谈何容易。具体难度见成渝、成昆铁路的建设。这一回唐蒙有些性急了,有点急功近利了。用军法管理筑路大军,致使巴蜀震动,动摇了军心。汉武帝不得不派出蜀人司马相如前往巴蜀申斥唐蒙,安抚民心。

      这是司马相如第一次由于这个原因回到巴蜀。申斥只是表明一种安民的态度,对于唐蒙的工作上面还是基本满意的。等到司马相如返回长安的时候,唐蒙已经基本疏通了到夜郎的道路。下一步就是增招更多的民夫继续向前修。

      随着筑路大军的逐步前行,另一个好消息传到了长安。

      关键词(Tags): #西域#不只是传说#初开玉门
    • 家园 西域,不只是传说之一初开玉门第八章允哉汉德(三)

      允哉汉德之古国罽宾 (二)异域扬威

      关都尉文忠对于护送罽宾使者回国的任务,肯定也感到很郁闷。又不是什么友好国家,干嘛非得送?前几次护送的使者很少有回来的,这不是去送死吗?君命难违,再不愿意也得去,而且作为汉军的一员,任何畏难情绪,不想去的念头都是不能轻易流露的,那是有损汉军的荣誉的。

      很多人都对汉朝这种遣使送客的规定不理解,估计当时也不是所有人都明白。汉朝对西域的行为原则上是一种对外扩张的行动。对外扩张无非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武力,就象多年以后蒙古人的做法,杀、砍、屠城,这种做法很野蛮,结果也很清楚,就不多说了。另一种方式就是汉朝现在的做法,温柔的爱,那个男人不愿意成为美女的俘虏?汉朝在西域大洒金钱,给好处,也就是收买。这是一种比较现代的做法,具体事例参看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参看十加1协定。

      老大带领着小弟赚钱,有谁会同钱过不去?跟着老大走次次喝啤酒,跟着老大混净抽希尔顿。西域各国为了眼前的利益也会投入到汉朝的怀抱里,那么下面的事就好办了。遣使送客是为了保证使者的安全,让大家知道跟着老大不仅有钱赚,还绝对安全。这也是为什么即使罽宾数次杀害汉使,汉朝还是要坚持送客的原因。

      既然不能不去,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文忠精心挑选了数百名精锐弩兵,也想好了不行就拼了。这几百名精弩不是谁想吃就能吃得下的。另外,还准备了大量绳索,没办法准备爬山吧。

      一路无话,山路虽险,还是比人心要善良得多。进入罽宾以后,文忠发现了异常。哪里不对暂时也想不清楚,只是觉得与正常的国家不一样。

      不一日来到了罽宾的国都循鲜城。文忠一行不仅受到了罽宾王的盛情款待,而且领着文忠一行在循鲜城畅游了三天,显显威风。弄得文忠都有些不好意思了。与原先想象的是大相径庭,文忠是一会清醒、一会糊涂,恍如梦中一样。

      原来罽宾王遇到了麻烦。你想一想一个为了钱连使节都敢杀的人,对内一定是横征暴敛,人性肯定不咋地。老王乌头劳在的时候还好说,现在新王登基,基础也不牢固,各方势力是蠢蠢欲动。罽宾王是真正感觉到了威胁。汉使文忠一行的到来,给了罽宾王一个夸耀自己功德的机会,连遥远的汉朝都是我的朋友,看你们虽还敢盲动?

      夜幕降临繁星点点,咋又是夜幕降临?阴谋诡计一般都是见不了太阳,只能在晚上实施,古今中外都是一样。住在国宾馆的文忠接待了一波不俗的客人。虽然同罽宾王关系搞得很热乎,文忠一分钟也没有放弃警惕,馆舍周围都是自己的人,明哨、暗哨放出去不少。这拨人能够进入馆舍也是费了不少口舌。

      这是文忠此行最闪亮的一个时刻。来的是希腊王子阴末赴,他们希望汉使能够出手解救万民于水火,除掉罽宾王。这是一个历史性的会面,双方对斩杀罽宾王达成了共识。

      对于希腊王子阴末的建议,文忠很感兴趣。来的时候不是没有想过,找个机会除掉罽宾王,给以前的兄弟们报仇。凭借自己手下的几百个弟兄,找个机会射杀罽宾王还是很可能的。关键是之后怎么办?文忠还是很想领着自己的弟兄们回到遥远的长安。

      要想除掉罽宾王而又安然离去,必须满足几个触发条件:

      文忠有动力,这个动力是显而易见的,为以前的哥们报仇;

      有内援,而且,有一定实力,但是内援自己做不了。

      第三,文忠能联系上内援;

      希腊王子阴末赴有动力。动力也是显而易见的,恢复自己的权势。实力也是应该有的,王子在民间的号召力还是有的;罽宾王深入简出,住在城堡里,凭借王子的实力强攻是不现实的,确实不易得手;

      现在基本上条件齐全了,事件必然要发生了。罽宾王正需要借助汉使的力量提高自己的声望,文忠一行可以轻易地进入王宫,而凭借汉军的实力正可以主导整个局势。

      允哉汉德之古国罽宾 (三)思维错位

      文忠一行在罽宾肯定盘庚了不止一年。就沿途的气候情况而言,冬季大雪封山时寸步难行。当年去,当年回是不可能的。这期间文忠有足够的时间运筹帷幄,组织领导这次反对塞人暴君的行动。具体过程就省略不计了,留给编剧去发挥创造吧。

      推翻塞人的罽宾王之后,文忠帮助阴末赴建立了新的国家,并且立阴末赴为王。向其颁发了汉廷的印绶,名义上汉朝就领有了罽宾。但是好景不长,元帝年间出使罽宾的汉使赵德与阴末赴闹翻了。具体原因史书上没有说,估计也不好说,或者是显而易见的。

      想必双方对各自的身份有不同的理解与解读。一方面阴末赴认为自己是独立王国,对汉使不够尊敬;另一方面赵德还以为是在西域都护府的势力范围内,骄横跋扈,对主人也不够尊敬。一言不合,就产生了严重恶果。令人奇怪的是阴末赴只是囚禁了赵德,却杀害了副使以下七十余人,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当然,阴末赴见财起意是很有可能的。汉使带的都是丝绸这样的硬通货,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赵德又只是一个小小的军后,既没有文忠的韬略,人少又没有威慑力,自然就成为歹人中的肥肉。

      双方交恶之后,阴末赴还向汉朝派使谢罪。估计这次不是冒牌货,而是真正的使节。此时, 都护府已经开府建牙,估计阴末赴也怕都护府的讨伐大军。历史上没有交待赵德的结局,应该随同罽宾使节回到了汉朝。对于罽宾王的反叛行为,汉元帝同样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干脆就绝域不通,断绝一切外交往来。将所谓的罽宾使者送到县度,让他自己回家吧。这也是汉朝能使出的最严厉的手段。

      至此,汉朝的怀柔政策在罽宾彻底失败。但这并不能代表这种做法不对,这种想法不先进,只能说实施方案不配套。当年美国人花大价钱购买阿拉斯加的时候,一样受到很多人的嘲笑,历史证明美国人笑到了最后。在怀柔的同时,汉军也应该跟上去保护怀柔的成果,就像在西域其他地方一样。否则,真就成了冤大头了。

      现在罽宾的使者又来了。说是使者,确确实实就是商人。对于罽宾这样的不友好国家,礼尚往来是行不通的。既然不能发兵讨伐,又不能把他的所谓使者抓起来砍了,这样其他人看了也不好,有违礼仪之邦的形象。于是王凤接受武库令杜钦的建议,愿意来就来,也不为难你。既然已经派出了护送使团,君无戏言,收回来也不好,按照前例,最远只送到西域都护府管辖内的皮山,保证不在我的境内出事。既然不能发兵远征,也不能拿商人出气;既然不能以德报怨,更不能以怨报怨,就以直报怨吧。

      这么重大的外交问题,王凤同自己的助手商量一下就处理了,不用请示一下汉成帝吗?不用,汉成帝已经提前君主立宪了。

      允哉汉德之君主立宪

      难道汉成帝觉悟那么高,能够领悟到现代管理理论的真谛?实际上也是迫不得已。

      如果说汉成帝对权力一点追求,那肯定是假话。但是先帝去世前也没给他留下什么辅正大臣之类的助手,成帝可以依靠的唯有娘舅。而且,在形势不明的情况下,成帝一起手就犯了个错误,将中书令石显名升暗降调离关键岗位。不是因为石显办事不力,不是因为不忠心,就是为了给娘舅腾地方。石显每每在关键时刻都能站对队,保汉成帝登基也是不遗余力。可是就是看不透这一点,不明白错在哪?以至于郁闷而死。石显是忠于先帝的,如果运用得当以石显的手腕,很可能成为成帝手中的一张牌,抗衡随之而来的王凤专权。

      之所以能够形成王凤专权的局面,二人之间的甥舅亲情起了很关键的作用,从内心深处汉成帝对舅舅还是很信赖的。但是再信赖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是君臣关系,也不能分不清大、小王。阳朔元年(公元前24 年)连续遇到两件使汉成帝感到很没面子的事之后,汉成帝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是为时已晚。

      第一件事是关于刘氏宗族刘向的小儿子刘歆,刘歆是中国儒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很牛。有人就向成帝推荐刘歆。成帝一见之下非常仰慕,就要拜他为中常侍。可是身边的侍从非常坚决的劝说成帝征求一下大将军的意见,这种小事也要征求大将军吗?的确如此,大将军说不行真就不行,汉成帝也只有作罢。

      第二件事是关于定陶共王的,也就是当年的山阳王,汉成帝的弟弟刘康。成帝即位之后将刘康由山阳王改封为定陶共王。两人在汉元帝末年虽然有过争夺皇位的故事,但是私人关系还是不错的。虽然汉成帝后宫美女如云,成帝成天也是依香偎绿,但是还是迟迟不能解决继承人的问题。阳朔元年定陶共王来京城朝拜汉成帝的时候,成帝就表达了希望将来刘康即位的意思。并且准备留刘康多住一段,哥俩亲近亲近。

      这就使王凤感到很不方便。正赶上日食,王凤也天人感应了一把,借机就把定陶共王赶回了郡国,弄得成帝很没面子。

      不是还有丞相王商吗?王商已经于河平四年(公元前25年)丞相王商被王风陷害致死了.

      成帝也曾经试图提拔曾经担任过自己老师的张禹以达到某些平衡作用。登基伊始就任命张禹为光禄大夫、领尚书事,与王凤同领朝纲;河平四年(公元前25年)丞相王商被王风陷害致死之后,又任命张禹为丞相。但是张禹是个聪明人,对形势看得很透,对成帝的弱点更洞若观火。凭自己的实力与王凤抗衡无异以卵击石。真到了较劲的时候,自己很可能先被成帝抛弃。因此,张禹几次请求退休,明哲保身,最终躲开了是非之地。

      作为一个靠边站的皇帝,郁闷是可以理解的,无可奈何也是自找的。然而世事无常,两年以后,王凤就走到了人生的尽头。舅舅王凤的去世使汉成帝彻底摆脱了郁闷,我们也不知道是该替汉成帝高兴,还是替他悲哀?

      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弥留之际的王凤引出了一位英雄:王莽,一位非英雄淳于长。

      允哉汉德之初入仕途

      常言道人走茶凉,这话一点不假。虽然王氏专权,王家的势力如日中天,也不是所有的王家人都能够享受胜利的果实。王莽一家就是如此。

      王莽的父亲王曼很早就去世了,是皇太后兄弟中唯一没有被封侯的。王莽一家虽然不能说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也只能眼看着别人的富贵,一家孤儿寡母忍受贫苦。

      要说王莽一家对此没有一点想法是不可能的,但是人穷不能志短。王莽既没有向那些叔叔、大爷伸手乞食,卑躬屈膝的讨个官做,也没有自暴自弃甘受贫苦。而是象所有穷人家孩子一样,发奋读书,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王莽师从沛县陈参学习《礼经》等儒家经典,整个做派就像一个儒生一样。不是就象,而是真是一个儒生。对人谦恭有礼,折节下士,广交天下英雄,各个层次的都交。作为当时第一家族的一员,一点架子也没有。也没有办法端架子,没有那个本钱。这就与其他奢靡、骄横、不事诗书的王氏二代大不相同。可贵的是这一切都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发自内心的自然流露。

      在家里王莽事母甚孝。 在评价古代人物的时候,说这个人好往往加这一句。不孝之人是难登大雅之堂的。王莽的哥哥死得早,所以王莽对自己的寡嫂以及幼侄都非常好。不仅如此,对那些不大关照自己的叔叔、大爷,王莽也没有一点怨言,而是礼敬有加。

      这就是王莽给自己设计的形象。说设计有点太阴谋了,实际上王莽是本色表演,就是这样,好孩子什么时候都有。到阳朔三年(公元前22年)王莽二十三岁的时候,在众多王二代之中,王莽是鹤立鸡群的。

      这一年执政的大将军王凤病了,而且是一病不起。久病床前无孝子。在王凤临终前这几个月,一直是王莽在伺候着。端茶送药,一连几个月衣不解带,亲儿子也就这样吧。在医院陪过床的同学们都知道,几个月下来,一定是蓬头垢面,面容憔悴,这就深深感动了王凤,临终前嘱咐皇太后、皇帝一定要好好照顾王莽。同王莽一道照顾王凤的还有淳于长,也把王凤感动得够呛。

      同年,王莽被封为黄门郎,不久又升为射生校尉。自此,王莽走入仕途。也就是在做黄门郎的时候,王莽认识了天下奇才,以后成为王莽主要智囊的刘歆。两个同样满腹诗书的年轻人在一起一定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

      可以说王凤临终的几个月就是王莽走入仕途的临门一脚。也许有人会说王莽好心机,投机成功,一切尽在掌握之中。其实不然,王莽能照顾王凤几个月,与他平日的言行是一致的,很大程度是发自内心的。就像雷锋做好事不留名,你理解不了只能说你觉悟低,境界差。

      实际上王莽也不需要靠伺候病人投机,以王莽现在的名望步入仕途是早早晚晚的事。愿意给王莽写推荐信的人很多。而且王莽根本无法把握王凤怎么做。总之,王莽现在觉悟不是一般的高,而且也很单纯。

      王莽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我们先把他放在一边。作为一个低层官员,暂时王莽也参与不到国家大政中来。阳朔三年(公元前22年)王凤去世之后,汉成帝任命王氏兄弟中的王音为大司马、车骑将军主持朝政,自己则计划展开新的人生。汉成帝的时代正是天下承平、四海大安的时代,脏活、累活先人都干了,到他这似乎只剩下了享乐。尤其是阳朔四年得到西域的最新消息之后,汉成帝更有理由认为天下大安,是到了享乐人生的时候了。

      关键词(Tags): #西域#不只是传说#初开玉门
    • 家园 西域,不只是传说之一初开玉门第八章允哉汉德(二)

      允哉汉德之料胜千里

      会宗的求救信使满朝文武一筹莫展。丞相王商、大将军王凤以及文武百官对着段会宗的奏折研究了数日不得要领。不知道怎么办好。救,怕远水不解近渴;不救,又怕葬送了西域府一干人等。正在众人一筹莫展之际,大将军王凤推荐了一位熟悉西域事务的人物,或者可以咨询一下:那就是虽远必诛的英雄陈汤。

      陈汤自西域回来以后一直处于风头浪尖上,根本的原因就是他的贪。虽然当年元帝已经有了定论,有功无过,并且小小的奖励了一下。成帝继位之后,又被拿出来说事,陈汤就被免了官。可是鬼使神差陈汤自己又上书奏称前来入侍的康居王子是假的,可是实际上是真王子。

      这简直就是找死。也许是陈汤脑袋短路了,更有可能的是陈汤接受了康居王子的贿赂,谎称康居王子是假的,这样这位王子就可能不受严格的监督,有可能返回、或者潜回康居也未可知。陈汤这就有了欺君之罪。多亏谷永求情,才夺爵代死。

      现在,君臣没有办法了,王凤才又想起了陈汤。于是汉成帝召见陈汤,看看他对此事的看法。昔日的英雄,现在已经成了残疾。大战郅支单于的时候,陈汤双臂受了风寒,如今两臂不能伸屈,但是头脑还是很清醒的。虽然陈汤对于久被闲置以及现在的处境有些怨言,但是皇帝亲自下问,陈汤还是和盘托出了自己的想法。听了情况介绍之后,陈汤认为这是小事一桩,不救,具体说是不必救。

      这个回答自然不会使成帝满意。难道扫帚不扫灰尘也会跑掉吗?

      正是这样,陈汤掐指一算禀告成帝,事情已经结束了,五日之内就会有好消息。陈汤并不是算命先生,掐指是为了算时间,不是算命。

      陈汤这么认为是有道理的。无论从长安发兵,还是征调西域各国的兵马都需要时间。没有个把月,救兵根本不能到达战场。如果事情很危机,这些兵就是去报仇,根本起不到救援的作用。这也就是朝臣所担心的远水不解近渴。

      在当今的西域,敢于公开向汉军挑战的根本没有。即使有人敢太岁头上动土,如果不是兵力远远大于段会宗所部,也无奈我何。汉军无论在装备上、还是士气上都比西域各国的兵强很多。一般来说,汉军可以以一抵五。即使西域各国现在改进了刀器、弓弩以后,汉军也可以以一抵三。兵法云:十则围之。围困段会宗的乌孙兵远远达不到这个数,日贰也就是忽悠不明真相的群众跟着起哄,所以根本不用担心。

      事情的发展果然不出陈汤所料,日贰靠谣言聚集起的民众,随着真相大白也于瞬间瓦解。日贰也被迫流亡康居。

      允哉汉德之初得汉巧

      陈汤不经意之间透露了一个军事机密,汉朝在军事工业上是远远强于西域各国的。双方在作战能力上存在着1:5的巨大差距。即使西域各国在得到技术进步之后,也存在着1:3的差距。

      这也同我们从历次战争过程中了解的情况大致相同。第二次大宛之战是汉军与西域强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大宛军败在了汉军的强弩之下,之后的攻城战中双方打成了胶着战。大宛很幸运,碰上了贰师将军这样的选手,如果碰到稍强一点的,比如说赵破奴之类的,很可能野战中就全军覆没了。

      在陈汤讨伐郅支单于的战斗中,万余康居骑兵冲击汉军阵营没有成功。随后战斗结束,康居兵也撤围而去,但是最终陈汤却带着康居质子回了长安。这也是 康居军在战斗中领略了汉军实力后的正确选择,而且与康居对阵的很可能不全是正牌的汉军主力,而是拼凑起来的多国部队。

      这些都说明汉军具有压倒性的优势。按照陈汤的说法,这种优势最直接的就是兵器上的差距,西域的兵刃朴钝,弓弩不利。

      那么西域的武士用什么兵器哪?没有更详细的历史记录,但是从大的分类上他们应该用刀、弓、弩。按照史书的记载有的西域国家本身具有制造兵器的特长,比如说楼兰,婼羌。 没有提到的不等于不会做,提到了的肯定就属于名牌产品。所谓名牌产品也就是区优、乡优,最多是市优产品。

      在汉军的武器系列里最重要的不是刀枪剑戟,而是弩, 有各种各样的系列产品,单从击发的力量就可以分为一石、两石,最多可以到十石。甚至还有以弩为名的官号,强弩将军、强弩都尉、强弩司马。弩兵的先进设计主要来源于长期战争的积累,这也是市场需求的结果。宝剑锋从磨砺出,好的设计也是在战争中不断改进出来的。

      而兵刃上的差距主要则是体现在器材、和锻造工艺上。汉军的刀、剑都是铁制的。吕后当权的时候就已经有了高科技禁令,任何铁器以及铁器制品都在清单上。当时是向南越国发出的禁令,最后就成为了一道法律,任何铁器与兵器是不许出关的。当年两王归汉的时候,由于同归降的匈奴人交易铁器,有几百个商人差点被砍掉了脑袋。这条禁令想必是被认真执行的。

      自从汉军进入西域以后,禁令基本上就很难遵守了。双方人员接触多了,通过很多途径都可以得到汉军的秘密。铁器、兵器输出的本身是一方面,人员大量交流之后,锻造技术、冶炼技术、设计技术的输出也都一拥而上,令人是防不胜防。

      西域各国经常作为盟军同汉军一道作战,有时也不得不帮助他们提高战斗力。这也是不得不为之。当然战争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泄密的渠道,在打扫战场的过程中对方也可能捡到阵亡汉军的武器。聪明人就可以借此做出仿制品,现代人也有能自制武器的聪明人。文化就这样一步一步传播出去了。

      文化的传播也是双方面的,来而不往非礼也。有的时候对方的来使也让你哭笑不得,郁闷异常。河平四年(公元前25年)长安就接待了一批这样的使者:罽宾使者。

      允哉汉德之古国罽宾 (一)商人使者

      罽宾是中亚古国,具体位置应该在现在印度河上游的克什米尔一带,甚至向西北延伸到现在阿富汗境内的一部分。西汉的时候具体有多大已经不可考,边境线本来就是运动的。我们也没必知道的那么详细,那是考古学家的事。

      这个地方却是一个战略要地,是连通中亚、南亚、以及西亚的战略要道。就是现在也是军事热点,打开报纸这方面的消息不用特别留意也少不了。你方唱罢我登场,连我们中国人也不能置身事外,毕竟是利益相关者。

      所谓塞种人据说是原先居住在现在伊犁河一带的游牧民族,也就是现在乌孙国的领地。赶跑他们的可不是乌孙人,而是更早的大月氏人。当年大月氏受到匈奴的攻击,一路西迁,首先就把居住在这里的塞种人赶走了。被赶走的塞种人一路南下就来到了克什米尔地区。

      在塞种人来到克什米尔一带之前,这里据说是在希腊人的控制之下,隶属于希腊人建立的巴克特里亚王国。塞种人来了之后,一路征战在这一地区建立了自己的统治。这就是有名的蝴蝶效应。太平洋小岛上的一只扇动翅膀的蝴蝶,就可以引起一场热带风暴。冒顿单于的一个军事行动就导致许多民族的大迁移,等到匈奴人自己被迫迁移的时候更是惊天动地。

      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曾经派副使到过罽宾,双方的联系就是那是建立起来的。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罽宾成为西域南路去印度的一个重要的支点。在西域南路从现在新疆皮山县转向西南,穿过中间的大石山县度就到达了难兜,再往西南就是罽宾了。这一路说近不近,说远也不远,主要是路不好走。就是一个字:难。不用说走,想一想头皮就发麻。翻开地图可以看到,从中国到克什米尔没什么好路,真的竟是山路。那里是登山者的乐园,而不是旅行者的天地。就是这样也没有断了双方商人的往来。

      罽宾距离长安有万里之遥,距离西域都护府也有六七千里。人说距离产生美,距离也产生安全感。汉朝在西域呼风唤雨,可是罽宾由于距离遥远、山路难行对此并不感冒。当时统治罽宾是塞种人建立的王朝,国王叫乌头劳,在昭帝、宣帝年间经常袭杀汉使。乌头劳之所以斩杀汉使丧心病狂是一方面,使节携带的各种汉朝物品也是一个诱惑。

      对此汉朝也没什么办法,太远了,远征万里实在没有什么胜算,而且打下来也不能永远占有,只是聊以出气而已。这种远征真叫劳民伤财。

      乌头劳去世之后,他的儿子就派使节向汉朝谢罪。说是使者,其实就是商人。说谢罪,其实是为了取得好感以便于通商,免得这次白来,能多骗点就骗点。目的很单纯,想一想这些商人也不容易。礼尚往来,虽然汉朝恨罽宾恨得牙根都痒痒,还是派出以关都尉文忠为首的使节护送罽宾使者回国。说是迂腐也好,说是以德报怨也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最终派了人了,我们的文明还不允许我们把这些商人怎么样。

      有道是:多行不义必自毙。当机会出现之后,也不意味着我们什么都不敢做。

      关键词(Tags): #西域#不只是传说#初开玉门
    • 家园 西域,不只是传说之一初开玉门第八章允哉汉德(一)

      第八章允哉汉德

      允哉汉德之甥舅清深 (一)王凤专权

      汉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 年),也就是昭君出塞的第二年,汉朝臣民迎来了新皇帝刘鹜。这一年刘鹜十八岁。

      汉元帝晚年的废太子风波可以说是雷声大、雨点小。还没等汉元帝有什么实质性的动作,说客已经上门了。这位说客就是跟随元帝多年的外戚史丹。史丹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声泪俱下,弄得汉元帝也是热泪盈眶。废个太子哪有那么容易。当年汉景帝废掉太子刘荣,改立刘彻,那也是废了很大周折,而且有刘彻未来丈母娘馆陶长公主的暗中周旋。而现在的山阳王刘康哪有这样的外援?

      虽然是有惊无险,但也是如履薄冰。这件事对皇太后王政君一家的刺激太大了。王氏一族对权力的渴求已经到了毫不遮掩的地步了。

      汉成帝上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封自己的大舅王凤为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总之集军政大权于一身。汉朝历来重用外戚,概莫能外。就连汉武帝也重用自己的小舅子卫青,当然卫青自建功勋那是另外一回事。

      不到一年的功夫,汉成帝的另五个舅舅都就赐爵关内侯。五年以后又于同一日封侯,有了自己的封地。没有封侯的只有早亡的王曼,也就是王莽的父亲。真正成了侯门。封侯不仅仅是给个名号,要有职、有权、有钱,要五子登科。

      对于舅舅们对权力的追求汉成帝还是很配合的。登基之后,汉成帝对石显是明升暗降,那就是给娘家人腾地方。一朝天子一朝臣,也是没有办法。汉元帝重用太监,到了汉成帝这要开始重用外戚了。

      在台面上的外戚主要有三组人马:汉成帝的老丈人,许皇后的父亲车骑将军许嘉;左将军王商,这个王商同王凤可不是一个王,他是宣帝外祖母家的人;再有就是以王凤为首的汉成帝的娘舅们。娘亲舅大,谁也亲不过娘舅,老丈人也不行。

      第一个出局的就是汉成帝的老丈人,没有什么理由,就是想全权授予舅舅王凤,不想分权。给个荣誉职衔,许嘉就回家了,许嘉也知道自己是干不过王凤的。即使这样还是不能形成王凤专权的局势,还有一个王商,而王商无论哪个方面都强过王凤,就是长得也比王凤威严,也深得汉成帝信赖。

      建始三年(公元前30年)秋天长安附近大雨连绵,一连下了四十多天。一时间流言四起,人心惶惶;老百姓是纷纷攘攘,长安城是乱作一团。商量商量吧,怎么办。王凤倒是很镇静,不用怕,我们主要领导都有船,可以先上船,大水来了可以乘船走;至于老百姓可以登上城墙避水。王商更镇静,从政治上分析了大水不会来,只是谣言而已。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也就是谣言止于智者。结果真是一言而中,双方显示出的认识水平相差就太大了。建始四年(公元29年)王商被任命为丞相。这仇也就结下了。

      王家一下子就发迹成这样,让很多人措手不及。不可避免的就成为众人的攻击对象。读史到这我们发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已经是深入人心了,已经脱离了实验室,进入了实用阶段。一有个大灾小情的,有个日食、月食,山崩地震什么的,满朝文武就开始找坏人。信与不信已经不重要了,它已经成为攻击政敌的一个重要手段。好人坏人都用。谁要是不幸中奖,那就惨了。

      王凤成为大将军之后,确实出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天象。建始元年四月黄雾四塞,现在说可能就是爆发了沙尘暴。以此契机很多人就开始攻击王凤,王家无功封侯,阴气太盛,老天降灾警示人间。弄得王凤不得不辞职谢罪。要不是甥舅亲情,王凤这一次就出局了。

      允哉汉德之甥舅清深 (二)哼哈二将

      王凤这个人自己没什么主意,当年元帝起意废太子的时候,王凤就束手无策。史家对王凤的评价就是骄横豪奢。但是王凤有一个作为皇太后哥哥的优势,在元帝晚年的废太子风波里与成帝母子是历尽艰苦,真正结成了甥舅亲情,这是谁也不比不了的。王凤还有一个优点,那就是颇有识人之明,作为高级领导这一点最重要了。王凤手下一文一武:太中大夫谷永和大将军武库令杜钦都是当世的英杰。

      登上大将军宝座之后,王凤首先就搜罗了当今名士杜钦。草莽之中有英雄,是谓深山藏虎豹、田野育麒麟。虽然汉朝有自己的干部遴选程序,比如说太学的考试、地方首长的推荐、豪门富侯的推荐,陈汤就是数次被人推荐才做了郎官。但是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还不能够把天下英雄一网打尽。有些英雄由于种种原因埋没在乡间,甚是可惜。

      这位杜钦出身富贵人家,是好学高材。可是有个缺欠,有点残疾,一个眼睛不好用。虽然说半月依旧照乾坤,独目终究难做探花郎。这点缺欠就影响了仕途,当不了官。那个时候又没有反对歧视残疾人法,也没有残联,杜钦就窝在了家里。王凤的父亲同杜钦的哥哥关系很好,可以算是通家之好。王凤对杜钦的本事是非常钦慕,掌权之后就把他网罗到大将军府做了武库令。成为王凤的主要智囊,很多军国大事都是出自杜钦的手笔。

      王凤的文胆谷永则是主动投靠的。谷永就是被郅支单于杀害的谷吉的儿子,也算是功臣之后。当时谷永是一个管祭祀和礼仪的中层干部。看到王凤将要大权在握就想加入进去。这样的机会总是有。

      建始三年的大雨水之后,西南地区又爆发了山崩。第二年春天又有陨石从天而降,种种异端非止一处。放在现在好了,这都是科学家的事。宇宙学家要去研究陨石带来的宇宙信息;地质学家去研究一下是不是地质板块又漂移了,环境学家要研究一下是不是泥石流,有没有乱砍乱伐?在那种历史条件下,满朝文武是忙着找罪魁,替罪羊也是现成的,那就是一夜暴富贵的王凤。

      面对种种异常,汉成帝是郑重其事,在白虎殿召开了案情分析会。朝里所有的大炮筒子都来了,开会的目的就是让大家畅所欲言,找到隐藏在革命队伍中的坏蛋。

      王凤作为首辅、大将军承担了最多的炮弹,被批驳的体无完肤。跑也跑不了,也不能生气,只能甘捱着。关键时刻谷永出手了,一阵胡言乱语,侃得众人是一愣一愣的,从山南说到海北,分析完国际形势再讲国内的局势,左忽悠、右忽悠,绕来绕去把大家都绕蒙了。最后一个包袱抖出来,啪,把矛头指向了后宫。

      为什么天降异端,是因为皇帝没儿子,皇太后没大孙子,江山后继无人。要多选良家美女充实内宫,不论丑俊,只要能生男孩就行,早生贵子天下自然就平安了。

      众人万万没想到讨论出这么一个结局,皆大欢喜。王凤是常常舒了口气,阿弥陀佛。随即让杜钦照着同样的意思也写一篇奏折,上报皇上;皇上是尤其高兴,你看看,我说多选美女吧,你们还不同意?以后后宫谁还敢吃错,现成的大帽子谁敢要。

      这样的好干部,懂事,要提拔到关键岗位上去。很快谷永就搬到了光禄大夫的办公室,成为了汉成帝的左右手,主管政策辩论。

      允哉汉德之颛渠三世

      汉朝改天换地开始了新的时代,北边的匈奴也开始止跌反弹了。始作俑者就是匈奴历史上第三位颛渠阏氏,权且称她为颛渠三世。前两个颛渠都是反面角色,这一次颛渠表现出了光辉形象,是女一号。

      汉成帝始建二年(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临终之前最重要的事情当然就是传位。

      呼韩邪单于总共有十几位老婆,其中最尊贵的、最受重视的是两姐妹,姐姐就是颛渠阏氏,妹妹是大阏氏。至于被封为宁胡阏氏的汉朝公主王昭君只是众阏氏之一。能够进入单于选秀最后一轮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颛渠阏氏的儿子且莫车,这符合子以母贵,缺点是且莫车年龄很小;另一个就是大阏氏的儿子雕陶莫皋,缺点是大阏氏的地位没有颛渠阏氏尊贵。

      那么堂堂汉朝公主的孩子就没有机会继承单于位吗?客观点说一点机会没有。昭君出塞之后也生了一个儿子,叫伊屠智牙师,现在还是一、两岁的婴儿,被封为右日逐王。还记得日逐归汉吗?正是匈奴日逐王归汉,才使郑吉得以控制西域南北两道,最终建立西域都护府。日逐王主要就是管理匈奴西部事务的,而西部现在由都护府管理。所谓日逐王就是一个名义而已。

      所以,无论匈奴的传统、母亲的地位、年龄来讲,伊屠智牙师都不可能。唯一能摆上台面的就是娘家的势力,可是汉朝君臣也忙着那,的确无意于此。

      也许是受到了汉朝传统的影响,呼韩邪是希望立且莫车为新单于的,这样才对得起颛渠阏氏。可是立小单于对匈奴确乎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正如颛渠阏氏所说,经过这么多年的动荡,匈奴的国脉就象游丝一样的悬着,在汉朝的帮助下匈奴才稳定下来,此时,匈奴需要的是稳定人心、强有力的男子汉,而不是一个孩童。匈奴实在是禁不起再折腾了。颛渠阏氏希望立大阏氏的儿子,长子雕陶莫皋。

      颛渠阏氏的这个态度实属不易。可以说颛渠阏氏表现出了用现代话所说的识大体、顾大局的高风亮节。顾大局不是一句空话,是要切实地拿出自己的利益作为代价的。且莫车做新单于,颛渠阏氏就是母阏氏。成为母阏氏与否,对于颛渠阏氏来说,一个是天上,一个是地下。颛渠阏氏所付出的代价如何想象都不为过。

      大阏氏是个什么态度哪?

      大阏氏和雕陶莫皋也没有借坡下驴,赶紧把单于位抢到手。而是很真诚地希望不要舍贵立贱,以免造成国家的不稳定。出发点只有一个,希望匈奴能够逐步好起来。

      经过五王争霸的大动荡之后,匈奴人终于明白了团结的重要。 在茫茫草原深处演绎了一场妻妾和睦、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儒家经典。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呼韩邪单于传位于雕陶莫皋,并且规定了一个明确的传位原则:兄终弟及。十一年以后雕陶莫皋遵从约定,临终传位给弟弟且糜胥。又过了八年,且莫车终于成为了匈奴单于。

      传位于谁,看似一个简单的选择题,实际上是一个大问题。那就是革命红旗如何合理合法地代代相传。匈奴五王争霸的根本原因就是传承制度不明造成的。现在呼韩邪单于有了明确的遗嘱,暂时解决了问题,但是雕陶莫皋的弟弟们都传遍了怎么办?我这也是瞎操心。

      允哉汉德之乌孙命案

      匈奴是稳定了。可是西域又传来了坏消息,让成帝君臣不知所措。

      时任西域都护使的段会宗被乌孙的叛匪包围在了小昆弥的驻所,说起来挺绕嘴。段会宗不在都护府跑到乌孙去干什么?乌孙发生了凶杀案。

      建始初年乌孙的小昆弥乌就屠去世,立长子拊离代为小昆弥。继位没多久拊离代就被暗杀了。接下来的问题就变得复杂了,追查凶手根本提不上日程,接任的人选首先就难产。

      拊离代的儿子安日是当然的继承人,但是安日的年龄很小,也就十几岁。这就成为别人攻击的借口,一些贵族声称安日太年轻,不足以担当大任,希望拥立拊离代的弟弟日贰继承王位。按照乌孙的风俗这也无可厚非。两者相持不下,也都有自己的拥护者。没办法只好请都护使段会宗主持公道。

      都护府还管这个?那当然了。都护、都护,就是啥都管的意思。自从陈汤虽远必诛之后,都护府的威望是如日中天。不满意的总会是有,最多也就是背后发发牢骚,晚上去砸砸都护府的玻璃,明目张胆的向都护府挑战的几乎没有了。西域南北两路可以说是平安无事,街匪路霸是无影无踪。都护府的民政工作增加了不少,镇抚西域各国,保证各国内政安定,使各国和睦相处。现任都护使段会宗就没少处理这样的事。

      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段会宗上任伊始就帮助乌孙大昆弥稳定了部众。乌孙大昆弥星靡比较弱,前任都护使韩宣曾经建议朝廷撤掉星靡,给乌孙换一个强有力的大昆弥。由于星靡是解忧公主的后代,朝廷没有同意。等到段会宗上任的时候,情况已经很危险了。部众不服管,叛乱的,逃亡的很多,谁也不想跟着绵羊。如果不是段会宗帮助镇住局面,很可能一哄而散。星靡去世之后,段会宗更是辅立了星靡的儿子雌栗靡,扶上马送一程。正是这样的一件件具体的工作,使段会宗在三年之中赢得了西域各国首领的普遍尊重。

      到了乌孙之后,段会宗没有直接仲裁谁能做小昆弥,而是着手调查了拊离代的死因。毕竟不是正常死亡,必须先给死者一个交待。其实具体情节我不说各位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尤其是在侦探电视剧充斥各个频道的情况下,这种犯罪简直就是小儿科。一定是有人为谋取小昆弥的王位而谋杀了拊离代,凶手很可能就是拊离代的弟弟:日贰。

      如果你这样认为,恭喜你猜对了。这一调查不要紧,幕后的黑手逐渐浮出水面。所有的证据都指向拊离代的弟弟日贰。在暗杀了哥哥拊离代以后,日贰本想欺负侄子安日孤儿寡母,混水摸鱼接替小昆弥。没想到被段会宗识破了。段会宗是怎么侦破案情的已经不重要,敲山震虎也罢,蹲点排查也罢,日贰露出了狐狸尾巴。

      就像电视剧里的情节一样,在最后的调查结果出炉之前,罪犯进行了最后的挣扎。日贰一方面造谣安日杀父自立,同时煽动手下乌孙民众同段会宗的对立情绪,说段会宗处事不公,包庇凶手。啥时候不明真相的群众都是存在的,那时候也没有报纸、广播、电视,更没有网,消息传播只靠嘴,不明真相很正常。这些人就跟着日贰包围了段会宗,企图以武力解决问题。

      此时段会宗身边并没有多少部队,情急之下就发出了求救信,希望调动敦煌、或者西域各国的部队自救。

      关键词(Tags): #西域#不只是传说#初开玉门
    • 家园 西域,不只是传说之一初开玉门第七章 虽远必诛(六)

      虽远必诛之竟边十策

      和亲之后,呼韩邪单于请求为汉朝守备从上谷到敦煌的边塞。这样汉朝可以罢除边塞士卒,使汉朝士民能够休养生息。对于朝廷来说可以节省大笔边塞开支;对于士卒来说可以不再享受边塞的苦寒和孤寂。真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呼韩邪单于可以说是搔到了汉朝君臣的痒处。最起码汉元帝和汉朝政策研究室的同志们都是这样认为的。

      就在汉朝君臣为这种试探欣喜若狂的时候,正在描述未来美好前景的时候,郎中侯应上书陈述罢边十不可,使当家的汉朝君臣猛然惊醒。

      呼韩邪单于的这个提议真是很有技术,怎么理解都行。能够成为五王争位的最后胜利者,还是很有些政策水平的。

      往好的方向说,这是呼韩邪单于的自亲行为。已经成为汉朝的女婿了,再打打进步,为老丈人看门守户镇守一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拆除边塞设施就意味着汉匈真正结为一家,呼韩邪单于是带枪投靠。匈奴不再是属国了,而是汉朝的郡县了。但是现在这么做时机成熟吗?有什么配套措施吗?县长的办公地点放在哪?总不能放在马背上把?一切都是未知数。

      往坏的方向说,这就是一个试探。试探一下汉朝君臣对自己到底是如何定位的。虽然双方结了亲,匈奴仰人鼻吸,内心还是不自安。小心翼翼求证一下以便更好的表现也是有的。

      往邪恶的方向说,也许这就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就是一个陷阱。所谓的边塞士卒是干什么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防范匈奴的。呼韩邪南下归汉之后,汉朝又设立了护匈奴中郎将,名以上是保护呼韩邪免受郅支单于的攻击,现在更重要的是监督、是管理。撤除边塞士卒,呼韩邪说是为汉朝守边,实际上是要为自己松绑。

      边塞设施废弃容易,再恢复就难了。当年使用了多少人、财、物,才有今天的边塞规模。一旦废弃就等于门户大开,将小命放在别人手里了。一旦情势有变,哭都找不到调。

      匈奴虽然成为汉朝的一部分了,双方的人员接触还不多,融合度还不高。悍然就把双方人民连接在一起,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就会出现。不仅匈奴人可能欺负汉朝人,反过来也是很可能的。就是同汉朝开始融合更早的乌桓、鲜卑也经常发生这样的事。所以从好的方向说融合的事急不得。尤其是双方的生产方式差别太大了,对于大草原上的事,汉朝人还是感到难以控制。

      实际上我们没有必要这样挖空心思地去琢磨呼韩邪单于是怎么想的,总之就是害怕,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但是撤除边塞确实不是老成谋国之策,难免让人猜疑。幸亏明白人总是有,侯应的罢边十可不仅给汉朝君臣提了醒,也使呼韩邪单于受益匪浅,原来这里面有这么多弯弯绕。

      虽远必诛之季孙之忧

      喜筵一结束,呼韩邪单于领着新媳妇乐乐呵呵的回大漠去了。汉朝君臣转过头来继续讨论甘、陈二人的矫诏问题。事实是很清楚的,道理也是很明白的,现在胜利的成果也是刚刚享受完了的,汉元帝也是倾向于甘、陈二人是有功无过的,但是其它几位领导丞相匡衡和中书令石显就是不松口的。弄得汉元帝也是没有办法的。

      为啥这二位这么固执?一方面是陈汤太贪、太傲慢使人讨厌,更重要的是甘延寿得罪人了。早先的时候,石显觉得甘延寿不错,就想把自己的姐姐嫁给他。但是甘延寿或多或少对残疾人有点歧视,与太监结亲心理有障碍,就没同意。现在石显抓住机会了,还能不报复。要不说宁得罪君子,别得罪小人。

      关键时刻还是刘氏宗亲刘向仗义执言,洋洋洒洒写了十几斤重的竹简。西汉的时候还没有纸,文章主要是刻在竹简上,也有写在绢上的,那就太奢侈了。汉元帝捧着十几斤重的竹简是越看越兴奋,刘向是谈古论今,旁引博正,一举说服了主要领导。汉元帝终于表态了,不要讨论了,甘、陈二人有功无过。即使有过,罚个十块、八块的就行了。下面讨论如何奖赏的问题。

      虽然皇帝表了态了,处罚是不可能了。那就在奖励上做文章,尽量压低奖励的规格。丞相匡衡和中书令石显是据理力争,封赏的等级一路下降。压到不能在压为止,再压就不是奖励了。封甘延寿为义成侯,陈汤为关内侯,食邑各三百户,加赐黄金百斤,并且分别晋升为长水校尉和射声校尉。

      不管怎么说事情基本上圆满结束了。整个过程中刘向起了关键的推动作用,对刘向我们得多说几句。刘向是西汉时候的大文豪,词、赋都是一绝。最大的贡献就是校书,现在我们看到的许多书都是刘向修订的。真是人才呀。

      要说人才,汉元帝也是一绝。那是真正的音乐人,尤其是擅长打鼙鼓,很少有人能匹敌的。但是,也不是没有,元帝的儿子山阳王就有这本事。为此,数次当着大臣面称赞山阳王的才能。这就不是一个好兆头。皇帝是不会乱说话的。

      汉元帝有三个儿子:山阳王刘康、中山孝王刘兴、太子刘鹜。长子刘鹜很小就被立为太子。小的时候刘鹜还不错,不仅长得一表人才,而且喜欢儒家经典,再加上待人比较宽大,行为又十分谨慎,真有千里马之风。 随着年龄的增长,刘鹜逐渐迷上了美酒和靡靡之音。此时的刘鹜也就是十六、七岁,正处在青春期,喜欢这些东西也符合常理。但是对于一个将要成为皇帝的太子这就是一个学坏的征兆。

      对此汉元帝没有严加管束,而是要改弦更张,废掉刘鹜, 改立同自己一样擅长打鼙鼓山阳王刘康。对于汉元帝的这种废立的苗头,拥戴太子的大臣是有警觉地。外戚史丹就曾经反驳过汉元帝:打打鼓、唱唱歌都是小才,顶多当个丞相;太子的勤勉好学才是天子之才。

      汉元帝听到之后,嘿嘿一笑而已。心理一定恨恨的想,这不是在说我么?虽然如此,汉元帝与山阳王母子,也就是刘康、刘康的母亲傅婕纾的关系却是越来越近。等到汉元帝竟宁元年卧病在床的时候,身边只有山阳王母子,皇后与太子想见一面都难。

      虽远必诛之孝元皇后

      从现在开始,汉朝即将进入一个蓬蓬勃勃的王氏外戚专权时代,并且培养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的改革家王莽同志,进而导致了西汉王朝的关门大吉。

      水流千遭归大海,饮水不忘挖井人,人们往往更关心事物的源头。当年探寻长江、黄河的源头费了多大劲。王氏专权的源头不用调查,就是汉元帝的皇后:孝元皇后。

      孝元皇后姓王,名政君。在历史上这些继往开来的人物往往都是天生异秉,就是出生的时候都是与众不同。要么是母亲做了个好梦,要么是踩了什么大脚印,要么是产房里红光一闪,这位王政君出生的时候,是母亲梦月入怀。出生之后是确实有些异常。

      那时候的人一般很早就定亲,这位王政君也订了亲了,可是那位未来的夫婿很快就去世了。这就太吓人了,这叫望门克夫。真有不信邪的,有个王爷接踵而来,结果自然也是抗不过。王姑娘的父母就吓坏了,这是何方神圣?就请了个算命先生给看一下。算命先生掐指一算,回了一句话:大贵,不可言。

      估计这算命先生也没看懂,也不可能看懂。都说有人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前知五百年的人很多,比如说很多网友都在写数百年前的事,不只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没见过,也没法验证。

      这位王老太爷可就认了真了,下了大本钱培养女儿,比现在经纪公司培养新人下的本多了去了。十八岁的时候就送入宫门。凡是就怕认真,这一认真人才就培养出来了。

      进宫之后一年多,太子(也就是现在的皇帝刘奭)家发生了一个悲剧,太子最痛爱的一个美姬去世了。而且,还留下一句话给太子,“我之所以这么短命,都是你身边的狐狸精害的!”。本来就挺伤心的,听了这话,太子又增加了愤怒,自己身边确实有一大堆狐狸精。太子是一个正经的音乐人,多愁善感、爱情专一,自此之后是茶不思、饭不想,更是远离美色,要做一个苦行僧。

      汉宣帝知道后是大惊失色,这样孩子的身体怎么能吃得消,还要影响抱孙子的辉煌大业。皇后就更着急了,虽然不是亲生的,那也比亲生的还亲。孩子,别着急,邻家有好女,阿母为汝求。很快,宫中女官就给太子领来五名美女。

      太子正沉浸在相思之中,哪能那么快就移情别恋,也没心思。很不耐烦地挥挥手,回了一句:此中一人行。这女官就琢磨了,那一人行?这可是高难度的选择题。最后还真得出了答案,就是排在第一位的行。为啥?第一离太子最近,第二穿着的颜色同其他的不一样。其他的美人都穿了一样的颜色,唯有这位穿了一套深红色的。这位就是王政君。

      这位王政君不仅长得好,也是很有心计的,身体更好。太子宫中美人肯定不少,几年来是颗粒无收。这位王姑娘进宫没几天,三下五除二,搞定。很快就解决了汉宣帝抱孙子的大问题。生下了将来的孝成皇帝刘鹜。真是令人神往!

      这都是快二十年的事了。没想到汉元帝老了老了有了新主意,当了十多年的皇后、十多年的太子,马上就要随风而去。

      母子二人再加上太子的大舅舅,当时做卫尉的王凤是束手无策。

      关键词(Tags): #西域#不只是传说#初开玉门
    • 家园 一篇篇找太费劲,提个建议啊

      建议象江南水那样

      江南水:帝国的扩张、民族的融合,在下一座

      每次发新帖的时候,在旧帖处给个提示,找起来方便些。

      如果和他一样,攒个几十层了再盖新楼就更好了,

      这样连续看下来不中断,送花也方便不是;

      要求很高了吧,还有更高的要求,

      忘情整了个多项列表,一个帖子能看到所有系列,当然,他的一个系列帖数不多

      忘情:【原创】铁路高管访谈录(2)

    • 家园 老大咋不写王昭君不送礼的段子啊

      当初听历史老师上课,说当时宫女都贿赂当时一个姓毛的大画家。(低级别宫女是见不到皇帝的,皇帝是看画选人),唯独王昭君不肯同流合污。毛大画师就把王昭君画的很丑,于是她就被选为出塞公主了(好点的留给自己,不好看的嫁出去),结果等汉元帝见到真人了,就知道上当了,送亲结束,就把那画家砍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