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读与记(序) -- 立金洪海亮

共:💬514 🌺3487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5
下页 末页
    • 家园 【整理】附录里面的几篇访问(1)

      《变局》附录里有七篇访问记录,汇集了作者收集的各种情况。

      1、袁宝华:有关七千人大会前后的一些情况

      袁宝华时任冶金部副部长

      2、杜润生:对七千人大会一些问题的感受

      杜润生时任中科院秘书长

      3、赵家梁:参加起草大会报告和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赵家梁,长期在国家计委工作,先后任高岗、贾拓夫、李富春的秘书

      4、李瑞山:湖南与七千人大会前后的一些情况

      李瑞山时任湖南省委书记处书记

      5、张文奇:有关七千人大会的保卫和后勤工作

      张文奇当时在北京市公安局工作,具体职务未查出,应该不是副局长,负总责的是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吕展。

      6、邓力群: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前后

      邓力群时任中央书记处办公室组长,《刘少奇选集》编辑负责人,刘少奇秘书

      7、张维兹:七千人大会上,我对总理讲真话

      张维兹时任福建三明地委书记

      准备重点摘录一下1、2、3、6的情况跟各位河友交流。

      • 家园 杜润生和邓力群的可以对比看

        尤其是杜润生

      • 家园 【整理】附录(2)--袁宝华的访问

        袁宝华59年庐山会议时任冶金部副部长,七千人大会时以国家经委负责人参加,任经委副主任兼物资局副局长,局长由经委常务副主任孙志远兼任。袁宝华的回忆从庐山会议开始,即七千人大会之前的情况。

        1、七千人会议前的一些情况

        庐山会议,最初是要反“左”,毛主席在会上讲了十几条,大家都奔着这个方针来考虑问题,但一下子出了彭德怀的那封信

        袁上山较晚,是总理秘书打来的电话,主要汇报1959年的钢材平衡问题。“当时的总理遇到难题了,本来1959年的日子就难过,想降低指标。但总理一看庐山会议的形势,要反右了,各项指标看起来下不来呀,这其中钢材是个关键问题”。

        袁会议说,薄一波是不赞成高指标的,接到通知上山后,要冶金部和煤炭部都召开了电话会议,“鼓励大家的干劲”,之后才上的庐山。至于如何“鼓励大家的干劲”,没有提。

        袁承认,“当时我们搞冶金工作的同志有一个私心,就是想趁此机会发展一下”,“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呀,主席亲自抓嘛”。

        2、关于1958年北戴河会议高指标的回忆

        58年夏天的北戴河会议,提出高产量翻一番。会后毛主席不放心,专门找几个主要生产钢铁的省市和冶金部的同志一起研究,大家都说行,没有人说不行,唯一持怀疑态度的是薄一波。最后薄说:大家都说行,我建议登载报纸上,这样才能动员大家完成任务。主席说:告诉胡乔木同志,明天再报纸上公布。后来毛主席“特别后悔”,说1958年若是不把那个高指标登出来,就不会那么被动。

        我查了一下毛传,在《庐山会议》一章中,主席在7月10日召集会议,第二次讲话,其中就有

        去年北戴河会议开始,部分转入被动,特别是公布粮棉等四大指标,自己设一个菩萨自己拜

        这应该印证了袁宝华所说的“特别后悔”。

        我没有想明白,薄一波为什么会提出这么一个建议呢?

        3、七千人大会当时的情况

        可以看出,作者对访问者是有个比较统一的提纲的:

        1)刘少奇讲“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大家有什么感受?

        2)如何看待林彪的报告?

        袁说,“林彪的报告大家听了感到很新奇”,“说了很多部队里边大家想不到的事情”,“对他的讲话还挺感兴趣,感觉林彪这个人还是实事求是的”“没有感觉到林彪与少奇的讲话有什么不同”。

        袁还说,“林彪说了一句犯错误是因为没有按照主席的指示办事,成功是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做了。这个话大家也赞成。这是个原则话”。

        3)如何看待三面红旗。

        袁认为刘没有否定三面红旗,但是认为总理对挫折做了解释,“要从一个历史时期来看,不要眼前的三年两年”,总理还以大会堂屋顶的设计一个波浪一个波浪前进做了比喻。

        4)是否下马了一些不该下马的企业

        袁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不能说完全下马了。我在冶金部工作时间比较长,那时搞的一些小钢铁厂现在都上来了”

        4、西楼会议的一些情况

        少奇同志讲了“若非常时期在外国,总统就要发表废除被宪法规定的若干权力”,袁说“听了很扎耳朵,这是怎么回事?”我觉得,袁当时也听出“逼宫”的意思在里面了。

        袁说,“陈云讲了对经济形势的看法,富春、先念都发了言。这才感悟到形势的严重性”。请注意,作为国家经委的负责人,居然是在陈云等人讲话之后才“感悟到形势的严重性”,是不是侧面说明是领导层对经济形势估计得过于严重了?

        5、关于少奇的工作方法

        少奇同志要袁宝华同志去汇报关于物资的情况(他当时已经兼任物资局局长了),他需要准备,少奇说“不要准备,你就来讲”。他跟古牧同志(时任经委党组副书记)商量后去讲,“老老实实,有什么说什么,你到少奇同志那里,不要梳洗打扮”

        结果呢

        到了少奇同志那里,其实物资工作怎么做,他已经考虑得很成熟了,讲了好多条

        从这里可以看出少奇同志的工作方法,实际上是不太重视调查研究的。看毛传,我们会发现主席调研,总是让人说话,充分调研情况后才会发表意见,并会征询大家的建议。而少奇同志上来就会下指示,定任务。

        6、关于1962年其它的一些事情

        袁回忆说,西楼会议和其后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姚依林讲了如何度过难关的问题,讲得很乐观。刘评价说“姚依林同志和我们一起工作很久,这个人一向乐观,他讲的话你们要注意分析,不要被他的乐观迷惑了”,袁认为“少奇对形势的估计很严峻,很困难”

        通宝推:大汉铁骑,桥上,雪里蕻,西安笨老虎,老老狐狸,铸剑,
        • 家园 后面的呢?
        • 家园 关于彭德怀的真相只怕和通常说的,不大一样。

          林那句话,根本是在背彭的书

          “林彪说了一句犯错误是因为没有按照主席的指示办事,成功是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做了。这个话大家也赞成。这是个原则话”。

          彭的万言书:

          如主席提出的“少种、高产、多收”、“15年赶上英国”等号召,都是属于战略性、长远性的方针,

          我们则缺乏研究,不注意研究当前具体情况,把工作安排在积极而又是稳妥可靠的基础上。有些指标逐级提高,层层加码,把本来需要几年或者十几年才能达到的要求,变成一年或者几个月就要做到的指标。因此就脱离了实际,得不到群众的支持。

            

          http://www.sbanzu.com/topicdisplay.asp?BoardID=14&Page=2&TopicID=3536743

          其实不管是毛组织的秘书们的纠,还是彭的万言书,

          归结起来就一句话:

          问题很严重,毛主席定的计划是非常好的,但全被你们搞糟了。

          毛组织的秘书纠,公布的彭的信,

          秘书和彭表达的意思是,有错,但毛没错,官员们有错要治,

          最后结果是,认为毛没错全是官员们错的人,全给打倒了。

          官们其嘛当时是一个没纠,

          定下个

          这事没有错,谁说有错,那就是等于说毛的错,说白了就是,这事要么没错,有错全是毛的错,

          毛放弃他组织和推出的,秘书和彭那个自己完全没错,则任全在官员们的说法,和追纠意向,

          给这个说法背书,

          这要不是被清了君侧,就见了鬼了。

          田家英当秘书又不是一两天了,早怎没把毛要的文件,背着毛先给刘看的习惯啊,

          不是因为毛被越架越空,难道是因为毛的控制实力空前加强了!!!!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1/1/418972.shtml

            ]“文革”后领导人出国考察受到刺激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1/1/418985.shtml

            1976年的低级稳定:“文革”末年的经济生活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1/1/418850.shtml

            公有制是道德溃败之源

            http://bbs.ifeng.com/viewthread.php?tid=4183631

            一些资料

            http://www.here4news.com/article/3099736

            修养

            http://www.sbanzu.com/topicdisplay.asp?TopicID=3525972&BoardID=190

             蛋炒饭

            http://www.sbanzu.com/topicdisplay.asp?BoardID=14&Page=3&TopicID=3542996

               看民国时期,长工是老爷了,地主成孙子了

            http://www.sbanzu.com/topicdisplay.asp?topicid=3002948

          • 家园 难怪海瑞对太祖公布他的信大为不满啊

            本来是写给太祖的私人信件,涉及对其他官员的意见,结果让太祖给捅出来了,这让海瑞情何以堪。也许海瑞心中有被太祖出卖的感觉吧。而太祖呢,似乎是认定海瑞是要挑拨离间,火中取栗了,于是把信公布出来让他们互相攻讦。

            • 家园 不太象,你看那信的行文,象是只给毛看的么!

              根本就是板起脸来在训官僚们。

              私信不管是交流意见还是表忠心,从行文和语境上看,都相应的不搭调。

              别忘了,所谓彭没想公开信,也是后来伙着是毛要害彭之类说法传出来的。

              你看那个行闻的人称语境,明显不是针对毛个人说的样子,而是在依托领导,批其它人。

              那段历史,还是少看简史定论,尽可能多作分析吧。

              通宝推:大汉铁骑,
              • 家园 毛传里也说了,彭不是没想到主席会把信公开

                毛泽东的这种做法,彭德怀事先也不是没有估计到。信送出去以后,他对身边工作人员说,估计有几种可能:主席可能找我谈一谈;也许会找常务的同志先研究一下;也可能要印发大会,如果印发,就会伤一些人,印发也好,会刺激各地都做点检讨。

            • 家园 如果这个说法通,就无法解释毛组织秘书们批了,

              显然追纠是毛的意思,彭的意思也是追纠,这个追纠在秘书方面是不针对毛的,在彭这里也是不针对毛的。

              也就是说,彭的信实际是对秘书们在毛组织下的东西的,一个支持。

              秘书们的追纠追了几天,定了个不纠的决意,如果这是初衷,那就不用开几天的会了。

              而且从侧面资料看,秘书们在开会时,直接和各地大员对阵承受的压力非常大。

              综合以上资料,毛想追纠,但秘书们不灵,不是各地大员的个,被拍了回来,彭看到后就加进来作支持,但时机很不洽当,如果是秘书们直纠时加进来,还好些,但他在秘书们败阵后加进来。

              毛自己的考虑显然也是不周到的,在秘书们败阵后,看彭加进来,就想试着板回来,但彭作为军人,在行政方面还是不灵的。

              最后自己被围攻,在行政干部铁板一块基础上,秘书和彭全被打倒,毛被清了君侧。

              而他残存不多的亲信,如据说情同父子的田加英,也养成了,毛叫他拿来的资料,都在给毛前先偷着拿给刘少奇同志看一下的好习惯。

              • 家园 不完全同意,庐山会议上不能完全认为毛是被迫的

                就像你常说的,72年在76年前面,58年也在60年的前面,59年庐山会议主要总结的是58年和59年初的错误,当时的官方定调是“成绩伟大,问题不少,前途是光明的”,从后来看,如果截止到庐山会议之前,这个定调基本上是合适的,而且这一定调也可以说是毛和地方大员的共同观点

                在这个基调下对秘书们对地方大员们的批评,也是能被地方大员们接受的。

                但是由于彭的地位比较高,所以彭的信,可能使毛觉得底下还有不同意见,这封信表达的观点被认为是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才发下去让大家讨论,但是讨论来讨论去,特别是后来张闻天的讲话后,越来越发展成要推翻上面定性的结果了。或者说是地方大员和修养等人认为如果不加控制就会有这样的危险了,张闻天的讲话里有这么一句

                缺点要经常讲,印象才会深刻,我们那时犯盲动主义错误,毛主席就经常讲
                这句话微言大义啊,毛其实也犯了头脑发热的错误,不过是醒悟最早而已,地方大员们不管或多或少都犯了这个错误。还有
                刮“共产风”恐怕也是小资产阶级狂热性,
                在当时的时间点上,成绩还是主要的,错误时次要的。他们两个的报告联合起来就是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包括毛在内),所以如果修养联合地方大员在毛面前要求摊牌,毛自然不会选择他们。这不能认为毛是被迫的。

                毛刘分歧是在庐山会议后的工作中逐渐发展的,在这是两人还是合作为主,分歧不是主要的。毛正式认为不能和刘合作下去还是在1964年。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