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说一下中国的财政状况 -- cgangcm

共:💬238 🌺599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 家园 【讨论】财政收入常年公布的GDP的增长是要扣除物价增长的

        非常同意老驴的意见,我也有同样的感受或迷惑。直观上,如果每年税收或财政收入的增长都超过经济增长多,那么如果年积累下来是一个可怕的大洞,经济增长无以为继,财政也最后会破产的。但是另一方面的直观,中国的经济和财政收入每年还是不断地增长,而且短时间(3-5年)还没有停滞的征兆。这什么我的直观观察一定在什么地方有漏洞了。作为一个经济学的门外汉,从普通人的角度简单观察分析一下,还请各位老大轻拍。

        经济增长的衡量,一般是以GDP为最主要参考的。GDP虽然也不是万能,好像也没有其他更好的衡量标准了。中国GDP的名义增长不论是用人民币计价还是用国际通行的美元计价,都要比公布的数字大不少。中国以美元计价的GDP总额和人均GDP数字增长的速度非常快,从1万亿美元到近5万亿美元,或从人均1000美元到人均近4000美元好像没有用多少年。这些年中国以美元计价的GDP实际年增长都接近20%了,真是太邪恶了,比每年公布的官方GDP增长数字10%左右要大不少。这其中有汇率的原因,但是我们这些年的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直是稳定和小幅度(累计20%)升值的,因此如此大幅度的增长不仅仅是靠汇率的增长,还是有实际的基础的。

        公布的GDP的增长好像一般是名义GDP增长再减去通货膨胀率或物价增长。而通货膨胀率的数字又往往按照不乐观的推断给出,好像每年都不少于5-10%。但是实际的累计通货膨胀好像也没有那么大,从自己身边的感受也是如此。对通货膨胀的数据理解是最容易引起争议的,我也没有什么更好的说法,还是采用官方数字吧。因此就有每年都要再向上修正去年的GDP增长,大家也不是太注意这样的修正。另外,每过几年的经济普查还要再向上修正一下。这样的修正实际是调低晚年对通货膨胀率的高估。

        反过来,税收的增长可是不扣除物价变化的,而且是一个刚性数字,不需要大幅度修正的。

        最后的验证要看税收总额占GDP总额的比例。虽然我们每年的税收增速都超过公布GDP增长很多,而且持续多年,但是也没有怎么显著提高税收占GDP的比例,这个数字一直维持在30%左右。

        以上仅是一些观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找准确的数字论证,非常抱歉。

        关键词(Tags): #GDP增长 通货膨胀 税收
      • 家园 实际上是超过GDP数据增长

        中国的GDP数据是被人为压低的,关键就是CPI的统计不正确,这导致每年的GDP增长加上CPI低于实际计算出来的数字。那么怎么办呢?就是过几年修正一次,一修正就一下子多出一大截来。

        而财政收入是按照实际数的,没法压低,所以如果今年GDP增长10%,财政收入增长15%一点也不奇怪。

    • 家园 楼主缺少对中国经济地区差异的认识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存在着地区发展差异大的现实,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占到全省gdp的80%,中国大规模的城市化建设的同时并没有放开粮食等生存必需品统购统销的政策,在农村依然是靠人力为主,不断失血的农业经济除了靠近省会的部分,越来越困难。东南沿海地段和各省省会城市是依靠其他中国领土80%的其他区域的输血而强大。在国际上是美国对第三世界的经济掠夺,在中国是中心省会城市对全省的经济掠夺。现在沿海城市大规模的转移地端产业,基本上中西部城市免费提供土地,免征地方所得税的方式,而成立的企业都是生产基地型的,利润通过总部采购的方式返回沿海城市,除了为当地政府增加纸面gdp外,在大量消耗内地资源,污染内地环境外,超低工资使得当地的社保窟窿越来越大,投入大量基础建设资金的当地政府无法从税收上收回成本。中国税收总体增长,掩盖了区域经济的严重失血。

      地方政府负债绝对额看上去不大,但是区域性地方政府的负债额按照现在的发展只能是破产。上海为了世博,将市中心大量的企业拆除向内地转移,空出的土地继续搞房地产,转移出去的企业总部仍在上海,利润全部流回上海。这种思路下是中心城市畸形繁荣,内地广大地区生活困难,发展下去和建国前国统区没什么区别了。

      • 家园 你的观察偏离现实

        我的观察是:至少在中部,地区经济差距在缩小,但行业与社会阶层收入差距在增大。

        在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上,这些年中部城市,包括地级市与县级城市的发展非常快,工业化、城市化已经渗入了县域基层。

      • 家园 这是在哪个位面的中国?

        你在文头说到

        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占到全省gdp的80%,

        随便搜了两个数据:

        火凤网>> 新闻频道>> 新闻节目>> 湖北新闻联播(电视)>>正文

        2009年湖北GDP增长13.2% 高于全国平均

        2010-01-22 17:44 来源: 火凤网

        ??? 湖北省统计局今天通报2009年全省国民经济运行情况。2009年湖北GDP增长达到13.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 2009年,湖北省完成生产总值12831.52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增幅高于全国4.5个百分点。

        ??? 2009年,湖北省完成生产总值12831.52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增幅高于全国4.5个百分点。

        武汉GDP将稳步叩关5000亿俱乐部

        http://news.dichan.sina.com.cn楚天金报2010-6-19 8:20:17

        提要:前5个月,武汉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509.77亿元,增长39.8%,同比提高40.8个百分点。汽车及零部件、钢铁及深加工、食品烟草、日用轻工等四大行业产值合计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有力拉动了规模以上工业的增长。昨日,武汉市政协常委会建议市政府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

          记者胡诚 通讯员陈国方、阮鹏报道:1―5月,武汉市GDP增长15.4%,总额超过2500亿元。昨日,武汉市政府向市政协常委会通报前五月经济运行情况时透露,全市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工业增加值、投资、消费和居民收入等主要指标均较快增长。2009年,武汉GDP超过4500亿元,今年,武汉将稳步叩关“5000亿俱乐部”。

        湖北是国内极化程度最高的省份,2009年武汉GDP占湖北比例也就是4500/12831,约等于35%。比你的80%这个数据差太多了。

        其他省份省会比例更小,尤其是河南,郑州在中原城市群中远没有武汉在1+8城市圈中的绝对优势地位。

        编造数据不是好习惯。

        • 家园 谢谢指正

          我手里的数据不是今年的,是前几年关于中部兴起时的资料,说的省会城市这个概念也不对,应该是省会城市经济圈,这个是当时媒体的发明,当时炒的很厉害,数据很多,中部六省,除了安徽以外,都是以省会及周边城市形成经济圈,占据全省gdp的绝对数额。回这个帖子只是心有所想,没有太多的资料收集和系统的论证,这个态度上是不好的,再此道歉。感谢你提供的资料,不过仍然可以佐证我的想法,不过我是两年前出去的,这两年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仍然让我吃惊。看来回去后各处走一走是要提上日程了。

        • 家园 重新梳理我的观点。

          中心城市经过多年的发展,集中大量的资源和人力,这些资源和人力是除此之外地区的输血。没有这些积累的其他地区为了发展经济和模仿中心城市进行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就只有炒地皮和大规模举债。炒地皮受限于当地人民的收入,利益有限。举债占了资金来源的相对大头。这里是推论,希望有人提供资料,反驳更好。

          中心城市发展多年也出现了瓶颈,于是新的路线出来,“产业升级”也有腾笼换鸟的说法。

          将占地大的生产基地向中心城市以外地区转移,流出的空间继续炒地皮,盖写字楼和高级住宅。中心城市后面的发展可以参照现在的美国,听听新闻,上海要做金融中心,地方省也会要大力发展金融,以及各种服务业。

          中心城市以外僧多粥少,对于转移来的产业提供了过分廉价的政策,新的产业基地可以增加当地的就业,增加当地GDP,但是无法为当地提供更多的财政收入用于还债,无法增加当地绝大多数人口的收入。同时增加环境污染,增加当地社保窟窿(老百姓收入低,交的少,因为生产型基地职业病等带来支出增多),需要当地政府继续举债来应付更多的支出。生产型基地的利润回流中心城市的总部。中心越富,越有钱炒地皮,所以中心城市的房子价格还有的涨,因为新的地方输血方式的建立。这完全是美国这几年折腾全球的套路的翻版。对于美国中国有产业保护,有中方持股51%的说法,但在目前的局面下,地方城市对中心城市的产业转移夹道欢迎还来不及。当地原有在90底抓大放小下幸存的企业和牌子,现在在这新一波产业转移中死完了。美国霸权下的全球经济现状将在中国出现一个缩小版。在全国财政数据极好的皮子下是除中心城市省会城市地区外财政困难。

          对于我们而言,唯一的好办法,一是继续出国去欧美日。二是去中心城市省会城市找工作,分享当地的福利,就是当个蚁族,从长远看也要好于在小县城里拿工资。

          • 家园 你的说法我很难理解

            中心城市以外僧多粥少,对于转移来的产业提供了过分廉价的政策,新的产业基地可以增加当地的就业,增加当地GDP,但是无法为当地提供更多的财政收入用于还债,无法增加当地绝大多数人口的收入。

            不能理解你的话.

            转移来的产业也许确实提供的财政收入不多,但蚊子肉再少也是肉啊,相比于不转移产业,庞大的农民工大军每年出外打工,产业转移对提高当地人口收入和财政收入都是有帮助的.

            同时增加环境污染,增加当地社保窟窿(老百姓收入低,交的少,因为生产型基地职业病等带来支出增多),

            同样的理解不能.

            社保只有当地企业才交,出外打工的社保交付都是留在打工地的,而农民工返乡后的社会保障却是要户籍所在地负责的,怎么产业转移到本地社保窟窿却增加了?

            当地原有在90底抓大放小下幸存的企业和牌子,现在在这新一波产业转移中死完了。

            幸存企业的生存跟产业转移有何关系?照理说,产业转移后,为之配套企业的生存能力应该是更强了.真正的逻辑是,因为本地小企业的死亡内地小城市才更需要沿海的产业转移进来,否则就死定了.你不能倒果为因啊.

            • 家园 谢谢回复,你说的也有道理

              我的文笔不好,想到哪写到哪。

              你说的有道理,你说的现有的产业转移对地方来说有收益,比没转之前好。我说的是收益少于为了吸引这些产业转移而产生的支出,其中很多是隐性,时间长了是当地居民深受其害。

              我的想法是:按照中国引进外资的过程,是小步慢慢的,是有许多限制性条款,比如中方控股的说法。是依据国家主权完整的前提下,做部分经济上的牺牲。

              但是现在国内的产业转移时太冒进了,引进时这些年来的经验教训根本不管不顾,似乎有反正都是中国人的想法。

              为了当年的gdp,给予转移产业的优惠太多,尤其是基础设施上的投入太多,导致地方政府负债太多。这些优惠政策、土地、厂房都是有成本的。而这些投入因为以上帖子中说的原因无法弥补,你说的是有收益,我举例的意思说的是收益无法弥补支出。长期就是下任地方政府或者下下任地方政府财政破产,接着是当地百姓买单,而好处都通过产业转移输送到中心城市的少数人手中。

              你在中心城市无所谓了。如果是在地方上,当地引进沿海产业越积极,成果越大,转移来的越多,比如我的老家,就该早做筹划,快点搬到中心城市去,就是去做蚁族也好,这样可以躲过后面的灾难。

              • 家园 这个你可以放心

                为什么地方政府敢大量举债,就是吃准了即使财政破产,中央也不会不管的。所以我看的是总量,只要总量没有问题,那么局部发生问题不可怕。

                你也许不知道94年的财政到了什么地步,当时是中央没钱,不发达地区没钱,钱都被富裕地区(当时的广东等地区)截留了。94年税制改革,国地税分家,只有上海没有分。就是因为当初是江朱执政,上海不存在不支持中央的问题。中央有了钱才能大搞转移支付,如果中央没钱,地方政府按你的方法慢慢来的话,要搬家的人只会更多,因为在不发达地方将没有任何机会。

                • 家园 中央管,但是老百姓买单,中心城市受益

                  我的观点很简单,就是中心城市大规模的蚁族出现的合理性。待在中心城市比小县城能享受更多的福利。这些福利来自于转移出去的生产基地利益的不断回流。由此之上可以认为蚁族是中心城市中产阶级后备军,突围而出的就能享受中产阶级待遇。所以他们都不能算真正的弱势群体。

                  与一同时,在小县城找到份不错工作的也不能沾沾自喜,各种利益的流失会使的周边环境恶化,最后只能挣扎在社会的底层,永久性的失去向上流动的可能。

                  • 家园 恩,这是没办法的,看看苏联远东吧

                    苏联的远东是一座座空城,尽管有农田,有资源,但不足以支撑一个完整的社会体系,最终人口是要都集中到大城市的。像上海那样的城市,10亿人的话全国只要50个,基本上就是省会+周边。

      • 家园 你这种老观念真不知怎么说好

        中国的农村苦,农民也苦,这不是什么政策因素,也不是什么掠夺。原因只有一点,太少的土地上承载了太多的人口。人均2、3亩地低教育水平的农民不管种什么都不可能富裕。

        中国对农村的政策就是,尽量给予年轻人教育的机会,将他们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如果得不到教育的,则以农民工的形式给工作。这批人的数量虽大,但结合计划生育,人口的自然死亡,农村最终肯定是形成集约化生产,大量人口集中在城市,这是不可抗的自然规律。

        至于沿海产业转移到内地,我不知你是怎么想的,难道不转移比转移好?农民没工作做比有工作做好?束缚在土地上比进入城市好?

        通宝推:纹石,
        • 家园 真实来自于生活

          农业的集约化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统购统销政策对粮食定价太低,欧美对农业都有大量的补贴,中国农业的剩余价值都被价格政策拿走了。农民自己没有办法积累资本,外面的资本因为回报低,风险大也不愿意进入农业。在很多地方因为劳动力不足,农村大量抛荒,一些农村也被废弃。另外也需要地理条件,欧洲和美国主体是超大的平原,中国3/4是不适合欧美的大规模农业化生产方式,主要依靠人工。另外农村的教育机会是农民自己借钱砸锅卖铁弄出来的,大量的农民工更多的是因为承受不起高昂的学费的无奈选择。

          沿海产业转移,内地政府只注意眼前的GDP数字,转移来的产业没有给当地政府带来税收(除了少量的个税)上的回报,而为了招来这些企业大量举债和炒地皮用于投入巨额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投入缺少回报,只会使地方陷入财务危机。在整个地方债务中,沿海发达地区债务高,收入高,没关系。大量内地政府的高债务却没有相应的收入,出了问题,最后是全国老百姓承担。而那些转移产业的资本家不用出一毛钱。看看中国引进外资坚持的中方控股原则,再看看现在沿海转移产业只要来了,税不用交,厂房不用盖,哎,楼主这样都看不见,我只能说楼主已经被代表了。

          • 家园 第一句话就有问题

            欧美确实在补贴农业,可他们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多少?每个农民耕作的土地又有多少?只看到欧美补贴农业,没看到他们早完成了工业化,有了补贴农业的资本。中国号称要工业反哺农业,其实就是个忽悠。倒不是TG有多黑,而是你农业人口占总人口一半,根本没法补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工业如果不比农业有更好的收入,谁吃饱了撑着背井离乡跑城里打工啊?种地大部分时间可以闲着不干活休息,工业可是每天8小时(实际10-12小时),每月30天(双休日基本都在加班),都得站流水线上劳动的,比种地累多了。

            中国3/4是不适合欧美的大规模农业化生产方式

            编造数据不是个好习惯,中国的粮食产量最高的几个省,都可以推进机械化,但由于农村的人口过多而无法采用欧美的生产方式,不过小麦的收割等过去劳动量大的工作已基本实现机械化。

            中国目前的工业,无法支撑13亿人口,要么继续发展工业,要么农村人口减少到1亿以下。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