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那我就不客气了 -- 人间树

共:💬10 🌺55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那我就不客气了

    那我就不客气了

    其实关于意见分歧,我一般喜欢点到为止。

    既然石人不能领会我的好意,反以恶意相报,我就不客气了,逐段驳斥。(蓝字为石人原文)

    《伤寒论》的成书年代现在依然没有定论,

    您知道吗,还有一种说法更激进,就是《伤寒论》是在曹丕篡汉后成书的。因为张仲景,张机 《后汉书》无载。对于张仲景生平资料匮乏

    就是他本人《伤寒论.序》还有这段话

    上古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须臾,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闕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

    这里张本人说的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都是汉朝名医。但张不称本朝或者今医而称汉。说明他本身已然不在汉朝了。

    此段与我们争论的问题——纪年的含义本无关系,原本不需要说。而居然说了,无非是营造一个博学的image而已,可惜的是,现在说《伤寒论》的成书年代现在依然没有定论,原贴分析《伤寒论》成书年代却以定论的口气大骂党国专家,这不是自己打自己吗?

    再来说 “纪 ”

    “纪” 的本意是

    纪,别丝也。——《说文》

    众之纪也。——《礼记·礼器》。注:“丝缕之数有纪。”

    纪字的绞丝旁就已然说明他的起源了。

    我已经说过。木星等行星。被被叫为 “纬星 ” 它在周天轨迹犹如织机的纬线。 古人指称他的周期用“纪”是很形象的。

    这也是纪年的由来

    根本不是由结绳记事来的

    纪字同样有纲纪之意那也是是纪字(丝线或者绳子)的本意引申而来

    而你说的纪字有记录之意那是从 纪年的意思再 引申来的

    而你说的纪字有记录之意那是从 纪年的意思再 引申来的

    我最欢迎具体的论断。

    到底纪字有记录之意是纪年的意思再 引申来的,还是相反,纪是在记录年代时

    作为一个单位而获得十二年的意思。

    一 纪作为一个单位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源又塞,塞必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川竭,山必崩。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十一年,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国语-周语

    上引文字是大意是说,幽王二年,西周发生了地震,周的大夫伯阳父在这一年发出了西周将亡的

    预言,他说,这个国家十年之内就会灭亡,为什么是十年呢?

    因为十年是数的纪,上天要抛弃一个国家,等待的时间不会超过一纪。

    结果,幽王十一年,西周果然灭亡了。前后相隔九年,预言应验了。

    又《周語》數之紀也。《註》數起於一,終於十。十則更,故曰紀

    这个解释历代无异议。

    这就充分证明了以下几点:

    1 纪,不但有十二年的意思,还有十年的意思。

    2 纪,作十年讲,是因为十是十是计数单位,满十要进位。

    3 纪,作十二年,是因为十二年是岁星的运行周期,满十二年就要重新开始计录。

    (声明一下,我从来没有反对过纪的十二年是来自木星的运行周期,我一直在解释的是,为什么这个周期被称为纪。)

    十則更,故曰紀。

    只有承认源于结绳纪事才能得到解释。

    二 对于纪事来说,木星没有排他的地位。

     

    四、五纪: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历数。

    ——尚书-洪范

    凡纪事言年月日者,详悉重之也。《洪范》五纪,岁、月、日、星。纪事之文,非法象之言也。

    ——论衡

    两段合观,意思很简单,古人凭借种种天体以及历法来记录实际发生的事情。

    木星是其中之一,用以纪年,还有月以纪月,日以纪日。

    如果说,木星的运行周期十二年,成为了记录的代名词,凌驾于纪日,纪月之上,这不很可笑吗?

    人类对天体与时间的认识,必然从太阳和日开始(这个天体与时间的重合,在英语里也可见,只是稍微隐晦一些:day diary dial sundial ),而对太阳之外的天体,对更大的时间尺度,年的认识

    必然发生在更晚的时期。

    难道在认识木星之前,古人就不能纪日了吗?

    如果记录一词要起源于天体观察,那怎么也轮不到木星——日月还在前面排着呢。

    当然,我们上面己经论述了,记录一词起源于结绳,跟天体没有关系。

    你举得那几个例子都离汉晋太远,因为文字古今意义变动很大

    比如“走”的意思在古代那可是跑的意思。日本人说“暴走”倒是符合走的原意

    古人真正说走的话倒是“行”字 。你不能说古人的原意和以后的意思有差异反倒是古人的意思有毛病了。

    无语了,举例的责任在你不在我。

    如果我举的例子离汉晋远而无效,那你可以举任何一个纪年作十二年讲,年号+纪年等于年号十二年的例子给我看看。

    千万别把现在争论的建安纪年举出来,那叫循环论证。

    更何况,我引用的纪年+年号的例子虽然较晚,

    但纪年作纪录年代讲是古文通例,没有一个例外。

    而春秋经传 通行的 国君+X年,与后世的年号+X年逻辑完全一致,只是因为春秋时没有年号才那样而已。

    还有《竹书纪年》可不是一出土封皮上就写着竹书纪年四个大字。那是西晋人整理一堆竹简时候起的名字。

    由岁星纪年方式来引申为历史也很正常,因为事件要用历法串起来才能称之为历史,不然连谁前谁后在一起都分不清的一堆事件叫历史是滑稽的。就是现在称呼为 某某编年史这样的历史书籍也多的数不胜数。

    《竹书纪年》或简称的《纪年》纪年中的绝不能理解为十二年。

    你这样的论述明显是很牵强的。

    因为 纪年等于十二年这是非常古老的观念。先秦时代就已然以常识形式存在的

    纪年本来就是编年史的意思,但没人会把编年史理解为以十二年为记录单位,这就是要害。

    纪年是逐年纪事,而不是逐十二年纪事。

    还有古人有结绳记事的说法

    结绳纪事说法闻所未闻。

    《易.系辞下》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注意这意思是古人没有文字之前,结绳以记事。重点是记忆事件。既不是说绳索的,也和历法没有关系。

    郑康成注云

    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义或然也

    这就说的更清楚了

    你有意把“记”偷换成“纪”

    然后马上引出

    古人结绳纪事,满一个单位就得换一根绳子,当以十二年为单位时,一纪就成为十二年的别称。

    这段话,一说满一个单位就换一个绳子,多少个呢。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这绳子打多少个结可是不一定的啊。

    这段很容易看出一个人的人品和学风。

    还有古人有结绳记事的说法

    结绳纪事说法闻所未闻。

    就你这段所有的材料包括下文的大流士全部来自

    外链出处

    纪事和记事古今通用,从来没有任何例外。

    连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都不承认,只为把

    你有意把“记”偷换成“纪”

    的帽子戴在别人头上,

    让人说什么好呢?

    据说波斯王大流士给他的指挥官们一根打了60个结的绳子,并对他们说:“爱奥尼亚的男子汉们,从你们看见我出征塞西亚人那天起,每天解开绳子上的一个结,到解完最后一个结那天,要是我不回来,就收拾你们的东西,自己开船回去。”

    你看这里一个绳子可以指60天。你说的十二年是怎么来的呢,

    难道绳子的寿命是十二年的,难道古代的绳子已经有9002的质量体系认证了。一到十二年自动断裂

    倒是木星的公转周期11.8年近似等于十二年这个事实谁也无法改变,说纪年来源木星,这是都是定论了。您的结绳记事。不对应该是结绳纪事法来源说我第一次听说

    这很好笑,如前所述,纪也有十年的意思,舍结绳纪事无法解释。

    你也可以问:难道绳子的寿命是十年的,难道古代的绳子已经有9002的质量体系认证了。一到十年自动断裂

    我就不回答这种自以为聪明的问题了。

    纪年来自木星的运行周期我从来没有质疑过,我所解释的一直是 周期为什么被称为 纪,而不是别的。

    您这这句

    当以十二年为单位时,一纪就成为十二年的别称

    推论和前文毫无逻辑关系,倒是你把“记”有意换成“纪”非常符合形式逻辑里诡辩术的作风。

    你要是没有这段我还认为你真诚讨论问题的。但是加了这段。。。。。

    不说了,楼下的马甲阴谋论那真不是胡说八道。

    纪事,记事通用,古今无例外。我不知道有什么理由要偷换。

    车轱辘的话说这么多遍是想对读者进行催眠吗?

    至于马甲,我只能长笑一声,看来我一开始对你的尊重的确是多余的。

    尤其是你文中武断的推论,更让人不舒服,《伤寒论》成书于建安二十二年。不是我的独创,中医界一直有这个说法。当初给我们讲授五运六气课程的老师是全国有名的权威。他就支持此说法。我的观念也是来源于他的讲授。

    我从来没有说是你的独创吧,难道其来有自就天然正确,不容他人置喙了吗?

    以这样的逻辑,教科书的说法难道就没有来源吗,

    你对该说法的作者结论不武断吗,语气让人舒服吗?

    老实说,你的措辞已经在人身攻击了,

    而我自始至终只分析了你的错误,并没有对你的水平下断语,

    而我的尊重换来的是什么呢?

    至于权威,就好笑了,难道教科书的作者就不权威了?

    在一个说法已经引起详细辨驳的情况下,还要把正确性诉诸权威,真是太有出息了。

    因为建安二十二年的瘟疫非常有名,建安七子死了五个。(我原文也有误)司马懿的大哥司马朗死于此,鲁肃亦死于此。

    石人一支煙:王粲的确死二十二年瘟疫,曹丕还曾在在他坟前学驴叫。

    只有这么大瘟疫才能对张机家人造成巨大的杀伤,因为在此之前那是建安十二年到建安十三年才有瘟疫。时间无法相符,

    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

    用纪指代时间点,这是闻所未闻的说法。

    你又在为我当代言人了,纪年当然可以用于指示一段时间,怎么不看看后面犹未十稔 也是一段时间。两端时间相加正好是二十二年。

    你的观点很清楚,建安纪年当建安十二年理解,与

    献帝建安二十二年大疫

    相呼应,以解释张仲景的族人大批死亡。

    我的这个理解在上文就表现出来,不劳你再说一遍。

    而你的观点不成立,抛开对纪字字义的讨论不说,有逻辑上的理由。

    如果有一些事情在一段时间内发生,

    我们要说这些事情,必须要界定这个段间,

    通常的做法是起点+长度。

    如从某某时候起,不到五天,差不多两个月,不到十年等等。

    这是你认识到了的,我也从来没有否认这一点。

    但,有一点你没有认识到——

    如果有一些事情在一个时间点内发生,

    我们要说这些事情,就会直接说这个时间点。

    而不需要找一个起点,然后再以起点+长度确定来描述事情发生的时间点。

    你把张仲景的族人大批死亡全部放入了建安二十二年。

    要界定这个时间点,他完全可以直接说这个时间,而不会用

    起点+长度的方式,这个起点完全是任意的。

    你可以说 从建安十二年起,不到十年,

    为什么不可以说,从建安七年起,不到十五年呢?

    更何况,原文已经说得清楚: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

    伤寒十居其七,其他的十分之三呢?

    他们不死于伤寒,也未必死于疾病,

    与建安二十二年没有任何关系。

    谁说“以来”只能死死的用于形容时间点。

    那东莞的某些人士抱怨的。“这段时间以来扫黄风声很紧啊”。是怎么回事?“以来”只能用来形容时间点成立吗?

    又给我用了一招诡辩术:虚假概念术。

    还有别给我讲逻辑,你逻辑是学的比我好。但是都是用逻辑在使坏招。

    石人一支煙:不是我脾气大,他嘴上说讲逻辑,偏偏给我用的是诡辩术。

    我从来没有谈到过以来与时间点,时间段的关系。

    相反,我在给别人的回贴里说的是,

    把建安纪年说成建安十二年,

    用纪指代时间点,这是闻所未闻的说法。

    也就是说,我认为你用建安十二年这个时间点来连接“以来”,从来没有认为你用

    时间段连接“以来”。

    至于诡辩术云云,我们中哪一个人更真诚,我想观者自有判断。

    建安纪年以来,指得是建安十二年以来,后面再加个补充,犹未十稔。这有什么好争论的, 反得上兄弟把诡辩术都用了,还断章取义引了不少材料。

    为什么会有“建宁”一说,就是建安元年到十年没有大的瘟疫,无法解释张仲景家人的大比例的病亡现象,所以安到建宁期间,但这又和张仲景的自序产生矛盾。还且《医史》成书于明代,关于张仲景的描述有太多传说的成分。因为《后汉书》从来没有记载过长沙有个叫张机的太守。《医史》的可信度不高。

    还有《伤寒论序》毕竟是文学作品,不是论文。

    文人喜欢把一平常事说曲折了那是常有的事,

    比如屈原 《离骚》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这是关于屈原生日的重要文献资料

    但是一直有两种说法

    一说“摄提” 是岁名 是“摄提格”的简写

    一种说“摄提” 是星名。

    现在这两派都没结果。

    怪就怪屈大夫不好好把自己的八字写出来,偏偏玩个文字游戏。

    自己在前文里把话说得满满的,现在又来自己否定自己。

    真有意思。

    而且还想用其他问题的争议说法,把水搅浑。

    如果有争议,就不该讨论,分析,请问首先引出这个问题时你在干什么?

    不过兄弟对我自信而指名道姓的论断我到不在乎

    但你论证用了诡辩术是我非常不齿的。

    如果您真是某人的马甲,可以用本尊上来商量嘛

    看来以后真不能多写伊斯兰的帖子了,太危险!

    看来你还真把自己当人物了,西河之内,还没有人不能指名道姓

    进行商榷的。这不是我的权利,而是每个人的权利。

    真的好笑,伊斯兰多可怕多危险,此前你都没怕过,

    现在据说来进行文字商榷的是马甲,你就怕了。

    原来马甲是比人肉炸弹还可怕的大杀器。

    为一个文字商榷,玩出这样的悲情,你可真有出息。

    还有真要较真的话 《伤寒论》是王叔和整理的。王还背了个篡改仲景原意的骂名。还有一个更邪恶的说法是《伤寒论》就是王叔和写的。王叔和可是东晋人哦。

    这些话很好,就是说晚了。

    你在前贴笑骂专家时,怎么想不起要说呢?

    你的推断是在 《伤寒论》可靠的前提下进行的,

    我的也是。

    一旦推断失利,就开始讲前提不可靠了。

    这就是你的胆色。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