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 匠 人 系 列 :之 : 皮 匠 -- 老光

共:💬19 🌺44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 匠 人 系 列 :之 : 皮 匠

    我晓得,你一瞧这题目,一定会望文生义,头一个便会想,这皮匠么,自然指的是做皮鞋的工匠嘛,要不然,怎么会喊作成“皮匠”呢?

    实话告诉你,猜错了呢!俺今日讲的这皮匠,其实就是个修鞋,补鞋的。

    打小起,俺便一直听左邻右舍的老人们,把这修鞋,补鞋的工匠,当作“皮匠,皮匠”的叫着。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前,寻常百姓的日子过得紧巴,可说是,吃的在肚里,穿的在身上,做工打伙卖力气的人,走路怕扎了剌,踢破脚趾,得不偿失,于是,好歹花个几分钱,买双草鞋套上脚。这还是看得开的,算是舍得。惜钱的人,心痛那几个铜板,一文钱看入了骨头。除了落雪绞凌(冰冻),实在是熬不过了,才掏钱买双草鞋上脚,平日里,都是“赤脚大仙”,光脚板走路。

    略有点身份,经济宽裕的人,大多是穿双布鞋,冬天穿棉,春夏秋穿单。

    那年月,皮鞋这洋玩意儿,也才从外国传进中国不久,大耳朵老百姓,好多的,连皮鞋这名词,也才是刚刚听到它。在当时,老百姓眼里头看起来,脚板上能哐一双皮鞋的,多半是哈巴狗儿戴金项圈——那是有钱的“畜生”!要不,便是喝过墨水的斯文人,再不,就是做官当老爷的人。也只有这些人么,才有得钱,也有资格,穿得起皮鞋呢。

    那会儿,就连小屁孩聚一起,扯起喉咙唱儿歌,都是唱的:“靴子垮垮响,来的是官长,立正要稍息,顺手两巴掌!”

    故而,那个时候的皮匠,多是呆在南京,上海这些大码头上。俺这小地方还没得能人做得出皮鞋。即便名儿叫作个“皮匠”的,说句实在话,不要说是皮,连根皮毛都不沾边。

    要晓得呵呵,那时候,穿得起皮鞋的有几个哟?就是有几个穿皮鞋的,那皮革也难得磨烂沙!一年到头,又穿烂得几双呵呵!就算作是一年穿烂一双,也养这皮匠不活嘛!真要是指望小镇上有几个人买皮鞋,那真就是“斗米望天干呢!”

    寻上门找皮匠的,都是穿布鞋的人。他们找皮匠的,至多也就是后跟上钉两个掌,再不,就是糟鞋的人,走起路来,要么是踢着走,要么是蹬着走。一不小心,把个线缝绷断了,请皮匠用锥锥扎几眼,对穿麻绳撩起来。

    真要是靠这修修补补,也养人不活嘛。那时候一落冬,过了“重阳节”,老人们就念叨着:“初一无雨看十三,十三无雨立冬干。”假如十月初一是晴天,红红火火的大太阳,个个便咧开牙齿笑嘻嘻:“十月初一晴,皮匠恩娘(老娘)要嫁人!”老话说,若是十月初一这天天晴,整个冬天便晴朗少雨,天气暖和。也预示皮匠一个冬天没什么生意可做。

    所以,那时候的皮匠,除了修修补补的活路外,只有家户人家,自家衲的的布鞋底太厚实了,缝衣针穿不透,没法子,只好花上几个钱,请那皮匠用锥子穿对头,缝连起来。不是有这么句话么:“皮匠的锥锥——当(真)针啦!”皮匠缝鞋用的是空心锥子,一锥子扎穿鞋底后,从两边把用猪棕连缀的线,对头穿过去,再使力拉紧就是了。皮匠是从不用针的,针,对于皮匠作用不太大。

    皮匠养家糊口,最主要的,还是靠做油鞋,钉鞋和木屐。这东西对于现在的年青人来说,真就是一老古董了,不要说见,就是连听说过的人,恐怕都稀少。大跃进以后出生的人,也鲜有人见到过实物的。

    上世纪50年代,美国搞封锁,中国不产橡胶,这东西是舶来品,也是国家的战略物质。那时节,能用外汇进口点橡胶,也得用在刀刃上。故而,用橡胶制成的胶鞋,稀少且贵。

    寻常人买不起胶鞋,套鞋,老百姓下雨下雪出门做事,要么就穿双厚实的布袜子,套上草鞋。要么就穿油鞋或是钉鞋。若去的地方不远,就穿着布鞋套双木屐。

    这木屐的底板用一块厚实的松木板挖成,下面有四个脚,脚头上钉得有铁制的圆头钉或方头钉(是请铁匠特意打制的专门钉子。钉头有寸把长,半寸宽,厚约半寸),钉钉子为的是避免木脚的磨损。木屐的上面,用块牛皮镶钉起来,成为一个套子。这套子是套布鞋或者棉鞋的,蛮宽松。木屐也有大小,大脚板穿大号的,小脚板穿小号的。穿木屐方便,快捷,出门可不脱鞋子,直接把鞋套进去就成。因为钉得有钉子,一脚下去,扎得极稳当的。

    这木屐是皮匠做的,皮匠与皮革有关联的业务,仅此一项而已。其他都与皮革无关。大约也是因了这一项,于是,便称作“皮匠”。

    其实,皮匠做得最多的,还是油鞋,钉鞋。

    油鞋,是我们的老祖宗发明创造出来的。

    在橡胶还没有传入之前的若干年代里头,国人下雨天搞事,就是穿的这物什。因为制作麻烦,且有一定的技术难度,便成为皮匠的专利。

    油鞋的前期制作,与布鞋一样,都得要先纳出鞋底,再配上鞋帮,最后,缝合起来,便成为布鞋。

    皮匠将这布鞋用楦头撑紧之后,然后,在布鞋表面涂上一层桐油。待桐油干爽后,鞋帮,鞋底便硬化了。这时,皮匠再退出楦头,将鞋浸泡于桐油之中若干天。等鞋底,鞋帮吃透了油,再拿出来沥干起,等到不滴油了,便放在阳光下晒干,就成为了油鞋。

    人们之所以去找皮匠,不为别的,就是因为他有一整套的楦头。不用楦头撑起的鞋,一见到桐油就变了形。变了形的油鞋干燥后,穿上打脚板皮,受不了。所以,因了这楦头,皮匠拥有了专利。

    钉鞋,顾名思义,就是鞋底上安上了铁钉子。穿这种鞋的人,大多是河下的排古佬们。

    排古佬下河做木排,少不得要和水打交道。天气热和时,可以穿草鞋,或打赤脚。冬天里,寒风剌骨,水冰冷,打赤脚,穿草鞋,人受得了,脚板可受不了。

    穿上钉鞋,不但是隔开了水的浸蚀,而且,鞋上的铁钉,粘在那滑溜溜的木头表皮上,一双脚踏得稳稳当当,也就不担心跌一跟头。

    这铁钉,是在鞋底纳好后,直接钉上去的。至于后面的做法,和油鞋差不多。两者的区别,在于鞋的深浅。油鞋相当于浅口些雨靴,钉鞋则相当于深统雨靴。

    小时候,我家对门便有个皮匠铺,老板姓邹,人称邹皮匠。

    这邹皮匠夫妻俩口,一年四季做这油鞋,钉鞋,没住手脚。因为小镇上多排古佬,一年四季里,不是你的钉鞋坏了,就他的钉鞋坏了。

    因此排古佬多,需求量大。出太阳的日子,皮匠店门前的坪子里,搭起了长长的木架子,架子上搁的都是浸泡过的油鞋。在强烈的阳光下,这些鞋晒得桐油直往下滴,滴下的油都落到楠竹劈成的枧槽里边。一天下来,一条枧槽要接斤把多桐油哩。

    下雨的日子,皮匠两口子就忙着纳鞋底,做鞋帮子。一家老小六七口人,靠的就是这油鞋,钉鞋的生意。

    后来,世道渐渐地变了,穿胶鞋的人多了起来,做油鞋,钉鞋的少了。于是,邹皮匠也得与时俱进,不然,一家人的生活从哪里来?也慢慢地学着在雨鞋上打补巴,在胶鞋上巴皮子。明显地是,生活没有从前那样子的好过了哟。

    关键词(Tags): #皮匠(当生)通宝推:老芒,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