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野蛮人入侵》之当代状况解析 -- 邝言

共:💬24 🌺5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原创】《野蛮人入侵》之当代状况解析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写道:对希特勒的仇恨终于淡薄消解,这暴露了一个世界道德上深刻的堕落。我想,他所意指的绝不仅仅是纳粹,甚至主要不是纳粹,而是制造了无数流放、杀害和对主权国家的粗暴践踏的前苏联。与此对应的是我的导师王先生的一句话:纳粹作为对英美原则的最后一次浪漫主义的抵抗,其最终失败之后,资本主义自由市场从此实现了全球的统治。我不是说因为王先生没有父兄在纳粹铁蹄之下丧生,因此他才能有足够置身事外的心态来这般谈论过去的历史,这样的谈论似乎对纳粹不无赞美,不,不是这样。其实王先生同米兰昆德拉所要表达的,无论是对纳粹的控诉还是看似赞美的感叹,其实是几近相同的意思。那就是:一方面我们不得不面对历史车轮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滚滚推进,一方面我们诚然不会怀疑――有一种价值或者理想在文明演进的同时无可挽回地逝去了。

    而这种与文明演进相对抗的理想或者说价值尺度,通常就被称为野蛮。

    也许911事件表明,英美原则尚未完全实现它的统治,但是,正如《野蛮人入侵》中雷明教授所说的,不用说二次世界大战,就算是相比起发生同样发生在美洲的种族灭绝来说,911事件也实在算不得什么,尽管是一样鲜活的生命,可是这个可怜的伤亡数字只会比对希特勒的仇恨消逝得更快。可是正是在这样一个前提之下,导演Denys Arcand却作出了一次不能忽视的努力,一次力图想要挽留或者更准确地说是缅怀什么的努力。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商业成功的儿子塞巴斯蒂安无疑是文明世界的代言人,他的月薪要超过其父的年薪,并且比他有钱更重要的是,他深谙钱的法则,他能够用他的钱去换得他所要的那些东西。在《野蛮人入侵》一剧的前半部里,我们清楚地看到他如何按照他的原则(钱的原则)成功地实现了其他人做不到的事情:为他的父亲争取了高级的病房、解除痛苦的海洛因、高科技的医疗手段,也为自己找回了笔记本电脑,等等,甚至,他用钱收买父亲的学生的人情,以使得父亲获得慰藉。看上去真的如同我的一位朋友看完所感叹的:有钱就是好!的确,即便是面对欧洲傲慢的法兰西人塞巴斯蒂安的原则还是毫无例外地奏效,如此说来,他毫无疑问是成功的。

    可是,我们不要忘记了,纵然他所有的行为都是按照金钱法则运作的,他所有行为的目的却正是金钱法则的反面――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诚然身患绝症的雷明教授是顽固不化的,他在奉行他的做人原则的时候十分地迂腐,可是他的儿子却丝毫不顽固,对父亲尽孝和对世俗世界行贿二者并行不悖,这一点表明塞巴斯蒂安并不曾背弃父亲的原则,只是,按照通常的话说,他比较识时务,或者刻薄一点地说:比较现实主义一些。

    但是,塞巴斯蒂安并非自己很明了这一点,他也许本来是在理智上拒绝承认这一点的。他觉得他有自己的原则,而对此他的父亲是一无所知的。在片中他无时无刻不在打手机,虽然不是一种炫耀,但却毫无疑义地伸张着自己的原则:效率是资本的内在要求,一个电话,那就是上百万的生意。在救护车里,时日无多的父亲就这样望着儿子,儿子也望了望父亲,神情微妙,但是他不曾停止打手机,为什么要停止呢?在影片的开头,儿子看不到其中的理由。由此可见当笔记本电脑丢失后儿子同父亲的争吵也就可想而知了――儿子本来是用这种高科技手段来让父亲见到他远方的女儿,这在儿子看来诚然是一种照顾,而父亲却对笔记本电脑的被窃毫不挂怀。这令我想起王先生的另一句话,他说当有人看到他打手机,就取笑说你享用着现代文明的成果,却还要一个劲地批判现代文明。剧中亦然,父亲的几乎一切待遇,全都是儿子的金钱堆砌出来的,可是父亲却要蔑视给他带来福利的金钱。这难道不可笑么?

    这的确不可笑。有一次我去朋友家作客,由于相距甚远,而由于时间过晚而错过了末班公车,我若是坚持要回家就必须付出我所承受不起高昂的出租车费。于是朋友开玩笑说:知道钱的好处了吧?若是你足够有钱,你可以在任何时间来去自由,这表明为了你的朋友(朋友是你的原则)钱也是好东西,你就不要批判了吧。这样玩笑般的责难只有貌似无可辩驳的道理,其实是不经一驳的。我这样回答他:你说我为什么要叫出租车回家呢?为了速度,只能是为了速度,而速度意味着效率(因为我们明天都必须更有效率的工作)。由此可见,这乃是资本原则所规定的。为了见朋友我非要追求速度吗?这只要让我们看看古人是怎么做的就知道了。在那些流传千古的诗句中我们不难发现,李白或是别的谁,若是要探望他的朋友,他从三个月前就开始上路,一路跋山涉水(顺便留下了无数诗篇),一路抒发着想念的心情、等待的焦灼以及即将见到的期盼等等,然后三个月后,他到了,可是朋友在吗?对不起,古代通讯不便,朋友碰巧还外出了!于是诗人在别人门后留字一首(那时候管这叫风雅,没有七不规范束缚,也不需要交罚款),名曰寻人不遇,满怀惆怅地又花三个月回老家去了……还有一位老兄更绝,他就在快到的时候忽然掉头走了,说是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这要是搁在现在,绝非是境界高,而是脑压高的结果吧?

    米兰昆德拉在《慢》中发问道:为什么高速公路上到处是如猎鹰窥探猎物一般等待超车机会的车辆呢?他们急急忙忙地到底要干什么?那些史诗中游手好闲的好汉们都到哪里去了?而伯爵夫人为了一夜风流需要设计那么多繁复的调情过程,可是现代人却只知道迫不及待地叫喊:来吧!来上我吧!直奔主题吧!……

    所以就让我们承认吧,迫使我遵从资本原则的通常是资本原则本身,只有在医疗和教育等这些关系到终极关怀的事业上,尚且还存留着一点点的人味。

    回到影片来。不久,当儿子尚未开始赞同父亲,父亲首先开始注视儿子了。这不奇怪,父亲始终关注儿子,他同儿子的对抗源自这种关注本身,而非其它。因而当父亲感受到儿子的孝心,他不难抬头看见儿子的优越,这同许多的父亲并无不同。同样是在救护车上,有一次雷明教授在塞巴斯蒂安挂了手机之后不无疑惑地问:你到底在做些什么?儿子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回答了父亲的问题,于是父亲接着问:那么你很在行罗?儿子挺起胸膛回答说:足够在行。父亲闻言哈哈大笑了。这段简单的父子对话,若是你不留心细想,也许真的会仅仅以为是父亲向儿子妥协了,可是事实上,正好相反,那是儿子开始认同父亲的开端。因为正是在父亲包含宽慰、自豪和谅解等等复杂心绪的大笑声中,儿子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快乐,儿子迟疑的笑容诠释了他内心悄然的顿悟:原来父亲的肯定是如此的重要,自己多年来的奋斗累积的金钱并没能带来这样的满足(资本只会要求自身无限地增值而已),而父亲的和解却让做儿子的自己竟然莫名地快乐了――他在此前诚然不完全明了自己的尽孝行为不仅仅是利他的(因而是违背资本的利己原则的),而且是成全自己的(真正的人的行为)。

    于是,后来接近片尾的那个小插曲就明白无误了。坐在篝火面前的塞巴斯蒂安刚刚接起手机,旁边的女孩娜塔丽却一把抢过来扔进了火堆里。塞巴斯蒂安先是一怔,然后望着娜塔丽淘气而快乐的脸庞,他也笑了。他没有像丢失笔记本电脑时那样咆哮说:“那里面有我几十宗大生意!”相反,他只是笑着问娜塔丽:“你觉得这样很好玩么?”两个年轻人在篝火面前像孩子一样嬉闹,却令坐在荧屏前的我怦然心动。

    如果是我,我会趁此一把揽过女孩的肩头,可是我们的主人公到底也没有。

    作为雷明教授好朋友的女儿,娜塔丽是剧中的另一个重点,虽然篇幅不如主角那么大,但是在逻辑上同等重要。因为她和塞巴斯蒂安代表了年轻人对待原则交替的两种最典型的态度:塞巴斯蒂安是力图遵循新原则的一类,当然他是这一类中颇为成功的(绝不是作为人的成功,而是作为人格化资本的成功),很多人也想依附资本原则,但是不那么成功而已;而娜塔丽则是代表了消极逃避的一类人,他们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对抗新原则,但是也无法融入其中,因此他们采取的方式往往就是边缘化。边缘化是对原则自身纯粹的否定,而并不建立任何新的原则,他们的灵魂早已游离出世界之外,而他们的肉身却不得不受着新原则的制约(这是谁都无法逃脱的,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是最正确的),他们用可能的一切方式破坏规则,吸毒、滥交,这些方式毫无疑问都是自杀性的,丝毫也不成全他们自己(他们都是潜在的或者庸俗的911事件制造者),对那些不谙规则的人来说他们也许比较清醒,但是事实上他们迟早完全麻木,因为他们在抹杀自己的生命。这是两种典型,而我们更多的人则是这两种典型之间的摇摆者,当我们加薪或者升职的时候我们感到自己在享受规则,当我们受挫我们便难免自暴自弃,当然,最后,在发完牢骚之后,我们全都按照马克思的铁则回到各自的位置上去了。

    现在我们知道什么是小资了。小资就是身处资本原则之中,依靠资本原则建立自身,然而又因为占有的资本份额(社会权力)较少而常常受挫,自身的个性无法得到实现,从而产生一种摇摆不定的状态。他们的个性同原则融合最好的时候是第三等级上升的阶段,那时候世界的舞台是同样属于他们的,而当二战结束,资本一统天下,他们的好日子便过去了。因此小资的基本情调就是怀旧和感伤。在字典里我们可以看到,从唯美主义到浪漫主义,所有小资艺术样式后面都标有“颓废主义”的解释,这与我们所理解的多少有些偏差,浪漫主义不是同理想连在一起的么?唯美主义追求纯粹的美也是颓废么?答案是:是的,都是颓废的。不仅因为面对全球化的新原则,那一切都是反动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说它们颓废不是为了肯定当下的原则,而只是说,它们埋头沉浸于过去的脱离现实生活的想象和情绪之中,是并非积极的,在当代,唯有马克思是最积极的,因而按照萨特的话来说,是“不可超越的”。

    还是回到影片中来吧。娜塔丽几乎是一个人类的废品,当她带着神经质的眼神出场的时候,我活脱脱看到了一个垮掉一代的翻本。他们是时代的痛觉神经,我说过,无一例外有着神经质的眼神。可是几乎是同时我察觉到她的美丽,第一个眼神就令我爱上了她,我相信她已经知道了她所面对的塞巴斯蒂安是怎样一个人,作为同时代人,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也许不会需要那么多周折。塞巴斯蒂安说我委托你买海洛因给我的父亲,我自己不懂这个,你来。娜塔丽说:可是你不能信任我,因为不能信任一个吸毒的人。塞巴斯蒂安当时其实没有很明白(在规则之外的事情他总显得没有那么警醒,他的嗅觉全都放到股票行情之类的事情上面去了,难怪他父亲说他其实什么也不懂)。其实娜塔丽洞悉了塞巴斯蒂安,因为她不遵循资本原则,当一个人跳出功利法则,看事情总是会更明白一些;但是同时她也清楚自己,她的肉身受到生理制约(毒品的制约和衣食住行、简言之日用商品的制约),她常常不能按照她所洞悉的心灵法则办事。于是,她对老雷明说:我不能按照契约办事。老雷明为了一种潜意识里的救赎而对娜塔丽说:你要照顾我到最后,言下之意我没有放弃你就不能放弃。可是娜塔丽说我不能,我做不到,她心里清楚她的世界就是否定一切规则,无论是金钱的,还是人情的。

    当然,最后她同母亲的和解(那一个悲伤的拥抱)还是表明,老雷明多少是成功的,但是这样的成功很有限,因为导演没有安排她和塞巴斯蒂安实现他们的爱情(最后的Kiss证明了他们毫无疑问的爱情)。原因早就已经宣布过了,娜塔丽在吸毒过量的晕眩状态中对塞巴斯蒂安说:你是个完美的男人,可是我从一开始就不好了。塞巴斯蒂安诚然不是完美的,因为他所熟悉的原则不能实现他同娜塔沙的爱情,或者说罪责不在他,也不在导演,而在于这个时代本身不会成就那样的爱情。导演最后的安排是巧妙的,他安排娜塔丽给老雷明注射药物结束了老人痛苦残留的生命,而老人则以另一种方式安排了她的结局:老人通过儿子将他当年同情人风流快活的公寓交给了娜塔丽,娜塔丽可以在这个四壁砌满书本的房间里度过此后的人生,也算是某种程度上少许脱离了物质的束缚吧。可是,老人纵然能通过儿子将公寓留给娜塔丽,但是他却不能通过公寓将儿子也留给她,要知道老雷明说过,那满满一房间的书,塞巴斯蒂安一本也没有读过。因此,在那个挣扎一般的吻之中,娜塔丽挣扎一般地推开了塞巴斯蒂安,将他推回到他那早就不相信爱情了的未婚妻身边,推回到这个金钱法则统治的世界,甚至躲在窗子背后没有接受塞巴斯蒂安那多少有些怅然若失的回眸――那个回眸一直伴随他上了飞机飞向他原来的世界,哦,让我们咏叹吧!那个多么小资的回眸呵。

    可是,这是爱他的最好的方式么?究竟是将他留在一无所有的自己身边,还是将他推回到他能拥有许多却唯独不能拥有她的爱的资本法则的世界呢?这个问题导演是回答了,虽然也许这不是这个剧情本身唯一允许的回答,不是一个个案的最好回答,但是却是这个时代最真实的回答,也是最普遍的回答。

    只不过,我们时刻要记得,当我们说这个回答真实而且普遍的时候,丝毫不等于我们就此认同了这个回答,丝毫不等于我们将这个回答视为好的回答。同样,当我们不嫌残酷和非人道地稍稍忘却了集中营和双子大厦的死难者,而对那些被我们的文明世界日益抛在身后的所谓野蛮人的方式给予深刻同情的时候,也丝毫不等于我们愿意像天真无助的小资那样去怀旧和惆怅。我们走在文明的道路上,身处历史极端之一度,纵然没有被给予更多选择,可是自始至终我们也绝不放弃选择的自由,因为那样的自由是真正属人的。

    老雷明临终拥抱他的儿子,他问你知道其实我最希望得到的是什么?塞巴斯蒂安一如既往地懵懂,老人告诉他说:我希望有一个像你那样好的孙子(老人最后称呼塞巴斯蒂安为“野蛮人的王子”)。这一次,塞巴斯蒂安立刻就明白了。像你一样好的孙子,是的,那也许意味着一个尚未消逝并且可能永远延续下去的野蛮人的理想。

    元宝推荐:蜜饯,
    • 家园 透彻透彻!这部电影的寓意非常深刻,很多暗示

      分析得如此透彻的此篇为最。

      老人最终选择安乐死也是导演想要带给观众的一个信息,

      而那一屋子的书,好像尽是理想主义者的名篇了。

      美国人该是拍不出这样的电影的。

    • 家园 现代社会的速度效益

      说得好!正是我一直在想的问题.评论任何一个社会都有一个标准.不存在绝对的好与绝对的坏.对中国人来说,中国传统与西方现代化的比较,就是落后在速度与效率上,从人的价值观来讲,就不一定了.

      • 家园 最典型的莫过于汉字"改革"

        汉字简化的唯一理由就是汉字书写速度慢....

        汉字简化是数量战胜质量的结果,多少文化信息就流失在简化中....

        • 家园 【文摘】汉字简化常识

          汉字简化常识

          ?方舟子?

          这网上每隔一段时间就有台胞、老外跳出来攻击简体字,“简体字是共产党的

          发明”啦、“共产党强迫大家使用简体字”啦、“简体字破坏中国文化啦”、“简

          体字破坏汉字结构”啦,他们这些贻笑大方的攻击洽洽暴露了他们对简化字、甚至

          是繁体字的无知。为帮助这些人了解汉字简化,参照有关资料,特编写这个常识。

          欢迎翻译成英文贴到英文组去。

          一、汉字简化简史

          简体字是汉字演变的逻辑结果。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

          楷书,其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

          而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楷书在魏晋时开始出现,而简体字已见于南北朝(4-

          6世纪)的碑刻,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

          ”。我们今天使用的许多简化字,在这时候就已经开始出现,例如“营”、“寿”

          、“尽”、“敌”、“继”、“烛”、“壮”、“齐”、“渊”、“娄”、“顾”

          、“献”、“变”、“灯”、“坟”、“驴”,等等。唐代颜元孙著《干禄字书》

          和王仁[日句]著《刊谬补缺切韵》,都收了极多的俗体字。宋代以后,随着印刷

          术的发明,简体字由碑刻和手写转到雕版印刷的书籍上,从而扩大了简体字的流行

          范围,数量大大增多。根据《宋元以来俗字谱》,宋元明清12种民间刻本中所用

          的简体字多达6240个,合为繁体字共1604个,平均每个繁体字有3.9个

          不同的简化字,与今天使用的简体字完全相同的有“实”、“宝”、“听”、“万

          ”、“礼”、“旧”、“与”、“庄”、“梦”、“虽”、“医”、“阳”、“凤

          ”、“声”、“义”、“乱”、“台”、“党”、“归”、“办”、“辞”、“断

          ”、“罗”、“会”、“怜”、“怀”等等共达330多个。

          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论文《普通教育应当采用俗

          体字》,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

          1922年,陆费逵又发表论文《整理汉字的意见》,建议采用已在民间流行

          的简体字,并把其他笔画多的字也简化。

          1922年,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委员会上提出《减省现行汉字的笔画案》

          ,得到陆基、黎锦熙、杨树达的联署。这是历史上有关简体字的第一个具体方案,

          主张把过去只在民间流行的简体字作为正体字应用于一切正规的书面语。它提出的

          八种简化汉字的方法,实际上也就是现行简体字的产生依据,影响深远。

          1928年,胡怀琛出版《简易字说》,收简体字300多个。

          1930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出版刘复、李家瑞合编的《宋元以来

          俗字表》,反映了一千年来简体字的发展情况。

          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

          》,收入不少简体字,并指出:“现在应该把它(简体字)推行,使书写处于约易

          。”

          1934年,中国图书馆服务社出版杜定友的《简字标准字表》,收简体字3

          53个。徐则敏在《论语半月刊》发表《550俗字表》。钱玄同在国语统一筹备

          委员会提出《搜集固有而较适用的简体字案》。

          1935年,钱玄同主持编成《简体字谱》草稿,收简体字2400多个。同

          年8月,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采用这份草稿的一部分,公布“第一批简体字表”,收

          字324个,虽然在第二年的2月又通令收回,但毕竟是历史上由政府公布的第一

          个简体字表。也就是在这一年,上海文化界组织“手头字推行会”,发起推行“手

          头字(即简体字)”运动。

          1936年10月,容庚的《简体字典》出版,收字达4445,基本上本自

          草书。同年11月,陈光尧出版《常用简字表》,收字3150个,约一半本自草

          书,一半来自俗体字。

          1937年,北平研究所字体研究会发表《简体字表》第一表,收字1700

          个。

          抗日战争爆发,简体字运动才被迫停顿,而主要在共产党统治区继续发展。共

          产党夺取政权后,立即着手继续推行简化汉字。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制《常用简体字登记表》。

          1951年,在上表的基础上,根据“述而不作”的原则,拟出《第一批简体

          字表》,收字555个。

          1952年2月5日,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成立。

          1954年底,文改委在《第一批简体字表》的基础上,拟出《汉字简化方案

          〔草案〕》,收字798个,简化偏旁56个,并废除400个异体字。

          1955年2月2日,《汉字简化方案〔草案〕》发表,把其中的261个字

          分3批在全国50多种报刊上试用。同年7月13日,国务院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

          订委员会。同年10月,举行全国文字改革会议,讨论通过《汉字简化方案〔修正

          草案〕》,收字减少为515个,简化偏旁减少为54个。

          1956年1月28日,《汉字简化方案》经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

          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31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在全国推

          行。以后这个方案根据使用情况而略有改变,1964年5月,文改委出版了《简

          化字总表》,共分三表:第一表是352个不作偏旁用的简化字,第二表是132

          个可作偏旁用的简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第三表是经过偏旁类推而成的1754

          个简化字;共2238字(因“签”、“须”两字重见,实际为2236字),这

          就是今天中国大陆的用字标准。

          而在其他使用汉字的国家,同样也在简化汉字。

          新加坡:1969年公布第一批简体字502个,除了67字(称为“异体简

          化字”),均与中国公布的简化字相同。1974年,又公布《简体字总表》,收

          简体字2248个,包括了中国公布的所有简化字,以及10个中国尚未简化的,

          如“要”、“窗”。1976年5月,颁布《简体字总表》修订本,删除这10个

          简化字和异体简体字,从而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马来西亚:1972年成立“马来西亚简化汉字委员会”,1981年出版《

          简化汉字总表》,与中国的《简化字总表》完全一致。

          泰国:本来规定华文学校一律不准用简体字教学,在联合国以简体字为汉字标

          准后,宣布取消原来的限制,于1983年底同意所有的华文学校都可教学简体字

          ,发行简繁对照表手册,并在小学课本上附加简繁对照表。

          日本:日本使用汉字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在民间也长期流行一些简体字。1

          946年日本内阁公布《当用汉字表》,收字1850个,其中有131个是简体

          字,与中国简体字相同的有53个,差不多相同的有9个。

          南朝鲜:1983年《朝鲜日报》公布第一批简体字90个,在《朝鲜日报》

          上使用,与中国相同的有29个,差不多相同的有4个。

          二、汉字简化的原则和方法:

          汉字简化的原则是:“述而不作”、“约定俗成,稳步前进”,也就是说尽量

          采用已经在民间长期流行的简体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不擅自造字。那

          种“简体字是共产党发明的”、“简体字是郭沫若等人造出来的”的笑谈,不过是

          国民党的宣传。

          汉字简化的方法是以钱玄同在1922年提出的方法为基础的,共有七种:

          1、采用比画简单的古字。如“从”、“众”、“礼”、“无”、“尘”、“

          云”等等,这些字都见于《说文解字》,比繁体字更符合“六书”,有的繁体字反

          而是写错了的(参见方舟子《字源和汉字简化》一文)。

          2、草书楷化。如“专”、“东”、“汤”、“乐”、“当”、“买”、“农

          ”、“孙”、“为”等。

          3、用简单的符号代替复杂的偏旁。如“鸡”、“观”、“戏”、“邓”、“

          难”、“欢”、“区”、“岁”、“罗”、“刘”、“齐”等。

          4、仅保留原字的有特征的部份。如“声”、“习”、“县”、“医”、“务

          ”、“广”、“条”、“凿”等。

          5、原来的形声字改换简单的声旁。如“辽”、“迁”、“邮”、“阶”、“

          运”、“远”、“扰”、“犹”、“惊”、“护”等。

          6、保留原字轮廓。比如“龟”、“虑”、“爱”等。

          7、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同音字合并为简单的那个字。比如“里程”的“

          里”和“里面”的“里”合并,“面孔”的“面”和“面条”的“面”合并,“皇

          后”的“后”和“以后”的“后”合并,“忧郁”的“郁”和“郁郁葱葱”的“郁

          ”合并。这些合并在现代文中不会引起词义的混乱,简化字的使用者从未感到不便

          ,反而是些从未用过简化字的人在那里想当然地杞人忧天。

          有几个常用字特别值得一提:“龟”字,繁体近二十笔,简直是一笔一画在画

          一只龟,难写(我至今不知其正确笔顺、笔画),难记(经常阅读繁体字书籍的尚

          且我认得写不得,何况小学生),简化后保留其轮廓,仅剩七笔。“忧郁”的“郁

          ”,繁体多达二十九笔!写法极其复杂,也很难记(据说有一次汉学会议上有人靠

          写出这个字赢得一片掌声),简化后以“葱郁”的“郁”代替,仅八笔。“吁”繁

          体字多达三十一笔,也极难记住写法,简化后改为“口”形“于”声的形声字,好

          记得很,且不过六笔。“衅”的繁体字二十六笔,写法也相当古怪,明白了其字源

          也未必能记得其写法,简化后仅十一笔。这些都是人人必须记得的常用字,想当初

          学繁体字的小学生光记这几个字就不知花了多少精力,而用简体字的人不费吹灰之

          力就把它们记住,难怪有人对简体字大为不满--他当初的心血简直是白费了。繁

          体字动则十几、二十几笔,而简体字平均七、八笔,不仅书写快速,对于计算机用

          字也极其方便。要把一大堆二十几笔的字一个个都塞进十六针的字型而又不相混淆

          恐怕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所以现在大家使用的免费字体,简体是漂亮的宋体,而繁

          体却什么体也不是,就象小孩描出来的。

          以后有兴趣再回答“共产党强迫大家使用简体字”、“简体字破坏中国文化”

          、“简体字丑陋”、“简体字破坏汉字结构”、“简体字使中国人变笨”、“简体

          字不能提高学字速度”等等这类极其可笑而居然有人煞有介事地提出的指责。

          大家算一算,那些攻击简化字的人共提出了多少可笑的理由?你真以为他们那

          么有历史使命感,要来保护连他们也不大了然的中华文化(比如那些宣扬“繁体字

          比简化字符合造字规则”的人,我敢说他们其实对字源一窍不通)?我看其实是一

          种“吃亏了”的心理在作怪,却拼命要给自己造出一些堂皇的理由。

      • 家园 东西差异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

        我有同感。速度和效率作为评判标准,乃是现代性的体现,而中国文化传统自身则有完全不同的幸福观。当然还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现代性固然可以被看作是西方理性主义传统发展到今天的一个结果,但是在西方传统深处诚然同时存有对这种现代性的批判的渊源。而当今中国在加速现代化的道路上已经或多或少疏离了祖先的传统,这也是无可奈何的现实。因而我们反而看到,西方文明对自身的批判性思考很多时候比中国人来得深刻很多。

    • 家园 分析得很精辟呀

      虽然电影我没看过的说

      邝兄还未全从悲痛中摆脱出来吧?

      • 家园 你可真是体察入微呀。。。

        的确,当我看到莱米教授那肥胖而衰弱的下巴,我不能不想到同样患癌症去世的父亲,想到一无所有的我最终也没能给父亲一种可能的体面。小时候曾经羡慕过父母离异的孩子,他们好像更多受人关注,但是那只是孩子的想象而已。现在我想说的是,虽然我感激我全部的遭际,但是我仍然觉得,我不要这样的遭际来为我增添所谓的阅历和光荣,父亲的存在远比我的永生更好。

        所以在文中我尽可能没有提自己,没想到还是被你发现了。。。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