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侃侃而谈道德经(17) -- 唵啊吽

共:💬36 🌺13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 家园 侃侃而谈道德经(17)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

    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太上,下知有之”。有些版本是“太上,不知有之”。古时传抄,或许会多一撇少一撇,无碍。此句意思就是好的统治就是无为而治。但这个无为而治的无为,不是统治者无所事事的无为,而是下边无拘无束地生活工作的无为。下属只知道有老板而已,没有感到压力,就跟我们都知道太阳是万物生长的能源,甚至连这点也不知道。上一章讲到“知容公王”,和儒教“修齐治平”很相似,这一章就接着讲治理天下的问题了。据说毛泽东打败蒋介石,用的都是黄埔军校的将军,不同的是,毛泽东没有蒋介石那么多的电报飞机等,将军们打仗没有那么多的指令框框,而蒋介石的将军们则只能按照蒋的指令行动,毛是“下知有之”,蒋是“下受制于”。毛在和下属讨论战役的时候,希望战略意图都被下属自己说出来,将军们打仗的时候,领会战略意图,而且自认这个意图是自己的意图,而蒋的将军们只是贯彻蒋的意图,不是自己的意图,哪种管理方法更能激励下属正确努力地行动是一目了然的。下层干部贯彻自己的意图要比贯彻上级的意图更能出效益。如今中国也一样,中央红头文件下去,往往走样,各省市何苦努力去成就中央的伟大正确呢?但是,反过来地方提出一个发展战略,中央认可,地方会努力证明自己的英明。“太上,不知有之”,就和万物不知道有太阳而在阳光下成长,所谓“万物并作”。一个社会治理得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都能够实现自己的追求,而不是沦为实现统治者追求的工具。与此对立的是奴隶制,奴隶不能有自己的追求,一切为奴隶主利益服务。一个社会中个人的自由就是自己的潜在能力得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对个人对社会都是巨大的效益,具体到教育和就业,就是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发展,不是按照父母的兴趣和社会“时髦”的压力去发展。“万物并作”放到社会中就是人人自由发展,而这样一个社会的统治就是“不知有统治者”的社会,这个“统治者”可以是一个人、一个集团、或者就是一套制度。“万物并作”“不知有之”的经济体系中就是生态平衡的体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生态平衡,人类社会“各尽所能”“各好所能”而和谐并存。

    “其次,亲而誉之”。青天大人似统治,或者人民有选择统治者的权利,如老百姓跟随刘备走难到荆州。这是比“不知有之”要差的统治,就人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统治者。知道自己需要太阳而不是月亮,肯定是有得不到阳光的苦楚,如禾苗被杂草围得见不到阳光了。

    “其次,畏之”。统治建立在对统治者的畏惧之上。上帝统治的世界,建立在人类对上帝震怒的畏惧之上。基督教道德,建立在对下地狱的畏惧,对末日审判的畏惧。这些是西方基督教教义的统治,比道教统治理想差两个等处。道教是人本主义的统治,基督教是神本主义的统治。西方政治学经典,尼科洛 马基雅维里的《王子论》(http://www.constitution.org/mac/prince.pdf)就批判“亲而誉之”的统治理念,主张“畏之”的统治理念,他举例(当然是欧洲历史的例子)说明“亲而誉之”统治的失败,主张“畏之”的统治。西方主导的强权政治的国际秩序就是按照《王子论》的理论基础建立起来的。所以,美国要主导世界,就要维持绝对军事优势,对全球实行核威胁,把世界建立在对美国军事威胁的畏惧之上。今天西方一整套权力制衡的西方“民主“制度和国际秩序中的势力均衡类似,都是建立在“畏惧”之上的一整套统治人类社会的制度。美国监狱人口世界第一,美国人必需畏惧这个民主制度。美国还要畏惧其它国家,畏惧共产国家,畏惧恐怖主义。机场要高科技裸检,这是建立在畏惧之上的制度。总之,西方社会制度建立在一个畏惧体系之上,其道德建立在对上帝的畏惧基础之上。而中国自古就有“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道教思想,有“亲民”的儒家思想,有“老吾老而及人之老,幼吾幼而及人之幼”的大同理想。西方社会和政治制度建立在“人性本恶”的原则基础之上,他们建立了一套把“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合理化和制度化的市场经济和西方民主政治。而中国则一直能力建设一个在“人性本善”的哲学基础之上的社会。

    “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西方普遍对政府不信任,所谓“侮之”。政客是骗子的代名词。但是,西方民主制度维持的这样一个永恒被“侮之”的政府却被有些人标榜为普世理想。西方政府效率底下,人民有权利言论自由对其“侮之”,并且将能否“侮之”变为言论自由的标准。“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奥巴马竞选言论几乎没有实现的,言而无信已经是西方民主政治政客的通病了。竞选许诺越多越能拉选票,能否信守承诺就顾不得了。

    “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王乃天,天乃道,道法自然。治世最高境界是人民不知有个治世的东西,即便知道也感觉不出来,这才是个人充分自由和个人充分发展的社会。等而下之的是誉之畏之和侮之的社会。在“不知有之”社会里,这套体制“悠兮其贵言”,百姓自然自在的生活工作,而社会发展由“万物并作”而“功成事遂”。

    唵啊吽:【原创】侃侃而谈道德经(1)

    关键词(Tags): #古藉(说了就走)#老子#道德经#侃侃而谈道德经通宝推:Wjwu,玉垒关2,
    • 家园 凑一下热闹谈老子:哈佛大学国学管理研修班

      哈佛大学商学院开办了一个为期六周的国学管理研修班,开课那天由一位中国老头主讲。老头端坐在讲台上,环视讲堂几圈,然后开腔:

      “刚才校长跟我说,在座各位都是大公司的主管,都有工商管理硕士学位,是美国商界的佼佼者。这很好,这也是我愿意从中国前来讲课的原因,因为我讲授的内容是管理之道,只有懂得管理之术的人才有可能听懂管理之道。”

      台下出现了骚动,老头环视讲堂一圈,讲堂回复安静。老头说:“什么是道?道是无形的。什么是术?术是有形的。中国文化的奥秘就在于以无形胜有形,因此你们应该向中国人学习,学习管理之道。”

      台下又出现骚动,老头再次环视讲堂,然后说道:“女士们先生们,在正式讲课之前请允许我做一个小调查。你们都是高级主管,请问你们有没有与下属发生过冲突?曾经被下属当面骂过的请举手。”台下有人犹豫地举起了手。

      “当工间休息的时候,有没有发现这种情况:你走进咖啡厅,四处都是人,但过了一会以后,就只剩下你自己一个。有这种情况的请举手。”台下有人迅速举手。

      “当生日的时候,尽管你没有告诉过公司的任何人,却会收到很多礼物。当你提出一个看法以后,不管这个看法是否符合实情,大家都表示欣赏赞同。有这种情况的请举手。”台下举起了一堆手。

      “当上班的时候,不论你走到哪里,都没有人跟你打招呼,大家该干什么还干什么,就好像你不存在似的。有这种情况的请举手。”等了半天,台下没有人举手。

      老头说:“上面说的就是管理的四种境界,从前到后逐步高级,其中最后一种就是管理之道。管理之道就是不有意去管,公司仍然可以依理运作。掌握管理之道的人,下属知道他存在,但又看不见他存在。”

      这时候台下有人举手说:“我掌握了管理之道。”老头问:“你是哪个公司的?”对方回答:“美国隐身技术有限公司。”(老平 2010-11-26)

      附: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第十七章)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一直纠结着

      《道德经》里的这些,辩证地去理解,没有问题,都对。

      但是,在恶邻环绕的世界里,想象不出会有其用武之地。只好,退而求其次,把它变成修身养性的教材。

      • 家园 我晕!恶邻环绕就更的学道德经了,儒家解决不了恶邻的

        恶邻能靠王道感化吗?

      • 家园 道家人物生在乱世是能治平天下的

        南怀谨的某本书里提到过,天下乱时,用道家思想拨乱反正。天下治时,用儒家思想,教化世人。

        想来似乎也有道理:看透了反者道之动的人,哪里还会不明白那些人心琢磨出来的鬼蜮伎俩呢……

      • 家园 乃力兄,老毛也读道家的。

        您说恶邻环伺的情况,我就联想到老毛,我一直认为老毛一定是吸收了道家智慧的。

        他24岁写的读书笔记里说“治乱迭乘,平和与战伐相寻者,自然之例也。伊古以来,一治即有一乱,吾人恒厌乱而望治,殊不知乱亦历史生活之一过程,自亦有实际生活之价值”

        他三十出头时候写“万类霜天竞自由”“谁主沉浮?!”

        希望这是一个比较极端和鲜明的例子。道与术关联紧密,却肯定不是一一对应 :)

        关键词(Tags): #道德经
        • 家园 道与术不一一对应是肯定的

          感谢你一直这么耐心地对我谆谆教导。我是有点儿一根筋了。

          说“道”与“术”的关系,毛主席的例子很好。术高则行大道,术少行小道,无术则无道乎?得大道,“术”方有其用武之地,无道,“术”再高也必自毙。这是我一直想的“边界”的问题。实际情况是不是这样呢?跟时间跨度有关。在无限的时间跨度里,可能是的。

          这么纠结可能和我前一段经历的一些事情有关。有很多束手无策的时候,真想和你小时候那样---抡椅子。当然,最后没用上你这个绝招儿,事情也基本过去了。回想前段我做的事,差不多是秉承“上善若水”和“不争”了,结果差点儿被人从下水道倒出去,最后被迫横着走才撑住的,但也就是毫发之间而已。因此,我不由得有了很多疑问。可能我太狭隘了,还得继续学习。

          • 家园 上德不德。
          • 家园 菩萨低眉,金刚怒目

            很想听乃力兄在毫发之间力挽危局的“被迫横着走”故事。

            您说什么谆谆教导,让后生俺不敢再多言了。

            就再说一句:名可名,非常名。不要被各种名教束缚了手脚。智慧出有大伪,大道废有仁义。我们在世间行走,不可委屈了本真的一颗心。

            关键词(Tags): #道德经
            • 家园 再次感谢

              我说的“毫发之间”的事,对我可能是个大事,对其他人,可能就不算什么了。再说,所谓“毫发之间”是有些夸张了,实际上是两天或三天的时间。最坏的结局也就是被扫地出门,实在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且其间涉及到一些同胞,不说也罢。

              但是,我说的“谆谆教导”则是真的没有夸张。如果不是参与你和吽兄的这个讨论,我也许会真的钻牛角尖儿了。有些讨论,对我有当头棒喝的作用。非常感谢。

      • 家园 见下: 读道德经要抛开“学以致用”的思维定式。

        第一,修身养性本身就是从每个个人做起,对社会“做出贡献”。你“无为”了, 你自然了,你的言行就会影响到其他人,虽然你未必是可以刻意为之, 你不想影响都在影响。 如此这般,更多的人认识到“无为”,更多的人行“无为”,世界就更回归到更自然的状态。

        第二,用基础学科作类比,尤其是数学, 有很多理论不是因为数学家看到了其用途,而是出于纯属对理论满足好奇心的探求。 但不知什么时候就用上了--当然也有也许永远用不上的理论。 但是你不能马后炮地回去追问,怎样的研究可以琢磨出有用的理论,怎样的研究是徒劳。所以学习讨论道德经就安心学就好了,想着“学以致用”会偏离正道的。

        • 家园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作为一个老工程师 ,学点儿东西,不想着“用”是不可能的。

          实际上,我一直在试图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什么《道德经》里面的道理的边界条件。我觉得,这个边界和我们“用”的能力是有关的。以前山有木兮提到过的“道”和“术”的问题。一般来说,“道”决定了“术”的边界,但在实践中,“术”又反过来影响着“道”的边界(或者说可观测、可表述的边界)。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