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软弱的领导人是战争爆发的重大诱因 -- 古城老农

共:💬23 🌺70 🌵1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 家园 软弱的领导人是战争爆发的重大诱因

    关于二战的爆发,西方人批判的不仅是希特勒,而且有张伯伦那样的绥靖主义者。对于中日战争,中国人痛恨的不仅是日本军阀,还有奉行不抵抗的蒋介石。或者说,对于二战的爆发,希特勒与张伯伦、板垣征四郎和蒋介石、张学良都负有责任。战争的爆发,往往是由于重大当事方的领导人暴露出了软弱,从而进一步导致了局势的失控。

    实际上,稍微观察一下很多重大的战争,都会发现其中很关键的一方或几方处于决策位置的领导人并不是好战的强硬派,反而比较软弱、犹豫,甚至从根本上是厌战反战的,可是他们却把自己的国家拖入战争的灾难。

    二战不用再说了,一战爆发时的奥匈皇帝、俄国沙皇,甚至英国首相都并不想打仗。美国战后两场最大的战争,韩战和越战,开战时的总统都不是强势好战的。杜鲁门在选举中意外获胜,支持率本身就不高,又饱受“丢失中国”的指责,而麦克阿瑟那些二战英雄的锋芒正盛,韩战的爆发很大程度上是美国总统不能有效控制军队的结果而不是相反。

    越战跟韩战很相似,开始卷入的总统肯尼迪也不是强势好战的,肯尼迪声望是他被刺杀以后高涨的,他执政时其实并不强势。他在一场几乎势均力敌的选举中险胜尼克松,自己又是天主教徒,在军队、中情局、联邦调查局这些部门没有根基,执政地位并不牢固。正因为其无法有效控制强力部门,又不想把事情弄大,才会被动允许古巴流亡者冒险登陆,才会让美国特种部队小规模介入越战,赫鲁晓夫就是以为他软弱可欺才把导弹运到古巴,最后把美苏两国都逼到墙角,假如当时美国总统是二战英雄艾森豪威尔,或者一贯强硬反苏反共的尼克松,赫鲁晓夫恐怕根本就不会冒那个险。

    其实,国家的战争就像个人的打架。如果两人都性格温和,当然打不起来。要是两人都好斗,也很可能打不起来,而是互相绕着走,给对方一点空间。就怕一个逞强好斗,一个软弱可欺(或者色厉内荏),那双方打起来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

    通宝推:雨辰老人,
    • 家园 同志

      奥匈软弱?是谁去挑衅俄国的。对着俄国的通牒照样对塞尔维亚下狠手,这叫以为对方软弱。动员最积极的法国德国俄国可都是叫嚣得最厉害的主,没这几位背书你一战打得起来就有鬼了。

      1948年杜鲁门的选举人票大胜,人投票赢4%,没有什么支持率不足的问题。选举人票碾压你就是道理。威尔逊赢的数跟这个差不多,他跑去打德国算不算软弱。

      杜鲁门敢跟苏联在希腊打,不在朝鲜打就有鬼了。卡斯特罗上台的时候,艾克跟尼克松这两位可都在台上,莫非他们是共碟干嘛去了。尼克松选战时候可是说肯尼迪过分挑衅莫斯科的。

    • 家园 【讨论】刘大应该是在暗示着些甚么.....

      看过刘慈欣很多的作品,还有他的博客也有所关注。

      刘大应该是一个对时局有所关注,且别具慧心的文人,他的文章不应该单单的拿出来当做消遣,或者是别的什么。

      里面饱含着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以及人生体悟,程心未必不是刘大的“成心”,这个世界没有“黑暗森林”了么,或者没有“猜疑链”?

      这是刘大在告诫我们,切勿“妇人之仁”,更不要“很傻很天真”!

    • 家园 苏共的领导就是一个比一个软,TG是一步一个脚印..
      • 家园 苏德战争爆发后的一段历史记录

        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德军长驱直入,斯大林动摇了。他命令外长莫洛托夫同保加利亚大使接触,要求大使充当调停人向希特勒传话,以割让苏联西部领土换取德国停止进攻---相当于再次签订一个布列斯特和约。

        这位保加利亚大使是个很有远见的人,他拒绝了作为苏联和德国之间的调停人传话者,他是这样回答莫洛托夫的:“苏联军队哪怕退到乌拉尔山以东,最后的胜利还将属于苏联”。

        至于TG,就是: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 家园 TG怎么样不论,斯大林这段是假的

          这是否定斯大林时期的经典说法,无非是为了证明斯大叔如何昏庸无能,作不得数

        • 家园 如果史料真实,我认为苏联当时的做法更有远见

          主要是明白希特勒长不了,与其在我这里耗,不如让他去耗别人。等到时候到了,什么条约,割让的领土啊,加倍收回来。这样既能少损失,又能占大便宜,何乐不为呢。

          如果真签订了条约,苏联一定做好防备再次被突袭的准备,这样希特勒估计也不会再打苏联了。苏联就等着好了。

          • 家园 布列斯特和约一旦实施后果不堪设想

            列宁是不得已才使出如此下下策。斯大林1941年的条件比列宁在1918年的条件要好得多。

            1917年12月3日,谈判开始,德国提出了把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的局部和拉脱维亚、白俄罗斯的全部割让给德国并赔款30亿卢布的苛刻条件,这引起了布尔什维克党内严重的分歧。

            1918年3月3日,布列斯特和约正式签订。具體內容如下:

            俄國承認芬蘭、烏克蘭、格鲁吉亚之獨立

            俄國將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庫爾蘭、立陶宛、俄屬波蘭、莫桑德群島等地割與德意志帝國與奧匈帝國,而上列各地今後之政治狀態,僅德奧二國有權決定

            俄國撤出阿達罕(Ardakhan)、卡爾斯(Kars)、巴統,由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接管

            俄國拆除阿蘭島(Aland Is.)上所有防禦工事,其未來地位由德奧瑞芬四國共同決定.

            此外,在8月27日時於柏林所簽訂之補充條款中尚規定俄國需給付德國60億馬克賠款,分五期償還,但最後付款日期不得超過1918年底

            此條約對俄國是相當沉重之打擊,俄方所受之損失大致如下:

            國土:共126萬7千平方哩,相當於全國25%的土地

            人口:共6200萬人,相當於全國44%的人口

            產業:

            農產損失33%

            工業損失54%

            製糖業損失80%

            鐵礦損失73%

            煤礦損失75%

            德国战败后,于11月13日同协约国签订了停战协定,苏俄政府立即于11月12日宣布废除此条约,使得该条约的内容实际上成了一纸空文。

            一般认为,这是苏俄政府以空间换时间的成功外交。它充分地利用了国际间的矛盾,使新生的苏俄政府有了巩固政权的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由于此一外交策略的成功,列宁的个人声望也达到了顶峰。

            斯大林在1941年是不可能得到希特勒的妥协的:因为希特勒正处在上升势头,还想一劳永逸地消灭布尔什维克呢。

            不过今天的俄国却回到了当年布列斯特和约所规定的地位,历史兜了一圈以后回到原点,德国人两次世界大战梦寐以求的战略目标在俄国的富四代们手中实现了。

          • 家园 这想法跟张伯伦如出一辙。

            如此希特勒就避免了两线作战,这可是两次世界大战德国都梦寐以求的。

            美国当时还在观望,希特勒可以全力对付英伦三岛。等拿下英伦三岛再全力向东或者就此休养生息……

    • 家园 "肯尼迪声望是他被刺杀以后高涨的"?

      I am interested in what is the basis of your conclusion?

      • 家园 准确的说,肯尼迪的超高声望是他被刺杀之后

        肯尼迪一直得到相当部分美国人的宠爱,而这种宠爱被另一些反感他的人认为不可理喻,最终不可救药,于是采取极端的手段把他除掉了。

        猪湾惨败后,肯尼迪自己也奇怪,他的支持率不跌反升。他在古巴导弹危机中虽然最终赢了,但是让美国有史以来首次处于毁灭边缘,从另外一个意义上说,这是一种失败。

        显然有一种势力认为,肯尼迪完全是在胡来,可是他的支持率却居高不下,通过正常途径摆脱他已经绝望。但是这股势力很强,没有罢休,而是在大街上把他枪杀了。

        没人准确知道这股势力,但从遇刺案的细节来看,军方、中情局、联邦调查局都不清白。至少可以说,肯尼迪作为他们名义上的总司令,已经逼得他们视其为敌人了。

    • 家园 杞人忧天啊。朝鲜那么强硬,战争不可能打起来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