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原创】唱和萨苏兄的新近作品,共计十一篇 -- 春秋的老胡

共:💬247 🌺2771 🌵36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 家园 10、冀中英魂:考证日军照片中的中国无名烈士(升级版)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坚决抵抗直到全部战死,遗体均焦烂无法分辨”,连日本鬼子也“感动于其勇气”、“以为军人榜样”,如此英雄事迹,让人激动不已。

      笔者在忘记困倦的情况下,几乎是熬通宵完成了这次初步的考证,随后多次多方查阅史料进行补充。

      希望自己的努力可以告慰先烈、鼓舞后人。

      以下是萨苏兄提出的问题“四二年,是哪支部队进行了这次不屈的反抗?”的考证过程:

      照片有介绍:

      1942年5月,河北衡水,日军某混成旅团将中国军一部包围于城西荒村,中国官兵坚决抵抗直到全部战死,遗体均焦烂无法分辨。日军感动于其勇气,特敛葬为此“中国无名战士”之墓,以为军人榜样。

      这张照片的介绍带给我们这样几个信息:

      时间:“1942年5月”

      地点:“河北衡水城西的荒村”

      日军参战部队:“日军某混成旅团”

      战斗结果“中国官兵坚决抵抗直到全部战死,遗体均焦烂无法分辨”

      依据这些信息,考证的过程如下:

      一、

      查阅衡水的地方志可以得出:1942年,河北衡水县(当时衡水还是县)以及附近几个县是八路军冀南、冀中两块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结合部。

      1942年5月前后,冀南、冀中两块敌后抗日根据地一带的主要战事是什么?

      冀南“四二九”扫荡(4月29日开始)和冀中“五一”扫荡(5月1日开始)。

      这一带是否有国军呢?

      1940年前后冀南这一带国军,主要是“鼎鼎大名”的的石友三部。40年的2次冀南讨顽战役后,石友三给彻底赶出了冀南。高树勋于1940 年11月4日杀了实际已投敌的石友三。

      40年底后,冀南衡水一带没有国军。

      这样,就初步得出第一个结论:

      “坚决抵抗直到全部战死”的这些“中国官兵”,是冀中或冀南八路军的某一支部队。

      二、

      进一步查询方志文史资料可以得出,1942年,冀南“四二九”扫荡、冀中“五一”扫荡期间,八路军部队遭到日军围攻后进行不屈抗争的较大规模战斗,有以下记录的(包括回忆录的记录):

      任角战斗;白宋庄战斗;李家角战斗;张西河头、董西河头战斗;王家铺战斗;北午村战斗;兀兰屯战斗;大、小尹村战斗;北田村战斗;徐家庄战斗……等。

      在地图上寻找这些地名——白宋庄;张西河头、董西河头;王家铺;北午村;大、小尹村;李家角,都在衡水的北边。任角;兀兰屯;北田村在衡水的南边……

      冀南“四二九”扫荡、冀中“五一”扫荡期间,河北衡水“城西”的村庄发生的战斗,笔者至今可以查询到的唯一记录,就是发生在徐家庄。具体见于曾任外交部副部长的张海峰同志(1942年5月时担任衡水县委委员,县政府秘书等职)的回忆:

      “1942年4月29日,敌四十一师团及独立第一、七、八、九等混成旅团各一部共万余人,对冀南军区实行“铁壁合围”。其中一股敌人在我县城西的徐家庄,合围了冀中警备营的三个连,我军突围受挫,大部分战士英勇牺牲。最后,30多名战士坚守在张其州同志家中,战至最后一颗子弹,宁死不屈。敌人竟放火烧房,30多名战士全部壮烈牺牲。”(《反“扫荡”中的衡水人民》,李广振根据张海峰同志回忆整理。)

      说战斗发生在冀南“四二九”扫荡中,时间显然符合“1942年5月”;

      抗战史常识告诉我们:日军投入冀南“四二九”扫荡的部队,有多个混成旅团,日军参战部队也符合;

      “我县城西的徐家庄”同样符合地点“河北衡水城西的荒村”(这个 “我县城西的徐家庄”,查询地图可知是今天衡水市桃城区赵家圈镇的徐家庄村);

      而“30多名战士坚守在张其州同志家中,战至最后一颗子弹,宁死不屈。敌人竟放火烧房,30多名战士全部壮烈牺牲”这个记载,与照片介绍中说的战斗结果“中国官兵坚决抵抗直到全部战死,遗体均焦烂无法分辨”也是符合的。

      那么,这段资料的可信程度怎么样?

      张海峰老人是衡水县本地人,抗战时又在衡水县委县政府任职。这段资料可以认为是权威的。

      文中提到的“冀中警备营”。八路军冀中军区从没有过“冀中警备营”的番号,比照冀中军区编制,应当说的是“冀中军区警备旅”的某一个营。

      三、

      文中提出这次战斗的发生地是衡水县城西的徐家庄村,部队是“八路军冀中军区警备旅”的部队,但只是回忆录中有这个记载。需要更多史志资料的佐证。

      笔者查询地方史志,找到了《衡水市志》中的两个重要记录:

      1、“冀中军区警备旅经常在衡水县西部、西北部和西南部一带进行游击活动。”——衡水县西部、西北部和西南部的确是八路军冀中军区警备旅的活动区域。

      2、扫荡前,衡水县城西徐家庄,是衡水县抗日政府的驻地。(《衡水市志》记载:“1940年冬……衡水县抗日政府迁至城西徐家庄一带。”)——日军扫荡根据地,此村作为一个县抗日政府的驻地,显然会遭到日军进攻。

      而张海峰回忆中亦有这一句:

      “在这期间,许多村庄,掩护了冀南、冀中区的领导机关……冀中行署住在芦家园、郎子桥、徐家庄一带……”

      此村是衡水县抗日政府的驻地,突围过程中,冀中地区行署也曾到这一带暂住。同时为县抗日政府、地区行署的驻地,徐家庄明显会在扫荡之中遭到日军的猛烈进攻。而这一次战斗,也就有可能是在衡水县西部打游击的八路军冀中军区警备旅的部队掩护“冀中行署”和“衡水县抗日政府”突围而与日军进行的战斗。

      冀中军区警备旅(兼冀中军区第六军分区)是“八路军冀中军区执行机动作战任务的主力部队”,冀中军区警备旅的政委——旷伏兆将军,有资料称其为地道战的创始人,并同时称冀中军区警备旅因擅长地道作战而被称为“地道部队”。

      查询《冀中人民抗日斗争资料》第38期《冀中军区第六军分区大事记》,冀中“五一”扫荡期间,冀中军区警备旅英勇战斗在衡水一带,付出不小的代价:

      “在‘五一扫荡’中和其后的几个月内,我未及时转移的主力部队(包括警备旅)受到较大损失”、“警备旅部队、机关在大扫荡中多次遭敌合围”。“7月初,警备旅进行统计,在五一反‘扫荡’中,警备1团损失50%多,剩728人;警备2团损失20%多,剩566人;31地区队损失50%,剩262人;40地区队损失70%多,仅剩一个连,取消建制但保留番号;44地区队损失30%,剩300人。各县大队、区小队所存无几。”

      前面说到的发生在衡水一带白宋庄、王家铺战斗、李家角战斗(均见于权威战史资料),也是冀中军区警备旅和地方部队在日军突然包围上来时展开的惨烈突围战(没有突出给日军围住的我军官兵几乎都是全体殉国)。

      徐家庄村的战斗,也应是这样的一次惨烈的突围战。

      到此,可以初步给“四二年,是哪支部队进行了这次不屈的反抗?”这个问题一个答案了:

      “此战的殉国中国军人,应为八路军冀中军区警备旅一部”。

      笔者继续多方查询和整理史料,得以查到烈士们殉国的大致日期。

      当时的衡水县立抗日师范学校教师贾馥天,曾目睹扫荡的日伪军向徐家庄行军。他的回忆文章《路南“抗师”纪实》记载:

      衡水县抗日政府迁到徐家庄一带,“衡水县立抗日师范学校”也“随政府转移到路南徐家庄一带”( 师范“同政府在徐家庄居住一段时间”,不久又“转移到南冯家庄”)。1942年5月1日,接到“五一”大扫荡的情报,学校随即疏散。在送学生通过日伪军封锁的途中,经过在小王村的短暂隐藏,贾馥天老师带着两名同学,和衡水县抗日政府县长贾殿阁的妻子和女儿一起去找衡水县县大队,他回忆:

      “过了三四天,我带两位同学,随于芳秋(贾殿阁爱人)和她姑娘建中五人,傍晚从焦汪村经衡尚营到会尚刘找到县大队。

      次日凌晨又发现敌情,县大队立即在村口布防,严阵以待。这时我们能看清一里外的敌伪向徐家庄方向而去。我和学生绕道而归。”

      贾馥天老师遭遇日伪军的“会尚刘”这一个地方,今天是两个村:会尚家庄村、会刘家庄村。这两个村庄和衡尚营村,与徐家庄一样都属于衡水市桃城区赵家圈镇的辖区,几个村庄之间的距离很近,在地图上都可以清晰看到: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贾馥天老师接着回忆“又过了十来天,到五月中旬情况渐趋稳定”。据此可判断日伪军向徐家庄方向进发的那一天,是1942年5月5日前后的某一天。

      也就是那一天,与衡水县县大队擦肩而过的日伪军扑向了县抗日政府、地区行署的驻地徐家庄,在冀中血与火的交锋中,冀中军区警备旅30多名战士“坚决抵抗直到全部战死”,让“日军感动于其勇气”、“以为军人榜样”。

      元宝推荐:逸云三洲, 通宝推:青抗先,威武,胖鱼,桃源客,坤若,隔路山贼,履虎尾,石千里,njyd,苍野,龙驹坝,
    • 家园 9、是的,八路就是这么打仗的

      原帖的地址:

      外链出处

      萨苏兄《日本兵说八路是怎么打仗的》的唱和之作——

      首先大家看一看,和斋藤这一幅漫画情景很接近的战斗是什么样的:

      1940年5月29日,著名的八路军回民支队,由河北衡水县大队配合,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先猛烈围攻衡水县安家村据点(日寇设在衡水境内的四大据点之一,位于连结冀中冀南的咽喉地带),诱使驻衡水县城的日伪军出城增援,我军则在衡(水)安(家村)公路的康庄至杨家庄一段设下埋伏圈,伏击日伪军的增援部队。

      根据衡水的文史资料记载:战前,衡水县城附近公路那边的麦田之中,我军“从县大队抽出一部分战士,化装成收割麦子的老百姓,一则麻痹敌人,二则便于瞭望,以便及时观察敌人动向”。

      此时正是麦收的季节,日军还能不让老百姓收割麦子的吗?中国的老百姓不收下庄稼的话,皇军可怎么进村抢粮呢,难不成皇军为吃上一口饭,也下地做一做割麦子的农活嘛。

      而且,县大队的地方武装战士们,在日军眼皮底下摆弄农活也是再妥帖不过了。日军根本看不出破绽,也根本不会有什么破绽——拿起枪杆之前,这一群战士他们本身就是当地拿锄头的农民。

      沿途有这么多“敌军的侦察员”,气势汹汹的皇军援兵们从衡水县城一出动就被紧紧地盯上。

      根据中方的记载,“敌人在未进入、远离伏击圈时,不断有人来报告敌情:‘到了后马庄村后了’,‘到了康庄村南了’……”而有这样源源不断的情报,这一次伏击战斗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这一次伏击战前,无疑也曾有“某个李向阳正在做战斗动员:‘一个增援的日本兵也不放他过去!’”的场景,而且,进行战斗动员的是赫赫有名的真实英雄——八路军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

      有较真的读者也许会问,前面的战例只有化装成田野里的农民,斋藤画出的捡粪的农民(“敌军的特工”)、田野里锄地的农民(“敌军的侦察员”),在八路军的伏击圈附近都凑齐,这种情景又是怎么样的呢?各位就看这一次战例吧:

      山西省浮山县文史资料的记载,1943年4月13日晨,浮山县梁村沟伏击战,我军“南岸崖头上的嘹望哨,由分区侦察员化装成拣粪的老乡,发现响水河敌人出来,即按规定信号报告沟底联络哨”,而沟底联络哨的造型则是挖菜的老乡:身上穿的蓝棉袍,头上包的白毛巾,只是身旁的篮子里悄悄放的是用于防身的德国造驳壳枪。

      拣粪的农民,锄地的农民都有,这下和斋藤的描述一模一样:八路军的“特工”、”侦察员”就在日军的身边。

      日军从响水河炮楼出动后,崖头上拣粪的老乡猛地摘下包头巾,在空中画圆圈,沟底下挖菜的老乡立即也摘下包头巾,照样在空中画圆圈。“信号似无形的电流,一下子就通到了每个同志的心上”,战士们都知道日军的位置了。

      而被我军牢牢掌握着行军动向的日军,焉有不吃亏之理?梁村沟这一仗,歼敌近二十个,俘虏日军的小队长,缴轻机枪一挺和“三八”式十几支。

      实际上,敌后战场上会让日伪军更觉得防不胜防的局面是,化装成锄地农民的“敌军的侦察员”、化装成捡粪农民的“敌军的特工”,不只是瞭望哨而且也会直接发动伏击的,例如——1943年6月,河北省新乐县的一区区委书记王世荣带领二十名地方武装人员,化装成拾粪的、割草的老百姓,分散在正莫、辛岸两村交界的玉米地之中,在日伪军没有防备的情况下,成功伏击日军设立的伪新乐城情报所。这一次伏击成功之后,县抗日游击大队又用化装伏击同样方法,连续消灭十来个叛徒汉奸。这样,极大地震慑了新乐城里城外的敌伪人员。

      抗战中,我军绝大部分的部队,长期没有电台,战斗中难以进行沟通。而日军为事先快速调兵和封锁分割根据地,修筑有密集的公路网。我军为达到成功伏击或阻击行军中的日伪军的作战计划,就必须对日伪军的行军路线和已到达位置有紧缺的掌握。于是,究竟能否可以及时获取这方面情报,是关乎八路军是否可以取得伏击战胜利的关键。前面提到的战例,就是通过化装侦察为胜利服务的。

      而使一个区域的军民都得以及时掌握日伪军的动向,则同样事关战斗的胜利,且也是避免敌后军民们损失的关键。

      在敌后缺乏电台和电话等通讯手段的情况下,递步哨、鸡毛信、消息树、报警钟、信号炮、烟火台,这些已通过各种抗战红色经典而为国人熟知的手段,就成为土办法打胜仗的法宝。

      刘伯承元帅当时非常重视“供给情报”的工作,一九四一年二月一日他在《关于太行军区的建设与作战问题》的报告中明确指出:

      “把民间送鸡毛信的办法,依照递步哨的原则整理之,以使一切情报,一切文件,能适时送达相关机关”……“当作战时,对于野战军供给情报,非常重要,各地民兵游击小组,在发现敌情时,除飞送情报外,并应以手榴弹、土炮、土枪声音或步枪声追随敌人,以惊醒附近军队。各区村的要点应设置号炮、烟火和腕木(在高地设高竿,高竿顶上有一活动木棍旋转,根据旋转角度之不同规定信号)等通信,敌人从何而来,有多少,我们应如何动作,都规定成符号,先使大家知道,一得到警报时,就好照着做”。

      太行军区各区村的要点应设置的“腕木”,其实可以说就是一种更先进的消息树。大概也是斋藤画出的“物见”的一种了。

      日军行军走的道路两边的山上,是民兵控制着“物见”,给“野战军供给情报”。

      曾是太行三军分区三营营长的钟明锋,在回忆文章《战斗在包围圈里》中记载这样的战例:

      “(一九四二年)十月二十日深夜,我率领三营到达蟠武公路沿线,任务是伏击敌人的运输队和抢粮队。我三营在当地民兵配合下,隐蔽—在李峪到长乐村之间的一段公路附近。二十一日傍晚,敌三百余人从胡峦岭刚一出发,我军已从民兵设置的消息树(看到几棵树连续倒下)获知敌人出动的消息。三营从枣烟村赶到长乐村东侧埋伏好,这时驻扎浊漳河南岸庙岭村待机的七六九团一营也在营长李德生同志率领下,经麻池沟到达长乐村以南,晚十时。当敌走至李峪与长乐之间的小迪湾时,正好进入我两支部队的伏击圈……”

      只有发动人民战争,才可以在通讯的物质条件落后的情况下通过动员人民群众,为夺取战斗胜利而织成这样一张联络网。

      青壮年都奔赴一线的战场,这样的土办法通讯,有很多就交给儿童团员的。日军眼中那一些八路军通风报信的“物见”,有很多正是投身保卫家园的少年儿童负责的。

      红色经典电影《鸡毛信》的主人公海娃,大家都记住他勇敢送鸡毛信的英雄举动。在原著的小说中,其实也有海娃控制“消息树”的生动描写:

      “海娃到了龙门山上,便把羊鞭插到腰里,蹲在一棵小树底下。这棵树,光秃秃的,没有叶子,光有枝丫。那时候,麦子早收割了,谷子也出穗了。可是这棵小树,连一点嫩芽也没有。这棵树,遮不住太阳,挡不了雨。可是海娃整天守住这棵树。

      他蹲在树下,用手遮住额角上的太阳,朝东面眯缝起眼睛,了望着大山底下的平川地。平川上有条小河,银蛇那样,闪着光。河边是条铁路。海娃眯缝起眼睛,就看见:铁路边有好些灰麻麻的小点子,看起来,就象灰疙瘩似的。爸爸说,那些灰疙瘩,就是炮楼,日本鬼子的炮楼。爸爸说,那些炮楼可大哩,能住下好几十个鬼子。

      ……灰疙瘩里爬出来一溜黑点子。那是啥?海娃揉了揉眼睛:黑点子更加清楚了,蚂蚁似的爬着,老长一溜,朝龙门山这边爬过来。喝,炮楼里的鬼子出动啦!

      这边一长溜,那边还有一长溜……海娃赶忙抓住小树,使劲一扳,——不费事儿便扳倒了。原来这是一棵假树,是用石头支起的,龙门村的人都叫它“消息树”。消息树站在山顶上,村里的人看得见,西山上的人看得见;只要消息树一倒,大家马上知道平川里的鬼子进山了。果然,龙门村的钟声‘当当当’地响了起来。人们赶着牲口,扛着粮食,挑着箩筐,背着包袱,捎着家具,都从村里跑到后山,跑进大山沟里。民兵们也拿着武器进山了,还抬着一门榆木炮。转眼间,钟声停了,村里静悄悄的,一个人山看不到了。都到山里藏起来了。”

      这样的描写,可以让大家直观了解,日军的一举一动是怎么被人民群众严密监视的。

      八年抗战之中,敌后的战场上,就是有这么多生动的细节。翻开尘封的史料,熟悉这样的细节,才会知道敌后的军民究竟是怎么打仗的,也才会明白为什么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一块块敌后根据地可以在沦陷区坚持下去且不断扩展。

      通宝推:迷途笨狼,坤若,履虎尾,njyd,
      • 家园 送花得宝

        送花成功,可取消。有效送花赞扬。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15。本帖花:1

      • 家园 我是很小的时候看《鸡毛信》

        看得半懂不懂,总觉得海娃送那封信送了很长的时间(因为里面过了一个晚上),担心信会不会过时了。最紧张的时候是看海娃从屋子最里面跨过睡觉的敌人逃掉的情节,看得心口砰砰的。长了的知识是绵羊原来有那么大的尾巴,原来以为羊尾巴都是细细的。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