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三国漫谈]长恨江陵 -- 东吴袭取荆州在战略层面的问题 -- 萨苏

共:💬3 🌺2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 家园 [三国漫谈]长恨江陵 -- 东吴袭取荆州在战略层面的问题

    白衣渡江,大意失荆州,是关于三国的一个千古不变的话题。一般的看法,责备东吴背信弃义,或者认为这是一场出色的奇袭战役。然而,不论背信与否,某以为,客观上吴取荆州从战略上绝对是弊大于利,它在战略层面上,至少存在着七大弊病。

    让我们来一一分析探讨。

    第一,促使三国力量对比发生对东吴不利变化

    认为偷袭荆州是惧怕蜀灭魏而出击,这个观点似乎不能成立.关羽威镇华夏有之,曹操迁都云云无非一时亢谈.魏国如于禁者何止十人,七军之数,又几可十倍计之? 蜀魏吴力量对比并未改变,久攻樊城不下可为佐证.便无东吴,魏国岂畏云长?

    反过来看,取得荆州,对吴国的国力增强,效果不大,因为蜀汉控制的荆州地区,主要就是一个南郡。而东吴的致命问题是大族政治,山越问题,土非不广也,财非不多也,问题在内政,国土加大一个两个郡,于事无补,根本和解决这些问题风马牛不相及.欲图天下,力量不足的吴蜀必盟,谁一家也敌不了魏.此天下大势,于吴蜀双方好恶取向无关,乃力量对比之下,不得不合纵也.

    吴蜀当时合力与魏国实力相差尚远,和则可图共存,战则此消彼长,吴取荆州,自身依然无法对抗曹魏,却进一步破坏了南方的军事同盟,两国亡于魏的命运其实此时已经奠定。

    第二,拉长战线,战略态势更加被动

    守江者,必守何处?"守江必守淮"也!

    自古江东之国,得河淮四镇则可长期相拒北方,如南宋,东晋,南齐,失之必速亡.如南陈,南唐,南明,乃至近年之国府.何也?心腹无纵深也.吕蒙放弃青徐之论,战将之策,何可谋国? 吴军不北向扩展战略空间,曹军随时可临江而望秣陵,变一衣带水之险状,唯一之路乃拼死取合肥寿春,形成首都屏障.此生命之线,为不可不夺也.

    取荆州,对改变吴国的被动之态于事无补.纵深没有加强,反而另开一条两湖战线.吴之首要大敌先天为魏.吴弱于魏,处于守势之方不图缩短战线,反而拉长, 从军事角度,此取败之道也.

    第三,自毁屏藩,苦对上游压力

    长江上游之重要人所共知,唯上游重镇,乃在襄樊宛城,不在江陵,南宋死守襄阳延续数十年偏安,可谓一个证明.

    蜀汉在荆州的主要统治据点,是江陵。汉上君临之势,江陵未有不惧也.此亦为关羽必取襄阳的理由.有关羽在荆州,对上游曹魏的威胁乃是一道屏障,纵对吴有敌意,其生死线在襄樊之间,猛虎在侧,焉敢擅自开衅?比之让吴国直对襄阳曹仁虎视,其威胁不可以道里计.吴夺长沙等三郡,蜀不敢力争,已可见一斑.

    用蜀国之兵,为东吴守边,何乐而不为也?取江陵而不得襄樊,依然无法改变上游事态.终东吴一世,自曹子孝至羊叔子,襄阳如磨盘,成为东吴荆州地区的梦噩.放着友军不用,直要自己挑担,把个大将陆逊长困荆州 -- 伯言,云长已逝,无人替你担当上游,尔不能北猎黄淮,翻弄中原,一生做个默默的看守,曾无叹乎?

    第四,力分增疑,失去战略进攻实力

    取荆州后,东吴不得不将军力分为荆州,建业两大集团,不足的力量更加分散,无法形成对曹魏的战略性进攻,只能打一点石亭一类的局部战役,于大局无补.

    荆北,淮南两方面必须给以同样的重视,不仅加重了吴国的负担,而且建业对于荆州鞭长莫及,江南是大族天下,不免多所疑忌,孙权对陆逊之薄,立嗣事训斥交加以至其死,实因为荆州力量加上太子党,的确已经可以对中央构成重大威胁.东吴一世,荆州大族割据的例子不鲜见,乱叛时起,制造内耗.两头蛇少见,两头的国家,就更不可思议了.虽然荆州还称不到一个头,至少是多了一个不太听使唤的神经中枢.

    吴国得荆州,而不能用之,战略上反而成了一个大包袱.

    第五,国策失据,孤不帝矣

    东吴本来有两套取得天下的国策。

    一套是前期,周瑜的积极策略,所谓役使蜀汉,主取天下.这没有形成隆中对那样的文字,但是孙刘联盟最初的确是以东吴为主的,刘备虽然不听使唤,但是也要不时顾及东吴的战略决策,仅仅是因为刘备君臣的出色,才使周瑜难以驾驭.这个政策在周瑜死后,基本告终,但是还留有死灰复燃的余地,那就是蜀汉掌握的荆州.

    看看地图,实际上吴国对江陵如虎口弄丸,真正口中之食也,含而不吞,可以从蜀汉勒索各种好处,因为蜀国按照隆中对,也视荆州为国策的根本,不能放弃,如果吴国有威胁,自然不能不多所让步.这是蜀国的小辫子,抓住他,可以迫使吴蜀联盟向吴国有利方面发展.吴国夺了荆州,仿佛割下了小辫子,的确人家损失不小,但是也没有了把柄,无法再行掌控了.

    第二套是鲁肃的榻上策,其根本精神不在取长江上游的表象,而在于"袖手旁观,渔翁得利",所谓借荆州,便是挑唆蜀魏火并的钓饵,这个政策前面可算成功,蜀魏果然打成一团了.糟糕就糟糕在取了荆州,一来蜀魏矛盾马上缓解,失去了利用曹操死制造天下大乱的机会,二来蜀国元气大伤,也没有了和魏国决一死战的实力.不能让两家两败俱伤,袖手旁观,不知道能观到什么.

    取得荆州之后,吴国自此出现了战略真空,再没有了一个统一中原的指导思想,而完全转为割据偏安.可以说,吴国的一统天下之国策,死于荆州.

    第六,刘备袭吴纯属臆测

    刘备控制荆州,是否会对吴国构成战略威胁?

    某以为蜀是不会首先开衅灭吴的,战略上,所谓江东已历三世,树大根深,实力不弱,吴蜀都是弱国,如果灭吴,自己实力必然也要大损,成为魏国的口中之食.这是大势,也是蜀国君臣早已明了的.隆中对对此的看法就相当深刻.

    退一万步,刘备利令智昏,扔掉隆中对的决策,从荆州进攻东吴,其战术上也不可行.刘备主力东出到夷陵,已经补给线过于漫长,从夷陵到建业,其补给线更长,单单这条补给线,就可以使东吴轻易抵挡刘备的攻击.而江南两湖地区遍布湖沼,陆路行动不便,唯一的补给动脉就是长江,蜀汉的军事行动必然也要围绕长江展开.东吴军队善于水战,这是以己之短攻彼之长了.

    更重要的,您看过宰杀甲鱼么,用一根筷子逗弄,待其咬住,可以拉出一个长长的头颈,然后一刀斩首... 如果刘备攻吴,他的补给线就是甲鱼的头颈,那屠刀呢?就是曹魏在江北的百万大军!几千里长的补给线北方强敌面前没有任何屏障,自古没有这样用兵的.如果刘备没有精神病,应该不会做这样的蠢事吧?

    吴国怎么会担心蜀国吞并呢?它取荆州没有防御的理由,就是一个短期利益,利令智昏罢了.

    第七,历史的证明

    吴取荆州之前,吴蜀联盟对于曹魏属于战略进攻,之后,双方即都变为战略防守,一个无法否认的转折点 -- 历史为东吴的做法做了个最好的注脚.

    如果对比一下曹操的做法,就可以看出高下。曹操得到孙权出兵,关羽撤退的消息,马上命令徐晃停止追击,否则他也有机会重夺江陵。他的目的就是彻底破坏孙刘联盟,让孙权吃下荆州这个消化不了的糖果。

    曹操做到了。

    读书的一点心得而已,请熟悉三国的朋友予以指教。

    [完]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最糟糕的就是破坏了吴蜀联盟,给了魏以渔翁之利

      本来三国吴蜀魏,大家内外都有些矛盾,又要内政建设,又要防范他国进攻,对谁都是压力,尤其是魏,因为它面对的是吴蜀联盟。

      吴这一来,联盟破裂,内部两个小哥先打起来,不要让老大笑死才怪。

      感觉上当时势力上 魏》吴》蜀 不知是否如此。

      (这个只是想验证一下蜀攻吴的不可能性)

      • 家园 应该是这样

        不过当时吴蜀的联盟关系十分微妙,因为三郡的事情已经翻脸,但是,双方毕竟解决了问题,因此,至少是一种主观上不合作,而客观上合作的关系,这种关系,由于双方对曹魏问题的利益比较一致,在某种情况下很容易恢复到全面合作的路线上来,但是,荆州之战后,这种全面合作,就已经是昨日黄花。

        个人的见解,请多指教。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