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客熙熙

主题:鹿版唐穿指南:对不住,本朝不供应“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 森林鹿

共:💬63 🌺529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 家园 鹿版唐穿指南:对不住,本朝不供应“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同志们,朋友们,腐女们,宅男们,有兴趣体验穿越时空的各位:

    如果中国历史上的唐朝,特别是安史之乱前的初盛唐时代,被你们列入了穿越目的地名单里,请关注这个系列的小短文。

    在当前无良历史剧满天乱飞,各种史实错误层出不穷、广泛误导大众的情况下,这些小文将尽量减少你们穿唐后可能遇到的各种惊诧、失望、郁闷、欲求不满等负面情绪,甚至可能会使您避免做出一些危及生命的举动。

    当然,由于唐代是一个社会制度变动剧烈的时期,文中所提到的各种事物也不断随时间发展变化,再加上作者水平有限,填坑很懒,文章篇幅不想弄太长,就不可能详细全面地加以叙述。这系列文章的内容,只能保证涵盖到该事物60%以上的面貌,如果您穿越过去后不幸遇到了那40%并因此发生了不愉快事件,作者深表同情,精神支持,概不负责。

    今天我们来八卦什么内容呢?

    先八一八对国家至关重要的“圣旨”吧。

    当您成功穿唐后,首先奔赴首都长安的太极宫或者大明宫正殿,列席参观“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壮观朝会场面,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开始。但是如果您期待着在朝会上有一个大太监手捧背面写着“圣旨”二字的金装玉轴,站在台阶上尖声尖气地喊“奉天承运,皇帝诏曰,blablablabla——钦此”,那您可就要失望了。

    唐代的“圣旨”,其实更常用的称呼是“敕旨”,大致上可以分两大种七小类,无论哪种,都没有“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和“钦此”结尾。

    那么唐代敕旨是什么样子的呢?

    这么说吧,如果您的穿越质量高、效果好,直接穿成了皇帝本人,再乱斗一番坐稳了皇位,下一步应该做啥?

    应该先大肆封赏自己的亲属死党有功之臣对吧?顺便再把旧有规章制度里看不顺眼、对自己不利的重大条文修改修改?

    这时候发出的敕旨,就是第一大种“制书”。具体说,下面还要再分三小类,立皇后立太子、封亲王和三品以上大官的,叫“册书”,是写在竹简上的——对,很有范儿的仿古风竹简——第二小类正经叫“制书”,用来行大赏罚、授大官爵、改革重大旧制度、赦免战俘什么的,写在不会生虫虫的绢黄纸上;第三小类叫“慰劳制书”,是颁发给大臣们的表扬信和奖状,应该也是写在绢黄纸上。

    这三类敕旨,内容和格式大同小异,所以可以统称为“制书式敕旨”。一般格式如下:

    ——————胡编圣旨内容的分割线——————

    门下:【这里填圣旨内容,如:我老婆很彪悍我要封她当皇后/张三跟我JQ浓厚我要拜他为宰相/那个不准老子赖床上朝迟到的旧规章太坑爹了我要废掉,等等】。主者施行。

    A年B月C日(这个C的数字,有时候原件要皇帝亲笔填写)

    中书令臣【赵阿大】 宣

    中书侍郎臣【钱阿二】 奉

    中书舍人臣【孙阿三】 行

    侍中臣【李阿四】

    黄门侍郎臣【周阿五】

    给事中臣【吴阿六】 等言:

    制书如右,请奉

    制付外施行,谨言

    D年E月F日

    制可(这个“可”字原件由皇帝亲笔签署)

    H年I月J日

    尚书省负责实施政务的具体部门

    尚书左仆射臣【郑阿七】

    尚书右仆射臣【王阿八】

    某部尚书臣……某部侍郎臣……(以上是尚书省一堆相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的签名)

    告【政务内容当事人冯阿九】

    奉被

    制书如右,符到奉行

    主事【陈阿十】

    令史【褚十一】……(以上是负责抄写制书和存档的低级办事员签名)

    X年Y月Z日 下

    ——————圣旨结束的分割线——————

    您说什么?看得眼圈圈了不明白什么意思?唉,作为刚穿越过去新上手的皇帝,这也是正常的。多解释几句吧。

    如果对中学历史课本内容还有印象的话,应该记得唐代的政治制度一般是叫做“三省六部制”的,对不?三省就是中书省(里面的官员是大大小小的皇帝秘书)、门下省(里面官员是大大小小的审查员)、尚书省及其下属六部(相当于国务院和下属的各部各司,真正落实政策干活的地方)。

    那么这个“制书式敕旨”的出台流程是这样的:

    1.某天有人提醒皇帝你,或者你睡醒了自己想起来,有个人要封拜啦/有件大事要办啦,你就叫来中书省的官员,也就是秘书们,叫他们写个关于这事的公文。

    2.这件公文呢,因为按制度写好以后要送门下省审查,所以公文开头都是“门下:(当然那时候没有标点哈)”,后面接政务内容,一般要写得骈四俪六文辞华丽用典深奥,以显示我这个政府班子是有文化滴。然后署上起草文件的日期“A年B月 日”,“日”之前的数字空着,写好以后,把文件先送给皇帝你过目。

    3.皇帝看后,感觉可以,就提笔蘸朱砂把“日”之前的数字C填上,作为“我看过了这是我的意思”的凭证,这个步骤叫“画日”,随后发回中书省。

    4.中书省秘书们接到皇帝你发回来的文书,要照抄一份,而把有你亲笔“画日”的原件存档留起来(以防止你耍赖说这个公文我没看过你们欺君造假= =)。

    5.原样抄好的文件,中书省的秘书们要在后面签名。一般是三个等级的秘书按照官大官小依次签,就是“中书令臣【赵阿大】 中书侍郎臣【钱阿二】 中书舍人臣【孙阿三】”这样。 “宣、奉、行”都是政务套语,不详细解释了哈。签完名以后的文件,发到门下省去审核。

    6.门下省的各位审查员大佬们看完,如果没啥修改意见,就也按官大官小依次签名,再写上审查意见和审查日期,就是制书里“侍中臣【李阿四】黄门侍郎臣【周阿五】给事中臣【吴阿六】等言:制书如右,请奉制付外施行,谨言(意思是上面的内容没问题,拿给尚书省各部门去执行吧) D年E月F日”这部分。

    7.门下省把签完意见的文书,再次上送给皇帝你看,你想批准,就提笔在文书后面写一个“可”字,这个步骤叫“画可”,再发回门下省。

    8.门下省官员把你发回来的文书,照抄一份,有你亲笔“画可”的原件存档留起来(还是为了防止你耍赖说这个公文我没批准过你们欺君造假= =)。原件上由你亲笔写了一个“可”字的地方,抄件上是由门下省的大头头侍中写两个字“制可”,意思是“皇帝在这里签字同意了”,再把抄件发给尚书省里具体负责实施这项政务的部门。

    9.尚书省里的具体部门接到这份公文后,先在上面注明收文时间和承办单位,如“H年I月J日 左司郎中”,然后从尚书省大头头到具体办事员,排队来签名一遍= =

    10.尚书省的签名完毕,办事员拿着这份公文,跑去向封拜/表彰的当事人宣读,并在公文上写明:“告【当事人冯阿九】奉被 制书如右,符到奉行”,意思是“已经向当事人告知了圣旨内容,现在圣旨生效,他已经被封拜表彰了”。

    11.最后,负责抄写这份制书并存档的几个低级办事员,也要签名并注明抄写、存档时间,即“主事【陈阿十】令史【褚十一】……X年Y月Z日 下”

    啥?你说这圣旨上签名太多真麻烦,问能不能省省?对不起,不能,当官的公务员们拿着国家俸禄,严禁空岗旷工不打卡不签名……当然,如果确实有特殊情况,那也可以特事特办,比如:

    如果三省的大头目官位空着,发敕旨的时候皇帝你还没任命中书令、侍中、左仆射等大官,那就由三省工作人员在本该由大官签名的地方写一个“阙”字;如果大官们休假了不上班,就写个“假”;如果大官们出差了不在官署办公,就写个“在某地”;如果……总之可以没人签名,但是官职不能少,格式不能乱,否则这件“制书”的合法性、严肃性、神圣性就降低了。

    唉,您不要扶额捏头一脸痛苦像嘛,上面说过了,唐代的“圣旨”或曰“敕旨”可以分为两大种七小类,咱们这刚刚才说完第一大种“制书”,还剩另一种咱没说呢。

    “制书”其实是应用在一些所谓意义重大、但实际程序简单的事务上,比如立个皇后封个宰相啥的,只用相关部门准备好东西办个仪式就行了。在治理国家中,最复杂、最占精力、数量也最大的,是那些无穷无尽的事务性工作,比如行政区划调整啦,任免中低级官员啦,审判罪犯啦,准备打仗啦,纳粮收税赈灾济民啦……处理这些工作的圣旨,统称为“敕书”,大部分是写在“黄麻纸”上。

    与“制书”相比,“敕书”的特点是:程序简单、环节少、实质内容丰富。

    比如某天皇帝您上朝了,正坐在御床上发呆梦游,忽听某宰相出班启奏:“不好啦,草原十八部(= =)又在边疆攻打俺们的城堡烧杀抢掠来啦,陛下您说怎么办?”

    这时候,按惯例您要学习韦公小宝,反问回去:“你们说怎么办?——各位宰相你们商议一下拿个办法,写成奏状给我看。”

    于是“敕书”的制作流程开始启动,半天后,您收到了宰相们联合递上来的公文:

    ————敕书内容的分割线——

    【官职名甲】臣【姓名甲】、【官职名乙】臣【姓名乙】、【官职名丙】臣【姓名丙】等言:

    【此处写政务处理意见,如:草原十八部欺人太甚,俺们要狠狠打,把战场周围的各部驻军都调过去增援,限他们什么时间赶到,粮食从哪个仓库运送,兵器从哪个武库调拨……】奉状以闻,伏听敕旨。

    A年B月C日

    ——————敕书内容暂时结束的分割线————

    你把这篇公文看了几遍,提笔批复。如果你想偷懒,表示完全同意宰相们的意见,叫他们直接去办理,那写个【依奏】【宜依】就可以了。如果你不同意,需要他们修改处理办法,或者虽然同意但有很多话想吐嘈,也可以长篇大论地写一堆朱砂红字批复回去,比如:【喵了个咪的草原十八部年年都来打,你们年年头痛医头只想着混过去就行,就不能想个长远办法解决一下嘛。你们说的办法我同意实施,但是还要另外选兵培养将领,争取三年内打出关外直踹十八部老巢,做不到你们几个就给我集体辞职让贤你妹的>_<——敕(这里的“敕”相当于皇帝自己签名)D年E月F日】

    宰相们接到了写满你吐嘈的批复,一边擦汗,一边拿黄麻纸重抄一份,如下:

    ————敕书升级版内容的分割线——

    【官职名甲】臣【姓名甲】、【官职名乙】臣【姓名乙】、【官职名丙】臣【姓名丙】等言:

    【政务处理意见:草原十八部欺人太甚……】奉状以闻,伏听敕旨。

    A年B月C日

    敕旨:【喵了个咪的草原十八部年年都来打……让贤你妹的>_< D年E月F日】

    ——————敕书主要内容结束的分割线————

    老规矩,有皇帝御笔的原件存档收藏防你耍赖,抄件经中书省官员签名【宣……奉……行】后发门下省,门下省审核签名后直接发尚书省执行,既不用再向皇帝你复奏,也不用那么多官员排队签名(只有与此件政务直接相关的人员需要签名办理)。

    以上说的这两种圣旨,“制书”和大部分“敕书”,都是需要皇帝亲笔签字,才能下发办理的。但是“敕书”里还有一小类叫“敕牒”的,用来处理大量不重要的、有前例可循的琐碎政务,这种就不需要皇帝亲笔签名,而由宰相注上一句“此事我们已经告知皇帝他同意我们的意见【奉敕依奏】”完事。

    行文至此,如果您觉得穿越过去做皇帝处理国家政务累死个人又拘死个人了,还有一个好消息,就是以上说的这些制书、敕书什么的,其实都是国家正式公开的文件,所以程序要求很严格。但是事实上皇帝和高官重臣处理政务的时候,并不都是使用这些正式公文来办事,而是经常写一些无格式要求的简单小纸条私相传递、指挥各部门人员,如【某某:有件事你帮我办一下,这么这么回事……敕】

    但是严格来说,这些由皇帝手写、没经过宰相审核商议的小纸条,不是国家正式公文,不能叫“圣旨”或“敕旨”,也不具备法律效力。收纸条的人按不按纸条上的意见办事,全看他跟皇帝之间的个人交情好不好了(有不好的吗?= =)

    最后说两个细节问题:

    第一个是有人问,这一份圣旨喵的动不动需要N个部门的大几十个人签名来签名去,这办公效率得多慢啊?这个,其实也要看官员们的个人素质和整体工作氛围。比如昭陵出土的一件封临川公主制书,十几个人签名办事,但是制书从启动到办完,也就用了两天。

    第二个,俺们听惯了所谓的“君主专制的封建社会”,但是从上面圣旨的产生过程中您就能感觉到,至少在唐代的大部分时期,皇帝的权力还是很受制约的。三省中 “门下省”的核心工作,就是约束皇帝。在唐代前期特别是贞观时代,理论上,如果门下省的官员审核不过关不签名,这份圣旨就发不出去,哪怕皇帝在公文上亲笔画了“可”,门下省官员照样有权把这份公文打回中书省叫秘书们重拟,甚至自己提笔上阵,在皇帝已经批准的敕旨上乱改一气再扔回去,制度上也是允许的。

    本篇附图:贞观十五年封临川郡公主制书刻石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本文主要参考书&深度了解推荐:

    《唐代中书门下体制研究:公文形态政务运行与制度变迁》刘后滨著(点书名进新浪爱问下载)

    关键词(Tags): #圣旨#唐代元宝推荐:铁手, 通宝推:一介书生,平淡是真,连续杀人,柠檬籽儿,大黄,今晚打老虎,RR若林,桥上,南方有嘉木,dahuahua,履虎尾,老驴,Chaoshk,大鹏翔宇,owishan,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家园 热烈祝贺前河友森林鹿新书出炉!

      《唐朝穿越指南——长安及各地人民生活手册》终于出来了,可惜鹿已经不在这里了,可能也不会再回来了。

    • 家园 能详细说说“墨敕斜封“的典故吗

      皇帝其实都追求绝对权力。唐朝制度虽好,但皇帝带头破坏的话,也是白搭。

    • 家园 请问鹿MM

      我记得因为太宗文皇帝曾任尚书令,此后该职无人敢任一直空缺,那制书上尚书令一栏是否一直就是“阙”着?

      另,唐代刻石书法真是漂亮,世博会期间曾经看到两本敦煌出土的经卷写本,那个书法真是让人流口水。

      • 家园 这里

        森林鹿:应该是不会

        顺便说,以李二当过尚书令来使这个职位长期空缺,只是当时朝野上下一个共同心照不宣的借口……李二他还当过中书令呢,还当过太尉、京兆尹、雍州牧、凉州总管、蒲州总管……这些以后都一直有人在当哼哼……

    • 家园 这其实还是和世家有关

      第一个是有人问,这一份圣旨喵的动不动需要N个部门的大几十个人签名来签名去,这办公效率得多慢啊?这个,其实也要看官员们的个人素质和整体工作氛围。比如昭陵出土的一件封临川公主制书,十几个人签名办事,但是制书从启动到办完,也就用了两天。

      第二个,俺们听惯了所谓的“君主专制的封建社会”,但是从上面圣旨的产生过程中您就能感觉到,至少在唐代的大部分时期,皇帝的权力还是很受制约的。三省中 “门下省”的核心工作,就是约束皇帝。在唐代前期特别是贞观时代,理论上,如果门下省的官员审核不过关不签名,这份圣旨就发不出去,哪怕皇帝在公文上亲笔画了“可”,门下省官员照样有权把这份公文打回中书省叫秘书们重拟,甚至自己提笔上阵,在皇帝已经批准的敕旨上乱改一气再扔回去,制度上也是允许的。

      南北朝以降,世家兴旺,直到隋唐才开始被历代皇帝以科举寒门逐步削弱。但直至宋朝,世家仍是百足之虫。所以并不是皇帝甘心受限制,而是不得不接受限制。

      但自金灭北宋、元灭南宋后,由于是非汉族统治,中间又经过了极端残酷的灭国战争,于是原来的大多数世家都被消灭,这就给了皇帝扩张皇权的基础。

      • 家园 我觉得世家的灭亡还是在于科举,而非异族入侵和战争

        南北朝五族乱华,战乱频繁,是中国自秦以来最大的分裂、战乱时期。但恰恰是这一时期孕育出了在隋唐时期繁盛无比的世家。

        世家掌握了大量的资源,在战乱时期反而是各方势力争相拉拢的对象。世家亦可借此壮大自己的势力。

        恰恰是唐朝大兴科举,到了中唐以后,即使是世家也多由科举做官。使得平民子弟越来越多的进入上层。且因科举导致社会上重文轻武思想的兴起。世家对子弟的培养因此偏重文化,而非武功。导致世家文盛武衰,在此后的战乱年代里缺乏懂兵法、能打仗的将才,大多是只会读书的秀才,因此无法利用自身资源组织乡勇,外不能扩张势力、安邦兴国,内不能保护家园。因此逐渐衰败。

        • 家园 金、蒙古的情况与五胡乱华不同

          南北朝五族乱华,战乱频繁,是中国自秦以来最大的分裂、战乱时期。但恰恰是这一时期孕育出了在隋唐时期繁盛无比的世家。

          世家掌握了大量的资源,在战乱时期反而是各方势力争相拉拢的对象。世家亦可借此壮大自己的势力。

          从表面上看,五胡乱华与女真、蒙古入侵中原都是非汉族入侵。但是一个明显的区别是五胡没有一个能够形成压倒性的力量。

          世家变成尾大不掉起源于东汉。到九品中正制变成了制度化。而五胡乱华,南朝的世家其实就是一个个的军阀。王马共天下,东山谢安石。王谢如果没军队,根本就维持不下去的。

          而北朝的情况其实也不妙。各路胡汉豪杰杀来杀去,但没有一个大一统。各国内部其实也是势力林立。而各路胡人其实还处于部落状态。到后来北朝所谓的“世家”无非是把原来的部落和各地势力予以承认既成事实罢了。

          所以到隋唐的时候,世家势力仍然强大。科举制度虽然在皇帝手中起到一定作用,但说实话作用并不太大。后来的“牛李党争”中的李党领袖李德裕就鼓吹精英政治。认为世家子耳濡目暄,从小就接触实际政治,学习处理文书,比寒门出身的科举士子不知起点要高多少倍。

          而女真灭掉北宋可不是五胡乱华式的乱糟糟各路人马大杂烩。而是一个与原来的地主阶层完全不同的外来势力以雷霆万钧之势把北中国扫荡了一遍。原有的人身依附关系被完全摧毁。这就把世家连根掘起了。而蒙古入侵又再次摧毁一遍,并扩展到了全国。这样一来,世家生存的土壤完全消失。

          对比南北朝隋唐更替,可以发现基本就是各大贵族在那里造反。而到了元末,造反的各路首领就全是平民了。

          • 家园 关于世族衰退其实还听过另一种说法

            黄巢进入长安城之后,毁坏了大量的宗谱,搞得后来人没办法做认证,是不是原装货都敢往大族上靠,整个世族体系从根上被掘了

          • 家园 可是唐末五代的战乱,并未见到世家的身影

            各路军阀、五代诸开国皇帝皆是贫贱儿,宋太祖手下那帮人也多是平民。很明显,世家已经在唐末五代的大分裂、权力大洗牌中缺席了。金元的涤荡不过是扫除了世家最后的一点残根。

      • 家园 这可真是一语中的
    • 家园 帖主是搞唐制度的吗?

      上下行公文说的深入浅出,亦庄亦谐.有才啊.

分页树展主题 · 全看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